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2876 0
此时此刻 发表于 2015-2-26 11:21: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 加拿大
解读罗素

文:左建龙(蒙特利尔)



      
        提起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人们就会想到一连串与他相关且名副其实的学术头衔和称谓: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和世界和平运动的推动者;提起伯特兰·罗素,人们就会想到一长串由他撰写的学术专著和大众作品,它们思想深刻,涉猎广泛,除了数学、哲学和历史方面的名著外,他还写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宗教、婚姻家庭、教育、道德伦理和人生意义方面的作品以及三卷本回忆录;提起伯特兰·罗素,人们就会想到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尽管没有一本小说或诗集,由于其在作品和社会活动中折射出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之光,罗素荣获此奖。尽管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罗素的著作及其读者群体在二十世纪的西方知识界应该是名列前茅的,再加上他参与倡导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无疑使他成为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在其漫长而又精彩的人生岁月中,罗素的性格特点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许多重要社会事件,既五彩斑斓、神奇迷人;又让人迷惑不解,感到不可思议。本文不想对罗素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一番面面俱到的介绍,只想对罗素人生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一番分析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这几个重要方面包括:罗素的感情婚姻生活、他的《西方哲学史》以及他的世界知名度。

        首先我想谈谈罗素的感情婚姻生活。

        罗素四岁时失去双亲,六岁时祖父辞世,所以罗素在1890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之前,主要由祖母抚养长大,接受的是由各类专门家庭教师任教的私人教育。他的祖母在道德上要求严格,在精神上无所畏惧,她曾将“不可随众行恶”题赠给罗素。为了更好地培养罗素的人品,他的祖母在行为规范、学习安排、个人卫生习惯、家庭祷告等方面为罗素定下了很多清规戒律。尽管如此,其祖母对罗素的这种贵族式的定向培养并没有驯化出一个虔诚的清教徒,相反在性格上,罗素却坚定不移地走上了蔑视和反对各种权威的叛逆之路。罗素在道德上的叛逆集中反映在他对性关系和婚姻的观点上。在1929年出版的《道德与婚姻》一书中,罗素倡导试婚和离婚从简,对婚外性行为和同性恋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拒绝将邪恶与性快乐等同起来等。罗素的这种性道德观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相当离经叛道,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招致了很多人尤其是宗教界人士的强烈反对。正是这种饱受争议的性道德观,1940年罗素被剥夺了在纽约市立学院任教的资格,而当时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罗素来说,这个教授职位是很有诱惑力的。1949年,《道德与婚姻》在美国出版发行,书名改为《婚姻革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美爆发了一场性革命,罗素无疑是这场革命的始作俑者之一。

        罗素一生有四段婚姻,前三段婚姻的破裂都与他用情不专有关。罗素的性道德观在其感情婚姻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滥情、杯水主义和纵欲主义。尽管有世俗的婚姻框架,但罗素依然风流成性,激情四射,到处拈花惹草,疯狂追求异性,所以他在婚姻关系之外和许多其他女性有染。在感情婚姻生活中,罗素着力追求的是性的狂喜和快感(感官刺激和肉体享受),道德伦理的约束和两性关系的其他美感显得苍白黯淡。在对待婚姻这个问题上,罗素没有萨特那么坦诚、真实和自然。萨特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人的自主选择和绝对自由。在他看来,作为一种世俗的制度安排,婚姻是对人的私生活领域的干涉,所以他索性不结婚,感情生活靡烂不堪。但罗素不同,他游离于婚姻和偷情之间:一方面他要享受婚姻的好处,例如妻子在感情上的陪伴、在家务上的承担以及在他著述活动中的帮助;另一方面他又对婚姻不忠诚,不愿接受婚姻的道德责任。在处理婚姻危机时,罗素是直率的,但这种直率中包含了很多傲慢、冷酷和自私的成份,这在他与第一任夫人艾丽斯的分手过程中表现得最明显。

        谈论罗素的感情婚姻生活,我并不是想用一个阴暗的心理来刺探名人的私生活,也不是希冀从中挖掘出一些有娱乐价值的史料。罗素一生出版了七十多本书,并且撰写了上百篇论文和演讲稿,这样突出的学术成就可能与其丰富多彩的感情婚姻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在弗洛伊德看来,“美”植根于性冲动之中,人类一切审美活动都是围绕着性冲动而来,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罗素对性关系的狂热追求,尽管很多情况下是不道德的,但却刺激了罗素的创作冲动和灵感,使其一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心态年轻,才思泉涌。罗素的婚姻家庭生活对其学术方面的成功也帮助巨大。罗素和其老师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罗素的学术地位,其写作过程长达十年,其间罗素殚精竭虑,辛苦异常,第一任夫人艾丽斯勤劳持家,悉心照顾,对于这部巨著的完成功高至伟,尽管当时罗素已经不爱艾丽斯了。在罗素的另一部重要作品《西方哲学史》的撰写过程中,第三任夫人皮特在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下面我要谈论这本书。



      
         《西方哲学史》在西方知识界产生的广泛影响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多少让人有点看不懂。在严谨和正统的哲学史家看来,这本书绝对属于旁门左道或奇端异类,它不注重对哲学家思想体系的全面把握和客观描述,而对哲学家的个人生平及其相关的政治事件和社会环境不惜笔墨。然而此书是罗素后期国际声誉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他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之一,其一版再版所带来的版税成为罗素生前最后二十多年的一项稳定收入。

        在《西方哲学史》的美国版序言中,罗素认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在绪论中,罗素把哲学理解为“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对哲学的这种宽泛界定,在他心中犹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使他的《西方哲学史》创作大大偏离了传统哲学史的写作规范。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制定《西方哲学史》的初始写作大纲时,罗素可能雄心勃勃,想对自古希腊以来到他那个时代的重要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一番梳理和阐释,但可能由于学术资料和自身研究范围的局限,他无法沿此思路进行下去,所以他把研究视角扩展到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之外的很多东西,例如哲学家的社会背景、哲学家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宗教情况等,因此《西方哲学史》还被赋予了另一个更长的全名,即《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西方哲学史》中讨论的重要哲学家有四五十位之多,除了莱布尼兹,罗素对其他哲学家都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所以评述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观点及其相关重大事件时,他对历史文献的选择和解释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对于那些他有一定研究或者历史资料翔实的哲学家,例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可以专辟几章详述;对于那些他研究不多或者与他的哲学兴趣相距甚远的哲学家,主要是那些感情派或意志派哲学家,例如康德、黑格尔和本格森,他基本仅用一章。罗素还把那些他认为深刻影响了当时哲学思潮的非哲学家,例如卢梭和拜伦,也包括在内。这些都与他对哲学的宽泛理解相关。

        《西方哲学史》的写作方法是不正统的。当读完罗素对一个哲学家的评述后,人们还是很难厘清这个哲学家思想体系的精髓及其嬗变的来龙去脉,所以这种方法遭到了哲学界的批评。但是,这种“不正统”难以掩盖此书的匠心独运之处,也不影响此书在哲学史领域中应有的一席之地。作为一个哲学家,罗素主张对历史的评价应站在一个同情的立场,他说“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首先要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为止……”,在解释其他哲学家时他是严谨的,尽量真实并且眼光独到。本书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其语言风格。对于抽象深奥的哲学问题,罗素没有采用“概念套概念”的传统阐释模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文学化的处理方法,其叙述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旁证博引,机智敏锐,文笔优美华丽,语言生动幽默,不失为一部哲学史方面的通俗读物。

        想到《西方哲学史》的写作和成书过程,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当大部分同龄人都在享受恬静安逸的退休生活时,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正在书房的一隅孜孜不倦,笔耕不辍;这个老人没有他的同胞邱吉尔那样幸运,他不可能雇用几个漂亮的女秘书帮他打字,因此写作八十万字的巨著,既是一场快乐的智力探索,又是一个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这个老人像大雪中的青松那样坚韧不拔,像海明威笔下的那个“老渔民”那样意志顽强,他完成了这部巨著,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个人就是英国勋爵伯特兰·罗素。

        最后我想讨论一下罗素的世界知名度。

        由于在数学和哲学方面的超人天赋和悟性,罗素刚过三十岁就获得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小有名气。后来罗素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享誉全球,而且长久不衰,这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中实属少见,有必要分析探讨一番。我觉得罗素的国际声誉和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在数学和哲学方面的卓越研究为其早期的声名奠定了基础;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其后期的国际知名度大增;1950以后一系列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行动使罗素的国际知名度达到了顶峰。

        罗素在数学和哲学方面的建树主要体现在他的几个著名思想中:逻辑原子主义、罗素悖论、类型论和摹状词理论。这些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在1916年7月罗素被三一学院解除教职之前完成的,它们出现在罗素这个时期的一系列著名论文和著作中,例如《论指称》一文和《莱布尼茨的哲学》、《数学原理》等书中。莱布尼茨认为,大量的人类推理可以被归约为某类运算,复杂的观念可通过模拟算术运算从简单的观念中推衍出来,而这种运算可以解决看法上的差异。罗素的哲学研究深受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符号思维和形式逻辑等思想的影响。逻辑原子主义认为,世界和事物在人类的认识里是逻辑的,是由一个个逻辑命题构成的,这些逻辑命题又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命题构成的,这也就是“原子”命题;与原子命题对应的是原子事实,它们分别构成了复杂命题和复杂事实的基础。罗素悖论被通俗化为“理发师悖论”,它表面上揭示了“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理发”这样一种两难境地,但本质上它发现了集合论中的一个悖论。这个悖论承认无穷集合,承认无穷基数,大大削弱了数学的确定性,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的类型论是罗素本人试图解决罗素悖论的一种尝试,但由于它借助于太多的设定,而这些设定的有效性并未得到严格的数学证明,因而类型论被认为是不成功的。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哲学意义上很好地解析了专名词与摹状词的特性和区别,因而被同时代的哲学家同仁摩尔认为“摹状词理论是很新颖的。这是罗素在哲学上最大的发现,比他后来所说的一切都更重要”。

        在人类知识发展史中,能够同时在哲学和数学领域都有建树的天才人物寥若晨星。我们会想到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笛卡尔,他同时又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我们又会想到莱布尼茨,他不仅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之一,而且他与牛顿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创建了微积分,况且他创设的微积分符号远远优于牛顿的符号;当然,罗素也是这样一位天才人物。罗素的哲学内容丰富,但形式相对粗糙。与他同时代那些“纯粹的”哲学家们,例如维特根斯坦、胡塞尔和杜威等相比,罗素的哲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他被认为是分析哲学的创立者之一。罗素1916年前在三一学院的研究,主要是哲学方面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为其早期的显赫名声奠定了基础。被三一学院解除教职后,尽管没有在其他大学任教和从事专门的哲学研究,但他作为一个著名哲学家,1920年被邀请出访了俄国和中国;作为一个著名哲学家,他被邀请在哈佛、普林斯顿等著名学府和世界其它地方讲学;作为一个著名哲学家,他涉猎教育、宗教、婚姻、经济等方面的书籍得以顺利出版,尽管这些书多为糊口而写,没有太多的哲学价值。

        罗素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无疑大大提升了他的国际知名度,尽管这一事件让很多诺贝尔奖分析评论家跌破眼镜。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授予“在文学領域创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所以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般都是那些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学大家,如小说家或诗人,但罗素怎么也不能算一个文学家,他的众多作品中没有哪一本算得上是纯文学作品。在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授奖词中,它提到《西方哲学史》在罗素获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有人认为《西方哲学史》中表现出的简洁明快和机智敏锐的华丽文笔,使其更像一部文学作品,因而它是罗素获奖的主要原因。如果照此推理,我想很多著名学者都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仔细阅读授奖词,我们会发现罗素荣获此奖,主要是因为其在作品和社会活动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主义、言论自由和思想解放,被认为发扬光大了诺贝尔先生的思想。其实,这种授奖理由与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宗旨也大相径庭,不相吻合。当然,罗素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以哲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人。在他获奖之前的1927年,法国的柏格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纯纯粹粹、在当时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在他获奖之后的1964年,萨特也被授予文学奖,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等原因,他没有认领这个奖项。尽管萨特也创作了很多在当时颇具影响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闻名于世的,其文学创作是对其哲学思想的阐释和演绎。为什么罗素会荣获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种可能的解释是:1944年,罗素与三一学院改善了关系,重新接受了三一学院的聘请;1945年,《西方哲学史》的出版影响广泛,好评如潮;1949年他被选为英国科学院荣誉院士;1950获得“大不列颠帝国荣誉勋章”;再加上他对苏联式共产主义的持续谴责非常迎合西方世界的冷战思维;凡此种种,使罗素在当时的欧洲知识界耀眼眩目,声名显赫,以致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也认为应该是时候给罗素颁发一项奖项,最后他们于1950年决定授予其文学奖。其实,如果诺贝尔评奖委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任何一年授予罗素诺贝尔和平奖,我觉得要比1950年授予其文学奖自然得多,合理得多,因为反战维和的努力贯穿罗素的一生。下面我们要论述一下罗素在反战维和方面的活动。



        
        罗素出身贵族,浑身充溢着高贵、优雅和傲慢的气质,但他有一颗热诚柔软的赤子之心,他对威胁人类文明的各种痛苦和灾难,如孤独、贫穷、暴力、战争、核武器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等,充满无限同情和深刻忧虑;罗素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学者,但他并未生活在象牙塔中,而是一个社会活动的践行者:执着于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道主义理想,并且总是付诸行动,不遗余力去实现它。作为一个自由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斗士,反对暴力、反对战争、反对核威慑是贯穿罗素一生的一根主线,这是罗素国际声誉和影响巨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这也是我觉得应该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的主要根据。对于罗素在这方面的活动,我想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1914年到1918年,由于旗帜鲜明的反战宣传和抗议活动,罗素不仅失去了三一学院的教职,还遭受六个月的牢狱之灾。1955年罗素与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联合发表了《爱因斯坦---罗素宣言》,并获得世界各国很多著名科学家的签名支持,唤醒了人们对原子武器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重视。1970年一月底,罗素发表了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声明,两天以后他就去世了。由此可见,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罗素还在为世界和平事业操劳呐喊。

        罗素一生精力旺盛,著述甚丰,感情狂奔不羁,声誉长盛不衰。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文化名人,罗素的个性有时是矛盾的:贵为勋爵,却对大众的苦难充满同情;对人类充满同情心,却对与他有感情关系的很多女性表现得很冷酷。本文无意诋毁罗素的私人生活或贬低其作为文化名人的巨大贡献,本文只想对罗素一生中几个重要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方面进行一番解读。在其《自传》的序言中,罗素概括了驱使他一生的三种力量。他说:“三种单纯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的痛彻肺腑的怜悯。”这种概括是恰当和客观的。





收藏
收藏0
评分
评分
支持/赞
支持/赞0
反对/踩
反对/踩0
此时此刻专栏作者_3432432432

新浪博客:新浪博客此时此刻

0关注

2粉丝

803帖子

发布主题
推荐阅读更多+
广告位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