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吧,思想
——纪念威尔第诞辰202周年
文:廖康
熟悉歌剧者一看到标题就知道这是威尔第的《纳布可王》(Nabucco)中那首著名合唱的第一句(Va, pensiero)。那首合唱使威尔第一举成名。在歌剧里,战败的犹太人成为巴比伦的俘虏,铁链虽能锁住他们的身体,但却锁不住他们的心。他们向往自由,向往家园,坚信必然会获得解放,回家复国。1840年9月首演《纳布可王》那个晚上,演出结束后,听众们走上街头,兴奋地唱起这支歌,彻夜难眠。这首合唱深受意大利人民喜爱,几乎成为意大利的国歌。1901年,威尔第去世。意大利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人民把他当作民族英雄来悼念。在葬礼上,托斯卡尼尼指挥意大利空前绝后的巨大乐团与合唱团,唱的也是这首歌。
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在众人看来是一位福星高照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Busseto)附近的小村庄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小时候跟本地教堂的管风琴师学习音乐。当地一位热爱音乐的富商巴瑞奇(Antonio Barezzi)欣赏他的音乐才能,出资让他学习,并让他去考米兰音乐学院。那年威尔第十八岁,但居然没考上。学院嫌他岁数太大了,别的学生十四岁就已经比他琴弹得好,乐理知识也更扎实。多亏他的赞助商巴瑞奇慧眼识珠,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培养,让威尔第住在米兰,自费跟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学习。之后不久,威尔第开始写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贝托》(Oberto)。威尔第二十三岁时与他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他的音乐学生、也是他的恩人的美丽女儿——玛格丽塔结了婚。一年后生下一女,又一年后生下一子。锦上添花的是,斯卡拉歌剧院接受并开始排演他的《奥贝托》。
威尔第
然而,这位似乎倍受上苍眷顾的作曲家突然遭到巨大的不幸。他的女儿和儿子先后得病夭折,给威尔第歌剧《奥贝托》于1839年获得的成功蒙上浓重的阴影。虽然斯卡拉歌剧院的经理兼音乐指挥马瑞里(BartolomeoMerelli)非常赏识他的才华,还与他签订合同写三部歌剧,但上苍仿佛故意和威尔第作对,竟然让他妻子得了脑膜炎,于1840年骤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两年之内,威尔第一家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他孓然一身。其痛苦,没有相同经历者是无法想象的。更可悲的是,那年威尔第创作的偏偏是部谐谑歌剧《一日国王》(Un Giorno diRegno)。不难料想,歌剧惨败。这一连串的打击几乎断送了年轻作曲家的创作生涯。幸亏有慈祥的岳父和识人的指挥不断鼓励,威尔第才渐渐振作起来,一年半后,完成了他的第三部作品《纳布可王》。威尔第在1879年的自传概述中回忆道:“排演时,歌手们唱得要多差有多差,乐队的声音与舞台工人们干活的噪音混成一团。然后,合唱队开始心不在焉地唱起《飞吧,思想》。才唱了两句,剧场就变得像教堂一样安静。工人们一个个停下手里的活儿,他们坐在梯子和脚手架上一动不动地聆听。合唱结束,他们爆发出我所听到过的最响亮的欢呼:万岁!大师万岁!同时用工具狠命敲打着。那一刻,我知道,我的未来是什么了。”
随后三十年,威尔第创作了二十一部歌剧,包括广为人知,至今仍经常上演的《弄臣》(Rigoletto, 1851)、《游唱诗人》(Il trovatore,1853)、《茶花女》(La traviata, 1853)、《化妆舞会》(Un ballo in maschera, 1859)、《阿依达》(Aida, 1871)。这些歌剧中任何一部都足以使一个作曲家永垂不朽。无论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还是仇杀、嫉妒、牺牲、背叛,无论是儿女情长、悱恻缠绵,还是英雄命短、壮怀激烈,威尔第都能够谱之以恰当动听的曲调;让人一听就喜欢,真正是雅俗共赏。从1871到1887沉寂了十五年后,威尔第老年变法,一改谱曲风格,改编莎士比亚的话剧《奥赛罗》(Otello, 1887)为歌剧,突出戏剧性和音乐的整体性,使宣叙调和咏叹调融为一体,被人称之为瓦格纳在意大利的回响。威尔第的天鹅之歌是《福斯塔夫》(Falstaff, 1893),这是他在《一日国王》失败五十二年后谱写的第二部谐谑歌剧。虽然广大观众不是特别喜爱,但它一向得到专业评论家的赞赏和音乐演奏家及演唱家的热爱,终于让威尔第确信自己不是不会为喜剧谱曲了。
然而,威尔第最受人喜爱的合唱曲《飞吧,思想》是庄严、肃穆、深沉的。人民喜爱这首歌也和意大利的民族振兴有关。当年,意大利仍处于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人民渴望自由独立,渴望国家统一,就像歌剧中的犹太人渴望摆脱奴役,回到家乡一样。意大利人在烧炭党——即后来的青年意大利党——的领袖马兹尼(Giuseppe Mazzini)和加里坡第(GiuseppeGaribaldi,《牛虻》的原型)等人的领导下正在做艰苦卓绝的斗争。不难想象,这首合唱激起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他们高呼“威尔第万岁!”也是因为作曲家的名字VERDI是后来成为统一意大利的第一个国王名字Vittorio Emanuele Re D’Italia的字头缩写。当然,歌曲的最大魅力还是音乐。
这首合唱曲的音乐非常简单:一连串对称的旋律,在节奏及和声上没有任何出奇的地方,就是一些间杂断奏的三联音乐句,产生了哽咽般如泣如诉的效果。而且合唱几乎始终是齐唱,没有分部,仿佛是一个强大的集体的声音,或如罗西尼描述的那样,与其说它是合唱,不如说是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共同的咏叹调。这首合唱不仅一下就攫住了意大利,而且很快也攫住了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反抗奴役、反抗压迫、反抗专制的人民都在这首歌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找到了斗争的勇气,找到了信仰的力量。它不像《国际歌》那样激昂振奋,但它更可能深入灵魂,让人知耻而近勇,令哀兵必胜,使人因信仰而得救。如果说《国际歌》是狂怒的浪涛,那《飞吧,思想》则是浪涛下汹涌的海潮:
飞吧,思想,插上黄金的翅膀,
飞到远方高高的山岗;
那里有故乡和煦的微风,
吹来一阵阵甜蜜的芬芳。
向着约旦河的两岸歌唱,
向着锡安坍塌的塔楼歌唱。
噢,我的祖国,这么美丽而可怜!
噢,我的记忆,这么亲切而悲伤!
先知的诗人,你金色的竖琴,
为何无声无息,挂在柳树上?
再次唤醒我们心中的记忆吧,
再对我们讲述往日的辉煌!
或者弹一支悲伤的曲调,
就像当年为耶路撒冷悼亡;
愿上帝激发你谱一首歌,
帮我们度过这受难的时光。
飞吧,思想
威尔第在家庭横遭不幸,事业遇到坎坷时曾经发誓再也不作曲,而且拒绝了好几个剧本。当马瑞里交给他索莱拉(Temistocle Solera)写的《纳布可王》时,他也没有兴趣,把剧本扔到桌上。后来他回忆道:“手稿张开,我的眼光恰巧落到‘飞吧,思想,插上黄金的翅膀’那一行。我浏览了那段歌词,深受触动……但我还是不想谱曲,我强迫自己合上剧本,去睡觉!……可是没用……《纳布可王》在我脑海里跳动不停!……我睡不着;我起身,阅读剧本,不是一遍、两遍,三遍,而是无数遍,你可以说我把全剧都记在心里了。”就这样,个人的痛苦、另一个民族古老的痛苦和意大利人民现实的痛苦融为一体了,他们解除痛苦的希望也融为一体了,并在威尔第的笔下升华为一首大合唱,升华为一部大歌剧。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