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看自己?
文:吕嘉健
我离开中国以后,很多人曾经问过我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移民?你对于失去的权益后悔么?
我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重新获得一些在别处生活的经验和见识,我想在世界之中重新发现我自己,在远离中国的地方学习和经验我在中国得不到的东西,将我从书本上获得的智识转化成一种活的感受。果然我打开了我的心性视野,update了我的整个头脑,改变了视角之后我学会了反思。我看智慧重于金钱,再说我对在原地踏步做的事情已经清晰地看到了可见的将来,不可能再有任何令人兴奋之处。
其实当时我深知我的移民不会有激动人心的前景,当时仅仅记得一句话:“中年移民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到澳洲后,很快就听到当时澳洲的移民部长安德鲁说:“移民不仅仅是一个事件,还是一个过程。”后来更深切体会到那句话端的不是空言。
今天我对这耐人寻味的关键词“过程”的理解就是“渐入佳境OR NOT的转变”。它包括生活方式的转变,身份认同的转变,看待问题和事情之视角的转变,还有融入主流文化的转变。
作为移民来说,会从秉持着原住国的文化身份与思想方式,过渡到入乡随俗、逐渐学会运用移民国的价值观来看问题,这样就会逐步具备一个包含或融合双重价值观的精神结构。只要你的观察视角多样化,善于调整单一立场,在比较之中,学习掌握更开放的视野思考问题,为了公正和平等,你会愿意以一个世界公民的身份和兼备根性与殖民性的思想来看待一切。我发现,进化了的移民更讲道理,更有现代性。你会既从自己看世界,也会从世界看自己。—— 不过我同时发现,中国移民整体来说,在转变方面表现得不那么出色。
中国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历史至今天,是一个极少移民进入的国家,这无疑是一个缺陷。基本同质、同源的人口结构所构成的社会,会变成一种思想老化和精神单一的集合体,习惯于高度统一,更喜欢中央集权和天下一家,不接受分权和自治。其内部没有世界不同文化的多元化冲突,则缺乏作为反对派存在的思维方式和合作式的个人主义文化人格,从而缺乏自我更新的激素,也会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包容性。这个心性带来的一个固执便是:只愿意从中国看世界,不需要从世界看中国。
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太多人,历史和文化过于久远绵长,太大一統,那么带来的影响力是什么呢?使到一般的中国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固我”之价值观和思想方法。即使作为移民,中国人只是把家搬了一个地方而已,用一句中国人熟悉的成语来表达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状况美其名曰是“对老家的忠诚”,坦率而言是“对发达世界贪图现实的功利”。吃着、占着东家的,不为东家的宪政输诚,这是对历史的依恋和对当下处境的背叛。从自我的精神质量来说,依然保留着过去单一的价值观底色,这是保守的另一种特征。
整体而言,中国人既开放,又依然相当保守。虽然西方人对中国了解很少,但是他们的知识和思想没有固置的障碍;中国人对西方的知识很多,但是中国人的思想和智慧的空间相当狭窄,心中只有“中国”和“中央”的观念,还没有同时养成用世界眼光看问题的习惯。中国人习惯“从中国的立场看世界”,而西方人的惯例是兼顾“从世界的立场看自己”。这是根本的区别。
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人一直认为中国美食世界第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习惯开口就说中国菜最好吃。其实平心静气地了解事情的本质应该是:一个世界公民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美食,没有这个概念。说到趣味无可争辩,美食之美是对享用者而言,他从小习惯的和醉心的食品就是美食,各花入各眼。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例如说澳洲人最喜欢的是围炉啤酒BBQ,我想全球人民都会盛赞澳洲的牛羊肉吧,但是澳洲人不会说澳洲美食世界第一。澳洲还有龙虾、雪蟹、大虾等等精品海鲜呢,你让他们放弃虾蟹牛羊去欣赏佛跳墙和满汉全席?想都别想。我看过无数的烹饪节目,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陶醉于自己的菜肴,各地域、各民族都有自己很出色的美食,对于他国、他民族的佐口,偶尔尝个新鲜罢了,持开放性的立场。——这是一个并不矛盾的观念:最喜欢自己传统的美食,但不说自家烹饪世界第一,会适时地品尝异域各种有趣的美食。从世界的立场看自己的极品,知道这仅仅是太仓一粟罢了。
从美食联想到文化,道理一样。我的意思是:人不排除适当地自恋,然而更需要时时看过他者之后再来重新反思评估自己;从全球看自我,知道自己的斤兩、位置和应取的份额;从自我看全球,以同情之心获得平等的立场。在此基础上谈判合作。“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有普世价值观则不会意、必、固、我,自然会有妥协之心,有智慧者则由此“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国人传统的目光一直都是向内看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之外皆王八!这个问题在今天格外重要:今天中国强势走向世界,改变了韬光养晦之政策,大家都急不可待地看着扬眉吐气和民族振兴的一天之到来,国家老大也说过,现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候了!可惜这个引导,弄得许多人沾沾自喜于世界第一的感觉,其实真正的水深在哪里,关键时候的较量又在哪里,一头雾水哪。如果一国民众被冲昏头脑不知道在振兴的过程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则总是与世界发生冲突而永远只会归因于他者。封闭的时候从固置的自我看世界犹自可,在立体竞争的全球化时代,还是继续从自己的立场看世界,就没法理解别家的和公共的立场,看不清整体大势,变成不讲理和不遵守国际惯例也不自知了。这是今天极大的问题。—— 人走出去了,思想还在原地不动。
再举例子来说。现在很多中国人在西方鼻子已经翘到天上去了,看到欧洲城市老化,街道狭窄,就不无鄙夷地嚷嚷,比咱北上广差了多少层次了!我们二线城市的景观也可以跟紐、伦、巴媲美。西方不就是一大农村么?这是一种言论。另外一种想法是,今天相当大一部分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常态就是不带钱包,不带信用卡,就可以完成生活中所有的支付,这在美国许多地方都还无法实现。中国已经超过美国了!中国人的钱太多了,为什么就说西方是富国,咱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呢?这个地位要倒过来!还有一种激动人心的聊天就是,我们在南海建岛,在非洲扩展,在西方收购他们的资产,我们准备控制那些海域,支配他们的资源,将来把国际航道封锁了,重新改写世界经济和军事霸权的历史,现在暂时还和美国平分天下霸权,很快就是我们说了算了,等等。
这种眼光就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说的:“‘世界的中国’”意指把中国置于世界全局,找到坐标,自我定位。‘中国的世界’则指以我为主,着眼中国利益和战略目标,去塑造世界的未来。(苏格:我们如何看世界,听听国际问题专家怎么说,新华社,2016年04月16日)
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则这样说:“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里,中国人看世界目光主要盯着西方发达国家,心里主要想着如何比肩、超越。在新形势下,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世界?首先是‘立于’中国看自己;其次是‘迈出’中国看世界;再次是看世界的过程也是世界在看我们的过程。”(同上)
这些中国智库说话的潜台词是:我们在打量整个世界,中国要重新安排世界秩序,至于世界看我们,就是“世界期待着中国”!王义桅说,“中国现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在摆脱过去历史悲情的同时,更需要跳出认识的局限和束缚,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胸怀天下的责任感。”言必称“中国”,而没有世界立场的大国其实成不了强国。
我想这无论如何都是另一种封闭性的思维方式,没有任何智者和成功者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看外界的单一角度来自我激动的。智库们口口声声都是“中国的大战略”,但是他们始终没有一个居于世界秩序的立场反思自己的视角!没有从世界既有格局和制度规则看待自我融入与合作的思维。
遵照既有的世界规则逐渐融入与合作是一个学习和适应的漫长过程,而不是一冲出去就想改变既有格局的挑战架势。有两种进入新世界的方式:一种是强势挑战,一下子使自己成为人人的敌人;另一种是在其中逐渐成为有智慧和贡献的影响者,为世界大家庭带来新的活力。首先需要将既有合作方式娴熟掌握了,成为其中的专家、大家庭的一分子,成为世界制度和规则富有创造性的领头羊。这个过程是逐渐在广大的范围内一点一点地贡献自我优质的正能量,并不是仅仅凭着有钱而争夺话语权的思维。
走到世界之后,为什么最需要“从世界看自己”而不是“从自己看世界”?因为对中国来说,首先是去掉一直挥之不去的怨恨报复心理,这个积怨心理已经压抑了一百多年,从自己看世界,就是脱不掉从固有的怨恨心态看问题的潜意识。仇恨是一剂毒药,积怨加不服气,会使一切事情都变质。从世界看自己,会看到世界不再是过去粗糙野蛮的丛林时代,特别会看到在西方以及多元现代化的世界里,有一个发展了几个世纪的现代化的内在惯例和思维惯性,这个惯性已经成为大世界中很多人的文明心性。即使是多数进入西方世界的第三世界族群,也在根子里很接近西方文明铸造的现代化。理解他人是合作的前提。
这是在校正差距,以普适规则看自己,发现自己不合适的地方,反思是什么原因,努力进化。你必首先属于世界,才能让世界认同你。认同可以产生和谐和默契,如果不能认同,一定会总是在冲突中受到很大的限制,代价很大,且不说能够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了。为什么不能认同呢?有些人和民族是不愿意认同普适规则的,即使在世界中央,他还是要“从自己看世界”,要求世界适合我,在他而言,特色比普适重要。这有可能是“自我过度强大”,有可能是“自我仍然封锁”,转身很难。
二
关于挥之不去的封闭性,我尤其看重的是普通中国人看问题的思维心性,多数人的心性是最后决定整个国家民族价值观的影响力。我举一个普通的例子:我看本人故乡,整个省的知识分子,在中国一流的思想网站和智识分子圈内,几乎完全没有参与的热情和资格。我看过那么多的网站和大事、思想类的热门讨论,几乎没有广西精英的声音!而且我发现,广西人似乎不大浏览广西之外的互联网站。中国之大,只是看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满足了,没有精力和兴趣关心本家之外的世界,遑论全世界?我想这种情况全中国很多地方的人们可能有共同的心性。这个细节很有典型性,这是自足的保守狭窄,和自满的封闭和低层次,连从自己看世界的基本层次都做不到。
我想,智库们和普通人的思维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心性,这样的心性决定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观念。心性的半径有多大,思想的边缘就有多大;心性的逻辑方向是怎样的,他们的思想就只能走到哪里。而且价值观情感总是左右着人的理智。
我们需要冷静地反思。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我们可能还是生活在一个农村社群的心理环境之中:我们只与熟悉的人打交道,而且我们熟悉的亲朋好友乡亲同事圈子已经足够丰盛,我们无暇应对更广大的外围信息。圈子本身的固置决定了我们精神层次的固置:即使我们参与讨论世界局势,但是我们却是用小家子气的自我精神尺度来幼稚地理解这个世界。这是单一地“从自己看世界”的后遗症。
由此发现:我们一直都是生活在自我日常经验的反应式之中,我们缺少的是超越性的思想;我们依然只有狭窄而热闹的熟人社会生活,但是我们缺少思想精神生活。物质过度充塞我们的心灵固然是一层障碍,而过度熟悉而实际的人事关系圈子也会阻塞我们思想的超越性。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实际的思想能力和精神范围只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圈子等同。
这种状况生成了我们“只能从自己看世界的思维方式”的认知图式,在这个信息社会里,我们不可能不关心全球化,全球化天天在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无数刺激性的信息在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和大脑,但是你的观察范式和思维方式却在被固置中没有获得进化。一个人的感知方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进而决定了他的精神能力。为什么大城市、国际大都市的人们会具有更全球化的反应方式和精神层次呢,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是“全球化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圈子的质量决定着他们的信息品质,同时决定了他们所担负着的事业使命,决定了他们关注主题的重要性。当你和来自全球的移民或者走遍天下的精英们一起共商事务之时,你同时使用着“从世界各种角度看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这就是说,从自己看世界这个“自己”可能是一个“小城心态的自我”,也可能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中的世界公民的“兼容并包的自我”。即使你每天都关心世界大势,但是如果你只有一个“小城心态的自我”,那么你只会更多地采取“自卑情结”进行防卫,或者用自恋情怀对优质的他者加以拒绝。越是小地方的人越会被实际经验制约,越是如此他们越是缺乏通过高级阅读和深度思考来更新自己精神世界的压力和冲动。
即使在一个国际大都市里,从传统文化过来的社会依然有强大的制约力,有很多人依然在一个固置的熟悉的小圈子里保持着自我的优越感,习惯了只是在经验范围和传统心性中按照熟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工作,这种人同样会是大城市中的“小城心态的自我”。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也是仅仅从自己看世界,不习惯从世界各种角度看自己。“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把他的兴趣扩展至他最熟悉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他就不能再依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阿德勒《自卑与超越》,P49)
有一种典型的情境值得分析:当遇到强大的外来挑战时,从自己看世界的心性方式也会产生自卑情结。阿德勒说:“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又说,“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 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故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不是在于解决问题。阿德勒说,这种态度在对公共场所怀有恐惧症的案例中,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自卑与超越》,P48)
阿德勒讲述过一个故事情境,以象征自卑感的三种表现方式:有三个孩子被带到动物园去,当他们站在狮子笼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在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抖动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他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依他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感觉。(《自卑与超越》,P46)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象征。除了躲避、口头勇敢之外,吐口水的方式也是表示自我保护,在害怕之下可能会表现出逆反心理。但是他们共同的问题都是仅仅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或者优越感,并没有调整自己的心性来获得一种冷静的平衡。障碍始终还在自我的心理,因为被自我的恐惧完全笼罩住以后,失去了从周围环境看待自我的能力。
归根结底,从自己看世界还是从世界各种角度看自己的思维方式表现了人们精神能力的本质心性,在这个世界上,有时是环境促进动机,有时候是目的促进行动,有时候则是“能力”决定目的和动机。有能力者才会做与此等能力匹配的事情。能力同样是“禀赋效应”。
长期在一个自足-满意的内向环境里固置生活的人,为了保持优越感,便不想向外发展,一旦进入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人和环境里,强大而迅疾的挑战性会接二连三地毁掉其优越感,而导致他内心里充满了自卑情结。但是一旦他具备了向外扩张的能力时,他可能还没有改变其禀赋习性,走到外部世界时,还是习惯了从自己看世界的心性,归根结底无法与人合作。
总是从自己看世界会在过度自尊的外表下掩藏着自卑,不愿意接受广大世界普世价值的观察方式;从世界看自己才可能产生超越感,视野开阔才不会固我,不会小家子气。这是一种世界观的认知图式,是在潜意识里主导我们的意识观念的。
总之,任何人都会首先从自己看世界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自私本性。然而一个民族中越多的人们同时采用从世界看自己的范式,整体公民所表现出来的“民意”会比较理智,则这个民族才会兼容并包,善于合作。只有当你的思想和想象力抚摸过更大的世界,你才会变得豁达和通畅,消解掉仇恨心,善解人意,超越早期历史经验和狭小环境的局限性,置换一个不断更新的头脑,这样的人们才会获得公共理性。
注:本文转载自爱思想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