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没有牛校?
文:季天琴
人重视各种排行榜。被我们看重的全美大学排行榜,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校长会把它当回事。哈佛是高贵的人文传统, 斯坦福是地道的美式实用主义,普林斯顿以理论研究著称,麻省理工以科技领先自豪。各有各的个性。而国内各高校的理念看似高度统一——大跃进式地堆砌大学城、跻身各大排行榜前端已成为各校领导乃至各地政府炫耀其政绩的“ 面子工程”。
看看网上欧美名校的公开课,清华、北大的学生的优越感会不会骤然间灰飞烟灭?
复旦大学延请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 教授讲座。听者即使提前两个小时达会场也才勉强挣得一个站位。Sandel 前后左右挤满的热切渴望的学生。散场后,在门口买Sandel 授课讲义的人挤成了一堆。
Sandel 教授1982 年因批判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在学术上扬名,曾任职于小布什总统生命伦理委员会。他在哈佛教授的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是网课的里程碑。有国人推荐该课程,说:“并非因为它只适合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又或是只适合于哈佛学生那样的高智商人群。单看西方思想家的思辨过程,就已经足够性感。”这个道德与政治哲学的入门课程,是最受哈佛新生欢迎的公开课。每周,超过1000 位学生坐在哈佛的大礼堂里,听Sandel 口吐莲花,他们还将接触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师生们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
Michael J. Sandel 教授在哈佛大学讲授《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所谓“思辨的性感”——可以理解为:彼此尊重,在对话中修改或坚持自己的判断,虽然没有统一的最高原则,但都以不侵犯他人正当利益的自由最为重要。
有人在看完该片后感慨:“这是社会体制在高等教育里的体现。民主的精髓就在这里,争取大多数的同意,那么精英就要把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解释清楚。这样的社会是思辨和成熟的。相反,把民众排除在外,就必然会愚民。长此以往,两种社会表现出的智识差距判若云泥。”
哈佛、耶鲁之所以能成为牛校,是因为有钱,也有良好的声誉积淀,所以能雇到最牛的教授,招到很牛的学生。同时,也因为他们蕴含了丰富的博雅精神。哈佛的“核心课程”体现了这种精神。
“核心课程”是开放给本科生的基础课。哈佛开宗明义声称,核心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它分七个领域:外国文化、历史、文学、道德判断、数理判断、科学、社会分析。仅“道德判断”而言,除了上述招致万人空巷的《公正:该如何做才好》,还包括另外如下13 门课程:《民主与平等》、《国际关系与伦理》、《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儒家人文主义》、《有神论与道德观念》、《自我,自由与存在》、《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比较宗教论理》、《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现代政治哲学史》。
这仅是九牛一毛。对本科生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以及对这些课程3-5 行的介绍,哈佛竟列了1,000 多页。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媒体人贺某,是咽着口水看完了这个课程清单,“我显然已经不敢把我读的学校叫做大学了。”
其实北大曾经还是有点样子的。在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中,1934 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的课表令人目眩神迷。就连当年外系所开供中文系学生选修之课程中,梁实秋、周作人、钱穆、向达等名字也频现。不知道现在的清华北大,能给那些一心向象牙塔里扑腾的18 岁孩子,开出上述课程中的几门?
专栏作家刘瑜认为:“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Sandel 教授在《公正》课的结尾中说,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一旦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环境,世界将不再一样。我希望你们,至少已经体会到了一点点的不安。这种不安,会促发我们的批判性思考,以及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完善。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你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把你们带向何方。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在折磨你,那么,我们就不是一无所获的。”
国内的大学闹出的笑话不少,媒体也动不动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所,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不过,国内的名校,经常为自己是不是一流名校争得脸红脖子粗,这点就很没人文精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