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人文财经观察
人性具有堕落的倾向,人性也有升华的本能。思想家的目的,就是要给人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人性的堕落,线的那头牵着人性的升华。这条线会让人脚踏实地实地行进,恪守人的生命、财产、自由的底线,一步一步行进。
思想因永远能撞击出火花而传世,天才因奋斗的成果而不朽。那些永生的思想者,是因为他们懂得人性,他们知道人性在哪里闪光,他们知道人性在哪里失明。本期推荐一些盛名的思想哲学家及经典著作。
在二百多年前,一个命运多舛的哲学家,为了整个人类荒唐改变的世界,为了清除世间那些恶劣的虚伪的东西,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写下了一本书。他就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论先河的叔本华。
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他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这是痛苦的。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这也是痛苦的。
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满足了一些,其他的也满足不了。旧的欲望刚刚实现,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本期推荐叔本华著作《叔本华论人生得失》,想了解叔本华的读者千万不可错过此著作,同时能在书中学到好知识。
《叔本华论人生得失》内容简介: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方面成就显赫,还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
他推崇科学、崇尚知识,一生追求真理。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其著作有《学术的进步》、《新工具》、《培根随笔集》、《培根论人生成就》等。其中《培根随笔集》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本期介绍其作品《培根论人生成就》。
《培根论人生成就》精华绝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深处的探究,是融入一生的智慧经典。
这部文丛,不仅涵盖了人类智慧的语言,同时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虽然这些经典智慧,在人类各种语言中均有不同译本,被各国人们所推崇,其主要原因是使不计其数的人受益终生。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英国哲学家。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British Empiricism)代表人物,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
他发展出了一套与托马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不同的理论,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
洛克是深谙人性的一位自由主义者。在政治思想史上,无论是自由主义思想还是人权思想,都有他的足迹。不但有,而且是鼻祖。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时,社会契约才会成立,如果缺乏了这种同意,那么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权利。
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洛克从人性的底线出发,从人性的经验出发,来论证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分析政府存在的基本目的。人类从自然状态里走出来进入契约社会,必然把人的一部分权利交给政府,但人的三个基本权利不能交,即生命、财产、自由。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追求政府的既得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福祉。公共福祉就是要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侵犯。
洛克在其著作《洛克论人权与自由》中观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一个人没有损害另一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其事。他也提倡个人财产的合理性,认为个人有权拥有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合法财产。洛克提出的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享有自由的权利以及财产权。
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一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刨建了分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罗素,一位在西方学界遐迩闻名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一位令中国学人耳熟能详和不胜歆羡的西方学者,一位为人类文明留下历史足印和恒久价值的世界公民。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罗素的作品:“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本期推荐其著作《罗素论人的理性》。
《罗素论人的理性》内容简介: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伟大的事业足根源于坚韧不拔的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恩斯特·卡西尔(Em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主要作《自由与形式》《神话思维的概念形式》《语言与神话》《人论》等。
在恩斯特·卡西尔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人是创造符号,并以此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符号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卡西尔论人是符号的动物》从卡西尔的这一观点出发,剖析他的语言观,探讨他有关语言习得的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也尝试从动态角度为卡西尔的符号哲学提供补充。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解释世界的方式,哲学家只是把这些思考形成一个体系。之所以有不同的方式,是因为每个人的世界观不一样。
悲观主义的叔本华、唯物主义第一人培根及其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主要继承者约翰·洛克、自由主义者罗素、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卡西尔等,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著述家。其各自的思想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正如臧克家先生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所著作《有的人》诗中的那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人因事业而不朽,有人因思想而永生。正如这些伟大的哲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