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读书·视界] 钱理群 | 我们缺失了什么,我们如何面对?

[复制链接]
2160 0
此时此刻 发表于 2017-3-21 10:48: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 加拿大
我们缺失了什么,我们如何面对?



文:钱理群


本文是著名教育家钱理群教授为原深圳中学教师马小平编著的《人文素养读本》所写的序,该书后以《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102篇人文素养经典》为名出版。

我曾经说过:“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我说这句话时,心里想着的,就是先后在东莞中学和深圳中学任教的马小平老师。近十多年,我有幸在全国范围结交了一批出色的中小学教师,马老师以其全球教育眼光,高瞻远瞩,思想深邃,而让我格外关注。

因此,2004年,当我得知马老师身患癌症时,是极为震惊的。后来听说他在住院期间,编了一本中学生《人文素养读本》,出院后就在深圳中学开设专题课,很受学生欢迎。这件事不仅让我大为感动,而且引发了我的思考:马老师为什么要拼将生命的最后一搏,投身于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教育理想、理念和忧患?


马老师在本书《写在前面的话》里,劈头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这大概是在重病缠身时,更让他魂灵不安的问题。这一问,却让我,以及所有自称关心中学教育的人们羞愧难言:因为我们早已麻木,不去作这样的追问了。

马老师的回答,更是惊心动魄: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我曾经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的教育,反观为北大输送人才的重点中学教育,有一个让我出一身冷汗的发现:我们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特别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他们讲起“人文精神”也是头头是道,但这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炫耀的知识,而正如本书里的一篇文章所说,“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质”,必须让知识“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 这些“高能人精”的灵魂,已经被“权欲”和“利欲”所浸透,知识(包括人文知识)都成为他们获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而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机制,是极容易,并且已经源源不断地将这样的懂得配合和表演的“尖子”选作接班人了。这是真正要危害社会,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的。

问题的症结,正是在我们当下的教育。马老师在本书里,特地编选了爱因斯坦的《论教育》。这位世界科学大师尖锐地提出了教育是要培养“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还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问题。他指出:“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业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门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些精神”;“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一种推动力”,不同的教育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应当反对向青年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而要鼓励以“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和“乐趣”作为学习和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

——在我的感觉里,这里的每一点,都击中了当下中国中小学以至大学教育的要害,我们所推行的正是这样一种单纯的知识灌输和能力训练,而完全忽视精神(思想,情感,道德,品格)的教育,不能铸造学生的意义世界的教育,如马老师所说,这样的教育“甚至成了一种怪兽,吞噬了学生的天真和童趣,导致了美好如人性的丧失;应对各种考试成了教学的主要目的,掌握各种教学技巧竟然也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化的血脉断了,人文精神的核质也没有了”,“课堂里弥漫着空虚和无意义的气氛”,“人文意义的真空,生活意义的丧失”,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基本状况”。

爱因斯坦对教育症候的判断又提醒我们,这样的意义真空,在教育目标上的失误,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现代文明病的恶果。马老师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的顶礼,对竞争的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以往上爬,成为“成功者”为目标的精英教育,实利主义、实用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泛滥,从而形成生态环境的危机,精神、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前述中国中学生的人类文明的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与发展的。

正是看到这一点,马老师感到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危机,更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他为之忧心忡忡,寝食不安——“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病,并且以很可怕的规模扩散着。如若现在不立即加以制止,人类的前途是十分危险的。“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曾提出过‘与灾难赛跑的教育’,即要赶在灾难尚未毁灭人类之前,把能够应对这种灾难的一代新人给培养出来。这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一位教育家说,我们留下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

正是怀着对国家、民族和对人类前途的双重责任感,怀着十分紧迫的危机感,这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决定将生命的最后一息,贡献给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这一“和灾难赛跑的教育”工程,为它铺垫一砖一瓦。这是怎样的教育战略眼光;借用鲁迅的话说,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



接着的问题是,如何着手进行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马老师编选了一本《人文素养读本》,并开设了相应的阅读指导课。从抓学生的阅读开始:这不仅体现了“意义的创造,必须回归日常的教育生活实践”(我将它称为“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的精神,更是马老师对中学教育本质与特点的自觉认识与把握。

马老师在书中选编了一篇《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作者秦光涛),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是通过文化的传承,进行意义的引导,使学生在意义的追寻中实现自己,完成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的精神蜕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教育中成长的本质。

中学生的成长的特点又在于,他们自身的意义世界尽管孕育着巨大的可能性,却并未成熟,他们还处于学习阶段,不可能接触广大的人生世界。这样,阅读,就成为他们和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连接的主要渠道。

对中学生而言,每一个阅读的文本,都是一个他们所不熟悉,而又极有魅力的意义世界,经典的文本更是积淀了人类文明的意义成果。正是通过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才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小学教育的根本,就是为学生创造在阅读中寻求生命意义的环境,氛围,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是马老师最喜欢引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阅读应该成为处于学习阶段中的青年学生的主要的生活方式,生命存在方式。

正是在这本《人文素养读本》里,马老师给学生打开了无数道宽阔的大门,通向一个又一个思想的高地,在那里,追寻人生的意义;讨论公民如何诞生,怎样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探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关系;追究人权、民主、自由、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思考如何唤醒沉睡的心灵,怎样诗意地栖居大地,让思想伴随我们生命到永远;研究怎样拯救因生态破坏而沦落的每个人的故乡,实现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又如何用“有温度的词汇”来表达我们自己……。

每一次阅读与讨论,都是生命的高峰体验,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力量获得健康的引导和高强度的激发:所激发的是一种自信,对于人,对于人类文明,更是对自身的自信,以及一种渴望,这就是马老师说的,使自己成为主宰者,最广泛地吸取知识、文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以最大限度地充实、发展自己,并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最终建立起来的,是孕满生命意义的人的主体性。这是真正的精神与灵魂的洗礼;根据自己阅读本书的经验,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中学生们听了马老师的讲解,读了《人文素养读本》,必定是目光炯炯,精神焕发,思绪绵绵,神态自如,心灵自由而开放!

马小平老师

“马小平老师,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潭,2012年在深圳辞世。历任湘潭一中、东莞中学、深圳中学的语文老师。他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并铭记的好老师。”


这同时也就回答了人们可能产生的疑问:中学生能够接受这样严肃、厚重的读本吗?

这涉及如何认识青少年,特别是当代中国中学生的问题。

我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这些成长中的中学生们,有真正的理解,正确的估价了吗?我们对中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智力的潜能,以及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是严重估计不足的。喜欢思考“大”的问题,包括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这其实是青少年思维的一个特点,他们总是想大事,立大志,说大话,自有一种大气度。他们内心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满怀“没有不可探讨的问题”的自信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这都是人们所说的“少年意气”,是应该竭力保护和引导,而绝不能视而不见,多方扼杀。马老师的《人文素养读本》正是建立在充分估计中学生的创造潜力的基础上的,实质上是对中国的年轻一代被压抑的创造力的一次解放。

我们还很少注意和研究当代中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他们的精神需求。这一代人诞生与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这一经济发展的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由之带来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所产生的精神困惑;在一些更为敏感的孩子的心里,就自然会引发精神的饥渴感,对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不满,从而隐隐产生突破现有生活的内在要求。

很少有哪一代像这一代年轻人这样,承受着如此巨大的精神重负:几乎从幼儿园开始,就面临应试的压力;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下成长的艰难,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精神解放的渴求,恐怕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所难以体会的。马老师的读本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对当代中学生的精神欲求的敏锐把握,他也就因此和他的选文一起,走进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这是可以用他的学生的反应作证的。我注意到,本书特地选用了他的学生黄素珍的一篇文章;而我每次读黄素珍给马老师的信,总要引起莫名的感动:“您让我聆听到了一个真正的教师的生命之言。您的每个智慧的话语,都逼我思考。您让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沉静下来。您让我摆脱庸俗,再次审视自己的灵魂,再次重检和重建自己过去的种种观念。或者说,您给我指出了许多道门,门还是关着的;而现在及将来,我都将努力去扣响每一道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打开它们”。

是的,这是一个真正的教师的生命之言。《人文素养读本》的每一个字,都是由无数的前人,当代人,以及马老师自己的生命的血肉铸成的,它满溢着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请也将你的生命投掷其中。然后,所有的人,作者,编者,读者一起,尽享生命的欢乐和自由!

2011年7月28日


注:本文转载自爱思想网站。





收藏
收藏0
评分
评分
支持/赞
支持/赞0
反对/踩
反对/踩0
此时此刻专栏作者_3432432432

新浪博客:新浪博客此时此刻

0关注

2粉丝

803帖子

发布主题
推荐阅读更多+
广告位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