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命中非一家,相生自始已相克
文:粱基荣(蒙特利尔)
当三百多年前英国刚进入工业革命之时,探险船在发现中国和印度两国封建大国的存在后,对极需市塲和资源的她,俨如拾获贵宝般回国。当时的英国人对待两国的关係,当然不仅以旅游圣地来草率看待,因为稍一不慎,不只做不成生意,国家兴衰都在此一举。有时候,我们思考问题可以不同角度出发,除了以自身的正方入手,有时亦可以由对方的行动来看同一件事情。面对中印两个历史悠久的人口大国,英国人深知,除了仗依先进科技的硬件外,亦要有透彻了解国情和文化特性,才可针对性入手做到生意。因而,我们以这国度入手看看三百年前的英国人如何技巧地制定政策食这两个大饼。
东印度公司
首先,在印度的数百年大地上曾出现多个王朝,其中最出名的是由蒙古人子孙建立的蒙兀儿帝国(1526-1858),由沙贾汗下令筑建的泰姬陵更家喻户晓。而在这幅员变化极大的国度,不同政权曾以不同语言和宗教担纲。除此之外,地域领袖跟中央在各方面都有很多异化。因而印度人在自我历史观中,大一统的概念不强。况且,不同宗教各有各自对人性的倡导要旨和哲学意义。因而,英国人意识到,印度人根本无法自我团结起来,只要不跟各地区的宗教硬碰,印度人是可接受不同民族作管治者的,因而断定这偌大的国家可直接殖民化管治。另对,英国人亦发现,印度不同宗教之间的仇视,比对来自外地的英国人更甚。所以,英国人在仔细研究兼确定方针可行的盘算下,採用直接式管理的方法来成立股份合资制的东印度公司(1600-1858),在诸多商业范畴中制定专利来赚取利益,部份则分给区域领导,让生意模式穏定下来。而印度人对英国人的殖民化只作适度反对,直到今天,印度人之间的交谈亦多用英文。在两次世界大战时,由于英国自身兵员不足,亦是依赖这人口大国补充兵员。在大战后,亦正如英国人所料,印度要求独立虽然成功,但不久,积蓄巳久的宗教原则对立马上爆发,更陷入内战分裂成为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个国家。
租界和买办阶层
相反,英使马戛尔(1737-1806)在觑见乾隆王时被要求三跪九叩,见尽天朝大国的气派时巳知,以历史角度思索,中国在秦汉开始,巳有国家大一统的意识,根本不想亦不需要跟外国贸易。虽然历史长流中偶有外族入侵,但外来政权亦要崇尚儒家文化才可站得穏。所以,英国人知道,以一个完全文化迵异不同的殖民政权,根本不能消化这样的一个大国。另一方面,英国人亦观察到中国政权对敌对派系的残酷,在中国这样複杂的官吏游戏中压注,随时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同时,官商鈎结的贪污腐朽之极,令这封建大国毫无商业市塲制度和法治可言,全是人治。因而,在一往无前直接进入开闢商机和迀迴小心见步行步两者当中,英国人选择后者!有别于直接跟中国大陆各界交往,英国人在长江口和广东一带建立租界和买办阶层。由这地区产出来的人为英国人作中间人交易。何东家族和上市公司利丰,都是以这模式发迹的代表性名字。但这模式有双重意味,随了减低直接处理中国式问题的风险外,英国人在租界讲究効率和法治产生的结果,俨如置放一个可靠可信的夹万在一个开关无准的夹万侧,人性结果自然是赶快把珠宝由无准的搬到可信的一方。这样,能在中国鳄鱼潭发迹的权贵,碍于对自身安全的不踏实,自然想辬法,把财富搬到租界领域来。滙丰便是这世纪大茶饭的一个受益者,当年内里有大量军阀的存款!因而,英国人在香港和上海,尤如放置两个聚宝盘一样,把成个国家的财富都吸过去。但对于大陆,则长远像有个黑洞在前箝制一样。香港的繁荣,便是确立在这买办模式和租界繁荣之上。
数百年过去了,殖民地的历史的亦宣告结束,但近年中国彰显出来的腐朽问题比明清年代的更夸张。这十多年,国内较有身份和能力的人都和数百年前一样,尽快把钱调到香港或外地。因为大家都心裡有数:「钱调到外地才保証是你的,财富留在国内随时只是暂存」。如是者,在中国大陆未有自我制度改善之前,中港两地拼在一起,根本是两个只可容一个。近年,令人更忧虑的是,开关无准的夹万主人,在既无法自我优化亦无法改变人心归向之时,严捉中饱私囊拿的一伙是意料之是,但亦可会羞恼成怒出动大斧头把好的也砍到碎成一块块。今年中国开始严厉打击贪污,但这亦预示,她会以何种思维来对待「佔领中环」等行动,这些事件可能巳预示香港的未来!
本文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