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此时此刻 弥漫在秋光里的法国香颂 attach_img
弥漫在秋光里的法国香颂 文:枫子(蒙特利尔) 每到十月,每见落叶,就想起几首关于秋天的法国香颂(Les Chansons Francaise)。而每次聆听,每每唱起,又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于是,这些歌曲,这些记忆,便由这个季节串起,扑面而来,把大西洋那边旧世界的秘密向我们娓娓道来。 《十月》(Octobre) 在我的心里,曾将法语香颂:Francis Cabrel 的《十月》(Octobre)视为描绘巴黎情调的最佳代表作。比起艳阳高照天舒气爽的巴黎,我其实更喜欢有一丝阴沉,有一抹清寒,当男人们披着风衣扛着落叶与风雨的凄凉巴黎。Octobre这首歌带来的就是这种意境:一把成熟的男声,一把忧伤的吉他,就那么顾自哼唱着,呢哝吟哦,娓娓道来,直到把梧桐叶子也催黄,把塞纳河水也唱寒了。我心中巴黎的迷人之处,就是那种悲悲戚戚、萧瑟清冷的忧郁氛围。 是在一个秋天里,从法国过来的朋友带来了这首歌。那些留法的学生们毕业后移民来到魁北克,心中却仍眷念着留下他们青春记忆的巴黎。于是有幸听到他们唱了许多“思乡”的歌曲,其中就有这首灰蒙蒙的Octobre。 灰蒙蒙的声音,灰蒙蒙的曲调,正是想象中巴黎的灰暗气质。要我说,巴黎就像四季中的秋天,像一天中的午后,像人生的中年时段,也像一个有担当的绅士。这个时令,这个年龄的男人,有点慵懒,有点倦怠,有点闲散,有点逸致,其间却也不乏自然平实的真情流露。Octobre的旋律抒情又忧伤,优美且流畅,加上民谣歌手Francis Cabrel那把略带苍凉且凄婉的声线,一丝丝颤音,一点点调侃,深深地揪着听者的心。 “风将折断树枝,雾将她白裙缭绕,落叶飘零满地,睡倒在石头之上:这个十月很严峻……” 其实这首歌曲里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故事,也没交代什么细致的情节,就是将十月份里眼之所见的那些事物一一罗列细细道出: 风啊,雾啊,落叶啊,阳光啊,围巾啊,毛毯啊,花瓶啊,喷泉啊,云朵啊,天线啊,鲜花啊,长凳啊,窗户上的雾气啊……一幅幅白描,漫不经心地,兴随所至 地,就把巴黎的秋日风景活生生细密密地勾勒了出来。有那么一丝惆怅,不多;有那么一点感伤,不重。似一篇流水般的抒情散文,又似老旧电影里的慢镜头,带领 我们踯躅于凸凹的石板小路,穿行在古老的街头巷尾——巴黎的秘密就藏在这里。 喜欢这首歌很久以后,才得悉它曾作为一档电视栏目《巴黎感觉》的片尾曲。没错,Octobre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意象,淡淡的,惆怅但不忧伤;悠悠的,绵长却不拖沓。我心目中典型的法国香颂就是这个味道! 香颂,即法语Chanson的 音译,就是歌曲的意思。可直译过来的汉字却为它平添了可叹可闻的美丽内涵。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每当想起法国香颂,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就联想起浪漫,抒情,美 好甚至忧伤。法国香颂不以高亢振奋的节奏来吸引你,却似民谣小调一般浅浅淡淡,平实直白,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如那穿石的滴滴泉水,轻轻悄悄地就渗进了人们 的心田里。不驯服,不炫耀,不自诩,不菲薄,不经意,却也不简单,颇有“坐看花开花落,笑望云卷云舒”的气度和心态。这也颇似那高卢人的性情,套用一句法 语就是que sera sera,爱谁谁,爱咋地咋地。这样的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反而增添了法语香颂既浪漫且实在,既慵懒又怡然的别样内涵。 Octobre朗 朗上口,容易学唱,能够成为一首闻名世界的经典法语香颂,我想这也要拜潜藏在其歌曲里面的一种无为的气质所赐。无论词、曲,都是心随所至、自然流淌出来, 闲闲散散的,看到哪说到哪,走到哪唱到哪的任意发挥,很意识流的感觉。说到法国香颂的这种随性气质,倒让我忽然有所顿悟:怪不得绘画中的印象派,电影里的 蒙太奇,小说中的意识流,统统都源自巴黎,法国!只有将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有机地统一在骨子里,和谐地揉捻在血液中的民族,才能够创造出这样依稀迷离、婉 约朦胧的艺术形式。 除了Octobre,Francis Cabrel还创作演唱了大量的优美香颂,如:Jel'aime àmourir,PetiteMarie等,深受全世界歌迷的喜爱。 歌曲October MTV 中的画面1 歌曲October MTV 中的画面2:Francis Cabrel 《落叶》(LesFeuilles Mortes) 这首歌唱的是秋天里的落叶。 叶子落了,水不流了,太阳累了,你也走了。一切也该谢幕了,是时候回忆了。 最喜欢1981年一个演唱会的版本:60岁的Yves Montand穿着简单的衬衫裤子,孤零零地站在舞台上,聚光灯下,闭着眼睛,嘴角泛着微笑,不痛苦不仇恨,心平气和地唱着: “你瞧啊,我都没有忘记,那回忆,那悔恨,与枯叶一起,都聚拢在那铲子上呢。 那时,人生美丽得多了,连阳光都比今天的还灿烂。你曾爱着我,我曾爱着你。然而生活却拆散了这相爱的两个。” 这首歌已被Yves Montand唱足了35年,在不同颜色的舞台上唱,在不同际遇的情爱里唱,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娇颜在唱……过 去了,都过去了,那些纠缠过的人和爱,那些执着过的事和情,那些留在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的印记,都如云烟般散尽了。而如今,没了煽情的小号,没了华丽的 乐队,只一台钢琴,一束追光灯,他安详从容地站在舞台上,闭着眼睛,对着黑暗里的虚空,朝着时光隧道里的往昔与未来,用那把磁性而略微沧桑的男声,顾自絮叨地吟说着: “现如今,你还记得吗我们相爱的那些日子?那时,人生美丽得多了,连阳光都比今天的还灿烂!” 从容是拥有后的放下,千帆过尽的释然背后必定是丰富和深厚。 谁能否定呢?在他深情演绎的歌声里,Yves Montand不是在追忆自己爱的往事:也许是那年少时被恩典的爱情吧?18岁就结识了年长他6岁的一代香颂女王EdithPiaf,跟着她初开了情窦,渐丰了歌唱事业的羽翼;或许也是正当年时郎才女貌的恩爱吧,与电影明星SimoneSignoret的婚姻美满幸福快乐自足;又说不定还可能是那段偷来的情爱,在北美大陆与玛丽莲·梦露那一段雾水情缘真可谓电光石闪激情四射…… 如今,当那些爱情故事里的女主角一一退去,只余他一个人站在这舞台之上,顾自回味。他追忆的又是哪一段情事,哪一个爱人呢? Les Feuilles Mortes太柔情,太绵长,太忧伤,太惆怅,具有一首杰出香颂该有的一切特质,再加上由一张帅气的意大利面孔亲自来演绎,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当之无愧地被听众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法语香颂的前20名。 这样优美的香颂怎能不打动全世界人民的心呢?英语世界为这首曲子赋予了新的含义,题目叫做《秋叶》(Autumn Leaves)。爵士乐之王LouisArmstrong,黑人歌王NatKing Cole,女歌星DorisDay等,都曾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过这首秋歌。世界各国的香颂迷们也争相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把它传唱。 就因着每年踏秋寻枫时必定有这首歌曲的陪伴,今年夏天,我专门来到巴黎的拉雪兹公墓,来看望他——为的这个出生在秋天里的有情郎,为着他送给我们的这首永恒难忘的秋之歌。 Yves Montand与Edith Piaf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与Yves Montand的感情毕竟短暂,这个香颂女王有自己的玫瑰人生。 我不喜欢频繁地使用“荡气回肠”这个词,总觉有被滥用的嫌疑。可是除了它,还有什么词语更能准确地形容这首歌吗?如果当你知道,这首号称法语香颂NO.1的La Vieen Rose是由一个曾在蒙马特街边卖唱的穷丫头、一个身高不足1.5米的小女子亲自作词并铿锵演绎的,你会不会也跟着她从歌声里看到那璀璨夺目、光芒万丈的玫瑰色光束在空中闪耀呢? 说来也巧,这首法国史上最伟大的香颂,与那首次级伟大的Les Feuilles Mortes,都是在同一年里诞生的,就是在两位原唱者(EdithPiaf和YvesMontand)相爱的年代,1946年。那时在二战后的法国,到处充满了对平静生活的满足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那时候的爱情,那时代的颂歌,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真真切切地发自人们的心坎和肺腑。当迷死人的YvesMontand眯着深邃的眼睛,用那把磁性的嗓音唱出LesFeuilles Mortes的时候,我们都相信他那些关于爱情的告白是真的;而当从生活的坎坷中一次次爬起,坚强又倔强地对抗命运捉弄的EdithPiaf告诉我们LaVie est belle(生活是美好的)时候,我们也毫无疑问地选择了相信。对歌迷们来讲,La Vie en Rose既是一首悠扬悦耳的经典香颂,它同时也是EdithPiaf那百折不挠光辉绚烂的玫瑰色人生。 2007年上映的法语传记电影LaVie en Rose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比较真实的Edith Piaf:童年时被弃,妓院里长大,马戏团里献艺,街头酒吧卖唱,唯一的女儿夭折,经纪人被杀,最爱的人儿坠机身亡,一而再再而三的车祸意外,酗酒,吸毒,……这林林总总戏剧性的波折和动荡居然全发生在一个仅有48年 生命的女人身上,而这个女人的肩膀却是那么狭窄,她的躯体竟是那么弱小,如果她抱怨世事的不平遭遇的不济也是情有可原理所应当的。然而这个女子瘦小的躯体 里却装着一副无比坚强的灵魂,似蓄满沸腾岩浆的火山一俟爆发便势不可挡。她无视命运的不公,坚定地为我们唱出这首传世励志歌曲:“爱的夜永不终结,幸福悠 长代替长夜,烦恼忧伤全部消失,我看见玫瑰色的人生”——La Vie en Rose。她没有被爱人空难的噩耗击倒,亲自写下这样绝决的誓言:“就算天空在头顶崩缺,就算脚下的大地塌陷,都不要紧,只要你爱我,我不理会整个世界”——《爱的颂歌》(L'Hymne àl'Amour)。而在人生的尽头,当她回看自己走来的路,坚定地告诉大家:“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无论是对我遭遇到的好事,还是坏事,我都不后悔”——不,我不后悔(Non,Je Ne Regrette Rien)。这些又坚强又倔强的铿锵话语,经她实践,由她道出,我们真的相信! Edith Piaf倾心为我们唱出了一首又一首生命的赞歌,尤其这首骨灰级的La Vie enRose已经成为了比马赛曲还出名的法国经典香颂第一名,还被很多外国人视为法国的国歌。 今年是她去世50周年,在巴黎拉雪兹公墓,她一点也不寂寞,身边有家人陪伴,不远处还躺着曾经的恋人YvesMontand。灰色的大理石棺木上是歌迷们献上的鲜花,还有来自全世界热爱她的人们的祝福。我在她的幕前蹲下来,轻轻地摩挲着那几个字:MadameLamboukas, dite Edith Piaf(Lamboukas夫人,人称EdithPiaf),希望能以我的手温带去对她的敬爱和谢意,也希望能够从她那里获取一点顽强生命的勇气和能量。 电影《玫瑰人生》剧照。女主角扮演者MarionCotillard因此荣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9 12:20 4597 0 2014-10-9
此时此刻 NBA总裁的特别捐助 attach_img
NBA总裁的特别捐助 文:王伟 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格林威治镇是个优雅恬静的小镇,这里濒临风光旖旎的长岛海峡,距离繁华热闹的纽约又相对较近,所以吸引了大批白领入住。每到傍晚,居民们就早早地吃过晚饭,来到海滨公园跑步、遛狗、读书、喂野鸭。当然,最让人惬意的事情,莫过于坐在大草坪上的大理石长椅上,任由海风拂面,远眺落日余晖。 但是,2008 年下半年以来,这种和谐美好的环境受到了外来威胁。格林威治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浪者,他们找不到栖身场所,许多人只能占据海滨公园的长椅休息。一到傍晚,长椅上躺满了求职回来的流浪者,这些人不仅身上散发着浓重的汗臭味,长椅下还胡乱堆着招聘广告和求职信。小镇居民忍无可忍,纷纷呼吁镇长动用警力,将流浪汉统统赶出去,还海滨公园以安宁。 就在这个时候,镇政府收到了一笔 20 万美元的捐款,捐款人是NBA总裁大卫•斯特恩。按照他的要求,这笔款项被指定用于更换海滨公园的长椅,材质将由大理石改成实木,椅面要加长加宽,上面还要铺上柔软的垫子、盖上挡雨的玻璃棚。海滨公园是小镇居民的共有财产,任何景观的改造都要征得居民的同意。设计方案公布之后,在小镇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认为长椅经过如此改造,跟席梦思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那些流浪汉睡上去只会更舒适,更不可能搬走了。有人还建议,长椅根本没必要保留,干脆全部拆除。 在一片反对声中,镇长主持召开了听证会,斯特恩和小镇的民意代表如期而至。会上,民意代表首先发言,他们言辞激烈地陈述了反对的理由,毫不客气地要求镇长拒绝这笔捐款。 轮到斯特恩发言了,他缓缓地站起身来,并没有立即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环视四周后问:“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对我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话音刚落,会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众人开始七嘴八舌地抢答:“1942年9 月22 日,您出生在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63年,您毕业于罗格斯大学历史系;1966年,您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1966年,您在NBA委托的律师事务所工作;1978年,您担任NBA法律总顾问;1980年,您出任NBA 执行副总裁;1984年2 月1 日,NBA董事会全票选举您为该联盟第四任总裁。”“2005年,您管理的NBA 球队达到了30 支,并成功引进了加拿大球队。”“在您的管理下,NBA的总资产翻了近5 番,在全球拥有11 处办公点,总收入从1984年的1.92 亿美元提升到今天的40 亿美元,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地,NBA已经成为美国四大体育事业联盟的首富。” 斯特恩笑着频频点头,等大家讲完后,他说:“很好,看来你们知道我的很多情况,比我母亲对我的了解还要多。”会场上顿时一阵哄堂大笑。 他追问了一句:“你们还有没有别的要补充了 ?”大家都摇了摇头。 他又问:“如果有一天,我也到海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的话,你们会把我赶走吗?”民意代表和旁听的居民连忙摆手表示不会。 说笑间,一位老者提议要将斯特恩睡过的长椅找出来,妥善保存留做纪念。 斯特恩话锋一转,认真地说:“万幸的是,那时候并没有人赶我走。现在,你们毫不反感一个流浪者曾经在海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甚至还以此为骄傲,原因在于此人是NBA总裁。既然你们当年能够允许现在的NBA 总裁睡在长椅上,为什么如今就不能容忍将来的企业家、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睡呢?” 听了这话,众人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斯特恩继续陈词:“相信我吧,这些可怜的流浪者只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暂时失业、破产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温暖的、可以遮风挡雨的避难所,以使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整和抚慰。因为我经历过,所以我知道,对流浪者来说,寒冷、拥挤、坚硬,这些都会损害他们的健康,可怕的是,这更会消磨他们的意志。而我们所要做的,其实就是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我想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听证会进入了投票环节,格林威治镇的居民们纷纷改变初衷,海滨公园的长椅改造方案得以全票通过。■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8 10:34 3903 0 2014-10-8
此时此刻 康德论启蒙 attach_img
康德论启蒙 文:陈乐民 康德在“何谓启蒙,答复这个问题”一文中劈头第一句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句话可谓全文之纲。接下去他说:“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人类缺乏理智么?并不,问题是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主客观原因,人的理智被捂盖住了,人因而处于蒙昧状态,即康德所说的“不成熟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类当然没有能力对自己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批判,而只能因循既定的社会状况和思维习惯,安之若素而不觉得需要改变什么。为此,康德大声疾呼:“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从字面上看,“启蒙”的意思并不难理解。然而“实现”启蒙却不容易,第一需要认识自己的“勇气”,再者需要对人类社会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奋斗,不断地用理智代替“不成熟”。 一些冲破旧桎梏的明智见解,总是首先从少数人的脑子里产生的。当一些有独立思想的人率先抛弃了陈腐观念,并把新思想传播给公众,就会使公众启蒙自己,从而使之成为社会性的启蒙运动。 康德在一七八四年,即法国大革命爆发五年前就写道:“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里,康德点明了启蒙的两大“敌人”,那就是以权势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和存在于民众中的愚昧主义。 所以,一个旧的思维方式植根很深的社会在得到彻底改造之前,启蒙,公众的社会的启蒙就不能说“已经过时”。 启蒙的前提是“充分运用理性”的自由,这是康德论启蒙的一个基本点。康德针对普鲁士官方的检查制度说,在普鲁士到处都是对自由的限制;要开启民智,就必须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他特别强调“公开运用”这几个字,每次提到时都加了着重点。他反复讲这个道理:“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康德认为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看作目的,把自由看作人的意志的属性;认为,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人类理性,除了人人在其中都有发言权的那种普遍的人类理性之外,并不承认其他裁判者......这样的一种权利是神圣的而且必不可剥夺的。”人类只有享有了最大的自由(康德说是充分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才算享有了最大的幸福,从而通向“至善”的境界。因此争取这种权利,就成为历代(特别是近现代)走在人类前列的思想家为之奋斗、殚精竭虑加以阐发的神圣理念和崇高目标。 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他提出,一部“好宪法”可以使只存于理念中的东西变成可以见诸实行而不作为无聊而有害的口号。这样的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康德把自由从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通过保卫自由权利的“法律”,同人类的道德、幸福浑为一体。他的最终理想是全世界都成为“普遍的公民立法社会”。 总之,康德在他的理性哲学里,充分运用理性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相一致的自由、受法律保护的自由等等概念,都一一提出来,几乎是半个多世纪以后约翰.密尔《论自由》的一份哲学提纲。 康德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昭示世人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和争取这种自由权利。这正是“何谓启蒙,答复这个问题”的主旨。■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8 09:49 2722 0 2014-10-8
此时此刻 你虽离去,爱存心底 attach_img
你虽离去,爱存心底 文/东阿(蒙特利尔) 今年蒙特利尔的夏天特别短,还没觉察,就已悄然走远,像生命中迎来送往的那么多人,来不及告别就渐行渐远,直至无法相见。 母亲在这个夏天还没结束的日子,突然离世,从送院抢救,到临终,遗体告别,火化,骨灰送回老家,我都不在,遗憾让我心如刀绞。父母年迈,入籍的痛就在这里。曾经看到三毛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谁,不是孤独的生,不是孤独的死?的确,生命是渺小而脆弱的,每个人一生下来,便注定了死亡的结局,多么残酷,却又无法改变的现实。因为面对生命,我们无能为力。 母亲患老年痴呆多年,医生也说过身体会逐渐衰竭,因此我有长期的心理准备,去年回国一趟陪伴父母,看着她身体状况还好,然而这次从通知我入院抢救,到告知呼吸终止只有短短二十几个小时,留给我的只有一段视频:哥哥在母亲病床前轻声说:妈,妹妹来看你了!依稀听见母亲啊了一声该是回应吧。小时候,父亲曾经告诉我:你妈在你还是小BB的时候咬了你一口,都把你咬哭了!我说:啊?为什么啊?父亲揭开谜底:因为你妈太喜欢你了,都不知道怎么喜欢好了,结果就在你胳膊上咬了一口。我相信母亲对子女是由衷的喜爱,没有半点儿嫌弃,甚至觉得粑粑都是香的,就像我会情不自禁地亲亲女儿的小手小脚,甚至小PP,不管脏不脏。现在这个世上最爱我的一个人我再也见不到了,朋友劝我:不要太难过,开心些啦! 我只有苦笑一下反问:有谁阿妈去世还能开心的?尽量不要太难过以致伤身就是了。打电话给老爸,电话接通,说好的不哭已经控制不住,反倒是老人家在安慰着我:妈没了,还有爸呢!对,还有爸呢!世上还有一个最爱你的人,放下所有工作,所有借口,回国,回国吧!!! 信佛的人相信,儿女为过世的父母守斋,是最终的尽孝,能让往生之亲人安然去往极乐世界。我虽不信佛,但此刻,除了守斋,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可以让自己内疚的心好受一些。在餐馆工作,美食众多,以往无肉不欢,突然吃斋,一下子会不习惯。且吃斋的天数,由开始的七天,升为七七四十九天,持续不短的一段时间。朋友同事心疼我过度操劳和伤心,也知道我的无信仰,担心我少眠多劳再缺少营养会令身体受损,有时会劝我:没人看见的时候吃点肉吧,再这样身体垮了。我说:我自愿的,吃斋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主要为了自己,心安。小时候我很挑食,白菜只吃叶,鸡肉只吃腿,猪肉不吃肥的……妈妈总数落我是:叼德一。但她夹到自己碗里的永远都是白菜杆,净挑肥肉,从来不碰鸡腿……如今我只是守斋一段时间而已,也算是我对母亲最后的纪念吧。 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孝道极其推崇,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特别身在海外,已经不知道也无法做足所有礼仪,能做的尽力做,仅此而已。此刻我坐在飞往家乡的航班里,赶回去为母亲下葬,有人不理解,人已走,放下子女工作不顾一切地回去有必要吗?或者以为我回去只是怕亲戚的指指点点。但我只是知道,我必须回去,为了送别母亲,更为照顾陪伴衰老的父亲,因为亲在,爱在。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在心里都衡量过是否值得,为父母,为时日无多却最爱你的人,做什么不值得呢? 启程前,teenage的儿子和他爸发生冲突,被打了一顿,然后他报警,警察立马赶到,被分开问话,调解……我差点就不能成行!直至此时心中也甚是不放心。临行前通宵没睡,留下他爱吃的冰皮月饼,为安慰他年轻的受伤的心。我不想评价孰是孰非,我只希望儿子能知道: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护情真意切,或许你不能接受某种方式,甚至不耐烦听取父母的指责,认为对你的要求不公平,但你要理解所谓爱之至深痛之不争的缘由。你需争气,做好你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让父母失望,这是你须尽的孝道。而你会因你的自律,受益终生。父母终将老去,离去,你在成长,成熟,直至强大……妈妈爱你,从你诞生的那一天起,不管你是香是臭是美是丑,像外婆对妈妈的爱一样。但妈妈从来没让外婆操心失望,希望你也一样! 爱需要传承,亲人的离世带来的不应该只有悲伤,好好而积极健康地活着,这将是对亲人最大的回报。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8 09:33 2511 0 2014-10-8
此时此刻 冷雨后的秋 attach_img
冷雨后的秋 文:枫子(蒙特利尔) 如果说蒙特利尔的夏是一位性感的女郎,热力四射,随着爵士乐的强劲节拍起舞摇摆;那么它的秋就一定是位绅士了,一位纯粹的中年绅士,散发着成熟的魅力,优雅,沉静,却又性感魅惑。 低头疾行在Sherbrook,这条在九十年代聚集了全加拿大80%财富的街道上,辉煌已逝,然而昔日繁盛时期留下的物证还在:博物馆,画廊,咖啡馆,面包 店,雕塑,精品店,……他们的色调是灰暗的,一如今天的阴霾。可那坚实的石头壁磊,精致的雕花镂刻,仍旧一袭不肯放弃的昂然。 听着风雨,踩踏着落叶。本不是个欣赏佳景的天气。可当那些大衣风衣雨伞礼帽一夜之间出现在街头,却把我疾走的脚步也拖缓,冷雨中自有一番风景值得去窥探。 灰蒙蒙的天空中有乌云在移动,街道两旁是冰冷的古老城堡。秋雨中的男人迎风走来,大风掀起了衣角,步伐里是镇定与从容。性感的唇角微微上翘,线条分明的脸上 写着坚毅与豪迈。满树的红枫在风雨中飘摇,赤黄的叶子洒落满地,和着湿漉漉的雨水,绘出水粉的图画。这样叶自飘零雨自流的日子,是男人披着大衣,扛着风雨 的日子。 绅士的蒙特利尔,似怀旧电影中的某个片段,黑白的,却给抹上了几点橘红和赭黄。 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鲜活的画面,即便近在咫尺,我也仍旧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总似恍惚活在影片里。对我而言,那些风度翩翩,潇洒俊朗,只能是来自电影里的臆想,不像是活生生的现实情节。 十月底的最后几天,空气里分明隐约嗅到了暴风雪来临之前的气息。然而此刻,它是如此安宁。谁都知道,它正在酝酿着一场革命,我们无法把它左右,只有宿命,静静等待。 想想好像就是昨天,人们还在忙碌着,倾城而出,无目地地奔波游走,空气里弥漫着一条暗语,大家秘而不宣,都莫名兴奋着,都疾走徐行着。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 走出户外,站在阳光底下,枫树林中,就不怕错过什么了。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繁茂,如今已经酝酿成熟。台阶上铺满了缤纷的落叶,旋转楼梯上缠绕的藤蔓已经红 透。一切的致美都轰轰烈烈势不可挡地出现在眼前,告诉你,辉煌就要匆匆落幕了。雪暴来临之前的恐慌与兴奋,使人们更加忙碌,忙着把这最后的璀璨用眼睛摄 下,用心思装满。 这一刻终于来到。湿冷的雨水弥漫了一整天,这灿烂的秋日小阳春将在一两场冷雨后,渐渐隐去,喧嚣了一整个的夏,也终于肯了归于沉寂。当枝头最后一片叶子滑落,算是尘埃落定,灿烂远逝了。 冷雨后的秋,格子围巾,薄呢大衣,或考究的礼帽将粉墨登场。那些笔直的身材更加挺拔,优雅的笑魇更加从容。蒙特利尔的深秋已经来临。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7 10:26 3406 0 2014-10-7
此时此刻 啊,大不列颠! attach_img
啊,大不列颠! 文:林炎平(蒙特利尔) 夏末秋初,2014年9月16日到18日,我逗留在牛津大学的Merton College(莫顿学院),为的是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历史意识和史学》。这是一个关于很久以前的人类文明历史的会议,古埃及、古亚述、古巴比伦、古赫梯、古希腊、古中国都在其中。但是,我这里要写的主题不是这些,而是一个对英国和世界都同样重要的在苏格兰刚发生的事件,那就是苏格兰就其是否脱离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而举行的全民公决。 按照国人的理念,在国家面临分裂之时,不可能有比这个事件更为重大的事情了。按照这个道理,与这个关系到国家存亡的事件相比,我所参加的牛津国际会议的重要性就微不足道了。但是,从17日开始的会议到18日公投,居然这些与会学者们没有任何一个在任何场合提起这次公投,似乎这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全民公投并不存在,更没有距离我们5000年前的公元前3000年的外国的历史重要。(那真的是外国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地中海文明的历史,没有英国本土什么事情。) 17日傍晚,整个英国的政治家都在为苏格兰的独立与否做最后的奔波的时候,我们这个会议却在牛津的古老建筑边的草地上喝香槟聊天,然后是晚宴。酒会和晚宴上居然没有一句关于苏格兰全民公决的话,从组织者到参加者都沉浸在历史之中政治之外。 18日早餐时,我实在忍不住,在餐桌上挑起了这个话题。我身边坐的是英国资深教授RichardBuxton,这位英格兰人这才和我聊了起来。他是不愿意苏格兰离开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但是,他显然觉得那是苏格兰人的事情,他不应该多管。我周围的几位与会者也接着参与了这个话题,基本上都是反对苏格兰独立的,但也都觉得这是苏格兰人的事情,他们尽管很不赞成独立,但是不能多说什么。很快,这个话题就淡出了,回到了会议的主题甚至日常小事之中。 这样的漠不关心绝对无法让中国人理解。如果我不是在加拿大待了20多年,我也不可能明白。即便我在加拿大待了这么多年,我仍然不得不为英国人的淡定由衷钦佩。 18日投票当天的下午,我从牛津逃到伦敦,然后在晚上逃到巴黎,不是为了躲避全民公投,而是为了生意上的事情。在伦敦到巴黎的“欧洲之星”列车穿过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时,我再次回顾了这几天的经历。短短几天,从希思罗机场,到长途汽车站,到牛津大学,然后是会议,聚会,宴会,然后又是汽车站,伦敦,火车站,英吉利海峡,我居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公共场所有什么人在关注苏格兰全民公投。难道这个国家的分裂和他们这帮英格兰人无关?这个在别的地方看起来天大的事情真的和这帮英国人无关? 我在加拿大参加过全民公投,那是决定魁北克省是否留在加拿大而在魁北克省举行的全民公投。至少加拿大人对此的关心是溢于言表的,只是都很理智罢了。所有移居加拿大的中国人在那段时间都在谈论魁北克独立的事情。我当时是比较激进的,大骂那些“分裂主义”分子或者叫“民族主义”分子。 加拿大那次公投的结果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公投的当天晚上就公布了结果,公投双方的得票差距只有1%:反对独立的得票50.58,赞成独立的49.42%。几乎就是平局。可以想象,胜利一方的感觉是死里逃生,而失败一方的感觉则是失之交臂。结果公布后,有欢庆,有眼泪,有振奋,有无奈,但是没有骚乱。 第二天早上公共汽车和地铁照常运行,银行商店照常营业,学校照常开课,公司照常做生意,政府部门照常办公。投票反对独立的和赞成独立的都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很显然那些失败者泪水未干,那些胜利者惊魂未定。尽管如此,他们都按时走上了正常的工作岗位,一切照常。 事后我对自己的行为深刻反省。我觉得我距离加拿大人的水平差得实在太远。这样的人民真的很“可怕”,这样的民主真的很“恐惧”,有这样的公民和制度,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为我的那些行为觉得无地自容。我真正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 正是由于我所经历的加拿大魁北克公投,使得我可以理解这次英国人的淡定。但是即便这样,我仍然被英国人的淡定所折服。英国人的淡定真的比加拿大人更胜一筹。那淡定简直能够把我这样的已经自认为脱胎换骨的东方人急死。你不生气但也说点什么啊?要不我们都不知道你们是否在乎大不列颠。 他们当然在乎!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公投前夕的激情讲演真是一篇极好的文章。我觉得这是一篇应该让中国人特别是官僚们都认真阅读理解的文字。 卡梅伦恳请苏格兰人不要由于政治理由而离开英国:“你们不喜欢我,我不会永远在这里;你们不喜欢这个政府,它也不会永远执政。但是如果你们离开,那就是永远了。” 他希望苏格兰人理解英国的伟大和苏格兰密不可分。他谈到了几位苏格兰历史和现代的知名人物,如伟大的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休谟,发明青霉素的弗莱明,写《哈利·波特》的罗琳和网球运动员穆雷。 他指出英国真正的伟大不是由于其经济繁荣和军事强大,而是其价值观:公平、自由和公正。这些理念保证了每一个人不管地位如何身处何地都享有尊严和尊重。正是这些价值,使得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不愿意看到英国的分裂。 他当然也阐明了独立的利害关系:独立的苏格兰将会经济受损,英镑不再作为货币,国际地位下降,养老金受到负面影响,房屋抵押存在风险……你可以解读为“威胁”,也可以解读为“忠告”。这是政治家的手段,事实如此,无可厚非。 确实如此,苏格兰的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与平和的思想革命,也许我们都还记得另一位苏格兰人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苏格兰的启蒙运动和法国的革命理念不同,其是以一种渐进的非革命的形式进行了人类思想的深刻革命。 卡梅伦的恳请,证明了对话比武力更有历史地位。不管公投结果如何,这篇讲演都将作为伟大的演说载入史册。这并不是因为这篇演说有多么新的理念,也不是由于这篇演说有多么高超的文字技巧,而是由于,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面临分裂的时刻,一位政治家代表他的公民们如此表达了他和他们的心情。 对比一下卡梅伦的这篇讲演和普金在吞并克里米亚后的讲演,任何人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胸怀坦荡,一个贪得无厌。这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看看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再看看英国对自己国土上的全民公决,你顿时就领会了什么是野蛮,什么是文明。 普金的讲演不能说不精彩,他论述了克里米亚的古希腊历史,说到了在那里居住的俄罗斯人,他谈到了将来,还有他和俄罗斯的责任。但是,他所说的其实和人没有多少关系,却和版图很有关系。但是,没有人的价值的版图到底是谁的版图?在他的相对真实的对古代历史的陈述和严重扭曲的对近代历史的搪塞中,我们看到了普金的恶劣。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俄罗斯民族的不成熟。他们还在按照丛林法则行事并为此喝彩。 我突然想到,一个不敢正视历史的民族是没法淡定的。历史,是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我再次回到了这次牛津会议所关注的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历史。那些努力还原历史真相的民族都淡定,而那些不淡定的民族都不愿意正视历史真相。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历史就如同看镜子。我们努力看镜子其实并不是为了看清楚镜子,而是要看清楚镜子里面的我们自己。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就是由于我们需要一面可靠的不变形的镜子,从而看清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变形的自己。你今天照镜子了吗?你从苏格兰公投这个刚过去的历史事件中看到了你自己了吗?看到了你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了吗?你看到了你脸上的缺陷吗?你看到了你心里的缺陷了吗?你的镜子本身(历史记载)有缺陷吗? 一个丑陋又没有勇气的人决不会喜欢一面没有缺点的镜子,因为这样,他在镜子中就丑陋毕露。他要制作一面扭曲的镜子,或曰哈哈镜,从而把丑陋变成美丽,当然也把别人的美好变成丑陋。为此他要篡改历史,他不能直面历史真实,他痛恨历史真实。 一个真实的不恐惧历史真相的人总是淡定的,因此一个真实的不恐惧历史真相的民族肯定是淡定的。这也许是英国淡定的理由吧。 回头看看香港回归,英国和中国在谈判时,撒切尔夫人希望能够将香港的回归时间延迟,但是邓小平坚决不同意。英国没有办法,谈判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也只好退而求其次,谈一些回归后的事情吧。英国人为香港人争取了很多权利,至少当时是写在文本上了,至于最后是否执行那是中国和香港的事情了。撒切尔夫人离开会堂时还在台阶上摔了一跤,这居然被无限爱国的媒体幸灾乐祸为撒切尔输掉了谈判而心神不定。看看今天的英国,也许我们可以更加理解当时的撒切尔政府。连苏格兰都可以谈判,都可以让他们公投以决定他们是去还是留,那么香港真的让英国不淡定了吗?既然在苏格兰独立问题上都是可以淡定的,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根本没有不淡定的理由。英国从来没有从香港得到一分钱的税收好处,而确保香港的繁荣却是需要英国操心的,如果英国担心香港,那也是一种责任感,绝非利益。 香港人为什么会追随英国人,为什么对英国治港这么放心,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这个。那个唱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是中国心”的为什么要拿英国护照,理由也就是这个。 欧洲之星列车穿过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隧道,抵达巴黎时已近午夜,公投已经结束,等待的是公投的结果。 我想起来我在餐桌上对那位教授做的预测,反对独立56%,赞成独立44%,我也把这个预测写在了我的微信上。我要看看我的猜测是否正确,于是把巴黎住所的电视机开到BBC(英国广播公司)频道。点票还没有结束。我想,我也要淡定去了,凭什么英国人都淡定,我在这里操心?想想伦敦Pancras国际火车站的18日报纸,尽管封面图文并茂着苏格兰全民公投,却还有一些在报架上没有卖出去,我觉得我比英国人还操心了,于是我肯定要淡定去了。 早上起来却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BBC的报道:反对独立55.3%,赞成独立44.7%。 我又想起来刚刚参加的牛津会议,我理解了为什么历史如此重要,而正视历史的民族如此坦然。一夜之间,苏格兰公投已经成为历史。前几天还在翻天覆地的选战,昨天还在提心吊胆的公投,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历史。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能确定,但是有一件事情永远确定,那就是一切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物质的,都将随着岁月而老去,而只有精神的,才会超越岁月而永恒。这就是坦然和淡定的理由。 大不列颠,国旗不夜!日不落帝国早已是历史,但是大不列颠的理念却风靡全球。那几个不持有这些理念的地方也感到不寒而栗寝食难安,或曰:山雨欲来风满楼。大不列颠本身肯定有一天也会成为历史,或通过分崩离析,或通过欧盟式的融为一体。但是我确信,只要人类还崇尚文明,大不列颠的历史就永远是一盏明灯。 牛津会议的晚餐会前的鸡尾酒会。没人关心苏格兰公投。 会场 Pancras国际火车站的报摊 艾略特剧场,会议举行地 莫顿街区夜景 牛津莫顿夜景 牛津莫顿夜景 牛津莫顿夜景 牛津莫顿夜景 牛津夜景 牛津夜景 牛津夜景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6 11:58 3498 0 2014-10-6
此时此刻 他们为什么害怕“占中” 新人帖 attach_img
他们为什么害怕“占中 文:梁文道 那天我在大埔搭小巴去港铁站,就一路听着前座的男士畅论时局,他仿彿早已看穿了眼前局势,自信满满地说:“这还不都是泛民那帮人在搞鬼,他们的用心太险恶了……”由于他的友人表现出半信半疑的神情,所以他就更严肃也更用力地高声强调:“难道你还没听说过吗?其实有大量证据证明他们的背后有美国人支持。就连那帮学生,也都是英美煽动出来的。” 下车之后,我走进港铁站大堂入口,迎面就是几个穿着黑衣服的女孩在发传单,看样子应该是大学生吧。我接过传单,站到一侧仔细阅读,原来上头印着的是她们罢课的理由,以及她们对市民支持的呼吁。看完之后,我走到刚才把传单递到我手上的那个女孩跟前,叫了她一声“小姐”,结果吓了她一跳。这时我才想起,听说这一代的大学生比较习惯人家叫他们“同学”。然后我就试着用安抚的语气告诉她,这张传单上头少了印製和出版单位,这么一来,就算单张内容再清晰有力,但出处不明,好像也还是有些不妥吧。这位个子瘦小,一头汗水的“同学”很尴尬地笑了,斯文客气地近乎恭敬:“係噃!真是不 好意思,我一定会回去向同学们反映。很谢谢你呀,先生。” 我走开之后,又忍不住回头,看见她已经在和其他两位女孩认真地埋头研究那叠单张,背包上的“松弛熊”小玩偶一左一右地来回晃动。这时候,积压了几天的情绪一下子涌了上来,平常不太容易激动的我,终于在这最平凡的时刻湿了眼眶,原来这就是被“英美势力”动员出来的学生吗? 为什么我们今天会走到这一步?社会撕裂成完全无法坐下来好好说话的两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就事论事讲道理的能力,一切都着眼于“用心”、“动机”,以及“背后的势力”。这么热的天气,还有这么多稚气未除的少年穿着黑衣走上街头,去为大家想望了30多年的梦想卖力;这难道不是我的过错,不是我这一代人的失职吗?为了追究自己没有做到该做的事,为了试着理解当前景况的来龙去脉,我现在必须整理一下过去两年多来的观察和思考,说一些或许不合时宜(而且来得太晚)的话。 我没有水晶球,执笔此刻也无法猜测目下这场声势浩大的占领运动的结局。但正如许多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一样,它的长期效果反而要比短期的具体走向容易推论。就拿占领运动的杀伤力来说好了,许多论者在谈“占中”的时候,一直只盯着它对社会民生的干扰,怕它破坏交通,打击经济。然而,要是比起它结束之后才逐步发散的力量,它正在发生的时候所带来的影响,就真是微不足道了。 若是按照“占中三子”原来的预估,整个行动的参与者大概只在5000人上下,如果到了1万之数,就算是超出期望了。这1万人应该会乖乖坐在地上,不冲击什么,也不破坏什么,只等着警察清场时一个个把他们抬走。依照香港警方历来清理示威的表现推算,在这种情况下收拾“占中”应该不会花上太多时间,两三个星期就叫做很长了。真正的问题反而在把这5000到1万人统统捉回去之后。 不想占中如原来计划般发生 表面上看,警方在9月28日当晚的行动简直是愚蠢得匪夷所思。但我们不应该在解释事情的时候把人想得太笨,只用“脑残”等其实没有说明过什么的理由去敷衍,反而要尽量换位想像决策者的“理性”。如此一来,除了坊间流传的想在十一国庆前清场,以及接下来我还会详细分析的“鹰派综合症”之外,我想得到的原因就只能是他们不想看见“占中”的发生;准确地讲,是不想让“占中”如原来计划般发生。包括保安局和律政司在内的决策当局一定晓得“占中”倡议人戴耀廷先生的构想(因为他早已清楚地在文章里介绍过了),所以他们宁愿以催泪弹和武力迅速驱走多数群众,甚至像周融先生所说的,等民间反占中人士“自行清场”(他的意思是这两天我们所看见的涉黑暴力行动吗?),尽量不要让事情拖得太久,也尽量不要逮捕那么多人。为什么?首先,警方根本没有能力去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过万警员每日超时工作,取消假期一两个月,这不只是分散了正常的警力分布那么简单,更是实实在在的士气问题与资源问题。不要忘了,取消休假和加班,这全都是白花花的银两;泛民议员更可能会在将来拿着下一份政府预算中的保安开支兴师问罪。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不可能想不到这种问题。 其次,更大的问题,也是“占中”真正厉害的地方,是那几千甚或1万被告进入司法检控程序之后的场面。按法律学者王慧麟先生的分析,依照香港法律,这1万人是不能以集体代表的形式应讯的,他们必须按照具体“罪行”的类别分批甚至是单独上庭。请想像一下,单是一个被告在警方那里做口供笔录的时候已经能够玩出很多花样了(正如好些大律师所言,一个读历史的大学生大可在忆述当时情景时说一下自己正在看的书,从女娲补天一直说到1949年共党建政,而警员则必须一字不误地死死记录)。然后他们的案子还要经过律政司那里一一审视,接下来才是出庭受审。1万被告,整个司法程序走完(还不算上诉的工夫),三五年的时间大概是跑不掉的。到时候,有瘫痪危机的就不是港岛交通,而是整个香港的司法体系(除非特首颁布紧急状态,以简易程序处理。但这又会触发另一轮更大的问题了)。 稍识公民抗命历史的人都晓得,它的主要舞台从来不在现场,而在法庭,尤其是在堪称独立健全的司法制度之下。那1万人每上一次庭,就是慷慨陈辞表白良心的机会,这会为社会带来多少触动呢?假设有一位70多岁的“冯伯”今天要出庭了,会不会有支持者在庭外集会“力撑冯伯”,然后即时发动一次小型占领行动?那几千人在等候出庭的时候总不能不准保释长期扣留,于是就能像现在好些行动人士一样,被告期间又重回战场,小股作战地反覆抗命反覆被告。在整个程序期间,在媒体和民间舆论的关注底下,更大规模的公民抗命就有可能在道德感召的情况下发酵。比如说抗税,同样是犯法,同样要上庭,但在司法体系被拖慢效率,一大批被告都还在街上逍遥而用不着收监的状态里,这岂不是一个成本很低而又很有吸引力的良心行动?万一抗税等一连串的公民抗命持续爆发,那就是没完没了的不尽循环了,并且可能有往外扩散涟漪般的效果。与这种局面相较,目下两三个礼拜的交通不便和股市波动,实在算不上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当戴耀廷先生曾在上个月声称尽量不要在工作日发动“占中”,以免影响金融市场,很多批评他“没出息”的论者大概是一时忘记了“占中”的重点所在。 一次不计成效的道德运动 没错,当前的占领运动已经超出原来的预想,几千人呆坐场上等人清理的局面可能是不会发生的了。不过,除非所有市民自愿和平散去(我们都知道这个机会不大),否则迟早还是要有一次清场行动。警方可以只清场却不逮捕不落案吗?就算真有如许荒谬的发展,或者他们只带走少数几百人;他们又能制止部分意志特别坚定的行动者去主动投案自首吗?又能阻挡将来各式各样小规模抗命行动的“遍地开花”吗(不要忘了,十几二十万参与过占领行动的市民要是全都没有后果,那就等于变相鼓励未来更多的公民抗命)?因此,或迟或早,前述景象还是要来的。9月28日的警方行动,可能是想制止这类情形的出现,但反而却推动了它的提前实现,而且还早一步地扩大了这次行动的国际影响(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来也就该在“占中”的剧本当中,只不过未必会来得这么快,也未必会来得这么大罢了)。 最近几天,很多支持占领行动的朋友都在讨论整件事应该如何收场,其中重点往往集中在它的短期目标和诉求;但万一这些目标和诉求都达至不了,那又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不必怎么办,静坐便好。因为这场运动就像戴耀廷先生所说的,早在人大决定颁布之后,便已注定“失败”(因为它的目的本来是要中央让步,开放一个在提名上不受限制的特首选举)。自那时起,它就成了一次不计成效的道德运动。但另一方面,它却也为港府和北京带来了日后许多年都不可能彻底解决的危机。 更多精彩文章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6 11:19 3262 0 2014-10-6
admin 为什么我们要相信他人? attach_img
文 / 林炎平 ( 蒙特利尔 ) 如果我们相信他人,我们可以进行合作,但是也可能上当受骗;如果我们不信他人,我们不会受到伤害,但是我们也无从合作。相信他人可能受到他人的伤害,但是不信他人将受到自己的伤害。 相信他人可能会被欺骗而一败涂地,但是不信他人将会孑然一身且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宁可上当受骗,学会在怀疑中相信,在相信中怀疑,而绝不应该由于害怕上当受骗而不信他人。 那些把所有人都想象成魔鬼的人,每日生活在魔鬼之中;那些把所有人都想象成天使的人,虽不能生活在天使之中,但是至少远离了地狱。每个人都有魔鬼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看到这两面,能够批判他人和自己魔鬼的一面而赞赏天使的一面,我们这个世界肯定会逐渐减少魔鬼的成分而增加天使的成分。 正因如此,直言不讳的批判极其有价值; 正因如此,相信他人的善意给自己的成功带来了可能。 相信他人,但是不要忘记批判!批判他人,但是不要忘记欣赏!
最后发表: 纸水仙@ 2014-9-28 18:00 2248 2 2014-9-11
admin 何必如此“宠”物? attach_img
文 / 柏辰(蒙特利尔) 日前,一位老友来访,对我讲蒙城的民风令人羡慕。就拿养狗这件小事来说,蒙城比北京“理性”多了。据老友介绍,北京一些“望狗成才”的人,将豢养的宠物狗送往“狗校”训练、深造,即使是初级班,每月学费也要4000元人民币,如果有“潜力”上高级班,学费将高达人民币万元,说这就如同“将孩子送幼儿园是一个道理”,说得我内心发笑。 这让我又想起另一位老友讲的故事。大约是去年秋季,国内某地一处公园内响起了《结婚进行曲》。在人们踮足翘首盼望看到“新人”时,只见两只白色“比熊”犬,身穿鲜艳礼服,被主人牵着,闯进人们视野。哇!原来是在为宠物狗举办婚礼。两个小时的婚礼,红毯花房,13套豪华礼服挂在专门衣架上。“新娘”头戴花环,披着“蕾丝边”婚纱。“新郎”银色燕尾服,胸前打着白色蝴蝶结。证婚人、入洞房,种种仪式一样不少。 主人说,衣服是请北京和香港设计师打造的,“婚仪”是请婚庆专家设计的。场面滑稽,狗态百出。有人说人家有钱,怎么花是个人的自由。更多的人则不大赞成,认为钱多不如干点正事。事后有几位老者在现场议论:中国真富得“流油”了吗?没有。在边远地区有多少孩子因为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我们每年都还在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失业群体中又有多少人在为生计四处奔波。为狗搞“特殊婚礼”,这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吗?狗事引发我的深思。 当今中国社会环境宽松,思想多元化。一些“异化”现象的出现都是生活上的“自由”,并不违法,无可厚非。但它留给人们的却是深层次的思考。它给国人出了一道必须回答的课题:生活实现小康,口袋鼓了以后,钱应当怎样花,日子应当怎么过,才更有意义?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11 22:42 2388 0 2014-9-11
admin 没有底线的人,让我好奇又鄙夷 attach_img
文 / 刘瑜 除了早年的一次警民冲突事故,曼德 拉从来没有挨过打。这本 700 多页 的《曼德拉自传》读下来,我不无惊奇地 发现,这个反政府 50 年、坐牢近 30 年、 长期倡导武装斗争的“乱匪”,落到白人种 族主义统治者手里之后,竟从没挨过打。 有一次几乎被打了。那是1963年5月, 曼德拉刚进卢本岛监狱时。狱警要求这些 新来的犯人跑步前进,曼德拉对一个狱友 说 :这可不行,一旦开了这个言听计从的 先例,以后就任人宰割了。于是他和这个 狱友走到队伍的前面,不但没有开始跑步, 反而放慢了脚步。狱警勃然大怒 :“听着, 我们可以杀了你,你的家人不会知道这里 发生了些什么!”曼德拉答道 :“你们有你们的职责,我们也有我们的。”边说边慢悠 悠地走到了牢房里。狱警只好灰溜溜地跟 了进去。 另一次情况更奇特。那是 1975 年,曼 德拉关押在卢本岛的第 12 年。那天他和监 狱长为其妻维尼来访的事发生争执。争执 中监狱长对维尼出言不逊,把曼德拉给惹 火了。“我从座位上站起来,绕过桌子向 他走去。监狱长向后退去,但我及时控制 住了自己,忍住了没有用拳头而只用言辞 教训了他,我是个反感说脏话的人,但是 那天我违背了自己的准则。” 注意,在这段 描述中,曼德拉是那个几乎动手打人的人, 而监狱长则在惊恐中“向后退去”。 这些事情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 :第 一,南非那些种族主义者是坏人,因为他 们把一个反种族隔离的斗士给关进了监狱 ; 第二,他们又坏得不成气候,因为他们还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随便打人。 我为 什么会对曼德拉有没有被打这个细节特别 留心呢?这是因为“打人”是近来一些热 点事件的关键词。比如最近有媒体报道, 有个叫倪玉兰的律师因为抵制强制拆迁被 打成终身残疾,还有湖北某干部夫人因为 顽固上访而被警察打成重伤,再联想到几 年前魏文华因摄像被野蛮城管当场打死, 孙志刚因为没带身份证被打死,以及近年 无数离奇的“看守所死亡”事件……这些 事情让我意识到,有些人是没有底线的。孔子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用 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做人要有底线。底线 对不同的人来说,高低当然不同。 比如拿 吃东西这事来说,纯素主义者,出于动物 保护理念,不但不吃肉,连鸡蛋牛奶都不吃; 素食主义者次之,底线是不吃肉 ;对于普 通大众来说,肉还是要吃的,但是如果该 肉来自于可爱的小猫小狗时,就会忍不住 皱起眉头 ;对于很多人来说,吃点狗肉也 没关系,但是听说有人敲开活猴子的脑袋 吸脑髓或者把狗熊终身囚禁每天插管子取 胆汁,多半也会感慨两句“没人性”…… 令人困惑的是那些对敲开活猴子的脑袋或 者把狗熊变成胆汁机无动于衷的人,这些 人,他们的底线在哪里呢? 同样,政治操守的底线对于不同的人 高低也不同。比如,有的人底线比较高, 可以为他人的痛苦——比如走失的黑窑民 工或无处伸冤的访民——奔走呐喊,可谓 “主动行善”;有些虽无心做个维权活动家, 但至少洁身自爱独善其身,可以说“不行善 亦不作恶”; 有些人则属于“被动作恶”,在 体制内随波逐流,能升官升官,能发财发财, 能混注水文凭混注水文凭,要是“单位”发 个来路不明的 3000 块超市购物卡,肯定喜 出望外地去买了盼盼法式小面包或者欧莱雅 化妆品,因为“你值得拥有”。但即使是这 种人,要让他去打残一位女士打死一个路人, 多半也会摇头……那么,那些把倪玉兰、孙 志刚、魏文华打残打死的人,那些“主动作 恶”的人,他们的底线在哪里呢? 我很好奇那些没有底线的人。 对于这些人,我的好奇甚至多于愤怒。比如,那 些打残倪玉兰甚至不允许她使用拐杖的人 看着她每天在地上爬行时,他们脑子里在 想什么呢?比如,一个法官给“发帖犯” 范燕琼判刑甚至不允许瘫痪的她取保候审 时,脑子里又在想些什么呢?每次我试图 想象这些人的心理活动时,眼前就出现一 个巨大的黑洞。这些人小时候也爱吃冰淇 淋吗?他们每个脚的脚趾头会不会是 8 个 呢?以及,他们会不会在夜深人静时突然 从脑袋里掏出一个插头来充电呢? 相比之下,曼德拉要幸运多了。不但 狱警不敢动他,很多“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 简直是他的卧底。1956 年政府以叛国罪起诉 他时,审了 4 年,最后法官竟本着司法独立 的原则宣布他无罪。1964 年政府再以煽动暴 力罪起诉他时,这次因为他组织武装斗争证 据确凿,法官宣布其有罪,但也顶住压力未 判其死刑从而保住了“革命的火种”。 有一 次庭审之前,公诉人突然撂摊子不干了,他 跑过去跟曼德拉握手,说 :我鄙视我所做 的事情,我不想把你给送到监狱里去。 “我鄙视我所做的事情”。显然,这些 人在制度中随波逐流时,漂着漂着突然触 到了一种叫做底线的东西。他们低头一瞧, 这是哪儿呀?再伸手一看,这上面都沾满 了什么东西?于是他们想,老子不干了。 这种“老子不干了”的底线时分,很多人 都遭遇过。 电影《他人的生活》里,韦斯 勒当了 20 多年特务,在被其窃听对象真挚 的爱情打动之后,遭遇了这个时刻。在《生 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当托马斯被当局 要求自我批判时,也遭遇了这个时刻。一 直又红又专的林昭在反右中也撞上了这个 瞬间。还有一位老人,某年某月某日在听 说他必须支持某种重型交通工具进城时, 也站起来走了人。当然,我们知道,有些 人一辈子也不会遭遇这个时刻,他们在作 恶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春风得意马蹄疾。 有位小说写手曾悲悯地写道,这个世 界上并无一人值得鄙夷。不那么悲悯的我 却觉得,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些人令人鄙夷。 对这些人,这些穷尽其灵魂也听不到“咯噔” 一声的人,我又好奇又鄙夷。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11 22:34 3344 0 2014-9-11
admin 为韩剧叫好 attach_img
文 / 达路仁(蒙特利尔) 听说“韩剧”让许多观众“上瘾”,因 为没有看过,所以不解其祥。听说 2013 年的电影《辩护人》,好评如潮,在 韩国创票房纪录,忍不住在网上找到看看。 尽管一开始情节进展有点慢,但看完了, 让人不胜感慨。 我不由得为韩剧叫好,对 韩国人肃然起敬:我们的近邻,他们真的强, 他们真的了不起! 据说,《辩护人》是韩国作家杨宇锡 自编、自导的首部电影作品,根据已故韩 国总统卢武铉早年真实经历改编,以 1981 年全斗焕独裁政权执政时期的釜山为背景, 讲述了平凡律师宋佑硕为震惊全国的“釜 林事件”注受害学生进行人权辩护的故事。 连饭钱都付不出的“屌丝”宋佑硕考下了 律师执照,他善于把握商机,赚了钱,让 妻儿过上富足的生活。他满足于赚钱摆富, 相信政府,认为媒体不该涉及政治,甚至 不惜与当记者的同学冲突。他嘲笑大学生 关心政治“:通过示威改变世界,做梦去吧。” 后来他曾蹭饭吃的小饭馆的女主人的儿子 被捕失踪,他们前往探视,看到少年遍体 鳞伤。 此情此景,使宋佑硕受到极大的震动, 思想开始悄然转变。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 争,决定受托为少年辩护。而少年及其同学的罪名,是参加了读书会,被当局认为 读了左倾书籍,违反了《国家安全法》。还 没等上法庭,“罪犯”早被屈打成招,罪名 已定。在法庭上,宋律师揭露了专政机器 对人权的粗暴践踏的违法行为。 他的信念 是 :“我们的儿子也要上大学,这种社会绝 对不应该存在。”更为荒唐的是,残暴拷打 学生的警察竟说自己的行为是“爱国”,是“为 了国家的美好服务”。爱国,居然成了专政 工具恶棍流氓的外衣。 具有戏剧性的是,因为电影的压力, 釜山地方法院于 2014 年 2 月 13 日对“釜林 事件”进行了二审宣判,判决 5 名被告人 无罪。此宣判距 1981 年的一审判决,时隔 33 年…… 我只能为韩剧叫好。 这出韩剧,说明 韩国和韩国人了不起。他们的伟大之处, 在于他们彻底摆脱了残忍的独裁政治,有 足够的勇气面对过去的黑暗。同处东亚的 韩国,他们能拍这样的电影,能看这样的 电影,这一切说明,这个国家已经不再惧 怕自己的人民,而这个国家的人民也能放 心说话、表达思想。 如果 1981 年韩国有律师敢为政治犯仗 义执言,而在它的近邻,当局刚刚把为弱势群体执言的一位律师判刑入狱。如此算 来,这两个邻国的距离,应该在 33 年以上。 韩国人,有足够的理由为他们的国家、为 他们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谁代 表了正义,代表了先进文化,该不会有太 多的争议。 网上有评论说 :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 家,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诚哉斯言!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11 22:23 3704 0 2014-9-11
admin 贪官与曲折正义以及与卖假证之关系 attach_img
文 / 张宏志 ( 蒙特利尔 ) 我们整个时代都习惯简单思维,习惯 片面看问题。这似乎是我们血液里 固有的基因了!凡事,尤其越是重大问题 越容易片面化,是我们这个时代上下都犯 的通病 。这个病不轻,那些花国家俸禄的 精英,有的没水平看不到,有的装不懂, 委实是坑爹型的精英!可这个大病不治, 则江山社稷危矣! 我们现在不是在举国上下忙乎反腐败 吗?昂奋的国人都在骂贪官,过反贪的嘴 瘾 ;可是没人认真去思考,贪官在我们这 个特殊时代,具有存在的特殊原因和理由, 有着极其复杂的中国特点,它来源于特殊 的转轨体制,兴旺于过渡时期体制的土壤, 不根除体制弊端,片面反贪,骂贪,恨贪 甚至杀贪,都是永远达不到效果的。众所 周知,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 的不公平,包括冤假错案。 而这些不公之事, 不管你是谁,只要不找人,循正常体制和程 序,你就办不了,办不成。所以怎么办?求 人!求人往往就是找体制内做官的人了。其 实,人家做官的,很多人,往往也是多一事 不如少一事;但是由于朋友,同事以及其他 各种各样关系(包括上级)的缘故,他就出 手帮助你了,让你实现了本来体制内应该解 决的诉求 ;我把它叫做曲折正义。 中国这么多扭曲的体制,政策和法规, 全世界都没有的,不可能兑现的政策和法 规,在我们国家时不时就冒出来一批,制 造了海量的违法违纪之人。 可是为何国家 总体上平稳,社会和经济都在发展,没有 发生大的动荡?就是因为扭曲体制下的人 民,可以有机会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曲折正 义。而曲折正义大都是通过体制内所谓的 贪官们实现的。所以,往往你看是贪官, 纪委看是贪官,可是在很多人眼里,他们 是好人,是恩人,甚至是英雄!这就是我 们奇葩体制造成的一个奇葩现象 :犯罪的 是好人!是恩人,是英雄! 不能说个个贪官都是如此情形,但说 有很大部分贪官是如此情形,你不会不承 认吧?随便举个例子 :海关 2008 年左右出 台恶法 :原来进口的有色金属可以混合装 进一个货柜,突然袭击说不可以了!这是毫无道理的法规,全世界的海关都没有这 样的规定(北朝鲜除外);事实上,法规 出台之时,千万个有类似情况的进口货柜 已经在海上了,到港了,进口商根本来不 及退货重新装货!海关执行的官员也同情, 但是就是没有办法通融。 按理说,法规实 施要有时限,要考虑实际情况,可是我们 奇葩的海关就是不管你这一套,不是很正 常吗?再按理说,业户们大家一起向海关 反映,政府和海关理应有个沟通管道,来 纠正这个简单粗暴的奇葩法规。但是,我 们这个庞大的官僚体制,有错纠正起来何 其难何其慢啊!为什么?因为恶法会给执 法者带来寻租和索贿空间。所以你当事人 就永远没有渠道,没有管道,没人搭理! 那咋办?全中国的人遇到此类事情都一个 答案吧?求人疏通。海关里边的处长啊, 科长啊,甚至关长啊,于是通过关系就出 来帮忙了 ;记住,那些人常常和恶法毫无 关系,有的甚至还不是海关的,他们出手了, 帮忙了,货柜于是就出来了,我们客户减 少了巨大损失,对外贸易信誉也免遭劫难! 按理他们也是干了好事。可是这些干了好 事的人,按照目前国内流行的做法和文化, 肯定会收到一些好处,那就是所谓的受贿 了。 于是也就有人,真的被抓了。 你们看看,恶法纠正者,帮助业户实 现了正义的人,反倒受了惩罚,成了贪官! 我没有一毛意思跟你讨论他们该不该受罚, 我也不是说犯罪可以免除,更不想为任何 贪官污吏辩护,可是,你不觉得我说的这 些贪官和罪犯,恰恰在这里推进了时代的 正义和进步吗?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没 有他们,很难想象我们社会会正常运转, 事情则会更糟糕!这是多么令人不安和恐 怖的时代悖论 :罪犯贪官帮助社会实现曲 折的正义!可是那些制造这个恶法的,政 策的,体制的,却全然无罪,也没有人去 反思。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与焦点 :使社会 倒退及崩溃的恶法制造人无事,避免让这 些倒退和崩溃发生的人却锒铛入狱。 你一定问我,恶法及恶的政策怎么出 笼的?就是我们所谓的精英顶层设计!一 些人总是在为一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设计法规政策,从来不和当事人商量,随 手举个小例子 :我在国内住宅小区的地下 停车场入口,突然被交通局精英们设了一 个公共汽车站,从此以后,事故连连,记 者采访设计这个站的人,原来他从没有来 过现场,就是因为他主管,他就有权利设 计了,造成问题后,迟迟不给纠正,说是 怕影响他们政府形象。 由小可以见大,那 些要我们命的政策法规也如出一辙。不民 主,不和当事人协商,一味迷恋精英设计, 是我们当下犯的极大错误。 再举一例 :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重 病缠身,因为得罪了同事,而那个同事又 是检察院的亲属,于是他就不幸让人家以 挪用公款八万人民币的罪名予以逮捕。挪 用基本不属实,因为是集体决定的投资, 上级也知道,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上级已 经死了,没有对证 ;而且投资的二年间, 一共赚了 17 万,全部上缴了。且已经经过 审计,没有问题。但是,有亲戚撑腰的检 察院就是要起诉,法院也得给他们面子, 明知不对,也配合弄,任凭律师怎样辩护 也不理会,就是坚持要判重刑。家属投告 无门,于是想起来,家里有个远房亲属是 哪里的书记。找到后,书记叫来他们本地 的检察长,一看起诉书就说,书记你不用 管了!然后很快就疏通关系,把案子摆平 了。事后,家属为了感谢,还是给这个当 书记的亲戚送了两万块钱的礼物,做了好 事的书记,此时此刻也成了受贿的罪人! 可是,他在客观上,避免了一个冤假错案 的发生。在这个事件上,他是有功的。 请不要怀疑这个例子的真实性,生活 中大家不是天天遇得到吗? 当然,我承认, 不是谁都能找到关系疏通,可是你必须承 认,很多人都多少有点关系吧,不然不得 憋死啊!我是说,这个体制啊,太糟糕了, 不对它下死手整治,做简单化的反贪,是 没有效果的。当然,对民愤极大,影响恶 劣的贪官污吏,还是要抓的,不过,这个 反贪的体制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吧? 联想到几天前,我和老婆去办房子产 权证 ,为给税务局缴税。他们要我们出示 结婚证。我们有户口本,和孩子在一起,各项要素都证明生活在一起,而且结婚证 还有个复印件,就是原件丢了。可他们说 不行,你必须出示原件,你得到民政局去 补!到了民政局,人家说,你们得到原来 办理的地方,找原始档案!我们说,天哪, 我们是在新疆办的,那里不安全,还是不 要了吧?再说新疆太远了,来回即便坐飞 机加办事不得几个礼拜啊?民政局办事员 十分淡定,必须按章办事!怎么办?我只 好决定去找熟人帮忙了。你看,你总是离 不开求人吧?恶法造成腐败,真是如梦 魇,永远挥之不去啊,不去认真研究这个 事儿,你怎么反腐败啊?我无可奈何,可 当我们从民政局出来,一个南方口音的小 伙子尾随过来,悄声说,要办证吗?结婚 证 500 元,第二天就好!我问,你们靠谱 吗?他说,自从民政局和房产中心税务局 有了这些规定,我们生意老火了,他们那里有很多证都是我办的!我于是想,反正我们婚姻又不是假的,办吧!结果第二天,我果真按时拿到假证,在税务局那里昂首通过! 你们看吧,曲折正义,是不是无时不在啊!怪不得假证屡禁不止,原来恶法是其产生的前提,官僚主义是他们壮大的理由!他们之间,我宁愿痛心疾首恨官僚主义,我也不恨作假证的!再看看央视那些大腕评论员们,居高临下,对假证制造者,不屑一顾,破口大骂,而不去认真思考来龙去脉,正本清源,真是悲哀啊。他们多么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啊!习主席搞群众路线教育,应该借此机会,改革政策法规精英设计的恶劣做法,凡事必与当事人利益相关者协商,真理和公正才会得以保证,与此相关的腐败才可以杜绝!想想看,那些贪官,是不是和这些作假证的有同样道理啊?体制的漏洞和弊端,使广大屁民疲于奔命,有求于斯,于是就有了一批前来帮忙的贪官或者作假证的!他们可恨吗?可恨,但他们推动了正义的实现。体制比他们可恨多了! 所以,不要简简单单地去喊去叫去骂他们了!不除体制性的根本弊端,根本改革决策程序,顺应历史和世界潮流,把最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引进来,似这样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诊断病根病原,一顿大棒子乱打一气,继续让糊涂虫们去糊涂决策,让苍生继续饱受糊涂法规和政策的折磨,出路是不存在的,再大规模的运动反腐也是没有用的,反倒因为为了求一时轰动效应,造成许多质量低下,粗制滥造的冤假错案。即便是打出几个老虎和苍蝇,也是于事无补的,因为那不会彰显体制第一,以及法制至上的原则!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11 22:16 4822 0 2014-9-11
admin 我怎么过起了圣诞节? attach_img
文 / 嘉橙 ( 蒙特利尔 ) 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加拿大以 前哪过圣诞节呢?在与香港一水之 隔的深圳生活了 10 年之久,看到香港圣诞 的灯光,我也觉得那是他们那些不知祖宗为 何人的人干的酸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等到迷迷糊糊地作为新移民登陆加 拿大,最初几年,圣诞带给我的更多是痛 楚。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我找谁 去团圆?谁又是我的亲人?在这冰天雪地 的国度我到哪里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呢? 于是,在随后的几年里,几乎一到圣诞我 就选择离开,逃也似地离开这座孤岛、这 个冰雪世界。 每到圣诞将至的时候,我仿 佛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孩,在风 雪中搓着双手望着别人家的圣诞灯光和桌 上的圣诞大餐,别人家其乐融融,而我却 孤苦伶仃。所以我通常一逃就是十几天, 等新年过了再回来。 直到有一年有一天,有一件事改变了 我对圣诞的看法,让我从此以后觉得圣诞 之于我是那么的重要和有意义。 那是在圣 诞前夕,圣诞树大打折,我买了一棵,并 装饰上了各式各样五彩的小灯。点亮之后, 满室生辉,如同在童话世界里。当时还在 上幼儿园小班的小儿子见到自己家里点亮 了圣诞树,那个高兴啊,小脚丫不停地蹦, 满屋跑着笑着,真的是可以用欢呼雀跃来 形容。 就在写这篇文章时,当时的一幕幕 还生动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看到孩子不加 选择地融入了当地社会,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我开始扪心自问,难道我要永远地逃避么?难道我要永远地在这个国家作客 么?我的孩子生于此,也将长与此,父母 偶然的选择决定了孩子的命运,难道我不 能尝试着给孩子一个正常加拿大儿童所应 有的节日么?难道我不应该早早地融入当 地社会么?可以说这棵圣诞树点亮了我未 来的道路,我真正地开始了有意识的、主 动的尝试融入当地社会的生活。 圣诞前后 幼儿园通常连续放假,可是有工作的人却 不能连续休假,于是一个单身妈妈贴出了 一个告示,询问谁能义务帮她看孩子。要在以前,我是不会揭榜的,理由是我的语言不好,文化又不同。可是这次我想 :语言不好不会影响我照顾孩子,作为同一个班的孩子家长我也可以献爱心。我做了这 件好事,我儿子好为妈妈自豪,头抬得高 高的。那个小姑娘在我家上了一个星期的幼儿园,吃了一周的中国饭,等幼儿园开 园了,她还要来我们家上幼儿园。后来孩 子妈妈给我买了一盒巧克力表示感谢,那 是我吃的最意味深长的一盒巧克力,它代 表我开始走进了加拿大人的日常生活,而 他们也通过我切实地体会了中国文化。再后来,我还断断续续地在社区一家老人院 作过义工,义务服侍他们吃午饭,并协助 他们下午的娱乐活动,下午 3 点钟送他们 上车回家。 在那里过的圣诞节也是我有生 难忘的。一年圣诞时老人院请来了跳肚皮 舞的舞娘为他们表演。因为有人行动不便 需要坐轮椅,舞娘就到他们座位前表演。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近的一次看肚皮舞 表演。平常头都抬不起来的老人,这次也 勉强抬起头送给舞娘一个用力的微笑。在 老人院工作的这九个月,我见识了中外老 人生活之不同,并认真地观察和思考了人 如何有尊严地老去这个话题。 我常想,如果要弘扬中华文化,消除 种族隔阂,有什么比我们带着爱心走进当 地人的生活更有效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 以是民间大使,我们都能胜任传播中华文 明的使命,而这个社会会以它的方式回馈 给你。我的儿子离开幼儿园之后的几年间, 我有一次顺便去拜访那个幼儿园,我惊喜 地发现数年前我寄出的圣诞卡还订在教室 的黑板上,瞬间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眼 里充满了泪水。 来加拿大内心最有触动的一个圣诞是 跟一个犹太后裔的家庭过的。 因为孩子的关系,两家经常有走动,我们两个妈妈还 经常探讨一些私密的话题。不过圣诞这么 家庭化的节日能够收到他们的邀请也是一 件意味深长的事情。圣诞夜我们盛装如约 前往,寒暄、吃饭、交换礼物、聊天,到 最后,女主人的一席话让我更进一步的走 进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她说,Helen,我 们是犹太人,你知道么?我说我不知道, 这有什么差别吗?她说,我怕告诉你我是 犹太人,你就不会跟我们来往了。 我们这 条街上有的家庭一知道我们是犹太人就不 让孩子在一起玩了。我们祖先是犹太人, 可是我们过的是加拿大人的生活……她的 话说得我心痛,我说我很喜欢你们,我觉 得你们很善良、也很慷慨,我不会因为你 们是犹太人就改变对你们的态度。那时, 我对加拿大人的看法第一次超越了种族和 肤色,我们都是加拿大人,而世界也不过 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当地社会越来 越熟悉,孤独感也慢慢消失,现在我再也不 惧怕圣诞了,就是我一个人过,我都不会觉 得孤独,因为这里是我的家,这里有我的孩 子、我的朋友、我的同事。 虽然我知道我的 外貌让我永远,至少在未来几十年,是一 个 visual minority(显著少数族裔),可是 我并不在乎,因为 being Canadian(做加 拿大人)就是意味着 being yourself(做你 自己)。有一次中午吃饭的时候,同事聊起 墓碑的话题,每个人都要说说自己的墓志铭。 轮到我的时候,我说“Finalement, je suis parmi des Canadiens et Canadiennes.” (我终于和加拿大人打成一片了),引得他们 哄堂大笑。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18:01 3211 0 2014-9-6
admin 中国的那些事儿 优秀 attach_img
文 / 古沙(蒙特利尔) 中国富人最多的不是企业家,而是 贪官及其子女们。举个例子,国庆 “十一”长假期间,国内有 110 多名大小 贪官借出境游逃往海外被抓。这数字也只 是一部分,那些没抓出来外逃的还有多少? 历史上,中国人常说 :“升官发财。”难怪 现在国内的贪官这么多。 共产党闹革命的时候,提出的口号 是“打土豪,分田地”。他们打仗不是为了 争取民主与自由,而是为了分田地。革命 胜利了,他们当官掌权了,随着时间的推 移,他们人也变了。我上中学时党的书记, 炊事员说他常要吃饺子,而那时候,人人 都在饿肚子。我从身边的社会现实看到一 些党员干部搞特殊化,脱离群众,官气十 足,损公肥私,贪污腐败甚至还自鸣得意。 看到此我心灰意冷了,也从内心里看不起, 也不相信那些干部是为人民服务了。 到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大地上的官 场腐败已经相当严重。时代发展到今天, 共产党干部们的腐败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 心的严重程度。党原来讲的理论与学说, 也已经不能自圆其说了。 社会主义还好吗?知情人姚监复先生 引用党的高级干部话说:“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原来所说的社会主义, 被党的领导人用行动给“特色”成了资本主义, 却不敢在公开场合否定社会主义。 历史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时代发展了,苏联解体 了,苏共也下台了,苏联社会主义也全完 了,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消亡了。实践证明, 那时党所宣扬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走向了 它的反面。政治人士和当权者所讲的社会 主义理论说不通了,不能自圆其说了。毛 泽东搞的社会主义那一套,阶级斗争、大 跃进、文化革命,让中国人民吃了多少苦, 受了几茬罪,死了多少人? “共产”二字从其字面看,是共同财产, 共享财产。共产党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党, 共产主义道路中国人为之奋斗了几十年, 结果发展不起来,经济倒退了,如今还有 多少人相信它? 当初的党员,在自己贫穷不掌权的时 候,要均贫富,要人与之共产。但是自己 掌权后,他们共了地主资本家的产。他们富起来后却不与人共产了。现在中国是无 产阶级在专政吗?共产党执政的官员利用 手中的权力迅速暴富(实是腐败),他们享 受奢华,作威作福,当权者非但不与穷人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且还强行征地,强行 拆迁,强行拿老百姓的利益去自己赚钱,这 跟横征暴敛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贪官,动辄 贪污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十亿,百亿元, 他们把财产转移到国外,不少人逃往海外享 福去了,这些党的干部,还能说他们相信共 产主义吗?山东有个黄胜副省长,自己是裸官, 敛财数百亿美元,他拥有 46 套好房子,养 有 46 个情妇,可谓荒淫无度。他这个党员 哪一点是在为人民服务呢? 今天的现实,官员们不能自圆其说了, 人民群众不再相信他们。全国的贪官到底有 多少? 老百姓这样说:“要是把官们都抓起 来,可能会有个别冤枉的,要是隔一个抓一 个,一定会有不少漏网的。”也有群众说贪官: “先枪毙,后审判,没有一个是冤案。”我听 说一个单位发展新党员,下面的群众说:“某某人一入党,咱群众的队伍就纯洁了。”这就 是群众对党员干部给出的结论。不可悲吗? 事情由量变是会发展到质变的。贪官 的这个“量”,不让掌权人整体上的这个“质” 发生变化都难。 共产党人一直讲要消灭阶级,消灭剥 削和压迫,今天消灭了吗? 人说中国现在有 两个阶级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中国 社会上,岂止是还有剥削和压迫,而是压 迫和剥削更残酷了。一些黑心老板,雇工 干活不给人血汗钱,他们逃跑,耍赖,甚 至打压务工人员,这和明火执仗的抢劫有什么区别?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 与自我批评”被称为“党的三大优良传统”, 是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今天来看吧: 理论联系实际。毛主席说,指导我们 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看,苏 联解体了,马列的理论也被他们国家的人民 抛弃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存在了。指 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都彻底地垮塌了,还 讲什么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密切联系群众。现在的当权者还联系 群众吗?国内干部欺压群众,不断出现官民 对立的暴力事件。广东的乌坎事件,四川的 什邡事件,河南的兰考事件,等等很多。 不管是因为征地、拆迁、反污染或者反腐败, 很多群体事件都和警方发生流血冲突。很多 的冤者到省城京城上访,政府和法律不敢面 对群众,对上访人围追堵截,打击关押,甚 至以“危害社会稳定”问罪。“十八大”召开, 除了警力,北京还组织有10万多人的志愿者 保卫大会。这是如临大敌还是相信群众? 再说批评与自我批评。毛主席说过, 要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这话毛自己 做到了吗? 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上书给毛 提意见,被批判,被罢官。文革中揪出彭 德怀,残酷斗争,迫害致死。党把刘少奇 无端地定为叛徒、内奸、工贼,关押迫害 致死。张志新是一名普通党员,也因给毛 主席提意见而被关押,割喉,残酷地处死。 此足见,国内当官人所说的与他们所 做的,很多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哎,想想国内的那些事儿,凡是有爱 国心的人,有谁会不伤心呢?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17:53 2960 0 2014-9-6
admin 宝马的精神 attach_img
文 / 子健(蒙特利尔) 要说德国佬造的这“宝马”车,其 实素来表现也平平庸庸,难说有什么出类 拔萃之处。但是一旦到了“我们这儿”, 到了堪称时代弄潮儿的伪大人物们手里, 突然就展现出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在这种 精神的鼓舞下,英雄事迹那是层出不穷, 惊心动魄。虚话少说,但捡三五件不起眼 的小事,根据真实报道缩编而成,罗列如 下。您若不动容,算您豪壮 : ●一个奶奶和孙子从德克士出来, 孙子不小心擦了一下宝马车,结果车主下 车扇了孩子一下。奶奶打电话喊来孩子爸 爸,孩子爸爸问这辆宝马多少钱,车主说 一百六十万。孩子爸爸就让带来的人砸了 那宝马车,然后对宝马车主说,我儿子一 巴掌五千万,拿来。李某某15岁的儿子李天一被曝无证驾驶宝马,6日晚上在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殴打一对夫妇,并叫喊:“谁敢打110!” ●梁大爷、张婆婆夫妇,准备穿过路口斑马线回家。就在即将穿过斑马线时,一辆宝马轿车呼啸而来,车轮几乎沿着他们的脚尖碾过。“咋个开车的?慢点嘛!”豪车刹在了路边,下来一名年轻男子,抬手便打人,连帮梁大爷说话的路人都给打得满脸是血。 以上几条也不知您有没有受到感染,是 否准备投身到这要命的大熔炉里。反正我们 是落后时代了,总是搞不明白事理,费尽心 思,胡思乱想,归纳出几点,冒昧排列如下: ●宝马车制造过程中,针对市场,掺 有一定量的霸剂,足以让人意气风发,斗 志昂扬——故而有了人仗车势之态 ; ●英雄配宝马,宝马赠英雄——所以 没有宝马的,必然都是些 P 民 ; ●宝马车制造过程中,针对市场,还 掺有一定量的磁剂,足以让 P 民们见宝马 就兴奋,以身试车,往上乱撞 ; ●要么就是 P 民们故意惹是生非,玷 污人家英名,故而被英雄们所可怜,打骂 一二,那是教育…… 想法不成熟,不知道能不能成立。也 请您帮忙看一看 ;若能把您的宝贵思想贡 献出来,则更不胜感激。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17:28 5874 0 2014-9-6
admin 挤出来的感知 attach_img
文 / 郑义(蒙特利尔) 国内挤公交,苦头我算是吃大了。乘 客人山人海,大家零距离地挤在一 起,只能感叹,中国人真多啊。想想也是, 解放时咱家 8 口人,现在是 80 多口。以 家看国,中国人能不多吗?要早听马寅初 的就好了。 马寅初说 :“中国人多,资金少,是 一个严重问题。中国要控制人口增长。” 但架不住毛主席一句话:“人多,议论多, 热气高,干劲大。”伟大领袖尽说人多的 好处,给批马寅初提供了理论支持。 陈伯 达当即附和 :“人不但有一张嘴,还有一 双手,可以创造世界。没有人还搞什么革 命?还搞什么共产主义?”一时间,《人 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国家主要报刊都 相继发表文章,阐述“不许利用人口问题 进行政治阴谋”。马寅初成了众矢之的。 1959 年,随着对马寅初批判的展开, 毛主席说 :“马寅初不投降,可以继续写 文章向我们作战嘛。”就这样,马寅初的 案子被钦定了。 康生跟着跳出来说 :“社 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人口问题。” 毛主席的话在“文革”中变成了《最 高指示》,执政变成专政。“专政之权就是镇压之权。”林彪这样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日子里,把执政当成专政,焉能不出问 题?“大跃进”饿死了多少人?“反右”冤 枉了多少人?长达 10 年的浩劫给国家造成 了多大的损失?我想,“文革”时如果党内 有民主,国家灾难也不至于会如此的严重。 惨痛的教训,给国人提出了一个重大 的问题 :一国政府怎样才能少犯错误? 据说,美国人在讨论此问题时,林肯只说一 个词 :“Democracy(民主)”。 民主与专制,《辞海》的解释是:“民主, 指人民的权力……指人民在政治上享有的 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国家政权管理等的权 力。”“专制,是指拥有绝对权力的君主统 治。”仅看这定义,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中国有句俗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里说的“诸葛亮”不是天生的, 是“民主”出来的。集思才能广益。民主 才能发挥出大家的智慧。 《三国演义》里,魏、蜀、吴等各路 人马都有自己的谋士智囊。每遇要事,主 公请教于左右,也算是一点民主。孙仲谋 几经听取众议,做出孙刘联合抗曹的决 定,才有了火烧赤壁的重大胜利。 抗战期间,马寅初先生站出来呼吁政府, 要求实现民主政治。他在演说中说:“前方吃紧, 后方就要紧吃。四大家族应首先把钱拿出来抗 战救亡。”马寅初敢于“犯上”,被蒋介石逮 捕关押了多年。马老铁骨铮铮,国人称赞他 “不屈不淫徵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 纵观民国、共和两代史,马寅初先生 身上都留下了被独裁、被专制的痕迹。 1979 年,胡耀邦总书记说到马寅初 时,含着眼泪说 :“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 人。我们再也不能犯这样的错误了。”这话 说得多好啊!只是太迟了。 不讲民主,不纳忠言,今天的中国才 为人口所累。 “专制统治的特点是神秘性、独裁性 和随意性 ;民主政治的特点是透明性、民 意性和科学性。”这话是我抄录的,不记得 是哪位高人所说。 这句话讲民主之好,也把专制统治揭 露得淋漓尽致。这句话好精辟啊!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17:23 3024 0 2014-9-6
admin 警惕“莫言热”背后的公权力 attach_img
文 / 冉云飞 凡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后各色人等 之精彩表演那一回,无论是主角范进,还 是配角胡屠夫,乃至是龙套张静斋,还是 群众演员路人甲、路人乙,都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十分了得。范进中举后,来吃 他“唐僧肉”的人也不少,“自此以后,果 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 ;有送田产的,有人 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 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 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 绅家又来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 摆酒、请客,一连三日。” 我们都觉得吴敬梓已经把人性之多面 之幽微描绘和讽刺得十分到位了,但我们 还是低估了中国现实对小说家的极大打击 能力。我只能说再伟大的中国小说,都比 中国的现实要逊色千百倍。现在一位比吴 敬梓名声更响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 家莫言成了这一场热闹戏剧的主角,更能 映衬出此间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当然莫 言不是范进,他要清醒得多,他希望“莫 言热”早点结束,并对此冷眼旁观,且反 对修缮他的旧居。 除在小说里做了些相对 自由的表述外,获奖之前的莫言,在现实 里常放弃了自由的言说,何况获奖之后, 他更得在放弃基本自由言说的情形下,愈 加审慎小心不要冒犯官方。这不仅与他在 中国现实生活里锤炼出的过人平衡能力有 关,也与他无法左右的现实处境有涉,更 与他的现实利益深有瓜葛。 表面上看,消费莫言的人们,不免有 点重演“范进中举”一回里各色人等的抬 举和奉承。如陈光标要送别墅给莫言,哪怕我们明知陈光标从不放弃任何炒作的机 会,但我们不能也无权阻止他这样做的自 由。这只是与张静斋送屋给范进的举动差 不多而已,当然莫言的财力不是范进能比 的,对此他的家人用“无功不受禄”来断 然拒绝。 如果事情仅止于此,如有人想趁 机加价卖莫言的书,或者多存几本他的作 品赚钱,乃至把莫言的作品名字当作农家 乐来利用,只要不损害莫言的利益,这样 的消费完全不足多怪。高密有位诗人李丹 甚至认为莫言的出生地高密是“中国文学的高地,国家的圣地”,虽然充溢狭隘民族 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虚骄,只要不是官方如 此宣传,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范进中举里抬 举和奉承他的人之表演,几乎与公权力无 涉,但在今天“莫言热”里或明或暗地藏 着公权力之手,却是无法否认的现实。 一个人成名后成为不少人都想利用的“唐僧 肉”,在中国这个极其功利、充满变态成功 学的社会里似乎无法避免,但公权力在背 后的张罗,的确值得我们警惕,因为公权 力所费都是纳税人的血汗。如果文化宣传 部门只是开动官方媒体为莫言做点宣传, 那也就罢了,但据此说是文化大国的崛起, 这就是睁眼说瞎话,是为自己无能做粉饰 和贴金。 如果旅游局和当地的管委会只是 立几个“莫言旧居”的牌子,那也罢了, 但他们不仅要隆重翻修“莫言旧居”,而且 还要在莫言故乡花六点七亿元来大种特种 高梁等,哪怕每年赔本一千万元也在所不 惜。难怪《生活新报》的记者梁保宽在一 篇名为《消费“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乱象 丛生》一文里用近来在网络上走红的“元芳” 之口吻调侃道:“所以我认为,如果投资 6.7 亿弘扬丰乳肥臀文化,宣传效果可能会更 好。退一步说,就算《四十一炮》也比《红 高粱家族》有宣传噱头啊!” 在 111 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中, 我不知道有哪位获奖者如莫言一样获得官 方如此多的赞许和重视。这种重视从最高 当局高调表彰他获奖是中国文化大国崛起和中国文学的胜利外,并由此暗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到地方官具体操作 过程中无尽地花纳税人的血汗钱,捞政 绩,搞贪腐,无处不在地吃“唐僧肉”。 甚至有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主 任范珲给莫言的父亲说“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莫言 成为了社会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 管用”,莫言作为“唐僧肉”在此段文字 里被地方官表述得淋漓尽致。对此,我还 是比较认可时评作者石述思所言 :“从创 作的角度上说,这个国家需要习惯个体的 胜利、人文的胜利,而不总是把创作者的 成就首先归功于自己正确的领导和无私的 关爱,否则,拿更多诺奖和奥运金牌也无 法证明自己的强大。”(《莫言热是个泡沫》) 你还别以为只在“莫言热”里才有 公权力的有形和无形之手,在其间混水摸 鱼,就是在追逐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潮里, 也不是没有公权力的影子在其间搅和的。 马悦然昨天接受《重庆商报》的采访说, 有位山东很阔的文化干部给他寄画及古 书,想行贿让他评其作品得奖,并许诺得 奖后奖金全归马悦然。后被马退回,然后 他又给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写信,继 续要求评其获奖。我们常常输出的与普世 价值相违的价值观,又何止在一个文学奖 的评选上呢?正如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 所说 :“一个病态的社会,其特征是极其 简单的,这就是它为人的生物学需要提供 得太多,但同时却处于精神饥饿状态。”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17:17 2961 0 2014-9-6
admin 回顾蒙特利尔 我就是歌手! attach_img
文 / 婧蕴(蒙特利尔) 现今,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唱歌比 赛风靡了全世界时,我们蒙城的年轻人也为自己策划了一个歌唱比赛:I Have a Song(我是歌手)。 五月的一个夜晚,在 McGill音乐学院的 音乐厅里,热情的观众为每一个参赛选手高 声呐喊鼓掌加油。真没想到,蒙城的华裔少 年中有这样多的歌唱人才,无论是国语歌还 是英文歌,各个都演绎得似模似样,很有专 业水准。加上现场的乐队伴奏,全场观众的 共同投票参与,整晚的歌唱比赛其实更像一场音乐嘉年华,高潮迭起,High翻全程。 不禁想起从前在 McGill 上学时的情景, 那时我还是一名菁菁学子,满溢着青春的热 情和能量,在 McGill Idol 的歌唱比赛中,我 们使劲为一对中国男生组合鼓掌加油,山呼 呐喊,直到把他们推向冠军的 宝座!那种劲头,那种热情, 就如现在看到的“我是歌手” 台上台下的年轻人们一样。 想来我们蒙城华裔社区 举办的各种活动中,纯粹年轻 人的活动还真不多见,也许学 生们流动性较大,或者求学就 业的压力使然,因而当看到“我是歌手”的歌 唱比赛成功举办了两届,我真心为他们感到 高兴。 这是一班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业余时 间组织乐队,作曲、编曲、演奏、演唱,各 尽所长。无论是正在蒙城求学的孩子,还是 已经毕业远走他乡的蒙城校 友,这样的比赛又把他们聚 到了一起,不为别的,就是 因为共同的对音乐的挚爱! 蒙特利尔的多元文化 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年轻人见 多识广、兴趣广泛、多才多 艺、各有所长。 去年在“中 国好声音”的歌唱比赛中,成功进入哈林老 师队伍的蒙城女孩九九;本刊今年四月刊刚 刚报道的获得“2014国际中华小姐大赛季军” 的黄婷丽等等,都是华裔二代中的佼佼代表 者。在本次“我是歌手”的参赛选手中,上至 25岁,小至16岁,各个都有着极高的音乐素养。 还有那些幕后制作、编曲,及现场的乐队成员, 都是 20岁上下的年轻人。他们的才华、能力、 热情及十足的干劲,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这些 移民一代,深为他们的努力和成就感到骄傲! “我是歌手”歌唱比赛在每年的五月份举行。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02:07 3403 0 2014-9-6
admin 魁北克的早餐及加拿大早年生活一瞥 attach_img
文/慧卿 西式早餐历来有别于中式的清粥小 菜,正如彼得·梅尔所说 :“维多 利亚式的大餐,属于过去在一早用来养 精蓄锐的补品,这样,才有办法进行一 上午猎狐狸或建立帝国的艰苦工作。” 魁北克式的早餐尤其如此,即使当 地人不需要猎狐狸或建立帝国,加拿大 寒凉的气候也要求 人们一大早就汲取足 够的热量。 如果您在清晨或上午走进 LA BELLE PROVINCE 餐厅,迎接您的是 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无论男女老幼,人 人守着堆得满满的餐盘吃喝得不亦乐乎。 最基本的传统早餐是两只煎蛋、四 块切成三角形涂好了黄油的烤面包,一 大堆刚刚煎好的土豆块,肉类可以在腌 肉、火腿、香肠中任选一种,此外还有 一小碗焗豆子,橙子、哈密瓜等水果, 滚烫的咖啡,配套的果酱之类。 如果您 想来个升级版,可以点厨师特别推荐的 SPECIAL DU CHEF,那么在上述基 本早餐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个煎饼,腌肉、 火腿、香肠三种肉类俱全,另一版本则 是三个鸡蛋两种肉类,咖啡、烤面包、 煎土豆、焗豆子不变的情况下,还增加 了橙汁和种类更多的水果。如果您比较 喜欢吃鸡蛋,也可以选择五花八门的煎 蛋卷,有不加任何配料的,也可以加腌 肉、香肠、青椒、辣椒、蘑菇、洋葱、 菠菜、奶酪等等配料,三个鸡蛋加上配 料煎出来的蛋卷已经相当可观,此外照 样加上面包、土豆、豆子、水果、咖啡 和果酱,饭量小的人大多招架不住。 早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日常 生活,日常生活则生动地体现了一个社 会的文明程度。 去加东旅行的游客,大多要去参观 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安妮的小木屋, 这个景点源自于加拿大最著名的儿童文 学作品《绿山墙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 台湾版本译作《清 秀佳人》),这部被马克·吐温誉为“最 甜蜜的描述儿童生活的小说”,“安妮 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与喜爱的儿童形象”,是加拿大著名女作 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于 1904 年至 1905 年间创作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就 是位于爱德华王子岛的绿山墙农庄。 主 人公安妮是个孤儿,十一岁的时候被 绿山墙农庄的主人终身未婚的马修和 玛莉拉兄妹收养,她在这个风景如画、 民风淳朴的小村庄里从一个天真活泼 的小女孩成长为聪慧善良坚强独立的 职业女性。阅读这部杰作的读者在被 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种种美好情愫所感 动,被安妮的天真无邪坚强乐观所感 染,被那风趣幽默隽永活泼的文字逗 得乐不可支的同时恐怕也会对其中描 述的二十世纪初加拿大民间的日常生 活场景由衷赞叹。 安妮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偏僻宁静的 小山村,她的收养人是最最平常朴实的加 拿大农民,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缺乏足够 的物质条件和社交礼仪,就以这个家庭招 待新来的牧师夫妇为例,安妮向她的小 伙伴介绍道 :“我们要吃凝胶鸡和冷口条, 我们有两种凝胶呢,红色的和黄色的,冰 激凌、柠檬冰、樱桃饼三种饼干,还有水 果蛋糕,还有玛莉拉最出名的黄李脯,她 特意为牧师留的呢。 还有重油蛋糕、夹心蛋糕……”到了那一天,主人们不仅把“最 好的茶具”拿出来,还用玫瑰和蕨装饰了 桌子,牧师认为“那无论对眼睛还是对味 觉来说都是场盛宴”。 精神生活方面也毫不逊色,岁末农 闲,农民们举办和参加朗诵会、音乐会, 组织和欣赏戏剧表演,门票用于慈善事 业,此外还有展览会给各种农副产品提 供竞赛场所。加拿大总理进行政治性巡 游“对他的忠实追随者发表演说”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男人和相当部分的女人都到 三十英里以外的城里去了。”尽管这时候 女性还没有选举权,但妇女们参政议政 的热情还是相当高涨。 看 来 在 加 拿 大 这 块 辽 阔 的 土 地 上,一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已经多彩多 姿了。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00:59 4202 0 2014-9-6
admin 谁杀死了拉登? attach_img
文/李莹 拉登死了。据说是被一把德国产 HK416 步 枪击毙的,一枪击中头部,一枪击中胸部。信仰无论怎么虔诚,被击中这样的部位,也难逃 一死。 这显然是美国人干的。海豹突击队,武装 直升机,月黑风高夜,从天而降,地毯式搜索, 枪声阵阵,火光冲天,敌人非死即擒,己方毫 发未损,全身而退。再加上全程直播,这俨然 就是一部美国大片。 影片的总导演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付失 业率,他一筹莫展,但对付奥萨马,他顺风顺水。 情报部门并不能完全肯定那就是拉登的藏身处,顶多只有 50% 至 80% 的把握,但奥巴马还是决 定赌一把。本来最稳妥的办法是从 B-2 轰炸机 上投射精确制导炸弹,但奥巴马最终选择派遣 突击队,为的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奥巴马在 两个关键问题上都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奥萨马 葬身海底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过,奥巴马有点儿不太厚道。在宣布拉 登死讯时,他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己,只字未提 前总统小布什。这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忘恩负义。 没有小布什在职期间对拉登的穷追不舍,哪有奥巴马今天的水到渠成?恐怕拉登也会对奥巴 马的贪天之功不以为然。即使是备受争议的所 谓“酷刑”,在这次行动中也是功不可没。发 现拉登藏身处的最初线索,就是由一位熬不住 “酷刑”的战俘提供的。 可以说,没有小布什 首肯的“酷刑”,就没有奥巴马如今的风光。 民主党和奥巴马曾对“酷刑”大肆鞭挞,不知现在作何感想。战俘不是座上宾,审讯不是请客吃饭,何必彬彬有礼?对犯罪嫌疑人不可以严刑拷打,但对战俘完全可以刑讯逼供,因为 前者是公民,后者是敌人。对敌人的仁慈,就 是对公民的犯罪。 美国人可以论功行赏,但拉登的追随者们 必须面壁思过,因为与其说是美国人杀死了拉 登,还不如说是拉登自己杀死了自己。 “九一一”是拉登恐怖生涯的辉煌顶点, 也是他恐怖活动每况愈下的转折点。随着世贸 大厦的倒塌,拉登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但 却招致了一场战争的失败。他犯了两个战略性 的错误: 其一,他不应该袭击平民目标。如果他只是派人往五角大楼扔了几颗炸弹,向美军基地 发了几枚炮弹,朝美军士兵打了几次冷枪,原也无可厚非,这不过是战争双方的正常交火而 已。但是,劫持民用客机撞向民用写字楼。事件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战争变成了恐怖。 “九一一”遇难者中,不仅有美国人,而且有 来自 90 多个国家的平民百姓;即使在美国人当中, 也有很多人并不支持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但拉登 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格杀勿论,这就不仅把美国人民完全推向了美国政府这一边,而且让几乎整个 世界都站在了美国这一边。 这是典型的极端分子的所作所为,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二,他不应该轻视美国。拉登在阿富汗成功 地赶走了前苏联,于是就有点儿忘乎所以,以为搞 几次恐怖袭击,美国就会从中东地区灰溜溜地撤军。 他错了。拉登死于 5 月 1 日,而 66 年前的 5 月 1 日, 德国政府宣布了希特勒的死讯。拉登最起码有一点不如希特勒,就是他不知道美国并不是什么纸老虎。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邱吉尔兴奋得热泪盈眶,欢呼“我 们终于赢了”,而希特勒则暴跳如雷,大骂日本白痴, 因为他非常清楚美国的参战意味着什么。 拉登在被 击毙之前,我相信大概已经在为他的盲动而后悔了。 手段是否正确,应以结果来衡量,而结果就是美国 非但没有从中东撤军,反而摧毁了基地组织的最大基地——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美国非但未如拉登所愿从中东消失,反而让拉登从地球上消失了。 现在看来,“九一一” 应该有二十名自杀袭击者, 十九人死于袭击当日,而第二十人——拉登,则死 于近十年后的五月一日。 死亡,对于拉登这样一位虔诚的信仰者来说, 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对拉登来说,最大的问题恐怕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甚至得不到阿拉伯人民的认同。民意调查一再表明,穆斯林世界对基地组织的支 持率一直在大幅下滑。始于突尼斯的阿拉伯民主运动, 与基地组织毫无关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中东偏袒以色列 并支持象埃及和沙特这样的独裁政权,这是拉登反 美的直接原因,但拉登反美的根本目的是准备在推 翻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之后,在整个中东地区建立 一个与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相似的政教合一的神 权国家。但这显然不是二十一世纪的阿拉伯人民的 选择。 风起云涌的“阿拉伯之春”明白无误地告诉 我们,阿拉伯人民既反对专制,又反对神权,他们 需要的是一个政教分离的现代民主国家。正如一位 阿拉伯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为什么美国人可以 每四年选举一次新的领导人,而我们不能?”美国 不是完美的,但它所代表的价值观至少在目前是无 法超越的。 阿拉伯人可能会因为某些具体的原因不 喜欢美国,但却无法拒绝美国所展现的现代民主制 度的魅 力。 阿拉伯人民在与时俱进,而拉登则试图以一已 之力让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此螳臂当车,焉能不倒 毙于滚滚车轮之下?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00:12 2596 0 2014-9-6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