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此时此刻 培根的贪贿与“高薪养廉” attach_img
培根的贪贿与“高薪养廉” 文:黄东黎(蒙特利尔) 相信许多人听说过佛兰西斯.培根的大名,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我读大学时,曾把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用毛笔写成条幅挂在寝室墙上,以激励自己。培根21岁取得律师资格,23岁当选国会议员,他思想深邃,语言富含哲理。也许是培根的光环过于耀眼,使后人只看到他光亮的一面,无视或不知道他阴暗的另一面。英国法官丹宁对培根下了一个颇为精当的评语:“脑袋是金子的,但他的脚却是泥的。” 大凡智者能人,会在某个方面乃至多种领域获得成功,但成功者未必就是清流君子。培根在政坛也是长袖善舞,官至掌玺大臣、副检察长、首席检察官。他重权在握屡屡受贿,1621年,国会指控他受贿有罪,面对价值1300英镑的物证,培根说了一句充满智慧的话:“在国会这200年中,它是最公正的判决。”他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并监禁,终生不得任议员和官职。培根后来被豁免监禁,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培根 我今天议论培根的“负面”,也应该对当时英国官场生态环境考量一番。16、17世纪英国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立共和国,而政界混沌,道德沦丧,行贿几成惯例,受贿则是官场的常态。这对培根当然会有影响,但并不能作为宽宥他受贿的理由。那时的英国,也有高风亮节之士,如爱德华.科克大法官,廉洁自好,拒绝贪贿。培根却挡不住金钱的诱惑,主因还是在自身。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反腐倡廉,一直存在“高薪养廉”的说法,且有实施的行动。官员的高薪,能够真正“养廉”吗?培根另一面的揭示,给我们提供了一则反证。身居首席检察官的培根,薪俸不可谓不高:1608年,培根的年收入是5000英镑;10年后,年收入增至16000英镑,翻了三倍多。但如此丰厚的薪金仍抵不住他的挥霍和受贿。据说,培根非常讲究感官上的舒适,不但自己穿着华丽的服装,而且40名男用女仆也得穿一律用西班牙皮革制成的靴子,如此“讲究”肯定是台高筑。当一个官员的正常收入,与自己追求的奢豪生活形成巨大反差时,如不能节制欲望,那么,以受贿等非法手段敛财便是必然的路径,只是时间的迟早、贪贿的多少而已。 现在中国给公务员涨工资,引发社会广泛议论,质疑和反对声居多,为什么?中国的公务员捧的是“金饭碗”,工资和待遇相对比企事业单位人员都高,更不用说普通工人和农民工。关键是这一族群的灰色收入,已成为世人共识。去年严打“老虎苍蝇”以来,上至周、徐、令等副国级、省部级高官,下至马超群一类的芝麻官,个个赚得黄金万两,富可敌国,房产几十上百套遍布各地,家里成堆的现钞都发了霉,他们哪儿来的这么多钱?老百姓眼里揉不进沙子。 原“副国级”周永康 “科官”马超群家的部分金条 “工资基本不用、老婆基本不动、吃喝基本靠供、烟酒基本靠送”,流传于九十年代初的“总结”,已成为过时的嘲讽。公务员十年不涨工资,民众没有看到多少公务员真穷了,反倒是“五子登科”,看到“表哥”、“房叔”、“艳照门”;看到三公消费、几百个文件管不住大吃大喝;看到为升迁买官几百万元的被骗、几千万元的上贡;看到公务员抛售大量私宅“牵动”房产市场;看到官员利用职权让子女亲属吃空饷…… 最近又有网贴某公务员腰系三千多元的进口皮带;某官员身穿万元法国名牌羽绒服视察火灾现场;上海踩踏死亡36人事件当夜,黄浦区委、政府主官聚餐高档酒店,网民对此质疑并极为不满,纷纷要求彻查他们的收入和消费来源。 发改委原副司长魏鹏远 魏鹏远家中藏的现金 大小公务员的涉嫌“权钱色”,一经调查即败露,仍然在说“公务员绝大多数是好的”,不知这个“好的”标准和“绝大多数”,能否经得住检验,往往一条烂鱼也能腥一锅汤。当公务员待遇不低、队伍不廉成为社会问题时,一种长期的“公众印象”是很难消除的,在这样的状况下给公务员涨工资,必然招致多数群众的反对。因为背离为人民服务“宗旨”,终身制以及缺乏严格的考评、公开的监督,再涨工资也满足不了膨胀的私欲。人们不禁发出诘问:国家还能公平“合法”地拿出多少钱给公务员?涨薪后就都能“为官清正”了吗?香港政府在世界上都属高工资,还不是冒出多名贪腐高官! 公务员涨工资漫画 集文学、哲学和司法于一身的培根,声名显赫而不能节制贪贿,照样被送上法庭。培根个案和中国的现实,再次昭示了一个真理:公务员涨工资解决不了人的素质和队伍的根本问题,养廉,靠的不是“高薪”,而是基于“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固守底线,靠的是为官清心寡欲的自律,还有制度反腐的“利剑”。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1-30 11:17 2619 0 2015-1-30
此时此刻 我们为什么没有牛校? attach_img
我们为什么没有牛校? 文:季天琴 人重视各种排行榜。被我们看重的全美大学排行榜,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校长会把它当回事。哈佛是高贵的人文传统, 斯坦福是地道的美式实用主义,普林斯顿以理论研究著称,麻省理工以科技领先自豪。各有各的个性。而国内各高校的理念看似高度统一——大跃进式地堆砌大学城、跻身各大排行榜前端已成为各校领导乃至各地政府炫耀其政绩的“ 面子工程”。 看看网上欧美名校的公开课,清华、北大的学生的优越感会不会骤然间灰飞烟灭? 复旦大学延请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 教授讲座。听者即使提前两个小时达会场也才勉强挣得一个站位。Sandel 前后左右挤满的热切渴望的学生。散场后,在门口买Sandel 授课讲义的人挤成了一堆。 Sandel 教授1982 年因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在学术上扬名,曾任职于小布什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他在哈佛教授的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是网课的里程碑。有国人推荐该课程,说:“并非因为它只适合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又或是只适合于哈佛学生那样的高智商人群。单看西方思想家的思辨过程,就已经足够性感。”这个道德与政治哲学的入门课程,是最受哈佛新生欢迎的公开课。每周,超过1000 位学生坐在哈佛的大礼堂里,听Sandel 口吐莲花,他们还将接触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师生们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 Michael J. Sandel 教授在哈佛大学讲授《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所谓“思辨的性感”——可以理解为:彼此尊重,在对话中修改或坚持自己的判断,虽然没有统一的最高原则,但都以不侵犯他人正当利益的自由最为重要。 有人在看完该片后感慨:“这是社会体制在高等教育里的体现。民主的精髓就在这里,争取大多数的同意,那么精英就要把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解释清楚。这样的社会是思辨和成熟的。相反,把民众排除在外,就必然会愚民。长此以往,两种社会表现出的智识差距判若云泥。” 哈佛、耶鲁之所以能成为牛校,是因为有钱,也有良好的声誉积淀,所以能雇到最牛的教授,招到很牛的学生。同时,也因为他们蕴含了丰富的博雅精神。哈佛的“核心课程”体现了这种精神。 “核心课程”是开放给本科生的基础课。哈佛开宗明义声称,核心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它分七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文学、道德判断、数理判断、科学、社会分析。仅“道德判断”而言,除了上述招致万人空巷的《公正:该如何做才好》,还包括另外如下13 门课程:《民主与平等》、《国际关系与伦理》、《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儒家人文主义》、《有神论与道德观念》、《自我,自由与存在》、《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比较宗教论理》、《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现代政治哲学史》。 这仅是九牛一毛。对本科生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以及对这些课程3-5 行的介绍,哈佛竟列了1,000 多页。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媒体人贺某,是咽着口水看完了这个课程清单,“我显然已经不敢把我读的学校叫做大学了。” 其实北大曾经还是有点样子的。在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中,1934 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的课表令人目眩神迷。就连当年外系所开供中文系学生选修之课程中,梁实秋、周作人、钱穆、向达等名字也频现。不知道现在的清华北大,能给那些一心向象牙塔里扑腾的18 岁孩子,开出上述课程中的几门? 专栏作家刘瑜认为:“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Sandel 教授在《公正》课的结尾中说,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一旦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环境,世界将不再一样。我希望你们,至少已经体会到了一点点的不安。这种不安,会促发我们的批判性思考,以及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完善。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你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把你们带向何方。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在折磨你,那么,我们就不是一无所获的。” 国内的大学闹出的笑话不少,媒体也动不动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所,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不过,国内的名校,经常为自己是不是一流名校争得脸红脖子粗,这点就很没人文精神了。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1-12 11:56 2613 0 2015-1-12
此时此刻 音乐数学物理老毕和二(四) attach_img
音乐数学物理老毕和二(四) 文:林炎平(蒙特利尔) 编者注:本文作者试图从美的最基本的基础之一——音乐的音程出发,去探讨人类科学和美的关系,他发现毕达哥拉斯是必要的起点。作者用了一些调侃的语言,希望这个有趣的话题不至于过于艰涩。 毕达哥拉斯幽灵 我们这个世界只是数的规律的表象。毕达哥拉斯肯定会说这句话。 在毕达哥拉斯的那个弟子发现了无理数之后的2000年,人们又发明了另外一个更加不可思议的数,这就是虚数。我在这里之所以说无理数是“发现”,而虚数是“发明”,这是因为无理数是自然存在的,而虚数是我们为了使用而发明的。当然你也可以争辩:其实所有的数都是发明的。 虚数的单位是,它等于“根号-1”(√(-1))。我知道你肯定说这个发明这个的人比毕达哥拉斯的那个弟子还要“二”。确实,-1是没有平方根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制造一个平方根,规定它的平方就是“-1”?你不开心吗?那你就不开心吧。 事实证明,这个的作用极大,使得原来的数一下子从一维扩展到了二维。你这会看出来了,“二”又来了。没有了这个虚数,拉普拉斯变换也就不可能产生,没有了拉普拉斯变换,电子学电工学和控制论都可以歇菜了。因此我们看到,数学是多么伟大。伽利略没有错,毕达哥拉斯没有错。 这些都太枯燥了,这样下去真的读者都跑光了。你如果现在还没有跑掉,那么你已经是那5%坚持到最后的。先别跑,这就结束了。 但是在结束前,我们一定要给大家看一个伟大的方程,这就是欧拉方程。 我们知道,在所有的数中,有5个是最重要的常数,它们是:0,1,π(圆周率3.141592…),e(自然对数的底2.718281828…), i(虚数单位√(-1))。其中两个有理数,两个无理数,一个虚数。欧拉居然把他们写在了一个方程式里。而且,在这个方程式里只有它们,外加一个加号和一个等号: 你还不相信上帝通过数学创造了宇宙吗?如果你还不信,那么我们来看一下“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级数”。黄金分割和斐波那契级数其实是一回事。看过《达芬奇密码》的人一定知道斐波那契级数,那是文艺复兴前夕的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 1170 - 1250)发明和发现的。 斐波那契级数是这样的: 1,1,2,3,5,8,13,21……Fn 其中 黄金分割则是由古希腊人发现的,也和毕达哥拉斯有关,欧几里得对其是这样定义的: 将某个长度被切成两部分,使得整体比长局部等于长局部比短局部,那么这个比例就是黄金分割。求解可以获得这个比例 有意思的是,在斐波那契级数中,后一项和前一项的比,随着n的增加,总是在黄金分割值上下浮动,而且逐渐接近黄金分割值,最后在n趋于无穷时收敛于黄金分割值。 上面我们提到了欧几里得。这是一位在毕达哥拉斯之后的“二”的集大成者。他的《几何原本》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还在原封不动地作为教科书教导我们。欧几里得几何是“普世价值”的最好诠释,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什么地位什么肤色什么信仰,你都必须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当然你可以说还有“非欧几何”,亦即“双曲几何”和“椭圆几何”。没错,这是欧几里得几何的两个“孙子”,但这是另外一回事,这里就不多说了。)欧几里得几何是逻辑思维的榜样和科学方法的典范。 顺便说一句,欧几里得用不到10行字词,就证明了素数的个数是无穷的。有兴趣的自己查找,那方法绝妙无比,用的也是我们开篇举例中的“反证法”,实在是精彩绝伦光辉夺目,这里不予展示,免得亮瞎你的双眼。 当代的“好事之徒”们认为斐波那契级数和黄金分割是伟大画家们实际遵守的规则,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下意识的。那个海螺式的图形就是所谓斐波那契级数“地砖”。他们号称波特切利和达芬奇就是按照这个规则构图的,因此这是美术的Canon。 至于达芬奇,这是一位我们不需要讨论的人。他是伟大的画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他还是工程师、生物学家、解剖学家、建筑师……,还有,他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看到没有?数学!看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子了吗?这位伟大天才的事迹和创造实在太多太精彩,建议童鞋们找来看看。 图表7:达芬奇的绘画和手稿 我刚才提到了毕达哥拉斯的“影子”,那其实不是影子,而是幽灵。这是毕达哥拉斯幽灵,一个古希腊幽灵,诞生于古希腊的爱琴海,穿越过漫长的中世纪,发轫于文艺复兴时代,滥觞于我们现代。我们到处都有这样幽灵,到处都受惠于这个幽灵,比如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科学公民。当然包括我们说的音乐数学物理,还有绘画。这个幽灵的副作用就是很“二”,它根本不知道“以食为天”,从不安分守己,时刻异想天开,到处寻衅滋事。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喜欢音乐,请向毕达哥拉斯致敬,向“二”致敬。如果你不喜欢音乐,那么是你开始喜欢音乐的时候了。因此,也是你开始喜欢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幽灵的时候了。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5-14 13:05 2608 0 2015-5-14
此时此刻 乐活LOHAS attach_img
乐活LOHAS 文:亦乐 朋友问我:“乐活”是什么?”我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快乐地活着吗?” “没那么简单。”他说。 于是,我便去寻找,“乐活”是什么? 哦, 原 来 它 是 一 个 英 文 缩 写 的 译 音 ——“LOHAS”, 全 名 叫“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直译是“健康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 再追寻下去,我有点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汗颜。早在1998 年,一个名叫Paul Ray 的美国学者,用十五年调查统计的结果,写出了一本名叫“文化创意者: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的书,以“Lifestyles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中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了“LOHAS”这个新词,第一次提出了“乐活”的概念。 人类社会过去的几十年,崇尚科技、工业文明,以机械为中心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然而,也随之而然地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的严重后患。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开始反思,我们 ——地球人,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乐活理念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约一亿多西方社会的城市居民成了LOHAS 一族,百分之三十的美国成人具有了LOHAS 的理念。乐活传入中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为很多人所接受。 乐活,一种时代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环保理念,又是一种文化内涵。尽管很多人对这个词不熟悉,可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里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了乐活的理念,比如,讲究合理的饮食结构,经常运动,适度休息,灵性修养,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减少制造垃圾,使用对环境友善的化学产品,优先选用有机(无毒)农产品,随身携带环保餐具或购物袋…… 乐活人不只是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爱地球,这种爱,跨越了地理、种族、年龄的限制,表达了地球人的生命理想。 乐活一族的风格,他们降低自身的欲望,放慢生活的节奏,平缓自己的呼吸,减少浮躁的行动,体验慢生活、简单生活、宁静生活与悠闲生活的价值与趣味。 随着“乐活”的流行,相应的“乐活”经济也开始活跃,一些原始生态游、原生态的农家乐逐渐流行了起来。各种健康绿色食品,用品逐渐走俏,乐活的杂志,书籍,网站,服务等也迅速崛起,甚至有些商家正在探讨修建有机公寓。乐活产品的经营者还提出,自己不是单纯在卖产品,而是在经营人与人之间日常生活的情感。 当有些人还在追求名牌轿车,山珍海味带来的虚荣与奢华时,乐活一族在嘲笑那些人的落伍。因为,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吃绿色有机食品,穿棉麻天然织物,使用 二手货品才是当前流行的生活方式。不是用拥有物质的多少,而是以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使自己快乐。这令我们看到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人群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最本质的特点在于他们独特的价值观:把生态与身心健康放在名利之上。 应该说,乐活是20 世纪末许多富裕阶层经历追求逸乐,过度消费的空虚之后所产生的集体反思。令人高兴的是,很多人开始追寻与实践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这种新的“活法”能够保证人类健康,快乐而可持续地发展。于是,走时尚路线的乐活让许多人找到了真正优良品质生活的真谛。 21 世纪的人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活法?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所思考与追寻的话题。生活质量取决于经济条件恐怕已成为人们的固有观念。然而,乐活一族却认为:生活质量不仅取决于经济基础,而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生活的观念。快乐生活与金钱无关。 不可否认,经济状况是决定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但它并非是决定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人有钱,但生活观念落后,生活质量并不高,钱不仅没为他创造幸福,甚至还变成祸根。而有些人收入并不很高,但生活质量却不低,很阳光,很时尚,一家人除了温饱,还有丰富健康的业余爱好,不时外 出旅游,融入自然,回馈社会。他们能够文明科学地消费,这正是乐活的精髓。 很多人至今所关心的还停留在“危险、有害”的危机感上,强调的是“什么不能做、不能吃”。相比之下,乐活一族则强调努力主动争取健康快乐的日子。认为关心环境生态,等于关心自己。 乐活,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迅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进而还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这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思考生活,重新审视时尚,重新定义流行。■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28 11:41 2600 0 2014-10-28
此时此刻 又是一年圣诞节 attach_img
又是一年圣诞节 文:一叶扁舟(蒙特利尔) 一进入十二月,蒙城就有了浓郁的圣诞节气息,大大小小的商店和高楼林立的酒店,都披红挂绿。 屈指一算,今年是我移居加拿大后迎来的第二十六个圣诞节。 又是一年圣诞节,对于非基督教徒的我来说,它全然不含宗教色彩。它是一种气氛,一种在英法裔文化占主导的城市里,找到自己的归属,并与全城人共同欢庆节日的友善气氛;它是一种心绪,一种在异乡思亲,并享受移居小家庭的亲情和他乡遇故知建立深厚友情的心绪;它是一种希冀,一种在祈祷幸福平安的时刻,心底里升起的美好祝愿和希冀;它是一种多元文化,一种东西方文化在我的精神生活中碰撞交融,不断领悟其中真谛的多元文化。 在蒙城,这种圣诞节期间多元文化的交融无处不在。我们幼儿园前厅的圣诞树上,挂满了各族裔家长捐献的崭新手套、围巾,和帽子,树旁的捐献箱上,醒目地写着:全部捐赠献物将被送往市儿童医院。这些挂在树上的衣帽每一件都充满了爱心,每一件都体现着人间的真情。在这棵圣诞树上,圣诞节已经成了传递爱心和友情的代名词,人们自觉自愿地沉浸其中。 如同蒙城人每年都盼望初雪的降临一般,在十二月蒙城空中此起彼伏的圣诞音乐声中、在主要商业街路灯悬挂着形状各异的彩灯闪烁下、在提着大包小包穿梭在购物中心的人群旁、在孩子们捂着装扮成圣诞老爷爷的耳朵边诉说圣诞期望的耳语里,蒙城人带着欢声笑语和喜悦的心情,期盼圣诞节的来临。 琳琅满目的商店橱窗中,Ste-Catherine商业街上,OGILVY店自1947年创立的电动Mill in the Forest橱窗,成了蒙城圣诞节期间的一个标志和风景点,它吸引了十里八乡成千上万对橱窗充满惊喜和着迷的儿童及游人,配上上个世纪末坐在橱窗对面的木勺敲击乐手,大有加快圣诞节来临的节奏和步伐。十二月份每次我上班路过此处,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赏橱窗,倾听那随着各种音乐变化的木勺敲击乐。观赏乐手灵活的手腕,不知被那上下飞舞的木勺敲去了多少岁月,敲来了多少梦想,此刻,圣诞节化作了音乐和欢笑,迎来送往匆匆的过客和忙碌的身影。 匆忙的脚步,踏在雨雪交加淤积在街道上的雪泥和积水里,趟水而过的人们,似乎来不及选择,来不及考虑,便走向各自的目的地。街上的男女老少坦然地谈笑,热情地奔向挂满圣诞节装饰物的店铺,采购心仪的礼物,怀揣期待的惊喜和爱意,为圣诞节的来临奔忙。 记得我头一年在蒙城遇见圣诞节时,心里觉得这个节日跟我没有关系。当西人同事问我“你们过圣诞节吗?”我回答说:“圣诞节是你们的节日。” 如今,我也迈着匆忙的步子,跟着上下班的人流、跟着出入购物中心的人群,为圣诞节的来临忙碌着。想到圣诞节期间与亲朋好友欢聚、为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和礼物,我的脚地生风,步伐欢快而轻松。圣诞节这个节日于我依然没有宗教的成分,却于我息息相关,生活在其中。 传说中,圣诞老人来自北极,他是驾着鹿拉的雪橇,给孩子们送礼物的。有一年我们全家去美国的佛罗里达过圣诞节,南方不飘一片雪花,圣诞老人驾着雪橇的 身影却随处可见。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圣诞老人的雪橇是形式,送的关心是其真谛,圣诞节体现的关爱植于普通大众的心田。 一年又一年,东方在变,西方也在变,不变的是人间的真情。南方在变,北方也在变,不变的是人间的温暖。 又是一年圣诞节,它带着真情,带着温暖,来到人间。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2-19 15:26 2597 0 2014-12-19
此时此刻 太行山 伏尔塔瓦河 新大陆 attach_img
太行山 伏尔塔瓦河 新大陆 文 / 林炎平(蒙特利尔) 伏尔塔瓦河 山西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如果我未曾被迫在那里度过四年,那它和我毫无瓜葛。但是即便我在那里度过四年,难道就有足够理由让我多次回访它?有人问我是否当年有一个“小芳”。“小芳”,是没有的;铭心刻骨,确是有的。 2014年4月26日,我和一帮当年患难与共却也同床异梦的兄弟姐妹们重返这个山村,去凭吊我们当年遗落在那里的数年青春年华。那里未曾有过任何辉煌,有的只是猪狗一样的苟延残喘和牛马一样的辛苦劳作。我总是想起普希金的那句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的,终将变成亲切的记忆。” 自从离开它,我常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它。我有时怀疑是否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我确信不是,因为我对那个时代只有反思却毫无好感。我之所以怀念这个山村,是因为它和我一样,是“覆巢之下”的受害者。 正是这样的情结,我把它和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情景联系了起来。记得我在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上泛舟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它:“谢天谢地,苦海虽无边,却已在彼岸。”然而,那些我们迫不及待地逃离的,常常是我们魂牵梦绕地回味的。 我居然可以把斯美塔那的名曲《伏尔塔瓦河》和这个山村联系在了一起。山村的名字十分美丽——浒泊。但那是个没有水的地方,要喝一口水还要到山沟里去挑。也许取这个名字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现实的补偿吧。 太行山村 太行山谷 伏尔塔瓦河和浒泊毫无相同之处,前者水波荡漾,后者山峦叠嶂;前者绿意盎然,后者黄土连绵。它们在空间里毫不相干,和它们相遇的时间也处在我生命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它们之所以被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它们毫无瓜葛。 在我远离太行山游历世界的数十年间,有许多时刻回想到浒泊。我总是记得浒泊同院子的老乡那句名言,“多少年后你晚上一觉醒来,想起咱浒泊,也会打一个寒颤。”数十年来我一直品味着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我多少次梦回太行山,如果不是从那寒颤开始,就是以那寒颤结束。 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给真实的伏尔塔瓦河做了极佳的艺术描述。从涓涓泉涌开始,逐渐变成叠层小溪。太行山峡谷里的溪流,有的残酷地夭折在山沟里,也有的幸运地走出了大山。伏尔塔瓦河逐渐成为奔腾的小溪,然后汇为浩荡的大河。而太行山则也留下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我在太行山的山头上看到过岩石层里的大量贝壳化石,我当时兴奋地以为那就是大禹治水的证据。只是科学提醒我,那只是沧海桑田的地质痕迹。 《伏尔塔瓦河》诉说了大河两岸的文明礼赞和世俗喧嚣,太行山也诞生了文明的涓涓细流,却流向远方而不再和黄土高原有关,我终究不知道它们是否汇入了蔚蓝的澎湃。但那最初诞生了这涓涓细流的黄土高原,却被长久地隔绝于蔚蓝色文明之外。但是庆幸的是,这不会是永远。 伏尔塔瓦河呢?斯美塔那无法确定伏尔塔瓦河的命运,因为伏尔塔瓦河流出了他的视野,流出了波希米亚,一个极具艺术家气质和创造力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伏尔塔瓦河流进了德意志,一个极具哲学家气质和创造力的民族。也许斯美塔那仍然不能肯定,他的伏尔塔瓦河是否可以流向蔚蓝。 伏尔塔瓦河流经布拉格 如果说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怀恋了故土和历史,那么他的同胞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则拥抱了他乡和未来。我曾在一个合唱团唱男低音,我们在McGill大学的音乐厅演唱了用《自新大陆》中最脍炙人口的乐章填词改编的合唱曲。观众掌声雷动,我也被深深感动。烈火一样的激情,江河一样的澎湃,大地一样的坚实——多个声部组成的合唱使这样的表现成为可能。 人类文明就是在火的洗礼下的土和水的对话。我回到太行山,与其说是怀念那黄土高原,还不如说是希望带点蔚蓝给土黄的山峦。 《伏尔塔瓦河》的结尾极具戏剧性,大河终究流向了远方,乐曲由强减弱,再弱……归于沉寂。但正在人们以为曲终于此时,两个超强的由不协和音组成的和弦,如同于无声处的惊雷炸响,震撼人心。我无法肯定斯美塔那的用意,但我可以将此赋予我自己理解的意义。它们就像是巨大的叹号和问号:逝者如斯!此程何去? 《自新大陆》似乎解释和回答了《伏尔塔瓦河》的叹号和问号。而太行山,则是我亲身经历的《伏尔塔瓦河》和《自新大陆》——它给了我背井离乡的勇气和回首反思的执着。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4-9 11:50 2578 0 2015-4-9
此时此刻 诗(歌词)二首 attach_img
诗(歌词)二首文:师勇(蒙特利尔) 创作背景(作者自述): 我想描写的是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时间的流转、灵魂的救赎。灵感来自2014年初冬蒙特利尔的大教堂和公墓。歌词风格受了北岛的影响。有朋友听了之后怀疑我得了抑郁症,哈哈哈没有啦。这只是个简单木吉他demo版本,用了半小时录制,隐约能听到窗外垃圾车的噪音。将来有时间再重新录制编曲。请在线播放欣赏:http://site.douban.com/liuxianmowang/ 一本很重的书 一本很重的书一个很疯的你风暴中孕育着平静平静中孕育着风暴 时间在冰面上跳舞刀尖在天际线划过镌刻在旋转墓碑上的涂鸦少年的神来之笔 伴着该死的吉他拖着烂醉的脚步如果肮脏的心灵可以洗净如果潮湿的灵魂可以晾干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终将到来一切的陈词滥调一切的浴火重生 赶路的小蜗牛 马路黑黝黝秋风冷飕飕匆匆赶路的小蜗牛默默低着头要去远方的小蜗牛行囊里盛满了离愁 你看枫叶红艳艳草地绿油油暮然回首大树下黄金遍地流小蜗牛,快来看落叶下深藏的金秋你的朋友都在这等候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1-6 11:12 2577 0 2014-11-6
此时此刻 安南德:西方价值观 attach_img
西方价值观 文:安南德 2015年是安兰德诞辰110周年,特重发这篇深刻阐述西方价值观的重要文章纪念这位伟大的自由女神,愿其不朽思想在华夏大地落地生根。 1.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两大原则之间的对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他人或集体都不得剥夺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生存。 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没有任何权利,他的工作、身体和个性都属于集体,集体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可以用任何方式任意对个人进行处置,所以,个人的存在需得到集体的允许,并且是为了集体而存在。 这两种原则是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生成的根源。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是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 2.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能共同生活而遵守的法令。制定这样的法令,必须以一个基本原则作为起点,那就是要首先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个人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因为它受到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限制,社会只能制定不会侵犯这些权利的法律。 集体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利是无限的,社会可以任意制定法律,并任意地强加给任何人。 例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通过一项法律以结束某个人的生命,哪怕是有百万人之众。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他们就侵犯了保护生存权利的法律,必将受到惩罚。 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只要有利可图,任何人多势众的群体(或任何自称可以代表多数人的人)完全可以通过一项法律来结束某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群体)的生命。个人的生存权利在那里是得不到承认的。 根据个人主义原则,杀人是非法的,而保护自己是完全合法的,法律站在权利一边。根据集体主义原则,人多势众的一方杀人是合法的,而自卫却是非法的,法律站在多数人的一边。 在第一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道德原则。 在第二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无视道德原则的观点,人们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他们能在数量上占上风。 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在法律面前任何时候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不论他是势单力薄,还是身后有百万人撑腰。 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人们需要拉帮结派,谁的帮派最壮大,谁就拥有所有的权利,而失败者(个人或少数派)却没有任何权利。根据他所在帮派势力的强弱,一个人可以成为具有绝对权威的主人,也可以成为孤苦无助的奴隶。 美利坚合众国可以作为第一种制度的典型例子(请参见《独立宣言》)。 苏联和纳粹德国是第二种制度的见证。 在苏联,数百万农民或“富农”被依法消灭,理由是统治集团认为这样做有益于大多数人,因为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反对富农的。在纳粹德国,数百万犹太人被依法消灭,理由是统治集团认为这样做有益于大多数人,因为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反对犹太人的。 苏联和纳粹的法律是集体主义原则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在现实中,无视道德标准和个人权利的原则最后只能导致暴力。 在你确定哪一种社会制度更为优越之前,一定要记住以上的分析。你需要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社会的权力要么是有限的,要么是无限的,不可能两个同时成立。 3.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美国的基本原则是个人主义。 美国是建立在“人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一原则之上的: ——这些权利属于每个作为个体的人,而不属于作为群体或集体的众人; ——这些权利是无条件的,是每个人私有的,属于个人,而不具有公众性和社会性,不属于团体; ——这些权利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社会赋予的; ——个人拥有的这些权利不是来自集体,也不是以集体的利益为目的,它们同集体相对立,是集体无法逾越的障碍; ——这些权利可以保护个人,使他不受到任何他人的侵害; ——只有建立在这些权利的基础上,人们才可能拥有一个自由、正义、尊严、体面的社会。 美利坚合众国的宪法不是限制个人权利的法律,而是限制社会权力的法律。 4.什么是权利? 权利是对独立行为的认可。拥有权利意味着行动不需任何人的许可。 如果你的存在仅仅是因为社会允许你存在,那么你就不具有拥有自己生命的权利,因为外来的许可随时可能取消。 如果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你必须获得社会的许可,无论你能否获得这样的许可,那么你都不是自由的。只有奴隶在行动之前需要获得主人的恩准。恩准不是权利。 千万不要以为工人也是奴隶,以为他是因为老板的恩惠才获得工作的。他不是靠别人的恩惠才拥有工作,而是靠双方自愿签订的合约。工人可以辞职,而奴隶不可以。 5.什么是不可剥夺的人权? 不可剥夺的人权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生命权是指任何人不会因为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而被剥夺生命。 自由权是指个人享有个人行动、个人选择、个人创制并拥有个人财产的权利。失去了拥有个人财产的权利,独立行动就无法得到保障。 追求幸福的权利是指在尊重他人相同权利的前提下,人有权为了自己而生活,可以选择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生活方式并予以实现。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必为了他人或集体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集体不能决定个人的生存目的,也不能左右他追求幸福的方式。 6.我们怎样承认他人的权利? 既然人人都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那么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享有相同的权利,不能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权利而去破坏他人的权利。 例如,一个人有活着的权利,但他无权剥夺另一个人活着的权利;他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他没有奴役他人的权利;他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但他没有把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权利(或对他人进行谋杀、抢劫或奴役)。他在享受某种权利的同时应该意识到,这正是他人也应享受的权利,从而了解他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 千万不要以为自由主义者会说这样的话:“我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必管别人会怎样。”自由主义者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不光是他自己的,还有别人的。 自由主义者是这样的人:“我不想控制任何人的生活,也不想让任何人控制我的生活。我不想统治,也不想被统治。我不想作主人,也不想作奴隶。我不愿为任何人牺牲自己,也不愿任何人为我牺牲。” 集体主义者会说:“伙计们,我们一定要在一起,管他好死赖活。” 7.我们如何判断权利受到侵犯? 权利无法受到侵犯,除非是运用武力。一个人无法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无法奴役他,也无法阻止他追求幸福,除非是动用武力。如果一个人不是出于自由自愿的选择而被迫采取行动,那他的权利就受到了侵犯。 所以,我们可以在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权利之间划上一条清楚的分界线。这是一条客观的分界线,不因观点差异而改变,也不受多数人的意见或社会的硬性规定左右。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率先向另一个人动用武力。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在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里,人们遵守着一条简单明确的行为规则:你不能希冀或要求他人采取某种行动,除非这是他人自由自愿的选择。 不要被集体主义的老把戏所迷惑,他们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因为你不能随意杀人,社会不允许你杀人的时候已经约束了你的自由,社会拥有以任何它认为合适的方式约束你自由的权利,所以,丢掉自由的幻想吧——自由取决于社会的决定。 阻止你杀人的不是社会,也不是某种社会权利,而是其他人不可剥夺的生命权。这不是双方权利之间的“妥协”,而是确保双方权利不受侵犯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不是来自社会法令,而是来自你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社会无法武断地定义这条分界线,你自身拥有的权利里已经隐含了这条分界线。 在你的权利范围内,你的自由是绝对的。 8.什么是政府正确的职能? 政府正确的职能是保护公民的个人权利,保护他们不受到暴力的伤害。 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里,人们彼此之间不会动用武力,他们只在自卫时才会诉诸武力,也就是说,他们只用武力来维护受到侵犯的权利。公民赋予政府在反击时使用武力的权力——而且只能在反击时使用。 一个合理公正的政府不会率先动用武力,它只在回应那些首先动武的人时才使用武力。例如:政府逮捕一名罪犯时,侵犯权利的不是政府,而是罪犯,他的所作所为剥夺了自身的权利,人们除了通过武力对付他之外别无他法。 我们要记住一点,那就是,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任何被定义为犯罪的行为都是涉及动用武力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需要通过武力来回击。 千万不要相信这样的鬼话,说什么“杀人犯对社会构成犯罪”。杀人犯杀害的不是社会,而是一个个体;他侵犯的不是社会权利,而是属于个人的权利。他不是因为伤害了一个集体而受到惩罚——他没有伤害整个集体,他伤害的是一个人。如果一个罪犯抢劫了十个人,那么他抢劫的仍然不是“社会”,而是十个个体。根本不存在“对社会构成犯罪”这种情况,所有的犯罪都是针对具体的人,针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的。保护每一个个体不受到罪犯的伤害,正是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公正的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可是,如果政府成为武力的始作俑者,就一定会祸患无穷。 例如:一个倡导集体主义的政府以处死或监禁作为惩罚,强行命令一个个体工作,并且让他永远束缚于某种工作——这里,率先动用武力的就是政府了。这个个体没有对任何人使用暴力,但是政府却对他施以暴力。这样的做法根本没有任何道理,其结果只能导致血腥和恐怖,这一点你已经在任何一个倡导集体主义的国家中找到了例证。 如果人类没有政府和任何形式的社会制度,人们可能会通过纯粹的暴力形式来解决彼此间的分歧并生存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拥有和另一个人抗争的平等权利,但他无法和十个人抗争。一个人需要保护的是不受群体的伤害,而不是某个个体。即使是在这种无政府的状态下,虽然多数派可以自行其道,但是少数派还是可以通过任何可能的方式进行斗争,使多数派的统治无法长久。 而集体主义连原始的无政府主义都不如:它剥夺了人们反击的权利。在这里,暴力是合法的,而反抗是非法的;在这里,多数派(或任何声称代表多数派的人)有组织的暴力行为受到法律的保护,而少数派则孤立无援,随时面临被赶尽杀绝的命运。可以肯定的是,你再也找不到比这更不公正的事情了。 在现实中,当一个倡导集体主义的社会侵犯了少数人的权利(或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权利)时,多数人往往也同时失去了自己的权利,并且受制于某个通过暴力进行统治的小团体。 如果你想了解并且记住把武力作为反击手段(倡导个人主义的政府就是这样做的)和把武力作为基本政策(倡导集体主义的政府是这样做的)之间的区别,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同杀人和为了自卫杀人之间的区别一样。一个合理公正的政府采取的原则是自卫的原则,而倡导集体主义的政府则与杀人犯同出一辙。 9.“混合的”社会制度存在吗?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混合存在的社会制度。社会要么承认个人的权利,要么不承认,绝不可能出现中立暧昧的状态。 但现在经常发生的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社会缺乏在实际生活中始终坚持原则的勇气、正义感和智慧。由于无知、怯懦或疏漏,这样的社会常常采纳和接受与自己的基本原则相左的法规,从而侵犯了公民的权利,结果使整个社会充满冤屈、邪恶和弊端。如果这样的错误得不到纠正,那么整个社会将陷入集体主义的纷乱之中。 如果你看到一个社会在某些法律条文中承认人权,而在有的地方又不承认人权,你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是一种“混合的”制度,也不要以为这是两种互相对立的基本原则之间的妥协,能够行之有效地存在下去。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发展的——相反,它正日渐解体。解体需要时间,没有一样东西会瞬间四分五裂——人的身体不会,人的社会也不会。 10.没有道德原则的社会能够存在吗? 很多人至今还幼稚地认为,社会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原则可有可无,权利只是一个幻影,权宜之计才是行动的有效指南。 确实,社会可以摒弃道德原则,任凭自己变成无所约束的兽群狂奔地走向灭亡;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似乎也可以选择随时割断自己的喉管。但是,如果他想生存下去,他就不能这样做;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社会想继续存在下去,它就不能摒弃道德原则。 社会是一群生活在同一国家同生同息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客观的道德规范供大家理解并自觉遵守,人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彼此相待,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彼此会如何行事。不承认道德存在的人是罪犯,对于这样的人你别无他法,只有在他敲碎你脑袋之前敲碎他的脑袋;和这样的人你无话可说,因为你和他之间没有有关行为规范的共同语言。赞同没有道德原则的社会,就是赞同让人们像罪犯一样地生活。 由于传统,我们仍然在遵守很多道德规范,我们对这些规范习以为常,根本不会意识到,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才得以顺利进行。为什么你可以走进拥挤不堪的百货商店,买好东西安然无恙地走出来?你周围的人们和你一样需要商品,他们完全可以轻易地制服商店里屈指可数的几个售货小姐,把商店抢劫一空,抢走你的背包和钱包。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他们,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护你——除了尊重个人生命权和财产权的道德原则。 不要错误地以为人们是因为害怕警察才没有为所欲为。如果人们认为抢劫是合情合理的,那么有再多的警察也没有用。而且,如果其他人认为抢劫有理,那么警察为什么就不能这样想呢?那么,谁还愿意当警察呢? 更何况,在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里,警察的职责并不是保护你的权利,而是侵犯你的权利。 如果你认为某个时候的利益驱动可以成为行动的理由,那么抢劫商店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可是,如果大家都信奉这样的行为准则,还会有多少百货商店、工厂、农庄或家庭可以存在,可以存在多久? 如果我们摒弃道德,并代之以集体主义的多数裁定原则;如果我们认为多数人的一方就可以为所欲为,多数人做的事情一定正确,就因为这是多数人做的事情(这是对或错的唯一标准),那么人们该怎样把这样的做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呢?谁是多数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除了他以外的任何人都可能是多数人中的一员,可以随时任意地伤害他。因此,每个人和其他的所有人就成了敌人,每个人都会害怕、怀疑别人,每个人都必须在被抢劫杀害之前去抢劫杀害他人。 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抽象的理论,那么就请看看欧洲,去那里你可以找到实证。在苏联和纳粹德国,老百姓做着格伯乌(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和盖世太保(纳粹德国的国家秘密警察组织)的肮脏勾当,互相监视,把自己的亲属和朋友送到秘密警察手上,送进可怕的行刑室。这就是集体主义理论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结果,这就是空洞罪恶的集体主义口号的实际运用。对于缺乏思考的人来说,这样的口号确实是很动听的:“公共利益高于任何个人权利。” 但是,没有个人权利,就根本不可能有公共利益。 集体主义把集体置于个人之上,告诉人们为了他们的兄弟牺牲自己的权利,结果,人们除了害怕、憎恨和毁灭自己的兄弟之外别无选择。 和平、安全、繁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善意,所有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只有在个人主义的制度下才能实现。在这样的制度下,每个人都能安全地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都知道社会可以保护他的权利,而不是要毁灭他。于是,每个人都知道他可以或不可以对自己的邻居做什么,知道他的邻居(一个或一百万个)可以或不可以对他做什么,这样,他就可以坦然地把他们当作朋友,当作一个同类。 没有道德规范,就不可能存在合理的人类社会。 不承认个人权利,道德规范就不可能存在。 11.“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是一条道德的原则吗? “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是用来欺骗人类的最荒谬的口号之一。 这句口号没有具体明确的意义。我们根本无法从善意的角度来对它加以解释,它只能用来为那些最邪恶的行为狡辩。 这句口号里的“利益”应该如何定义?无法定义,只能说是有利于最多数人的东西。那么,在具体的情况下,谁来决定什么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呢?还用问吗?当然是大多数人。 如果你认为这是道德的,那么你一定也会赞同下面的这些例子,它们正是上面那句口号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奴役了另外百分之四十九的人;十个人中,有九个饥饿的人以另外一个伙伴的肉为食;一群残忍的匪徒杀害了一个他们认为对他们造成威胁的人。 德国有七千万德国人和六十万犹太人。大多数人(德国人)都支持他们的纳粹政府,政府告诉他们,只有消灭少数人(犹太人)并且掠夺他们的财产,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才可能得到保障。这就是那句荒唐的口号在现实生活中制造的恐怖结果。 但是,你可能会说,在上述的例子中,大多数人并没有得到什么真正的利益。对,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利益,因为“利益”不是靠数字决定的,也不能通过什么人为了别人所作的牺牲获得。 头脑简单的人相信,上面的那句口号包含着某种高尚的意义,它告诉人们,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他们应该牺牲自己。如果是这样,大多数的人会不会也高尚一次,愿意为那些邪恶的少数人作点牺牲?不会?那么,为什么那些少数人就一定要为那些邪恶的多数人牺牲自己呢? 头脑简单的人以为,每个高喊上面那句口号的人都会无私地和那些为了大多数人而牺牲自己的少数人站在一起。这怎么可能?那句口号里丝毫没有这种意思。更可能发生的是,他会努力挤进多数人的队伍,开始牺牲他人。那句口号传递给他的真实信息是,他别无选择,抢劫别人或被别人抢劫,击毁别人或被别人击毁。 这句口号的可鄙之处在于,多数人的“利益”一定要以少数人的痛苦为代价,一个人的所得必须依靠另一个人所失。 如果我们赞成集体主义的教义,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为了他人,那么他享受的每一点快乐(或每一口食物)都是罪恶而不道德的,因为完全可能有另外一个人也想得到他的快乐和食物。根据这样的理论,人们不能吃饭,不能呼吸,不能相爱(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私的,如果有其他人想要你的妻子怎么办?),人们不可能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最终结果只能是自相残杀。 只有尊重个人的权利,我们才能定义并且得到真正的利益——私人的或是公众的利益。只有当每个人都能为了自己而自由地生活时——不必为了自己而牺牲他人,也不必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人们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根据自己的选择,实现最大的利益。只有把这种个人努力汇合在一起,人们才能实现广泛的社会利益。 不要认为与“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种提法相反的是“极少数人的最大利益”,我们应该提倡的是:每个人通过自己自由的努力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 如果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希望保留美国的生活方式,那么你能够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永远从你的思想、言语和情感中清除“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样的空洞口号。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是纯粹集体主义思想的教条。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自由主义者,你就不能接受它。你必须作出选择,非此即彼,不可兼顾。 12.动机能否改变独裁统治的性质? 一个诚实的人有别于集体主义者的标志是,他说话算数,而且十分清楚自己所说的话有什么含义。 当我们说我们认为个人权利不可剥夺时,我们的意思明白无误。“不可剥夺”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在任何时候为任何目的夺走、终止、侵犯、限制或破坏个人权利。 你不能说“除了冷天和每个星期二,人们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同样,你也不能说“除紧急情况外,人们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或“除非是为了善意的目的,否则人的权利不得侵犯”。 每个人的权利要么是不可剥夺的,要么是可以剥夺的,而不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并存的状态,这就像你不能说自己既神志清醒又神经错乱一样。一旦你开始提出条件,说出保留意见或举出例外的情况,你就已经承认在个人权利之上还存在某种东西或某个人,他们可以任意地侵犯别人的个人权利。是谁?当然是社会,换句话说,是集体。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为了集体的利益。谁来决定什么时候可以侵犯别人的权利?仍然是集体。如果你赞同这一切,你就应该回到你原本属于的陈营,承认自己是个集体主义者,并且承担集体主义可能产生的后果。这里没有任何中间路线。你不能既想吃掉蛋糕,又想把它留下来。你这样做只能欺骗你自己。 不要藏在“中间路线”这样的无稽之谈背后而不敢面对现实。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不是一条路的两侧,留出中间的路让你走。它们是两条方向完全相反的道路,一条通往自由、正义和繁荣,另一条走向奴役、恐怖和毁灭。要走哪一条路全看你自己的选择。 集体主义在全世界范围的日益扩张并不归功于集体主义者的聪明才智,而是因为那么表面反对集体主义而其实骨子里信仰它的人。一旦人们接受某个原则,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是那些一心一意的人,而绝不是半心半意的人,是那些坚持到底的人,而不是那些半途而废的人。如果你开始赛跑时就说“我只想跑前十米”,而另一个人却说“我要跑到终点”,那么这个人肯定能打败你。如果你说“我想侵犯一点点人权”,而法西斯分子却说“我要毁灭所有的人权”,他们也肯定会打败你,取得最终的胜利,因为你已经为他们开辟了道路。 一旦有了最初的不诚实和回避,人们就已经掉进了集体主义关于独裁统治是否合理的陷阱。大多数人只在口头上反对独裁统治,很少有人明确表明立场,认识到独裁统治的本质:无论何时何地,为了何种目的,以何种形式出现,它都是十恶不赦的。 现在有很多人开始讨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好的独裁统治”和“坏的独裁统治”之间有什么差别,以及什么样的动机和理由可以使独裁统治名正言顺。集体主义者不问“你想要独裁统治吗”,而是问“你想要怎样的独裁统治”。他们改变了讨论的出发点,他们已经达到了目的。 很多人认为,如果独裁统治的动机不良,这样的独裁就是恐怖的,但如果动机纯正,独裁统治就是合理的甚至受人欢迎的。那些倾向共产主义的人(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是“人道主义者”)声称,如果集中营和行刑室是用于“自私”的目的,“为了某个民族的利益”,就像希特勒所做的那样,那么它们就是罪恶的;但如果它们是用于“无私”的目的,“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那么它们就是高尚的。那些倾向法西斯主义的人(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是强硬的“现实主义者”)声称,鞭子和工头使用“不彻底”时就会无效,而使用“彻底”时,就是十分有效的,如纳粹德国的情况。 在你讨论什么是“好的”或“坏的”独裁统治时,你就已经接受并认可了独裁统治的存在。你就已经接受了一个邪恶的前提——为了你的利益,你有权奴役他人。从那时起,这就变成了一个谁来支配盖世太保的问题。你永远无法和你的集体主义同伴在什么是实施暴行的“正当”理由、什么是“不正当”理由这些问题上达成一致。你的定义他们也许无法接受。你也许认为为了穷人杀人是正当的,而其他人也许认为为了富人杀人才正当;你也许认为杀害某个特殊阶级之外的人是不道德的,而其他人也许认为杀害某个特殊民族之外的人是不道德的。你们达成共识的只有屠杀,这是你们唯一能做到的。 一旦你赞成独裁统治的原则,你其实就已经鼓励所有人和你采取一样的立场。如果他们不想接受你的思想或者不喜欢你的某种“良好动机”,他们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冲上来打你一顿,逼你接受他们自己的“良好动机”,在你奴役他们之前奴役你。“好的独裁统治”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东西。 现在,我们的问题不是:“为了怎样的目的去奴役人民才是合理的?”我们的问题是:“奴役人民是否合理?” 如果独裁统治因为有了什么“良好动机”或“无私的动机”就可以名正言顺,那么这样的道德堕落实在令人发指。人类所有那些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拼命摆脱的残暴和犯罪倾向,如今又找到了一把“社会的”庇护伞。很多人相信,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抢劫、杀人或折磨他人是罪恶的,但如果是为了他人去做这些就是高尚的。你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滥用暴力,但如果是为了别人的利益,你尽可大胆去做。也许我们听到的最让人作呕的话是:“确实,斯大林屠杀了数百万人,但他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他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集体主义是一种最新式的野蛮行为。 不要认为集体主义者是“真诚但迷茫的理想主义者”。为了某些人的利益去奴役另外一些人,绝不是一种理想;残暴不是“理想主义”,不管它是出于什么目的。千万不要说通过武力“做好事”是一种良好动机,对于权力的贪欲和愚昧无知,都不能算是良好的动机。 本文1946年原载于加利福尼亚州贝弗利希尔斯市一份以保护美国理想为宗旨的电影协会刊物《警戒》。文章的目的在于定义和阐明政治领域的基本原理,所以主题仅限于政治。这里选登的十二个问题是原文的前三分之一部分,原文因故未能全部完成。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2-24 17:48 2573 0 2015-2-24
admin 谁杀死了拉登? attach_img
文/李莹 拉登死了。据说是被一把德国产 HK416 步 枪击毙的,一枪击中头部,一枪击中胸部。信仰无论怎么虔诚,被击中这样的部位,也难逃 一死。 这显然是美国人干的。海豹突击队,武装 直升机,月黑风高夜,从天而降,地毯式搜索, 枪声阵阵,火光冲天,敌人非死即擒,己方毫 发未损,全身而退。再加上全程直播,这俨然 就是一部美国大片。 影片的总导演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付失 业率,他一筹莫展,但对付奥萨马,他顺风顺水。 情报部门并不能完全肯定那就是拉登的藏身处,顶多只有 50% 至 80% 的把握,但奥巴马还是决 定赌一把。本来最稳妥的办法是从 B-2 轰炸机 上投射精确制导炸弹,但奥巴马最终选择派遣 突击队,为的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奥巴马在 两个关键问题上都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奥萨马 葬身海底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过,奥巴马有点儿不太厚道。在宣布拉 登死讯时,他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己,只字未提 前总统小布什。这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忘恩负义。 没有小布什在职期间对拉登的穷追不舍,哪有奥巴马今天的水到渠成?恐怕拉登也会对奥巴 马的贪天之功不以为然。即使是备受争议的所 谓“酷刑”,在这次行动中也是功不可没。发 现拉登藏身处的最初线索,就是由一位熬不住 “酷刑”的战俘提供的。 可以说,没有小布什 首肯的“酷刑”,就没有奥巴马如今的风光。 民主党和奥巴马曾对“酷刑”大肆鞭挞,不知现在作何感想。战俘不是座上宾,审讯不是请客吃饭,何必彬彬有礼?对犯罪嫌疑人不可以严刑拷打,但对战俘完全可以刑讯逼供,因为 前者是公民,后者是敌人。对敌人的仁慈,就 是对公民的犯罪。 美国人可以论功行赏,但拉登的追随者们 必须面壁思过,因为与其说是美国人杀死了拉 登,还不如说是拉登自己杀死了自己。 “九一一”是拉登恐怖生涯的辉煌顶点, 也是他恐怖活动每况愈下的转折点。随着世贸 大厦的倒塌,拉登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但 却招致了一场战争的失败。他犯了两个战略性 的错误: 其一,他不应该袭击平民目标。如果他只是派人往五角大楼扔了几颗炸弹,向美军基地 发了几枚炮弹,朝美军士兵打了几次冷枪,原也无可厚非,这不过是战争双方的正常交火而 已。但是,劫持民用客机撞向民用写字楼。事件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战争变成了恐怖。 “九一一”遇难者中,不仅有美国人,而且有 来自 90 多个国家的平民百姓;即使在美国人当中, 也有很多人并不支持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但拉登 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格杀勿论,这就不仅把美国人民完全推向了美国政府这一边,而且让几乎整个 世界都站在了美国这一边。 这是典型的极端分子的所作所为,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二,他不应该轻视美国。拉登在阿富汗成功 地赶走了前苏联,于是就有点儿忘乎所以,以为搞 几次恐怖袭击,美国就会从中东地区灰溜溜地撤军。 他错了。拉登死于 5 月 1 日,而 66 年前的 5 月 1 日, 德国政府宣布了希特勒的死讯。拉登最起码有一点不如希特勒,就是他不知道美国并不是什么纸老虎。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邱吉尔兴奋得热泪盈眶,欢呼“我 们终于赢了”,而希特勒则暴跳如雷,大骂日本白痴, 因为他非常清楚美国的参战意味着什么。 拉登在被 击毙之前,我相信大概已经在为他的盲动而后悔了。 手段是否正确,应以结果来衡量,而结果就是美国 非但没有从中东撤军,反而摧毁了基地组织的最大基地——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美国非但未如拉登所愿从中东消失,反而让拉登从地球上消失了。 现在看来,“九一一” 应该有二十名自杀袭击者, 十九人死于袭击当日,而第二十人——拉登,则死 于近十年后的五月一日。 死亡,对于拉登这样一位虔诚的信仰者来说, 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对拉登来说,最大的问题恐怕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甚至得不到阿拉伯人民的认同。民意调查一再表明,穆斯林世界对基地组织的支 持率一直在大幅下滑。始于突尼斯的阿拉伯民主运动, 与基地组织毫无关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中东偏袒以色列 并支持象埃及和沙特这样的独裁政权,这是拉登反 美的直接原因,但拉登反美的根本目的是准备在推 翻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之后,在整个中东地区建立 一个与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相似的政教合一的神 权国家。但这显然不是二十一世纪的阿拉伯人民的 选择。 风起云涌的“阿拉伯之春”明白无误地告诉 我们,阿拉伯人民既反对专制,又反对神权,他们 需要的是一个政教分离的现代民主国家。正如一位 阿拉伯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为什么美国人可以 每四年选举一次新的领导人,而我们不能?”美国 不是完美的,但它所代表的价值观至少在目前是无 法超越的。 阿拉伯人可能会因为某些具体的原因不 喜欢美国,但却无法拒绝美国所展现的现代民主制 度的魅 力。 阿拉伯人民在与时俱进,而拉登则试图以一已 之力让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此螳臂当车,焉能不倒 毙于滚滚车轮之下?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00:12 2573 0 2014-9-6
此时此刻 造假的“敢为天下先” attach_img
造假的“敢为天下先” 文:黄东黎(蒙特利尔) 前年4月3日写过一篇《“中国式诈骗”令人发怵》,列举四十多种类型诈骗案例,五花八门,涉及的人员和范围甚广,提醒国人谨防上当受骗。造假,也是一种骗,有时被骗者损失更惨。中国从八十年代假货充斥市场,后来开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一阵风过后“假劣”的东西又泛滥成灾,至今20多年愈演愈烈。 过去有说“除了人不是假的,都是假的。”现在连人都是假的,各地审查干部档案,发现造假很多,有人履历填的仅性别是真的。于是群众说:“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长,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填越假。”造假成了中国一项“专利”,几乎延伸各个领域,只说最近几件事,足以触目惊心。 金融造假——制造假币已有“辉煌”的历史,20年前,我曾接一个熟人的电话诉苦,她在一处小商摊位买东西,商贩找给一张面额50元的现钞,她随后到一家大商场购物,在收银台交款时这张50元现钞验出是假币,她好说歹说才退还,马上跑去找小商贩要求换成真币,那人死不承认使用假币,她想请我帮忙解决。我说这忙恐怕谁也帮不了,小贩转脸不认账,你又没有证据和旁证假币是出自他手……结果这位熟人气得直晕,也只有自认倒霉,那时50元还真当钱花。这种发生在身边的事,不过是一个假币缩影。 最近广东破获一起假币大案,从一个地下“印钞厂”查出两亿多元假币。山东三人合伙投入18万购买制造假币机器,将造出的16万假币出售时被抓获。所幸这些假币还未流入市场,更离奇是近日惊现的南京假银行,非法融资吸收公众存款案。这家“盟信经济专业合作社”于前年开业,伪造金融资质、特许经营证件,内部装修如同国有银行,大堂设LED显示屏、自动取票机和5个柜台,营业员统一服装,以高出银行几倍的利息引诱民众存款。假银行营业两年,吸金2亿多元,最终因嫌犯放贷投资失利,无法退还客户存款才败露。 “盟信”银行让200余人“信盟”后上当,损失惨重。其中一王姓商人去年将公司1200万元流动资金存入“盟信”,最后无法取回,血本无归。一名七十多岁老翁将100万元拆迁款悉数存入,以获取高息,不久诊断出自己患癌症,他多次去取钱只拿回10多万元,不够看病治疗,老翁哭天抹泪。这家假银行何能装扮得“天衣无缝”、在南京这样的省会城市光天化日之下行骗两年?虽然目前5名涉案人已落网,警方正追缉另两名逃犯,但众多受害人的存款却“肉包子打狗”了。 身份造假——在山西,有个70后的人叫冯朝辉,他靠买假学历、伪造档案,从农民变成工人,从工人变成干部,一路造假,又摇身变成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副书记、纪委书记。这个靠替人“铲事”捞钱、充当官场掮客的“纪委书记”,在2014年被双开时发现,原来党籍也是假的! 1975年出生的冯朝晖,凭假农转工、转干后,2002年购买了伪造的北方交通大学专科文凭。2003年谎报自己是中共党员,报考了党校并“取得”本科文凭。2005年,冯朝辉花费32万元,在朋友的操作下,为其妻子马月霞伪造了黑龙江大学和天津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并伪造北京人事局接收函,将夫妻二人户口迁入北京市海淀区,又顺溜成为“北京人”。 随着职务的升迁,冯朝辉在承揽项目、插手煤炭上不断“掘黑金”。2007年后,他一直在纪检部门任职,凭借吹嘘“北京有人,办得成事”,在山西官商圈里混成了一个“人们不敢得罪、甚至争相巴结的红人”。2014年,冯朝辉被查出索贿、受贿、介绍贿赂、资金来路不明共计1300多万元,山西省纪委监察厅给予冯朝辉开除党籍、公职处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个初中文化、只有“性别姓名”不假的农民,居然当上省直单位的副书记、纪委书记,动不动可以“摆平”对官员的举报,索贿受贿,让人不可思议。冯朝辉的假学历、假证明、假文凭、假党员,是他呼风唤雨的资本,而这些的来头,又是社会、学界、官场丑态的鲜活样本。 货物造假——北京秀水街市场,崛起于80年代,以经营“外贸服装”闻名。随着经营的扩大,十年前拆迁旧市场,建成“新秀水”商场,吸引了众多北京和各地顾客,老外也常有光顾。大批中国商人的进驻,陆续充斥外国名牌服饰、手表等假冒产品。“秀水假货”由来已久,许多人知道,却愿意去“碰运气”,买便宜仿制外贸货,还能砍价,自得其乐。 这里韩国的“产品”不少,也颇受顾客青睐。去年底韩国政府特许厅(类似中国专利局)、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服装产业协会等组成调查团,到“最大假货商场”秀水街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假冒名牌服装、韩国化妆品等商品随处可见。同行的协会成员对中国人的假货制造、流通速度无不咋舌,他们说:“首尔的品牌时装表演举办一个月后,中国市场就已有不少仿冒品了。”韩国方面发出提示,有意在中韩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后,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要“谨慎”,呼吁提前制定对侵害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行为的对策。 韩国政府派团赴华“密访查假”,尚属首例,说明已引起国外官方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据媒体报道,有些防伪码制作公司为求获利,不按规定核查客户相关资格,以高于市价的收费给其制作假防伪码,并建立假的防伪码查询网站,为假货“转正”提供途径。记者经查发现,网上甚至有售整套防伪码系统,假货商办起来很容易,顾客则假货当真。 中国人确实有造假的“智能”,可以玩出无“成本”的变身术,能不费力地坐享其成,使老外们望尘莫及。无论是身份造假、金融造假、货物造假,都是为了私利,为了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难免有贪欲,但要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不能贪婪心一上来,就心术不正,千方百计造假欺骗。就像中国的产品没有外国质量好,叫得响,可以自己潜心研制,发明创新,为什么非要仿造假冒别人的成果? 先哲老子的做人治事,有句经典:“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一致的,他有仁爱,就必然有嫉恶和勇敢;他保守节俭,就必然能够彰显大方;他厚德谦让,就必然能够为天下先。 如今反其道,“敢为天下先”成了一句时髦语,不管什么都要尝“先”,似乎才豪气十足,称得上是范儿。殊不知中国造假没有一样符合老子“三宝”的正道,而其所以流于社会、危害民众,成为侵犯合法专利的“专利”,恰恰是缺少了行善不争,立法、监管的“敢为天下先”。造假早该休矣,始作俑者必须受到严惩。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3-17 15:50 2562 0 2015-3-17
此时此刻 华夏玉龙的烦恼 attach_img
华夏玉龙的烦恼文:一沙 几千年来,华夏之龙是何等神圣、尊贵和吉祥﹐更因有宽猛相济﹑恩威兼施的本事﹐莫不令族人崇敬有加﹐在华夏最后一个龙王朝岌岌可危的时候,稍有点血性的华夏人﹐都会将那条粗辫子当作龙﹐把它往自己的脑后一甩﹐怒喝道﹕“XXXX﹐可杀不可辱也!”握着屠刀的一声冷笑﹕“既然可杀﹐那就更可辱了!”就这样﹐龙在血腥的土地上不断折腾,不可名状。 百年前﹐从龙辫子被甩断的那一刻起﹐外辱内患交逼﹐龙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两个龙族人挺身而出﹐一个肖猪﹑一个肖蛇。他们不但异口同声,而且还几乎异境同时誓言﹕要“为人民服务”!他们立志要华夏之龙一飞冲天﹐要让龙的子孙万代永远有好日子过﹐哪怕只是蜗居在乌有之乡﹐或者尺蠖在自己冰凉坚锐的鳞爪之下。这两个分别代表猪部落和蛇部落的乱世枭雄﹐经过一番斯巴达勇士式的决斗﹐“搅得周天寒彻”﹐残杀的族人﹐不计其数。华夏之龙还未来得及腾﹐更别说飞了﹐早就千夫所指﹐被等同西方暴龙。亢龙怎能无悔?痛定思痛:崛起不行﹐屈起该行了吧? 龙的传人终于铁下心来﹐要韬光养晦地屈起,不要崛起。果然天人合一﹐来得早不如来得巧﹐20 世纪七十年代 , 在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辽西牛河梁地区﹐一种猪﹑蛇合一的神秘史前玉器﹐被专家认定是华夏之龙的雏形﹐俗称玉猪龙。据专家的考证﹐龙族的图腾确是猪头和蛇身的结合体,形象就好像是猪嘴咬着蛇的尾巴。猪崇拜和蛇崇拜的两个部落,再也鼓不起互相砍杀的勇气﹐再也找不到不共戴天的理由﹐两个帮派第三次合作意向﹐得到在第四空间互祝万寿无疆的帮老大们的背书﹐百年恩怨一抹而光,砍人头赛改成数人头赛。 神州大地又陆续发现了类似的史前玉器﹐当代中国考古学大师苏秉琦先生特地为这些考古发现奋笔直书﹕“玉龙故乡﹐文明发端”。辛勤的中国考古专家和学者﹐煞有介事地找到了华夏之龙的吉光片羽﹐也揭开了华夏之龙的“潘多拉盒”﹐在这不寻常的潘多拉盒子里 , 藏着华夏之龙太多匪夷所思的苦难和丑恶﹐也藏着华夏之龙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希望。于是乎,整个神州神乎其神起来了﹐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到处都传闻着越来越高古而且越来越巨大的龙的形象,有石头的,有陶土的﹐蚌壳的, 亦幻疑真﹐千奇百怪的龙以及其衍生的伦理和哲学﹐吸引了整个世界﹐举世都在为华夏龙的片片鳞光惊叹﹐也为华夏龙颔下那块不大不小的逆鳞诅咒。 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华夏玉龙黄袍加身﹐俨然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世袭罔替; 它誓要漂白千百年沉积下的各种令人恶心的污垢﹐吐尽郁屈胸臆中那股鸟气。但是﹐高处不胜寒呀!此时此刻的地球村﹐已经不是昔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土围﹐朗朗乾坤﹐已经不再是华夏龙翻云覆雨的狎游天地。 华夏玉龙的烦恼﹐剪不断﹐理还乱, 连它自己也经不起一串又一串的理性诘难和良心拷问﹕ 华夏族人究竟有没有图腾? 为什么龙是华夏族人的图腾? 为什么猪蛇合一就是龙? 华夏族人可不可换一个图腾? 华夏人可不可以不要图腾? 人类历史中﹐第一个让“图腾”出现在文字上的﹐是 1791 年在伦敦出版的一本书﹐书名是《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作者是英国商人人类学家, 名字叫做“龙格”。两百年前﹐来自西方的龙格先生开始认真探讨印第安人的图腾,两百年后,来自西方的文明开始认真探讨龙族人的龙格。英国人有他们自己的“龙格”,龙族人自己的龙格在哪里? 张光直先生(1931~2001) 是一位国内外深具影响的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长期执教于耶鲁和哈佛大学,并先后担任两校的人类学系系主任。他曾经明确表示:“我相信在中国考古学上,要证明图腾的存在是很困难的。”那么﹐是谁硬把龙图腾紧紧套住华夏族人灵魂? 台湾省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家畜卫生试验所所长刘培柏先生﹐在其《古早中国猪》一文中﹐力证了猪在华夏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贱兽的实况﹔而中国大陆内很多杰出的专家,也同声对猪﹑蛇﹑龙的崇拜大声说﹕NO ! 2010 年12 月 20 日﹐新浪收藏网有一篇题为《当一头猪也能和艺术一样飞翔》的文章﹐在评述眼前全国近乎痴狂的艺术收藏热潮时﹐引用了一位纽约收藏世家出身的当代艺术名流Adam Lindemann 所说的一句话,“……艺术市场像鸟儿一样飞翔有什么奇怪的呢?事实上﹐如果我们对猪能够飞翔这一点信以为真﹐那么,猪们也会不负众望展翅高飞的。”虽说这只不过是西方人的一点调侃睿智﹐但言者无心﹐闻者有意 , 龙族人难免觉得是在指着和尚骂秃驴。 纭纭华夏国士﹐忧心忡忡﹐努力从另一种角度和思维方法﹐去排解华夏玉龙的烦恼。华夏之龙﹐猪蛇一体,猪头几乎咬着蛇尾﹐竟然与古中东和古欧洲的衔尾蛇异曲同工﹐可是﹐西方的文明自有哲理内涵﹐它是现代数学“无限大”符号的原型﹐象征无限循环的自我毁灭和自我繁衍过程﹐因为衔尾蛇不断地吞噬自己﹐是为了生存和成长。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衔尾蛇:“它是一头处于自我吞食状态的宇宙始祖生物,它是不死之身,并拥有完美的生物结构……。” 华夏之龙﹐你不正是不断地为自我繁衍而自我吞噬么﹖ 难道你真的就是一直在追求这种自以为完美的生物结构和永不死之身﹖在痛苦的和谐和万恶的稳定中﹐华夏之龙啊﹐你当然可以烂醉在头顶上虚恍的光辉里﹐但可别忘了﹐你身后的万劫不复﹗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1-4 16:20 2556 0 2014-11-4
此时此刻 秋叶的沉默 attach_img
秋叶的沉默 文:黄东黎(蒙特利尔) 没有风的日子, 秋天已悄悄到来。 随着阵阵风起, 枫树枝上飘落的叶, 青绿、淡黄、到深红, 又变得橙黄, 带着湿润的露珠, 散发泥土的芬芳。 漫步丛林湖畔, 拾起一片干净的树叶, 赏阅大自然的轮回, 这里是西山吗? 静静思索, 没有“梦想”, 不需要迎合, 看不见假面具, 品味真实, 是人生的快乐。 秋叶为谁而落?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古人给秋的诠释, 寒蝉凄切、离合悲怆。 这个世界上, 有多少天然和一, 谁又是谁的永远? 沉默的秋叶, 印证如烟往事。 故国回首,秋阳秋凉, 京都菜市口, 六君子肃然而立, “流血请自嗣同始”。 绍兴轩亭口, “秋风秋雨愁煞人”, 鉴湖女侠绝无二语。 还是这个秋日, 满城萧杀, 未名湖、太平湖、昆明湖, 纵身名士不留片纸遗字。 似乎有一个, 秋的“约会”, 沉默,是蔑视,是否定。 巴尔扎克一句名言: “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百多年的岁月沧桑, 生死、荣辱、烽烟、磨难, 是非善恶, 罪与罚的颠倒, 正是以身求法, 舍生取义的本色, 唤起尊严与“复生”, 撑住民族的脊梁。 远望片片飘零的枯叶, 浮想它曾经的辉煌, 如白驹过隙,一去不返, 光阴苦短,物是人非。 错过了春天的烂漫, 失去了夏日的阳光, 还有深秋, 宁静、馨香...... 淡泊明德、善行如流, 即不虚度人生。 层峦叠嶂映出的色彩, 不是夕阳斜下, 是博大光明的倾洒。 秋去冬来, 落红委地多于雪, 即便化为泥土, 也温暖着冷酷的世界。 踩在满地的落叶上, 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有人说, 这是一种享受, 我却像走在—— 沉默而厚重的足迹中......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1-13 11:47 2549 0 2014-11-13
此时此刻 雪之恋 attach_img
雪之恋 文:芦苇(蒙特利尔) 无需表白 对你有多爱 你把雪道铺好,山门打开 我就来了 雾霭茫茫 远山,城池,尘世 都已消隐 我的眼中,只有你的银装素裹 你是冰冷世界最温热一角 你是阴霾冬日最洁净之地 今夕,我不关心远方 只倾情于你的洁白无瑕 只沈醉于与你厮磨相守 飞翔,有你相伴左右 摔倒,就跌进你怀里 ——记2014.12.14今冬首次滑雪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2-18 16:20 2541 0 2014-12-18
此时此刻 “西点军校学雷锋”原来是条假新闻 attach_img
“西点军校学雷锋”原来是条假新闻 文:黄东黎(蒙特利尔) 流传了30多年“西点军校学雷锋”的故事,近日其作者原新华社记者李竹润证明,这是一条假新闻,不过是西方媒体愚人节开的玩笑,他便当真传了出去,特认错道歉。“原创”者自己辟谣,让众人感慨,也使我暗兴当年没有轻信,“以假传假”。 2015年1月5日,李竹润在网上发微博,称自己在1981年将外电的“西点军校学雷锋”愚人节新闻信以为真,写进了自己文章,特承认错误,道歉。他说“‘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谎言,是我引进中国的,事情发生在1981年,尽管我也是上当受骗,没有意识到是一则愚人节消息,但今天我仍通过新浪微博公开道歉。” 李竹润 李竹润今年73岁,是新华社退休记者,现还做一些新闻报道讲座。他要是不出面澄清,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正儿八经的老外“学雷锋”,最早出自他的手笔。记得1988年3月初,我应邀到北京第一监狱采访,那天还有作家、演员、画家、教育界等名人,当时监狱经常开展这种社会关心“帮教失足者”活动。大家参观完监狱犯人的劳动、生活场所后,开了座谈会。 几位名人先后发言,那时正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诗人柯岩说:“一些犯人都很年轻,他们的犯罪与受教育和影响有关,现在社会上宣扬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毒害青年思想,他们崇拜西方的东西,否定雷锋精神,连美国西点军校都挂着雷锋的画像,把雷锋作为美国军人的学习榜样,他们知道吗!”柯岩显得有些激动,话讲引起共鸣,有人鼓起了掌。她说的不但适应形势,还透露了一个新信息:美国军界最高学府号召学习雷锋。 当年的柯岩 著名诗人访问监狱,发言结合实际、动情又有新意,还适逢学雷锋的季节,这些都是新闻点。关于“西点军校学雷锋”,此前我也模糊听说过,但没见到具体介绍,因而一直持怀疑态度。柯岩讲了后,我认为可能确有其事,但又想到这还是属于耳听,柯岩并没有说去了西点军校,见过雷锋画像,人家是如何学习的,虽然她的发言举证说理,铿锵有力,毕竟她也不是“眼见为实”。于是,我在报道中没有写柯岩提的西点这件事,只发了图片新闻。现在看来,柯岩可能也是听了李竹润的“独家消息”,我没有跟着再传播,还是把握了新闻写实这道关。 美国西点军校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是我小学二年级就学唱的歌,那年月讲阶级斗争,学习雷锋日记,背得最清楚的格言是“秋风扫落叶”、“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尽管那时不清楚“敌人”都是谁。作为我们看来,雷锋是一个诚实、朴素的人,也是一名好战士,全盘否定学雷锋也是不对的。而西点军校为什么要“学雷锋”?他们能学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没少在我脑子里较真。西点军校学习雷锋,在国内一度传得沸沸扬扬,什么时候被揭穿是一个“神话”的? 雷锋 雷锋宣传画 2002年8月,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张淑芬去美国,带着材料专门访问了西点军校,搜集雷锋的消息。回国后她肯定地表示,西点校园的固定雕像中,没有雷锋雕像,会议大厅里没有雷锋画像,学员手册没有雷锋格言,西点军校固定教材里没有雷锋的记录,西点的课程中也没有雷锋的专门课程。2003年,《环球时报》曾派记者往西点军校探访,也发现校园内并不存在雷锋雕像或画像,学员手册上也见不到雷锋格言。真不知道西点军校的学雷锋、挂画像从何而来?也就是那时起,这个“美丽的传说”才逐渐淡漠,但没有在一定范围“纠偏”,避免误传。 抚顺雷锋纪念馆 “引进”外国人学雷锋,无非是为了扩大宣传,提高雷锋的国内外影响。有意识的拔高、不切实际宣传是有深刻教训的,大跃进时粮产钢产的“放卫星”,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文革停课停产、武斗大乱的“全国山河一片红”……李竹润也说“1972年文革时假大空新闻报道简直没法看”,于是他偷着研究西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写作。但是,在文革过去后的1981年,他怎么不经调查就发出“西点军校学雷锋”的报道呢?核实这样一条新闻其实并不难,西点军校又没建在月球上,那么解释只有四个字:为了需要。 大跃进宣传画 文革邮票 无数事实告诉人们,虚假的东西往往让人上当受骗,却总有暴露的时候,终归达不到目的,反而弄巧成拙,假新闻也是一样。英国《电讯报》报道,西方人对雷锋几乎无人知晓,更不用提什么学习了。2012年,美国驻华使馆在其微博上对网民证实,西点军校学雷锋的故事“只是一个谣言”。而在中国,一大批人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信是真的,并沾沾自喜,可见新闻传播的分量。 西点军校操典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李竹润当初写的虚假报道,可以理解为某种“需要”,因为他后来也敢于承认错误,尽管是在34年以后,但也表现了坦诚和担当。”知来者之可追“,他不愧是老资格的记者。同时无意中给了人们另一种提示:多年提倡的精神有何效果?为什么要热衷外国人学习雷锋?我们自己学就够了吧。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1-22 11:37 2536 0 2015-1-22
此时此刻 章立凡:“告密文化”与“国民性” attach_img
“告密文化”与“国民性” 文:章立凡 历史学者章立凡 自从告密成为一个社会热点,我曾写过两篇文章,分别以《从〈闻香识女人〉看中外告密观》和《漫长的1984:窃听风暴结束了吗?》为题,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告密。文章发表后贴到博客上,陆续看到网友的一些反馈,感到有必要回应并说完想说的话。 我提出了评判告密行为的三条底线:一看动机是被迫坦白还是主动陷害;二看告发的内容及伤害程度;三看事后有无补救和忏悔。有网友在表示赞成的同时,指出这是“良心”层面上的,还应考虑“愚弄”、“受骗”层面。的确,当时很多告密者是在被“洗脑”后主动“大义灭亲”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个人迷信年代趋权告密不断,信仰危机年代趋利告密不绝,是一个民族的双重悲哀。 我谈到原东德告密档案被公开后引发的社会休克,有网友说:“我建议焚毁。时过境迁,何必还要一些人惴惴不安呢,曹操战胜袁绍后烧书信的做法德国应该学学。”又有网友跟帖说:“那是因为曹操要接着玩那一套。” 生性多疑的曹操,在公开焚毁部下通敌书信前,是否偷看过?这谁也说不清。他无非是玩弄“使功不如使过”的古老权术,与起用“右派”当告密者同出一辙。 我指出基督教文化的“告密对象”是上帝,有网友跟帖说:还有宗教裁判所。不错,在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宗教迫害曾盛行一时,很多妇女被告发为“女巫”,遭到宗教裁判所的逮捕拷问,被判监禁甚至处以火刑,一些科学家和宗教改革家也遭到同样命运。将告发异端视同告密于上帝,这与个人崇拜年代的告密观极其相似。 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在道德价值上都不认同非正义的告发;但只要有专制政治存在,统治者都鼓励告密,宗教迫害、文字狱等史不绝书;极权主义更发展到以权力为上帝,伦理屈从于权力,不仅介入你的私生活,而且要控制你的灵魂。事无巨细都在权力的掌控中。如今,这套违背良心和伦理的“特色文化”虽已衰败,但仍蛰伏于我们的生活中。 据说经历过纳粹时代的德国人,很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在“互害”的体制和群体中,不仅有集团作恶,而且有群体作恶,很多人程度不同地做过伤害他人的事情。引爆告密材料“伤人太重”,招致各方的制止和反对,是因其触发了很多人灵魂深处的罪孽感:从八九十岁的老人到莘莘学子,都可能有干过这种下三滥的勾当,有不少人至今仍在干…… 当告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便习惯于“以不正常为正常”,一旦把这套告密体系晾到阳光下,各种反应反令人大跌眼镜。或许是出于善意,有朋友主张历史疮疤揭不得,一笔糊涂账推给体制当总替罪羊,不追究多数人的责任。应该承认告密是体制的产物,但如果没有众多的告密者,告密体制也无法维持,一个告密成风的恐怖社会,也是一种多数人参与的暴政。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有什么样的政府也会有什么样的人民。坏政府也是“人民的儿子”,毛病是爹妈惯出来的。一个坏政府是不希望有好公民的,因为有好公民它就干不了坏事,所以从教育上就重点培养奴才、告密者和小人,盖因其内部就不乏小人之辈。这种恶性循环的文化怪圈,难道不需要彻底打破吗? 有人指责“鞭尸式”的拷问对于长者太过严酷,是在扮演“道德审判者”角色。请换位思考:如果你也是受害者之一,或有长者伤害了你家长者,难道事后连求证真相的权利都不具备吗?受害当事人提出控诉,是行使正当权利而非主持审判。尊老是一种美德,但不包括长者的罪错,“大家有错”也不是免责的理由。宽恕须以忏悔为前提,道歉才有机会能找回尊严,无原则的“恕道”等于乡愿。儒家讲“反求诸己”、“三省吾身”,但中国人历来缺乏独立思考,很少反思自己从权从众、助恶为虐的“国民性”。 曾有作家对德意志民族发出这样的感叹:几乎每个人都那么优秀,但作为整体又那么可悲。第三帝国灭亡后,德国的孩子们经常会向父亲发问:“老爸,那时候你干过什么?”东德政权倒台后,孩子们再次提出同样的问题。这不仅是未来对历史的拷问,也是对一个民族灵魂的拷问。 真相永远是第一位的,然后才谈得上历史裁判与文化反思。今天,我们严肃地向自己的长辈和同胞求证真相,反思“国民性”中的卑劣、奴性和暴虐,就是要从根本上祛除这种“低俗文化”,让历史走出黑暗,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这个民族有未来。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4-10 10:04 2532 0 2015-4-10
此时此刻 《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 attach_img
《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 文:王海涛 2015年2月28日,央视原记者柴静及其团队制作的视频《穹顶之下》,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 这个片子是探讨雾霾的成因和解决办法的。雾霾和中国的所有环境问题一样,短时间内无解。它看似随时要命,又像无关紧要;它适合用来表达又患,又常常被故意忽略。 中国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与一个有烟瘾的人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类似——认同烟盒上写的“抽烟有害健康”,但又欲罢不能。繁荣,是这个时代的合法性基础,而污染,是这种繁荣的必然的副产品。 柴静的作品 这是一部好作品。我之前从没有看完过柴静的一个作品。因为我不喜欢一个“新闻人”,总是出现在镜头里。 这一次的作品,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了,镜头里的柴静不显得突兀。用我的标准看,这就是好作品,能吸引人从头看到尾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我首先把它当成一个“新闻作品”看。这是个奇怪的新闻作品,记者成为了当事人,甚至是表演者。从头到尾,柴静在大屏幕前走动,让我想起乔布斯。 它开创了新的“新闻报道”方式:调查、演讲、表演、视频,以及剧场呈现,然后网上播出。 在片尾的致谢名单里有罗永浩。显然,罗胖子的剧场演讲,“启发”了柴静。 柴静是一个成功的前记者,在央视的平台上成名,有不少好的作品。那些作品,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在电视台,一个调查报道,是一群人在做,但在公众面前更多赢得名誉的,一定是镜头前出现最多的人。 此次制作《穹顶之下》应该是柴静离开央视后的一次转型。目前来看,这个转身比较华丽,在201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抛出一个几乎与每个人有关的环保话题,一天之内获得数千万的点击量,这个筹谋显得“野心勃勃”。 据说,柴静为这个视频花费了大概1年的时间,自费百万元。有消息显示,她2014年10离开的央视,显然,这个作品,若无曾经的央视资源,做起来会更难。 这个作品,强化了柴静个人形象中公共知识分子气质。 我还不知道离开央视的柴静,有什么样的“赢利模式”。希望她制作这样的作品,不单纯是公益性的,最好能够是商业性的,能够赚钱更好。这样,才能将这样的好作品继续下去。给腾讯和优酷带来了那么多的流量,不知道是否有商业回报。 环保这个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就像这个时代的各种问题一样,说它有多糟糕,就有多糟糕,而且可以获得相当多的人共鸣。 当对这个时代不满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好多好多的证据。 环境问题,伴随工业化而产生,几乎每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都遇到过。中国,是一个奇特的国家,它不仅会有其他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还有一些特殊问题。 中国的制度、市场、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特殊性,简而言之,就是系统性的中国特色。它的好与不好,见仁见智。 在环境这个问题上,中国特色,到底是加剧了环境污染,还是节制了环境污染,我是无法断言的。 但我认同柴静所流露出的情绪:一些企业的嗜血,政府部门的功利,惟GDP论,个别法律形同虚设,使得环境问题积压,并难以解决。造成这些问题的,到底是不是“中国特色系统”,我亦无法断言。 能够断言的是,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宿命,已难以逃脱。 我们享用繁荣,我们承担繁荣的成本。在宏观上看似公平,微观上却加剧了不公平。有的人从这场繁荣中挣到了更多的钱,可以每半年体检一次,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肺部有没有阴影。有的人,只能听天由命。 但我还是坚持一贯的观点,对于生活在中国的人而言,当下,绝不是最糟糕的时代。 所以,当看到柴静说,他和先生站在故宫角楼回忆北京从前的美好时,我是不认同的。截至目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没有在一个值得赞美的时代生活过。 我坚持这样认为,有一个好处:不至于对当下过于悲观。 向柴静致敬 不管是公益也罢,商业也罢,感谢柴静制作了这个作品。 要向她致敬,最动人的一点,是她告诉我们,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自己少开车,多举报他人。 《穹顶之下》。这个名字太文艺,暴露她曾是个女文青。在这个作品中,尽管她涉足了欧美,但还是暴露了视野的不够。比如,她感慨环保部门“无权无势”。 它可能给人一种幻觉,如果环保部长由总书记兼任,中国的环保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这个幻觉,在一定程度上是普遍的,潜意识里,很多人支持有一个“强人”出现,我们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显然,问题关键,不是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权力不够大,而是普通人的权力太小,更关键的是,即便手中小小的权力,我们也没有使用的习惯。 我是通过《穹顶之下》才知道,环保部门的举报电话是12369。即便知道,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不相信这个电话有用。 总之,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我们自己是有责任的。事实上,我们对于各种问题抱怨,有时候类似撒娇。 估计相当多的人,在朋友圈里刷屏向柴静致敬之后,第二天,还是和我一样,继续开车上路。 短时间看,我们难以改变自己,政府难以改变政府,国家难以改变国家。 但改变总是在进行的。若干年后,回头看,很有可能,你又会怀念这个年代的某些方面。 柴静没有揭示,繁荣,就是光荣和正确,污染,只是这种繁荣的副产品,而制造污染的人,将通过治理污染,再一次展现自己的光荣与正确。 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但还是要向柴静致敬。 本文转载自海涛评论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3-2 13:23 2530 0 2015-3-2
此时此刻 法国大革命 attach_img
法国大革命 文:言破空(蒙特利尔) 题头为一部电影,英、法文原名:TheFrench Revolution, La Révlution française, 法意德英加五国合摄于大革命二百周年,。上集导演为法国Enrico,下集美国Heffron。演员阵容集各国一流,群众演员数万,包括法国前总统(有影片一分钟视频,网上:Nicolas Sarkozy Figurant 萨科齐跑龙套)。 十多年前看过一遍,本地Télé-Québec播放。这家电视台独特,无新闻,但有政论,科教文节目多,电影从不插广告,而且定期播一部原版中国电影,配法文字幕。也曾播过法国学者研究中国的纪录片,资料丰富。 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家对本国别国历史,始终关心反省。对这场革命,议论纷纷,史家、社会学家更其努力探讨。而中国对自己那场浩劫,也是大革命,似乎忘怀。个中有民众的麻木,更有食肉者(今食特供者)蓄谋掩盖、歪曲、强迫失忆,试图让易解的历史变成考古难题。 正如《三国演义》是文艺作品,与历史有点出入,但爱看的人多,而有几人去读《三国志》?比如,处决国王时曾有保王党劫法场,但影片只字未提,可能考虑情节不宜跌宕过多。评论一般认为该片基本符合史实,故本人在此推荐。 何况听说中文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几度脱销。国家大事找书找资料,总比“你解放军不跟我,我去找红军”(挽袖拔拳,凶相毕露),要好得多。美国不早已有国会图书馆?只是,此书系“论”而非“史”,托克维尔开卷就声明。治史当以史带论,根据史实导出理论。一般人读史头疼,而这段历久,曲折、反复均属罕见,最好看完电影再看书。 英美法革命比较 1100年,英王亨利一世颁布《自由宪章》(Charter of Liberties),给予教会与贵族一些权利。 1215年,各路贵族兴兵,伦敦泰晤士河畔,约翰王在羊皮纸《大宪章》(Great Charter)上签字钤印。后者内容源出前者,但加上一条:贵族会议有权否定国王之命令。 1688年,詹姆斯二世即位后加强集权,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继位无望,资产阶级邀请其夫婿,荷兰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与玛丽共同执政,詹姆斯二世出亡法国。旋即议会提出权利法案(Billof Rights) 确立“议会至上”准则。兵不血刃,史称“光荣革命”。英国以宪法约束国王,历时几百年,方修成正果。其对世界贡献良多,影响深远,美国宪法中就有大宪章的影子。 美国革命得天独厚。远隔重洋,也曾向英王上书陈情,不成就干脆反了,打独立战争。 开国先辈们气吞山河,慷慨表态:要说是反叛,就索性一反到底。(If this be treaoson, make the most of it!)保王份子也有,往北退,今天加拿大仍属英联邦,女王陛下不时来巡视,纳税人仍要养总督和上议院,此辈不敢作威,仍敢作福,时闻挥霍浪费,反不如女王俭朴低调。 法国革命一波三折,回肠荡气。论起迄则说法不一。最短从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至1794年7月热月政变,电影按此说。因为虽有波旁王朝复辟,甚至拿破仑称帝,但共和已确立,深入人心,宪政不可动摇。英国至今称“王国”,而中国招牌不但“共和”,而且“人民共和”(“贵族共和”都谈不上),但专制却超过秦始皇。考其背景,多位革命人物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虽然卢梭、伏尔泰等均已谢世。究其原因,大抵不外天灾、饥荒、民不聊生、王室奢侈等等,但有一点史家忽略了,即革命期间重大事件均发生在夏天。开头攻占巴士底狱,至末了热月政变(热月,炎热可想而知),一波推一波。所谓闹革命,包括文革等,天热容易闹起来。盖气温升高,人心也焦躁,不肯安份守己,夏天犯罪率高。此系本人比较大革命事件而发现,引用者请注明出处。至于对这场革命的观点,褒贬不一。有人(包括托克维尔)赞不绝口:彻底、广泛、热情。有人则贬之为一场闹剧:生灵涂炭、玉石俱焚。在此不赘,现介绍关键人物与重大事件,再来看电影就有头绪。 关键人物: 路易十六 国王路易十六(LouisXVI)。路易十四、十五两位系集权君主,前者称“朕即国家”,后者有名言“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但路易十六人品不坏,信教虔诚,有文化修养,只是受王后与周围小人左右。此君热爱机械,尤其喜欢制作各种锁,还修改过断头机的铡刀,有点像中国明朝那位皇帝爱做木工。这么个人,绝对不是暴君。他在替路易十四、十五还债,民众几代怨恨积聚,此时发作。法国学者勒庞(Lebon)所言不虚:吾人受先辈德行荫庇,代先辈劣迹受罪。正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拉法耶特(Lafayette):贵族,君主立宪派首脑,风云一时,后急流勇退,得以全身。他设计三色徽记,曾向国王进呈三色帽徽,说其中白色代表王权。而今巴黎有条Lafayette街,西端有豪华商场,华人阔佬称为“老佛爷”。 丹东(Danton):雄辩,热豪爽,团结一批温和份子,与激进份子争论不休,后反对恐怖专政而与罗伯斯庇尔生分。有论者认为影片抑罗扬丹,其实罗的人品学识均佳,实在是性格悲剧。 罗伯斯庇尔 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洁身自好,生活简朴,能仗义执言为穷人说话,笃信启蒙思想,力求社会公正。可惜是极端理想主义者,剧中有次与丹东讨论,丹说:是否要求过高?罗答:存在就是为了完美。为了崇高,不惜人头落地,有人曾为其作墓志铭:过往的人啊,不必为我悲伤,倘若我活着,你们就活不成。 重大事件: 上集:启蒙年代(LesAnnées Lumières) 电影开场点出两人:国王御驾途经学校,罗伯斯庇尔代表全校,雨中跪地,诵读拉丁文献辞。 三级会议 1789年5月,三级会议。王居上首,下有教士与贵族两厢打横,然后平民。财政大臣长篇报告,王后昏昏欲睡。国王意图简单——要钱。未果,愤而解散会议。国王已经让步,平民代表人数增至约六百,其他两级各三百,而且付表决将一人一票。但平民、不少教士以及一些贵族,仍不买帐,而且一不做二不休,拉出去在网球场另起炉灶“制宪会议”。 与中国秦汉以降的专制不同,法国封建制度有三级会议,其代表性亦货真价实,教士与贵族不可能冒充平民代表。第三等级选民资格:法国本土出生,或归化法国,年满25岁之男性,在居住地纳税并投票。这平民等级包括农民、工匠、小商、专业人士(律师)和大资产阶级等,其间人才济济,不乏有资产以及有技艺、专业知识、思想理念人士。 攻占巴士底狱 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财政大臣希图改良,劝说无效而辞职。国王不愿再退让,调动军队对付民众。群情激昂,纷纷夺取武器,或以铁棍、菜刀等揭竿而起,涌向巴士底狱。典狱官说牢内仅关押7名囚犯等等,终究谈不拢,官兵枪炮镇压。起义者浴血奋战,夺得胜利。消息传到王宫,国王问:在造反?内侍答:在革命。 娘子军围攻凡尔赛宫 10月5-6日,娘子军围攻凡尔赛宫。镜头从街角展开,一群巴黎妇女,手持长矛钢叉之类,一女童击鼓开路,更无一人是男儿。尽管雨天,队伍逐渐扩大,但仍以妇女为主,武器也增加了枪支,居然还有一尊大炮,团团围住王宫,呼号震天:leRoi, à Paris(国王,回巴黎)。拉法耶特调停,王室无奈,迁至巴黎杜伊勒宫。此系大革命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事件,据史料,达数万人之众。王权神圣至此荡然无存,但也可见对国王仍抱希望,要他参与制宪。 1791年6月,国王全家乔装出逃,投奔境外敌对势力。制宪会议得悉,拉法耶特命令:“捉拿绑匪,解救国王”。近法奥边境处,国王被识破,押回巴黎。拉氏坚持君主立宪,坚称国王被绑架。诸侯勤王犹有可说,国王此举无异引狼入室,失策。 9月底,制宪会议解散,《1791年宪法》就绪,基调为“一切权力由全民产生”。翌日“立法会议”开始,君主立宪确立。 1792年6月,民众攻占杜伊勒宫。8月10日,王室成阶下囚,波旁王朝灭亡。君主立宪派倒台。 9月,为制订新宪法,立法会议解散,由普选产生议员组成国民公会(Convention,美国革命时,费城制宪会议也用此名),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是为第一共和。七百多议员大致分三派,右、左、中次序轮番上台,搬演下集重头戏。 下集:恐怖岁月(LesAnnées Terribles) 1793年元月,国王被移解监狱、审判,最后处死。 6月,民众再次起义,推翻无力应付内忧外患,甚至保王的右派。 行刺马拉 雅各宾派上台,外省叛变、右派捣乱、王党挑唆、外国干涉。乱纷纷,只得采取恐怖政策,局势如麻,也就杀人如麻。失势者亦反扑,如雅各宾健将马拉遇刺身亡。 形势稳定后,内讧开始,恐怖政策改为对付异己。右派被镇压后,左派雅各宾自身内斗。罗伯斯庇尔左右开弓,先整激进份子,再整丹东为首的温和份子。丹东等人被逮捕,由革命法庭判死刑。其实罗氏与丹东及德穆兰(丹的挚友)私交甚笃。德与丹等醒悟而反恐怖政策,为罗所不容。行刑日,德妻求情,望刀下留人,罗伯斯庇尔扭头拂袖而去,听任囚车载同志与朋友赴刑场。 热月政变 1794年7月26日,热月政变。罗氏地位如日中天,但急转直下。是日罗在公会宣称:还有一些议员要整肃。全场哗然,有人带头喊“打倒暴君!”一呼百应。罗只得夺门出逃。鉴于丹东等被整先例,惶惶然,议员们策划政变,次日逮捕罗伯斯庇尔及其同党,第三天就送上断头机。 断头台 下集气氛肃杀,儿童不宜。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刀剑枪炮加绞架。断头机太忙,(图7)王公贵族、革命党人,列队引颈受戮。此物并非Guillotin医生设计,革命前早已在欧洲使用(法国1977年最后一次用)。G氏只是推广,盖当初只有贵族犯死刑可享用,剧中向国王进呈模型,说:减轻临终痛苦,也该人人平等。国王御笔将刀刃由半月形︵改成斜直线╲,道是:如此更好。当年发明者考虑人的颈项呈半圆形,路易十六看出问题,可惜君王未能洞察历史潮流。 后来此君断头台前驻足仰望,但见高处寒光一闪,内心感慨何止万千。登台后仍不失王者风范,面众陈词:我死于清白,我原谅迫害我的人。突然鼓声齐作,原来监斩官急令行刑。从前你不让人说话,现在人不让你说话了。 丹东及其支持者们囚车途经罗伯斯庇尔居处,丹东抬头说道:接下来轮到你啦!头脑清醒,浩气长存,刑前谓刽子手:莫忘记,待会儿提我头颅让民众看看,好头颅! 果然,不久轮到罗伯斯庇尔,披头散发,面目全非,昏昏沉沉由人架上台,全无往昔气概。铡刀下滑,应声落地是木偶头颅,原来镜头跳至几个小孩,在玩模型断头机,也是编剧神来之笔。法国作家巴比塞在小说《火线》中,说是看到儿童游戏认真,大为感叹:孩子们把游戏当正经事,倒是大人们把正经事当儿戏。 重温二百多年前这段历史,令人既振奋,亦悲哀,更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欢迎订阅时代学园微信公众号,在手机上看我的文章。订阅号:TimeAcademy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7-14 10:58 2529 0 2015-7-14
此时此刻 灵活一些,再灵活一些——小议“双重国籍”问题 attach_img
灵活一些,再灵活一些 ——小议“双重国籍”问题 文:李莹 近年来,海外华人要求中国承认“双重国籍”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感情因素,父母之邦,桑梓之情,同根连枝,实在难以割舍;另一方面也是实际需要,因为国籍的限制给海外华人回中国探亲、定居和创业带来诸多不便。就拿最常见的探亲来说吧,归国前要和老外一样在中国大使馆排队办理签证,回国后24 小时内要向当地公安局“报到”,呆满半年后必须出境再签,否则面临着最高每天5000 元人民币的罚款,真是费神费时又费钱。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承认“双重国籍”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有助于吸引海外人才。中国流失海外的人才越来越多。近三十多年来,大陆已有移民700 多万人;留学人员近200 万,学成回国的不到三分之一。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第一大投资移民来源国和第二大移民来源国。目前, 在美国的华人已经突破400万人, 拿绿卡的只有53 万人, 有近350 万华人加入了美国籍。这其中当然有大量的高级人才。据统计,大陆在美国的理工科博士毕业生滞留率最高,达到92%。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海外华人有意回国创业,但中国目前的“单一国籍”制却使他们成为被“卡”住的一代。1980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凡“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现在看来,这部34年前通过的法律确有修改的必要。只要放开“双重国籍”,不花一分钱,大批人才就会携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国——既利人又利已,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的周边国家已经走在中国前面了。越南在2009 年修订了国籍法,允许持外国护照、但未明确表示放弃越南公民身份的海外越南人获取越南国籍,以吸引更多海外越南人回国投资和人才回流。无独有偶,2011年1 月1日,韩国《国籍修订法》正式生效,允许海外高级人才、结婚移民者、65 岁以 上高龄海外同胞持有双重国籍。这些国家都意识到, 让海外人才放弃海外的一切,在本国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二选一”,实在是强人所难,不如退而求其次,放松本国的国籍政策。 但反对承认“双重国籍”的大有人在,其理由也不容忽视: 其一, 中国在1955 前默认双重国籍,但此后一些东南亚国家怀疑中国向其“输出革命”,屡屡爆发大规模的“ 排华潮”,为打消这些国家的疑虑,保护当地华人免遭迫害,中国政府宣布废除双重国籍,并将之写入法律,延续至今。如果中国政府重又承认双重国籍,容易再度引起这些国家的猜疑,对当地华人的长远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 其二,拥有双重国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人格上的尴尬。很多国家要求申请入籍者宣誓效忠;不要求宣誓的,从法理上讲这些国家也有权要求入籍者忠实于入籍国。但一个人能同时忠于两个国家吗?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许可能,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恐怕就会左右为难了。 其三, 从法律上讲, 双重国籍可能会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或获得从轻处罚,因为不同国家不仅有不同的刑罚标准,而且审理程序也大不相同,这都有可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看来, 是否承认“ 双重国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见暂时很难统一。怎么办呢?可不可以不纠缠于国籍问题而另辟蹊径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在政策上增加一些灵活性就可以了。 中国政府完全可以放低中国“绿卡”的门槛。目前,中国“绿卡”标准之高令人咋舌,重在“设关立卡”而不是“绿灯放行”。自2004 年《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上海浦东只有不到200 人获得“绿卡”,而在浦东创业的境外人才多达3 万5 千人,还有不计其数的海外人才被“卡”在国门之外。只要在“绿卡”政策上稍微放松一些,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就会明显轻松许多。 中国可以向印度学习,出台类似“海外公民证”或“海外华裔卡”的政策。所谓“海外公民证”,是指原籍中国的华人可终身免签证回国,而“海外华裔卡”适合海外华人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可15 年免签证,并且两证都可享受除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以外的本地居民待遇。“两证”既回避了国籍问题,又解决了“双重国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实为两全其美之策。印度在推出“海外公民证”和“印度裔卡”之前,仅拥有软件专业人才7000余名,而“两证”自本世纪初出台后,截至2006 年,这一数值接近70 万。美国政府官员甚至对印度《金融时报》表示,大批印度信息人才回流,可能将影响全球科技中心硅谷乃至整个美国今后的竞争力。印度的经验非常值得中国研究和借签。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国政府在国籍和签证政策上所表现出的任何灵活性,都将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福音。我们期待着这一天尽快到来。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2-11 13:08 2529 0 2014-12-11
此时此刻 欢迎参加比较文化学术讲座 attach_img
时代学院活动通知: 欢迎参加比较文化学术讲座 由 McGill大学著名教授、德国洪堡基金奖项得主Hans Beck 先生主持的两场比较文化学术讲座,近日将在McGill大学举行,主讲者为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历史学教授 David Engels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前去参加: 第一场: On the Road to Empire? The Crisi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Downfall of the Roman Republic (event co-sponsored with the EUCE) February 13, 2015 2:30-4:00pm 3438 McTavish St, rm. 100 第二场: Parallel Lives? Caesar and Qin Shi Huang Di, Augustus and Han Gaozu February 16, 2015 2:30-4:00pm Leacock Building, rm. 738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2-6 11:59 2527 0 2015-2-6
此时此刻 苏凤的诗(二) attach_img
苏凤的诗 文:苏凤(蒙特利尔) —— 泪与水—— 哀悼长江船难亡魂 宇宙有情亦无情 生命的气息养人 却也如风中的烛光 捲入江河,一旦龙翻了个身 潺潺柔水也有 惊涛骇浪之时 来不及思索存在 存在已不告而别 泪漫上江边 一致戴孝的家乡 今天太阳不能面向河水 星月已经沉没深渊 ——这个城市 —— 回到阔别的小旅馆 似乎像自己的地方 许多人以眼神招呼 电话响了又响 球鞋只是动了一下 这里已是黑夜 那边还是白天 暴雨清洗了昨日 看两页书就有人开始 起来准备早点了 ——镜·病 —— 看看镜中 一颗心贴错了方向 魔,不停嗤笑 叨絮你的恐惧 寒冷的肝肠被攫食 记住真实的那個我 夜莺和星光 拆穿镜的谎言 信念来自太阳 自然落下病的面具 ——什么是诗?—— 母亲手中缐 花间。芳郁 微闪的泪光 风雨。宁静 温暖的臂弯 心灵。默契 燕子归来时 还未构成完整的 诗…… 四时的递变。交叠 诗。孤独的呜咽 无常。凄美 ——花市—— 清晨 走过姹紫嫣红 早安茉莉 你好,栀子花 久违了, 芍药 蓝色的绣球花 百合, 喇叭花和剑兰 应盛大的鸡尾酒会 来歌咏春天哦! 上苍给与的赞礼 生命 一连串的惊叹 ——背带 —— 婆婆取出一条和 她年纪一般长的土背带 斑驳柔软绑过风霜 紧紧绑过肚间的爱 节奏的背脊体温 乳汁混合汗水 一条背带,一个家的延续 天然的摇篮 接过长长的背带 从此我便由少女接任 一个天经地义的 神圣职务 一辈子无语的 婆婆过世 她把信物传給我 传给儿子选择的爱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6-7 12:54 2518 0 2015-6-7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