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2639 0
此时此刻 发表于 2015-6-19 14:37: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 加拿大
午夜巴黎

文、图 / 枫子(蒙特利尔)



     每个人对巴黎都有自己的演绎。他(自从那幅《自由引导人民》油画反映的1830年法国革命后,Paris在法语中就由阴性词变成阳性词了)是知识分子倡导的“革命之都”,是奥斯曼改造的“现代之都”,是波德莱尔笔下的“罪恶之都”,亦是雨果眼中的“文明之都”,是埃菲尔缔造的“神话之都”,又是现代艺术家们集体描画的“魔幻之都”。
     这样一座“集耶路撒冷、雅典和罗马于一体的城市”(——维克多•雨果),概括了人类最主要的文明和历史。关于他,地球上每个角落里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来诠释。
     76岁的伍迪•艾伦(Woody Allen)选择了一个既魔幻且浪漫的角度来描绘巴黎:1920年代——---他心目中巴黎的Golden Aage(黄金年代)。
     这部Midnight in Paris(《午夜巴黎》)的电影叫我足足看了四遍。明明它就是一部拍给文艺青年看的浪漫轻喜剧,可我看得并不轻松:影片中再现的那些作家们偏偏是我挚爱的,那些画家们偏偏是我崇尚的,那些老旧的音乐偏偏是我最钟情的,还有,还有巴黎那雨,那夜,那街灯,那石板路,那大街小巷里的一切!太多讯息,太多回忆,每一个镜头都自有它真实历史的出处,每一个人物都连带着他背后的作品和思想。这简直是一场太过华丽的饕餮盛宴,全是山珍海味,没有萝卜青菜,一时还真叫人难以招架难以消化。

   
        

     影片一开场就是一组巴黎明信片式的展示,在萨克斯风吹奏的Si Tu Vois Ma Mère的音乐伴奏下,伍迪•艾伦整整用了3分又10秒来一一展示巴黎的地标:塞纳河,古街道,卢森堡公园,圣心教堂看出去的巴黎全景,红磨坊,香街及凯旋门,花神咖啡馆,塞纳河畔书亭,协和广场,卢浮宫,蒙马特,埃菲尔铁塔,……整整60个场景,从晴天到雨天,从白天到夜晚。一上来就堆砌就罗列,毫不掩饰地把伍迪•艾伦心中最美的巴黎强加给你,好像一个天真的孩子闪动着亮晶晶的眼睛对你说:看哪,这些全是我的宝贝!
他不在乎这是否太Hard sell,是否不够深沉委婉。这加了美国爵士乐元素在里面的巴黎,叫人炫目,使人凌乱,是一个美国佬的演绎,是他自己心目中的浪漫巴黎。
同他的系列城市片一样,《午夜巴黎》中描绘的也是美国人在他乡的境遇。Gil是好莱坞的编剧,有着Golden Aage Ssyndrome(黄金时代情结),最神往1920年代的巴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都是他崇敬的伟大文学家。当他一次次在午夜时分被古董车载走穿越回巴黎的Golden Aage,当他亲见那些只有从书本中读到的一个又一个文学艺术大家,那种热切神往变成现实后的不可置信,欣喜惊惶,令我怀疑这一切就是伍迪•艾伦自己曾无数次做过的白日梦里的情景。
画家可以用绘画,音乐家可以用旋律,作家可以用文字来描绘自己的梦。而伍迪•艾伦不只是导演,还是编剧,还是著名的爵士乐手(定期在纽约的酒吧里演奏,更在2008年来过蒙特利尔“国际爵士乐节”献艺),所以幸运的他可以用电影——这集大成的综合艺术形式——来充分描绘他的梦。他描绘得放肆,我更看得贪婪!
在电影里,伍迪•艾伦借着一个好莱坞编剧之身,实现了一次自己对1920年代巴黎音乐、文化、艺术的穿越之旅。



整部影片里他一共在午夜穿越了四个晚上,亲见了20来个偶像,以巴黎所有知名地标为背景,所选音乐都是那个年代流行的。不单止置身其中的男主角Gil看得眼花缭乱,一时间醒不过神来,像我这样对那些人,那些景,那些音乐或了解或熟悉或有点印象或完全不甚明了的观众,感觉更像是一下子跌倒在云里雾里,懵懵懂懂,一时间分不清这都哪跟哪、谁是谁了。


菲茨杰拉德(左)

他穿越见到的第一个大人物就是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他和他那神经质的太太Zelda正在幻觉派艺术家Jean Cocteau的Party上,Gil不敢相信坐在钢琴前的正是他的偶像音乐家Cole Porter,唱的正是那首有名的You've Got That Thing……你看,一上来就是一股脑名人名作的堆砌,以致于影片中不得不频繁地打出字幕。然即便字幕也不足够,比如菲茨杰拉德的妻子,那个嫉妒多疑固执自卑、直接导致了伟大的菲茨杰拉德创作的枯竭和早逝的红颜祸水,影片中没有对她做专门的交代,好在我读过海明威关于他们夫妇的详细描述,我也猜想会不会伍迪•艾伦也是从《流动的盛宴》里攫取了许多的细节和灵感。因为影片中Zelda的台词虽不多却被演绎得栩栩生动有血有肉。


遇见海明威(右二)

还有斯坦因。海明威把Gil带去斯坦因(美国女作家,“迷惘的一代”的提出者)的家里,海明威对斯坦因的信任,及斯坦因对毕加索绘画寥寥数语一语中的的批评,文学青年向斯坦因讨教时的虔诚和小心翼翼,电影中将这些发生在100年前的事情、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与我在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中读到的一模一样。我私下里猜想这本书也被伍迪•艾伦读了又读,我甚至都猜想他会不会从这本书书出发,为《午夜巴黎》首先塑造了一个崇敬海明威的剧作家,然后由海明威带着他回到1920年代的巴黎。他后来爱上的那个女子,他后来几次的午夜穿越,都是从海明威带他去斯坦因的沙龙开始的。


斯坦因(右一)的沙龙

好在海明威在自杀之前出版了这本《流动的盛宴》,这本书不单止是他自己于1921年至1926年在巴黎生活的一段回忆,其实更是关于1920年代巴黎文化艺术界的珍贵史记。就像波伏娃在《名士风流》中的记述,是观照1950年代法国知识分子心态与命运的一面镜子,那关于史实的记载意义远大于小说的写作成就,可以说巴黎颁给她龚古尔奖应该不无这方面的考量。而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虽是生活散记,在文学价值上无法与他的恢弘巨著相提并论,可它赠予我们多少真实历史的回忆,因而书中的那句“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了巴黎名片上唯一一句导游词。
海明威是电影里男主角的偶像,我猜想他也是伍迪•艾伦的偶像。《午夜巴黎》里各路名人大家如走马灯似地出场,片长所限不可能每人都能给予充分展现,而海明威却有着大段独白的机会。他说:“(我的)书之所以是好书,因为它是诚实的书。只要故事是真诚的,只要行文干净而率真。”我想伍迪•艾伦在编导这部电影时的用心,与海明威写作时一样,都是真诚而率直的。
76岁的他根本不想掩饰自己童真的一面,借着男主角的傻劲尽情地表达他的率直。比如一个场景,Gil的女友问他:明天我们去凡尔赛宫吧?Gil说:不行啊,我们不是要去利普啤酒馆吃午饭吗?我认识一个教授,在那吃饭时见过乔伊斯(爱尔兰作家)在吃他的德国泡菜和法兰克福香肠……看到这我不禁哑然失笑了,觉得自己和Gil,和伍迪•艾伦都是一伙的!我太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拐弯抹角的一个故事都足以驱使男主角想去那里吃顿饭,这么天真的想法,在那些“正常的”老于世故的人看来真是幼稚到极点。可我能明白Gil的推理:他认识的一个教授见到过乔伊斯,也就等于他和乔伊斯之间有了间接的联系;而乔伊斯用餐的餐厅,他所享用的食品,便被乔伊斯迷赋予了神圣感。所以Gil想去利普啤酒馆吃餐饭,点一客乔伊斯吃过的菜肴,这样做就仿佛一场仪式,一个能与偶像心灵最贴近的神圣方式。



我也正是常常这样犯傻的,以我几十岁之身做出一些天真幼稚的举动。对我来说,那些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作品精神已经融入了我的骨髓,任何与他们有牵扯的事物在我看来,就是能最近最直接触摸到他们思想和灵魂的媒介。朋友怪我总去墓地闲逛,可是我最爱最敬仰的人都躺在那啊。蹲下身抚摸一下他们的墓碑,轻轻拂去积在上面的尘土和落叶,那一触,就好似与我的偶像产生了灵魂的共振,能量的连接。又好比一些地方,因记录了一堆的历史,牵扯着一堆的名人,诞生过一堆的主义和流派……于我就是神圣的所在。所以我愿意坐在Le Procope,在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们用餐的餐厅里享用智慧美食;我也会慕名跑到花神咖啡馆,坐在萨特和波伏娃的专座上,好像那样我就能深得他们的真传;也曾为了海明威找到丁香园咖啡馆,手指抚过他常坐的吧台,我知道他在这里喝牛奶咖啡,在这里写《太阳照常升起》;我也专程去拉雪兹公墓看望斯坦因,只为她曾经帮助过年轻贫穷的海明威。这样的举动于别人也许毫无意义,于我却是神圣无比。
所以我这样津津有味孜孜不倦地看了四次的《午夜巴黎》,也是因为里面再现了太多我所敬仰的人物,在内心里我曾与他们那样感情深厚。Gil爱上了Adriana,我对她发生兴趣不因为她是毕加索的情妇,Braque(立体派先锋)的情妇,是因为她还曾是Modigliani的情妇。Modigliani是我极其喜爱的意大利画家,我的前屋主留给我一幅他的画,其笔下细长变型的人物令我着迷,于是从此我深切关注他,找他的画来赏,找他的传记电影来看。所以当这个名字从Adriana的嘴里一说出来,就仿佛将我带进了一个并不感到陌生的环境,我和她一下子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亲近感。


Adriana与Gil   
  

《午夜巴黎》讨巧的地方也在于此。那些鱼贯而出的一个又一个名人大家,其中总能有谁正好与某个观众的思想灵魂相契合。但这也正是难于把握的地方。都是名角,都是各自山头的大王,导演对谁都不忍舍去,可又不能全都一一正式推出,于是只好委屈一大帮名人来衬托少数几个名人。于是我们看到:
跟达利一起喝酒的是超现实电影大师Luis Bunuel和先锋派摄影师Man Ray。陪伴在劳特累克(画红磨坊闻名)身边的是高更(象征主义先驱)和德加(擅画芭蕾舞女孩)。其他大人物如获诺贝尔文学奖的T.S.艾略特,野兽派先驱马蒂斯等,都只能以微笑示人,一笔带过。



关于巴黎的什么都重要。好在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可以立体全方位地表现事物,于是那些举世闻名的地方就成了故事发生的所在:莫奈池塘,凡尔赛宫,罗丹博物馆,橘园博物馆,杜乐丽公园,红磨坊,莎士比亚书店。那些旧时代最迷人的歌曲就成了不同场景下的背景音乐。
    别忘了伍迪•艾伦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爵士乐手。猜想男主角最钟情的美国爵士乐大师Cole Porter一定也是伍迪•艾伦所钟情的,不然为什么贯穿整部影片的都是他的歌曲:You've got that thing,let's do it,以及他向巴黎致敬的I love paris。当我看到Cole Porter就是百老汇著名歌舞剧Anything Goes的作者,自觉得在心里与他又贴近了许多,因为我曾在百老汇看过他的这部音乐剧。这种拐弯抹角的连带关系带给我的惊喜,就像我7岁的宝宝每当走进一家熟悉的地方定会欣喜地喊道:我去过这里!而吉他曲Bistro Fata又是Stephane Wrembel的杰作,他与伍迪•艾伦在《午夜巴塞罗那》里面合作过的吉他曲已经深入我心。
影片里我最爱的音乐是Parlez-moi d'Amour。这首写巴黎的老歌经手风琴的演绎更加深情悠远。每当男主角Gil一个人漫步时,当雨天,当夜晚,在石子路上,在塞纳河畔,这手风琴声就伴随着他,烘托着他悠悠的思绪。他心目中巴黎的Golden Aage是1920年代,而Adriana心中巴黎的美好时代是1890年代,而1890年代的艺术大师们心中的黄金年代则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家都在追踪着自己心目中的过去好时光。每个人赋予巴黎的想象都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大家都深深迷恋着旧时代、从前的那个巴黎。
美好的巴黎是难以言说的。旧日的巴黎,雨中的巴黎,夜晚的巴黎——我心中美好的巴黎与伍迪•艾伦的刚巧一样。

   
            



收藏
收藏0
评分
评分
支持/赞
支持/赞0
反对/踩
反对/踩0
此时此刻专栏作者_3432432432

新浪博客:新浪博客此时此刻

0关注

2粉丝

803帖子

发布主题
推荐阅读更多+
广告位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