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此时此刻 什么功?谁之罪? attach_img
什么功?谁之罪? 《还原毛共:从寄生幸存到诡变成精》一书导言 文:康正果 康正果,美籍华人,现居于美国康涅狄格北港,,中文教师、作家、文史研究者。曾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公共知识分子。 为什么要“毛”和“共”并称?因为毛泽东的是非功罪处处都与中国共产党连在一起,你不可能把毛泽东只作为孤立的个人盖棺论定,要评毛批毛,必须把毛这个人 置于中共集团从建立直至发展壮大的整个脉络中予以剖析和评判,而且要放在百年中国的大历史框架中进行透视和检讨,才能把问题梳理清楚。这就涉及到如何“还 原”的问题。对当今从大陆到海外的华人群体来说,历史观的转变乃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特别是历史观从小即受到党化教育熏染的大陆华人,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尤为紧迫和必要。按照党化史观的说法,中国曾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在1949年10月1 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才站起来了……若按照这一历史图景认识百年中国的历史,不管毛泽东做过多少错误的或罪恶的事情,仅就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功劳而言,即已登峰造极,最最伟大,根本不容你有丝毫的否认。比如曾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近年来一直在严词批毛,甚至大胆控诉毛“罪恶滔天”,但他却仍不忘称赞毛“功劳盖世”,此盖世之功劳即毛所领导的武装斗争在1949年取得了全面胜利。所以另一个批毛健将辛子陵进而将毛定性为“伟大的革命家,失败的建设者”。他坚持认为,毛泽东搞经济建设尽管接连失误,但所领 导的“革命并没有搞错”。李和辛均属中共党内的批毛派,他们对毛泽东在中共夺取政权后执行的一系列政策批评得不管多么尖锐,始终都没能尖锐到跨出1949 年这一被称为“解放”的历史划界。共产党经过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终于在1949年把蒋介石及其国民党赶出了大陆,要论这一打天下的丰功伟绩,毛泽东自当 居于首位,而在中共集团内部再往下逐级评功论赏,可以说人人都荣膺其应有的一份。李锐和辛子陵两位旨在救党的批毛派同样也包括在此功劳圈内,他们再怎么说 都不会否定自己安身立命的那场革命。 这一党化史观更影响到党外,从大陆的全体俗众到体制内外的学者,直到反共人士中的批毛选手,也都难以脱弃“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连曾以其“历史三峡”论 说著称的唐德刚教授都难能免俗,在他的《毛泽东简传要义评述》一文中大发似是而非之论,说什么这一百多年来属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民主共和的大业不可能一 蹴而就,在此一无法按理出牌的乱世,越流氓越霸气就越有抓胜算的机会和占优势的把握。前者被唐教授确定为历史的“客观实在”,后者被聚焦为毛泽东的“主观 条件”。唐教授纵观国共两党的殊死搏斗以及中共内部的一系列恶斗,他发现独有枭雄毛泽东的主观条件与乱世的客观实在配合得恰到好处,正应了“时势造英雄”那句俗话。他由此得出结论说,这“就是毛主席开国有功、正确领导的源泉”。唐教授的文章一口中立持平的语调,按照他的推论,毛泽东及其中共集团的罪行不管 多么罄竹难书,就因为他们最终打了胜仗,你不但无法否认他们顺应历史必然性——这个传统“天命”论的现代表述——夺取政权的事实,更不得不承认毛是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于一身,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的伟人。 唐教授的犬儒史观是很有代表性的,环顾我们周围惯于人云亦云的同胞,很多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怀有类似的奴从心态。即使他们都亲眼看到毛泽东“治国有过,文革有罪”的事实,你也难以通过三言两语的辩驳,从他们头脑里剔除那“开国有功”的崇毛顽念。直至毛泽东的威望已一落千丈的今天,从学界到民间,像唐德刚那 样把毛的生平作“虎头与蛇尾”两阶段切割的看法还是相当普遍的。 把毛泽东生平功罪作“解放”前和“解放”后切割划分的说法其实首先出自中共元老陈云。对陈云及其中共集团来说,毛泽东所有的“功”都是给共产党立的功,所 以他们一致称赞毛“开国有功”。至于说毛“治国有过,文革有罪”,那是因自1949年以降,包括陈云在内的不少领导人在治国问题上曾与毛发生过分歧,他们因而在历次运动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整肃,特别是到了文革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这一伙也都算“开国有功”的党政军领导均被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狠批猛斗,连他们的家属都受连累遭到迫害。因此他们才在毛死后的党内会议上提出毛“治国有过,文革有罪”的说法。但他们绝对不提说毛泽东在领导中共夺取政权的整个过程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因为他们全都属于共犯。这正是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直到胡锦涛和习近平不但不敢公开批毛,还要坚持维护毛泽东“伟光正”形象的原因。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毛为中共立的功越大,对国家和民族犯的罪就越深,而他的所有罪行也正是有赖中共集团建立的党军/党国体制,才得以无法无天地倒行逆施下去。 因此,当我们把1949年前后的中国社会按照被告知的“解放”前和“解放”后来称呼时,我们也就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解放”前是万恶的旧社会,“解放”后是 幸福的新社会这一人云亦云的说法。说话的主体于是为官方的话语实践——亦即权力本身的实践——所支配,糊里糊涂接受了中共有关历史和现实的定性。其实连包括讨论“毛泽东功罪”这样的议题在内,也都受到了中共官方话语实践的限制。话语实践对人的思维限制力是很厉害的,你只要考虑到毛泽东有这样那样的“功”, 你就被坎陷(疑为“嵌陷”之误——老高注)到他“开国有功”的思维定势中,也就认同“毛泽东虽有错,共产党依然伟光正”的说法了。 这就是为什么自毛泽东去 世以来,偏于检讨毛泽东与中共集团1949后种种罪行的论著比较多,而专就所谓“解放”前那一段历史来审判毛共罪行的论著却非常少的原因。 本书的宗旨即在填补此一空白。我的出发点是,完全摒除“毛泽东功罪”论这一明显有限制性的议题,直接把毛共还原到他们打天下的整个进程中予以历史的评判。 这就不只限于审视“土改”、“镇反”、“反右”、“文化大革命”等1949之后的那些罪行了,而是要踢破“解放”这道铁门坎,一直追究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活动,以及毛泽东早期参与其中的种种言行,挖出赤祸的根源,进而揭示他们的武装夺权斗争如何导致了国共两党的恶性互斗,如何破坏了和平建国纲领,最终把中国社会的转型进程引向了反国家反民族的歧途。 那么,中国社会转型的民族主义正道又何在呢?众所周知,民族主义一直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主旋律,然而讽刺的是,这个新兴的主义却非我华夏族群的国粹,我们的国粹乃是大而化之的天下主义。其实要追根溯源,就连“中国”这两个字的组合在最初也仅表示华夏族群所处的地理方位,而非一正式的国名。它义指这块处于中心的土地是华夏文化的天下,哪一家哪一姓在这块政教领地上建立了朝廷,他们便拥有了本朝的“天下”。 华夏与夷狄的界限既划分严明,又伸缩可变:“华夏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华夏则华夏之。”从五胡乱华到元蒙和满清入主中国,一批批入侵的夷狄均在拥有天下后也都以华夏自居起来。天下主义最突出的表现是文化和政治上的妄自尊大,直到清王朝与西方列强发生一系列碰撞,才碰出了它虚弱衰朽的本质。西方国家最初只是本着自由贸易的观念来中国投石问路,希望与清政府建立通商关系。但满清皇帝及其官员却以天朝自居,对英国派来的外交使团,仍旧以前来朝贡的番邦相待。他们既无意认真了解和应对西方国家已经确立的国际法和关税保护,也对西方意义上的外交关系和国家主权缺乏起码的认识。结果是敬酒不吃吃罚酒,闹到最后,硬是让列强的炮舰轰开了国门。天下主义的大架子从此威风扫地,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随之被一步步激发得高涨起来。 英语nationalism一词通常被译为“民族主义”,但也有人把它译为“国家主义”。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中,该词有时偏重民族导向的一面,更强调民族和文化的共同体;有时则偏重国家导向的一面,更强调一个具有高度主权的政治实体。我在《百年中国的谱系叙述》一书中曾有专章详析这方面的问题,现可在此简要 地总括说:民族主义最先是在荷兰、英国等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发挥过构成作用的一个主要因素。它表现为市民共同体为冲破教区的限制而追求自治的努力,纳税人参与议政和决策的要求,议会对王权的挑战,商业协会寻求和建立武装保护的谋划。欧洲社会冲突摩擦了好几百年,正是在各国内部缔造商业繁荣和在各国之间展开贸易竞争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与封建领主边抗争边和解,拉开了逐步趋向共和的阵势,一个个现代的民族国家因此而陆续建立起来,最终取代了原有的君主政体。正如LiahGreenfield在她论述民族主义的一本专著中所说,现代西方文明实为一“经济文明”,只有在经济成就、竞争性和繁荣被确定为正面的和重要的国家价值 的情况下,民族主义才可能发挥强劲的动力作用。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竞争进一步促使此强劲的动力向欧洲以外扩张下去,英法等国的商船满载货物,纷纷在本国海军的支持下向亚洲开辟市场。 面对这突然来自海上的挑战,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备受打击,天下主义再也难以维持其原有的天下。中国的民族主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对这一西潮冲击的强烈反应。此反应既有其正面的成分,也产生了不少负面作用。满清皇帝及其官员的天朝心态最关注的是维护天朝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皇帝和官员的面子,为保住皇权的至尊,他们往往置国家的利益和臣民的生命财产于不顾。从鸦片战争吃败仗到八国联军入京,清王朝与西方列强发生的一系列冲突多是吃了妄自尊大的亏。朝廷始终缺乏抵御外侮的军事实力,却纵容义和团之类的民间仇外势力去滥杀传教士和外国使节,无论就当时的国际公约或交战国双方应遵守的准则来说,这种煽动暴民袭击非武装外国人的做法都是很卑劣的。由此可见,自从清王朝的天下主义受到冲击,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即含有浓厚的暴民式排外倾向,而这一帝制末世形成的民族心理病灶正好成为此后中共势力赖以寄生的温床。在中共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中,民族主义的负面动力始终都被用于发挥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破坏作用。时至今日,中共当局仍在反复利用此富有中国特色的爱国狂热,妄图以中国崛起的姿态建立其全球化格局下的红色天下。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检讨早期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维新变法,以及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各种致力于改良革新的倡议和行动,直至辛亥革命及随之而来的国民革命, 则不难清理出民族主义正面表现的清晰脉络。美国汉学家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一书不久前出了中译本,在大陆读书界颇受关注。他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指出,二十世纪几乎所有积极参与政治的中国人都是民族主义者,他们都试图在现代世界恢复中国的尊严、地位和主权。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晚清的洋务派主张技术现代化,并力争与列强建立外交协议;梁启超青睐宪政改革;孙中山则倡导反清革命。周锡瑞因此特别强调说,“辛亥革命是改良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反面。”可以明显地看出, 当时的革命党人多是从新学、新军和强学会等从事改良活动的团体中涌现出来的,他们均属于西化的、城市的、改良派的上流阶层。 正是在这一群城市改良精英的领导下,同时也联合仍拥有实权的保守势力,并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辛亥革命才一举终结了帝制。在国内外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开启了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进程。此动向当初若能顺利发展下去,中国社会即有可能渐进地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良性转型。 另一位美国汉学家孔复礼/孔飞力(Philip A. Kuhn)更关注中国社会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的内部动因,他试图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梳理出与包括宪政民主在内的现代性构建相通的众多因素,特别是在他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他重点讨论了中国“现代性”和“现代国家”形成的“根本性问题”(constitutionalquestion)以及相关的“建制议程”(constitutionalagenda)。孔复礼尤其关注知识精英在政治和文化改良上所起的先驱作用,他在书中检讨了魏源、冯桂芬和戊戌变法前后一系列十九世纪知识精英的著作和言行,根据他们所提出的王朝危机及应对之道,孔复礼总结出解决此“根本性问题”的“建制议程”:一是把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同国家权力及其合法性加强的目标协调起来;二是把激烈的政治竞争同公认的公共利益协调起来;三是把国家的财政需求同地方社会的需要协调起来。 对比上述英国现代国家宪政结构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所谓的“建制议程”在英国的情况,大体上就是王室与纳税民众之间不断在税收收入及其分配问题上斗争及“谈判”的过程,是在确定权利和义务的事务上不断纷争和磋商后最终达成的妥协及解决方案。魏源等人所上的条陈及议政言论早已朦胧浮现出这类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的吁求。只可惜帝制终结后的中国社会从上到下都难以形成普遍接受的共识——即孔复礼所谓受过教育者当中存在的不成文的“宪法”,扩大的政治参与和激烈的政治竞争最终闹得从西方照抄来的成文宪法变成一纸空文,梁启超痛斥的“乱暴势力”随之燎原而起。本书要还原的毛共赤祸正是乘此革命逆流之激荡时势搞起了苏维埃武装割据,再经过日军侵华期间趁机发展壮大,最终以血腥的内战彻底断送了本可以通过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逐步健全起来的建制议程。 中共武装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标志着他们反民族主义路线的全面得势,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就是“以夷变夏”之举在现代的诡异翻版。 辛亥革命重大的民族主义意义首先是完成了国人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在同盟会打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旗号之前,明亡后的反清活动一直都局限于“反清复明”的臣民意识,其中毫无现代国家的观念。随着民国成立,最初的五色国旗代表五族共和,新政权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列强觊觎我边疆领土的乱局中勉强保 持了满清留下的领土完整。当初仅作为鼓动性的排满口号也立即作废,民国语境中的民族主义在国内是主张各族共存共治,统称中华民族;对外是一致反对侵略强权,其反帝路线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排外仇外,而是更注重“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通过外交途径,“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从北洋政府到南京政府,都尽可能地奉行此民族主义的外交路线,尽了他们在当时的情况下勉为其难的努力,算是赢得了包括关税自主权在内的不少权利。 不幸在国家尚未统一,国力又极其贫弱的情况下,国家既要抵制侵略强权,同时又要依赖外来的支持和援助。国内各派政治军事势力又都出于自身的需求去分别谋取不同的外援,抵制外部强权与依赖外部支持的运作便如此吊诡地交织在一起。比如像苏俄这样反西方列强的近邻,在最初又特别作出一番“平等待我”的姿态,急欲建立其党军的孙中山为获取苏方援助,遂在莫斯科的促使下改组国民党,履行起联俄容共和扶助工农的政策。孙中山当初作此谋划,本以为可以把扩大了的政治参与 容纳到国民革命中发挥积极作用,不幸他顾此失彼,事与愿违,很快就让中共的跨党活动把那一切搅混得变质变味。 因为国共两党的根本分歧在于,孙中山只想借助苏联的支持和引进列宁主义的组党方式来强化他的国民革命,但他从一开始就表明了共产主义不适于中国的政治立 场;中共则自成立之初即属于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所执行的乃是列宁的国际主义路线。苏俄向亚洲各国输出革命,其目的在于利用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来反对 欧洲帝国主义,进而推翻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权,最终将各国被解放的红色臣民统统整合到新的国际秩序——也可以说是布尔什维克的“天下主义”宏图 ——之中。这就是苏俄搞所谓“革命输出”的本质,是二十世纪国际形势下一种“以夷变夏”的险恶策略,它的原教旨本来就排斥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动力的民族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大同世界最终要消灭种种差别,其中也包括地域和民族的差别。早期的中共组织正是在此一反民族主义的意义上接受共产国际的控制,把苏俄政权奉为他们的无产阶级祖国。其四中全会的文件即明确提出:“对共产国际路线百分之百的忠诚这个口号,是党更加布尔什维克化和苏维埃革命更加胜 利的唯一保证。”这个更加布尔什维克化的革命行动纲领就是,按照莫斯科传来的指示,首先在城市发动工人大罢工,组织一系列暴动,试图像苏联的十月革命那样在各大城市一举夺取政权。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暴民式排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再次恶性膨胀,暴徒们在不少城市制造烧杀抢劫的事件,一时间祸及由长江沿岸到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致使被激怒的在华列强实施了野蛮的军事报复。短暂的国共合作从此破裂,一变而为两党的互相残杀。 毛泽东及其新民学会的成员当初也都是梁启超“新民说”的追随者,无疑属于周锡瑞所说的民族主义者一流。这群清末变法和辛亥革命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子后来却出现分化,各走上不同的道路。比如像萧瑜(子升)或舒新城等很多学业优秀者都投入教育救国的行列,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而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或因学业较差,或因谋职艰难,正好从俄国人革命成功的那套办法中看出了适合他们伸张怀抱的途径。本书第一、二章即以毛泽东其人的个案为主探线索,勘查追踪失意者升级为职业革命家的归化过程。价值阶序在人文光谱上的区分是十分明显的,为什么像李四光、丁文江、李仪祉、茅以升等数以千万计的海归人才学有所成,均能以他们卓越的才干服务公共事务,在国难当头的年代为国计民生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为什么另一些缺乏专长,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小知识分子却铤而走险,甘愿受共产国际的雇佣,充当了早期共产党组织的骨干?本书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人的行为和选择基本上是其天性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毛泽东生性好胜逞强,他本想在读书治学上出人头地,不幸他那个薄有资产的父亲急欲发家致富,起初只打算让儿子受一点初级教育,拖累得他老大年纪才读上新式学堂。论他的学业,可以说旧学并不十分扎实,西学仅通过滥读懂些皮毛。这就造成他在长沙师范求学期间只偏重文史,而其他各科成绩均很差的实际情况。好容易摆脱了父亲的压制,没想到进了新式学堂,教学内容及学校的制度又引起他诸多反感。毛泽东因此把更多的兴趣和精力转向校外的社会活动,做了一系列请愿和声援,以及鼓动风潮之类的事情。失意者总是比常人更急于推动社会巨变,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用苏俄的阶级斗争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最便于把失意者的个人私愤提升为理直气壮的革命激情。这就是毛泽东在其《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一文原版中把那么多财产、职位和受教育程度均比他高的人群划入敌对阶级的情意结根源。他当时的理论修养就那么个水平,只会照搬马列词语做标签,遂把他必欲颠覆的价值阶序硬套进这种驴头不对马嘴的框框。落后的俄国人对他们追赶不上的欧洲先进文明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布尔什维克主义就是这种“羡憎交织”(ressentment)情意结产生的一种反动,他们企图以“无产阶级革命”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并向更加落后的东亚国家推行其“反西 方的西化”路线,图谋把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纳入他们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满怀民族主义情绪的毛泽东一伙实际上并没能跳出“全盘西化”的迷思,他们比他们 所羡憎的中国自由主义人士更“崇洋媚外”,崇到了甘做苏俄走卒的地步。 倘若更进一步透视毛泽东发动的暴力革命,则不难看出,布尔什维克的洋词汇仅为其堂皇的贴面,所包装的内核则来自粗野黑恶的本土资源。毛泽东从小熟读《水浒传》,书中的“小说教”——好汉主义——对他影响至深。马列主义的阶级斗争论一经毛泽东诠释,就统统被导向草莽江湖上血腥报复的暴行。这也正是共产国际一直对毛泽东领导的农民军不太放心,多次强调要突出工人阶 级领导的主因。本书第三章即重点叙述中共在中央苏区的军事割据如何把农运搞成了“匪运”,红军的幸存和壮大如何祸害百姓,破坏了他们世代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参与共产党早期组党活动期间,毛泽东一直处于核心领导圈外,接下来他到国民党党部热心从事跨党活动的工作,又受到右派势力排挤。经过好几次挫折,毛觉得待在机关部门摇笔杆根本成不了气候,遂动起“逼上梁山”的念头。“逼上梁山”这句被“小说教”推广的“话语移植”确有其神差鬼使的作用,一下子让毛泽东找 到了解难应急的出路。国民党的恐怖清党甫一开始,他即果断告别那一帮在上海租界内坐镇办公室的布尔什维克先生,只身回湖南领导秋收暴动。后来暴动失败,毛 泽东带残部逃到井冈山与山上的土匪合并,遂闯出了打土豪筹款项这条活路。这是一种寄生在容易落脚的穷乡僻壤,靠当地农户来养肥红军的生存方式,至于搞土地 革命,不过是通过运动搜刮富裕农户的浮财,又从分得土地的农户手中过量征收粮食,从而解决红军的补给和财政问题。红军的确得到了发展壮大,但却严重地危害了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并在贫富之间以及苏区与国统区之间制造了深仇大恨和互相杀戮。更为严重的是,在抢劫富裕农户的财产以充红军的军需之同时,乡村的绅士阶层被诬以“土豪劣绅”的恶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他们作为政府征收税赋与维护地方利益之间的中介力量从此被摧残殆尽,乡土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最富有再生因素的价值根基和民德资源也随之枯竭。也正是在此一无道乱世的动荡中,贫穷和愚昧所滋生的粗野恶俗之势力猖獗抬头,让中共的苏维埃运动激化为革命的动力,纳入了党的领导,被提升到无产阶级光荣而正义的行列。毛泽东颠倒价值阶序的工程由此打下奠基,迈出其一损再损的步骤。 土匪或帮会须结帮成伙才干得成他们的大事,熟习“小说教”的毛泽东很早即怀有明确的团伙意识。从读师范时发征友启事到组织新民学会和创办自修大学,直到入伙共产党,领军啸聚井冈山,毛泽东都表现出他凝聚团伙的组织能力。自打上井冈山,毛便开始培植亲信,排除异己,因他的贪图抓权和一味逞能,搅扰得红军队伍内不断发生党权和军权的冲突,直至他仗着在握的党权压制住官兵的民主诉求,贬损了职业军人的武德素养,党——也就是他——指挥枪的制度才逐渐确立起来。 本书第四章详述毛泽东及其红军如何进一步寄生抗日统一战线,如何利用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摆脱了中共自身的危机。正是紧抓住这一投机抗战的机会,毛泽东才给共 产党立了大功,但同时也对国家和民族犯了大罪。按他的操作,所谓“抗日”,不过是打起旗号,先四处拉拢各地方实力派人物,分化中央政府政令军令统一的效 能,然后大钻抗战的空子,跟在日本侵略军后面抢占地盘,不断扩大他们的敌后根据地。在关于联蒋抗日的问题上,中共内部起先是有争论的,那些还没完全丧失民 族良知的军政领导人的确有协同国军作战的意愿,他们也确实在抗日前线打过一些应予称赞的小仗。但毛泽东只想保存他打天下夺权的军事实力,坚持要仿照列宁的“失败主义”策略办事,任凭长期的抗战把国民党拖垮。从他下达给前方的很多电令即可看出,为提升他个人的党权军权,为壮大中共的武装力量,他从来都无视国家利益和民族安危。八路军和新四军到后来正是在毛所主导的方针下游而不击,大搞摩擦,为日后打胜内战养精蓄锐,打下了雄厚的备战基础。 中共不但是多变的,而且是多形的;他们一面凶残地祸害百姓,一面又显得十分亲民。特别像周恩来那样态度亲和的人物,中共集团中应该为数不少, 他们多具有富于魅惑的做戏能力,在当时的救亡总氛围烘托之下,把不少文化名人都游说得晕头转向,更吸引了大量的热血青年,为他们的夺权事业前仆后继地献身铺路。通过他们努力推行的文宣统战工作,红军不只扭转了原有的流寇形象,还浪博得抗日中坚力量的名声。这当然也与美国在援华事务上做了些节外生枝的事情有一定的关系。美国政府及西方的某些知识分子当时均有某种程度的左倾,他们发表有关中共的正面报道,更以亲善的姿态访问延安,他们的很多动作不但为中共赢得了外界的同情,还催发了民主派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和批评。那一切反倒映衬得早已不抗战的中共更受舆论欢迎,閧抬得他们在挑战国民党政府的谈判桌坐 席上屡屡占了上风。这就是中共在其求幸存的过程中一面毒化抗日阵营,一面装扮出民主爱国模样的诡变形态。 本书第五章集中叙述毛泽东如何通过整风运动对党内同志施行报复,发泄其积压多年的怨忿,如何全面清除国际派的势力,如何顺势整治前来投奔革命的知识青年, 如何树立起他在马列理论上的话语霸权,如何反复打磨,炮制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终于野心得逞,由他一手主导了中共七大的召开。在这个名为团结而 实属独霸的会议上,毛泽东收编各派势力,整合出他定于一尊的“毛共”。经过肃反审干的折腾和处理,中共集团从此打上了粗俗的毛氏印记。 在中共党内,比较而言,留苏回来的各级领导和干部在“反西方的西化”路线上表现得更加布尔什维克化。他们与共产国际以及联共的领导人有一定的交往,多少都懂些俄语,比较熟悉马列理论的书本知识,基本上握有党内文教宣传工作的实权。就因他们有这些经历,又显示出训练有素的特质,在某些方面也就对比得毛泽东相形见绌。这种反差惹得毛很不舒服,致使他蔑称这些人为“洋房子先生”。很多刺激了毛泽东小心眼的事情日积月累,积压成他心中深重的宿怨,“洋房子先生”遂 成为毛最羡憎交织的人物。共产国际解散后,莫斯科放松了对延安的控制,毛泽东看到边区平安无事,便趁机大搞起整风运动。他任用大量的“乌龟王八蛋”人物做打手,对国际派及相关的一批干部实施了无情的打击和全面清洗。对毛泽东这类山沟里出身的土共来说,国际派带到延安的不只是从莫斯科方面秉承的权势和理论, 另外还有他们在那里所受的布尔什维克教养,他们身上的这种“西化”成分才是让毛泽东特别难以容忍的东西。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一批批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更加增强了边区的文化反差,他们在延安造成的自由民主风气和所显示的学术文艺品味立刻活跃了延安的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但同时也光照出毛泽东及其农民军的粗陋和贫乏,因而也被划入打击的对象。整风审干的结果是,国际派和外来的文化人及知识青年均遭到粗暴的批斗和凌辱,运动中积极表现的一群则得到组织的信任和重用,在毛共的干部群中,这一类党棍尤其平庸和恶俗。整风运动清理了中共集团的队伍,加强了全党的党性,但却损伤乃至抹煞了每个成员固有的人性。 本书最后一章详述了毛泽东作为头号战犯的多重罪责,从他摩拳擦掌,提前布置中共夺取抗战胜利果实讲起,直讲到他给解放军将领下达死亡指标,大搞人海战术, 不惜以部队的惨重伤亡赢得迅速歼灭国军的血腥战果。中共能够最终打败国民党固然有多种因素,但自从雅尔塔三巨头敲定了苏联红军出兵东北的密约,就已在很大的程度上敲响了国民党政府败亡的丧钟。罗斯福所打的这个如意算盘可谓自贻伊戚,它给二战后本可由美国主导的东北亚新秩序引入了凶险的变数,为苏俄势力在远东的进一步扩张开启了引狼入室的通道。中共打内战尽管是旨在打天下夺取政权,但实质上却为苏俄从欧洲到亚洲构建的冷战格局完成了搭桥铺路的工程。因此在占领东北期间,苏军多方援助急速潜入的中共势力在各地稳步落脚,并将缴获的关东军武器大量转交给解放军使用。解放军在装备上若没有经此鸟枪换炮的改观,而单 凭所谓的“小米加步枪”与美式装备的国军作战,那情形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毛泽东的用兵实际上并非后来的党史书写及其演义所渲染的那样“真如神”,他确实在整个内战中参与了主要的战略决策,但很少真正参加战役指挥。从本书详述的各大战役可以看出,他自以为在决策和指挥上别出心裁的得意之作恰恰是经不起推敲的败笔,按照他电令执行的军事行动多害得解放军损兵折将,有时候指战员没按照他的军令办事,反倒打了胜仗。统观毛插手的大小战役,他指令给军队有效的制胜方针,大概就是让各级将领舍得死人,这一点有他常开给前方将领必须死伤多少 官兵来换取歼灭多少敌人的清单为证。像他那样的用兵如神,实在没什么值得夸奖之处,只能令人惊叹地看到他不吝牺牲,并有足够的硬心肠充当中共的战争死神。 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信念的确断定了中国的现实,诚如他所说,“所谓人民战争,就是农民战争。”中共的政权完全是靠千百万农民军硬打死拼获取的, 内战的最终获胜来自千百万农民的流血牺牲,還有为支持前方补给而在农村全面进行的军事动员。此外,美苏的插手不断地摻合進具有重大影响的偶然因素,再加上 国民党方面弊病多端,频频失策,平白给中共增添了如有天助的优势。所有这一切阴差阳错,对中共的获胜形成了“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有利形势,以致把他们激荡多年的革命逆流推上了洪水滔天的顶峰。这里面并不存在正义性质的历史必然性,也无所谓赢得民心或得道多助之类的事后追赠。纯粹是一场胜仗扭转了乾坤,从而由胜利者铁定了历史。 犹太人自奥斯威辛之后再不写诗,中国人却在千百万倍于奥斯威辛的战争焚尸炉之后大唱赞歌,与贼共舞,致使中共武装夺权的成功及其至今犹在肆虐的一党专政成为中国人的宿命和孽债,令普天下热爱自由的人士恨恨扼腕,徒唤奈何。 我写这本书,也只能在文本上作一场穿越“时空之窗”的演练,追踪到被官方党史掩埋和扭 曲的史料陈迹中清理那荒谬的孽债,做一点纠正是非观念的工作,好突破中国人可悲的宿命,为推动历史观的根本转变和重整被颠倒的价值阶序添上一分正面的力 量。 注: 1、见唐德刚《毛泽东专政始末》一书附录,远流出版社,2005,页299-356。 2、参看康正果《百年中国的谱系叙述》,联经出版社,2011,页119-128。 3、《周锡瑞谈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见《上海书评》,2014年8月24日。 4、参看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三联书店,2013)一书的“译者导言”。 5、参看余英时为其《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东大图书公司,1991)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 6、王学泰在《庙堂很远,江湖很近》的对谈中说:清代有个史学家叫钱大昕,他提出自古有儒、道、释三教,但从明代以后又多了一教,叫“小说教”。……如果 说佛教、道教等是教人为善的话,那么小说教则是教人“作恶”。……《水浒传》之后,人们便称那些勇武有力、敢于作奸犯科、又稍有点义气的人们为“好 汉”。……凡劫人财者,无不以此为说。这“不义之财”是谁定的?反正由强取者定,实际上它就成为“强盗逻辑”。见“共识网”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wh/shsc/article_20140219100844.html)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I9z6F89p6l@ 2014-11-9 19:43 8117 2 2014-10-22
此时此刻 有一个人的存在让党感到不安——徐晓《半生为人》 attach_img
有一个人的存在让党感到不安——徐晓《半生为人》 文:余杰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当我在遥远的美国得知徐晓第二次失去自由的时候,再次打开她送给我的那本《半生为人》,扉页有她的签名,时间是二零零五年十月一日。短短十年,却宛若隔世。二十一世纪初那几年,常在北京的饭局和座谈会上相遇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地进了监狱丶流亡异国或天人永隔。我与徐晓的最後一次见面,是二零零八年包遵信先生的骨灰入土仪式,现场人太多,没来得及交谈。虽然仅有的几次会面我们都只有简短的交谈,但我对徐晓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那些多少带有异见色彩的知识女性,多半愤世嫉俗丶剑拔弩张丶尖酸刻薄,像是花木兰丶穆桂英和孙二娘,不易相处,一不小心就得罪了;徐晓却温和丶开朗丶柔弱,如同邻家的大妈,那是一种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後容纳百川的宁静。 我很喜欢徐晓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集《半生为人》,这本书写出了八十年代改革之初中国知识界的时代氛围,经历了文革的疮伤之後,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成为主潮,“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直到八九枪声响起才戛然而止。那时,青年徐晓与北岛丶芒克等人一同创办先锋文学杂志《今天》,面对横逆傲慢的党国结构,“从不怀疑中产生了怀疑”,进而开始对自由和人的尊严的追寻。美学家高尔泰评价此书为一首忧伤的长诗,没有控诉,没有谴责,只是讲述了一个个智慧而横遭不幸的人,终於构成“弱者的胜利”。徐晓写道,“谁爱得越多,谁就注定是弱者”,但是“他们站在社会的边缘,与现实的喧嚣丶浮躁丶萎顿形成反差,这本身已构成了意义,并给社会提供了意义”。 当《今天》变成了昨天 徐晓在自序中说:“我想,恐怕大多数职业都是可以选择的,惟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就像圣徒是被上帝选中的一样,写与不写,写什麽和怎样写,都是被规定好了的。”当《今天》变成“昨天”之後,历经沧桑的徐晓开始书写亡夫周郿英丶友人赵一凡和史铁生丶诗人北岛和芒克等人,这些在样板化丶同质化年代里鲜活而智慧的不幸个体,结集成为《半生为人》一书。 这本书让我想起帕斯捷尔纳克的《人与事》。那也是关於一群在匮乏的物质生活中过着昂扬的精神生活的人们的故事。帕斯捷尔纳克写他与文艺家们的交往,对於时局和文坛事件却欲言又止。在《人与事》写作之前,他就经历了马雅可夫斯基丶亚什维里丶茨维塔耶娃的自杀以及曼德尔斯塔姆和伊温斯卡娅的被捕,同样的命运随时可能降临到他头上。因此,他只用艺术观念暗示内心的疑惑与悲伤:“我认为艺术家和众人一样虽然有死的一天,但他所体验的生存的幸福却是不朽的,所以,在他之後经过几个世纪,其他人接近他个人的丶切身的最初感受的形式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许会根据他的作品对此又有所体验。” 这也是徐晓的信念。一九八五年,《今天》刚停刊五年,徐晓和诗人北岛丶芒克丶多多丶顾城等人一起到北大参加艺术节,发现大学生们对《今天》已茫然无知。徐晓感到深受伤害,她写道:“我甚至想走上讲台,讲述我们当年承担的使命和风险,我们所怀的希望和冲动。”因为,对她来说,《今天》“不是一段文学经历,也不是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件,而是生活本身”。 书中最感人的是那篇写赵一凡的文章,那个曾因为思想罪而入狱的轮椅上的残疾人,那个“在所有陌生人面前总是腼腆得像个孩子”的知识分子,把他那间厨房兼客厅和卧室的小屋,打造成灰暗的北京城里一处明光照耀的文化沙龙。赵一凡才华卓异,更是爱人如己——“他没完没了地写信,邮票总是一百张一百张地买,一天发十几封信,信末签署的时间往往是凌晨两三点钟。他照旧把字写得又小又密又整齐,照旧每封信都留底稿,并且把底稿写在废纸的反面。他在信中乐此不疲地讨论共同读过的书,评价朋友们的创作,推荐报纸杂志上他认为好的文章和作品,甚至指出上一封信中的语病和错别字。最多的还是写信谈心。他会非常委婉地指出你的弱点,但又不让你感到自卑,无论你怎样沮丧,总能从他哪里得到鼓舞和安慰。”那个时代没有丰腴的物质生活——徐晓的那架破旧的自行车甚至在路上骑着骑着就散架了;但是,那个时代有一群执着丶单纯丶热情丶聪慧的人们,他们相爱,彼此温暖,他们写作,彼此砥砺,人与人之间炽热而纯真的关系,如同《广陵散》一样成为绝响。 美可以抵抗暴政吗? 徐晓不是政治层面的反抗者。多年以後,她看到纪录片《寻找林昭》时感叹说:“回想我的一些超出常轨的经历,其实都有点儿身不由己。和那些在政治上勇敢地作出选择的人相比,我常常感到惭愧;和那些在平庸现实中敢於自由表达的人相比,我常常生出羡慕。中国当代有林昭在,有王申酉在,有遇罗克在,有顾准在,谁还有资格夸张?”徐晓自认为是一个爱美丶爱自由丶爱独立思考的平凡女子,却不幸成为文革後期一场文字狱大案的受害者。 在《半生为人》中,有几篇文章讲述作者当年的狱中生活。与杨曦光丶廖亦武等人充满血腥味道的监狱文学相比,徐晓用一种富於诗意的方式描述狱中经历。即便写监狱管理者的时候,她也有意无意地忘却那些面目狰狞丶凶神恶煞的狱卒,而用温暖的笔触描述一名身穿“墨绿”衣服的队长,在她刚入狱时就递给她一双袜子和许多卫生纸。在暗无天日之地,亦有人性之微光。後来,这名狱警因为帮一名囚犯送出一封家书,而遭到同僚告密,并被清理出“无产阶级专政机器”。徐晓感叹说:“惟一向犯人露出笑脸的队长,本来就是没资格也没理由当狱警的。”幸好八十年代可以当个体户,“墨绿”队长後来做裁缝也过得红红火火。 徐晓也回忆了难友们如何在牢狱里苦中作乐:在暖气片上烤窝头,把仅有的一片肥肉放在咸菜中腌一天後夹在窝头中吃……即便在孤绝的环境中,她也在三教九流的女囚身上发现了她们对美的呵护。徐晓落笔的时候:“最终为把血腥和粗暴的细节删除了,也把荒诞和滑稽的故事删除了,惟独没有删除的是从那个故事中走出来的人,因为其中虽然凄婉,却飘散着丝丝缕缕的温情。”徐晓不愿成为像祥林嫂那样的控诉者,苦大仇深丶喋喋不休。她的文字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有一种俄罗斯文学中才有高贵与优雅。她如此定位这种回忆与书写方式:“有朋友曾说,我的写作美化了生活。为此,我曾想给这本书命名为‘美化,直至死’。与其说是想回应这善意的批评,不如说是无可奈何的孤绝。作为人,作为女人,作为母亲,当你在任何一种角色种都面临困境的时候,你怎样论证‘活着的正当性’?作为历史的参与者,作为悲剧的见证者,你怎样能够保持内心的高傲和宁静?” 这是一本诚实的书。徐晓没有过高评估自己和那群热爱诗歌的同道,她承认,这个群体“还没有足够成熟的人格,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保持作为一个反抗者的姿态,并承担起‘新人’的使命”。当八九枪响丶九十年代商潮滚滚之际,很多人未能继续前行,甚至有人与当年的道路背道而驰。比如,诗人北岛在流亡多年後再也忍受不了寂寞,回国参加官方的诗歌节,戴上红领巾,「在蓝天白云下,给大家敬了个热情洋溢的少先队队礼」。年轻一代的诗人丶良心犯师涛对此的反应是,把北岛的诗集从书架上全拿下来。更年轻的评论家丶曾经在地下室背诵北岛诗歌的黎学文则评论说:“北岛这个曾经的文化反抗的符号与红领巾这个极权意识形态符号的叠加,当文化反抗者符号和体制的红色符号化身为一时,时代的荒诞和反讽瞬间定格。”这件事发生在徐晓入狱前夕,不知道她看到这些评论,心中有何感想?这两幅图画彰显了《今天》群体无可挽回的分裂,而分裂的瓷器是无法修补如新的:当柔弱的徐晓再度入狱时,流亡归来的北岛却系上了红领巾。何为荣耀,何为羞辱?何为胜利,何为失败?徐晓收入书中的那篇为北岛的《失败之书》所写的书评,已隐约地揭示出她心中的答案:北岛承认失败丶选择投降,徐晓却守护胜利丶继续抵抗。 四十年之後的中国,有了多大的进步? 早在一九七五年,徐晓就被控“反革命”罪名而入狱,原因是“搜集丶流传反动小说丶诗词;搞反动串联,恶毒攻击中央首长,攻击『批林批孔』”。而事实上,共产国家里特有的“反革命”一罪,直到一九九七年,才在中国刑法中被更名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历史在近四十年後重演,六十岁的徐晓因同样的罪名,被当局逮捕。 坏人将好人关进监狱,这就是“中国模式”的真相。《半生为人》中的人物,好多都曾卷入北京的“第四国际反革命集团”和山西的“张赵反革命集团”案件,而徐晓被徒有虚名地定为两者之间的“联络员”。徐晓写到了若干涉案的无名者,比如东海舰队的退伍士兵郭海,他的那些离经叛道的“反动思想”让徐晓大吃一惊。毛泽东死亡丶文革结束,当事人这才次第获释。而郭海的一名姓马的同事,因为古道热肠丶仗义执言而挨整,跳湖自杀。郭海出狱之後,与这位同事的遗孀结婚并一起抚养两个孩子。这个故事可以跟《赵氏孤儿》相媲美,徐晓叹息说:“如果整个中国平庸到只剩下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个人一定是郭海!” 徐晓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四十年後,她再次遭难的原因,有人说是帮助刚刚病逝的“六四黑手”陈子明张罗葬礼和印刷文集,有人说是参与立人乡村图书馆的一些活动。 旅居法国的学者赵越胜忧愤地说:“徐晓,不过以她无言的勇敢,鼓舞几颗迷惘的心灵,用她不倦的努力,浇灌几株初生的幼苗。她的侠骨柔肠惠及多少朋友。在黑暗降临的时刻,她燃起一支烛火,给黑暗一点光亮,给冷漠一点温热。如果这些作为危害了‘国家安全’,那这个国家是什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是凶险残忍的斗兽场?是高墙圈就的‘动物庄园’?是践踏人类基本善的‘屠人场’?它是一九八四年的‘大洋国’,还是西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的秦王朝?或者是两者中体西用的结合,以‘大秦’为体,以‘大洋’为用?” 徐晓的被捕,能不能唤醒那些“装睡的人”呢?那些“装睡的人”认为,刘晓波和许志永的被捕,是因为自不量力丶横挑强敌,说得好听一点是“求仁得仁”,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咎由自取”。那麽,徐晓呢?徐晓被投入监狱,意味着每一个寻求美善的公民都有可能被投入监狱。就连地产商任志强都感叹说:“那天一个朋友问:‘你会英语吗?’我说:‘不会。’他说:‘如今会英语的都很危险!可能危害国家安全。’” 在习近平时代,你就连“消极的不合作”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正如法国汉学家伊莉莎白所指出的那样,习近平要救共产党,就意味着要箝制批判精神,重新掌控对西方的论述,不让中国人民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染。所以,当局要疯狂地对知识份子实施政治迫害。由此可见,四十年後的中国跟四十年前的中国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毛的死亡并不意味着毛主义的终结,徐晓的再次被捕显示了“书生虽然无力造反,文字仍然可能惹祸”的事实。 对於近在咫尺的危险,徐晓早有预感。她说过:“当生活把你抛进火坑,你不得不在里面时,根本谈不上什麽坚强和勇敢。你有的不过是活下去的本能,别人所能承受的你也同样能承受。”《半生为人》是只写了“半生”的“半本书”,这一次的入狱,或许正如徐晓的啓蒙兄长赵一凡所说,“把坐牢看成是一种人生体验,是增加阅历的难得的机会”,那麽,等到徐晓从狱中归来的那一天,读者便有机会读到《半生为人》的续集了——这是我在悲愤中惟一的期待。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2-11 11:42 7511 0 2015-2-11
此时此刻 皇家山十字架的典故和传说 attach_img
皇家山十字架的典故和传说 文 / 王建刚(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有不少堪称地标式的独特景点,而最能代表这个城市历史的应属皇家山顶上的十字架。它不仅与这个城市同龄,承载和见证着这个城市372年的发展,也有着很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典故和传说。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234米的皇家山虽不高,但自从1876 年建成皇家山公园以后,它已经成为一个市民随时可以拥抱大自然的世外桃源。山上林木茂密,曲径通幽, 松鼠蹦跳,鸟儿鸣唱。 爬山者可以拾阶而上,自行车爱好者可以盘旋登顶,散步者可以将车开到山顶的停车场,步行至几个观景台,极目远眺。皇家山四时之景的美丽恐怕所有的蒙特利尔人都亲身体验过。但对东北峰顶上的十字架却不一定了解很多。 如今我们看到的皇家山十字架高31.4米多一点(103英尺),比当初法国开拓者树立的木制十字架要高大多了。山顶十字架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 1643年。那时的北美洲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大陆,只有一些印第安原住民。雅克·卡迪尔在1509年首次沿圣劳伦斯河而上,抵达了这里,并命名了皇家山。此后,法国人在1609年登陆魁北克城,在那里开始创建新法兰西。 法国教会派遣迈松纳夫率领的一船人在1642年春夏之交抵达这里。他们一方面要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扩展新法兰西的疆土, 另一方面要向当地印第安人传播上帝的福音。迈松纳夫率领着40几名开拓者在圣劳伦斯河边如今称作Place Royal的地方安顿下来。他们一边砍树造房筑墙,准备过冬的食物,一边还要抵抗易洛魁原住民的频繁进攻。好不容易赶在冬季到来前建成了Ville Marie营寨,甚至还在村里盖了一座木制小教堂。 可那年的冬季有些奇怪,雨雪很多,天气很暖。圣劳伦斯河因降雨太多水位不断上涨, 眼看就有漫上岸淹没营寨的危险。焦虑和无奈之余,迈松纳夫带领众人在小教堂向圣母祈求保佑。为表示真诚,他还许下诺言,如果圣母能够保佑他们的营寨不被水淹没,他就会打造一个十字架,竖到皇家山顶上。 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就在新年的第二天,洪水开始消退。迈松纳夫欣喜之余赶快践行诺言,用木头做了一个十字架,抗在肩上,冒着风雪,穿过森林,爬上了皇家山顶,竖在那里。如今圣母大教堂彩色玻璃窗记载的蒙特利尔历史故事中,就有一个是迈松纳夫肩扛十字架,在风雪中跋涉的情景。 从那以后,皇家山顶的十字架就一直矗立在那里,俯瞰护佑着这座由教会创办的城市,由玛丽亚村发展成为加拿大的最大城市之一。 1876年, 蒙特利尔市政府聘请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师奥姆斯蒂德重新规划设计了皇家山,把它建成了一个城市中的山野公园。之后在1924年,蒙特利尔的St Jean Baptiste Society决定在山顶建造一个钢骨十字架,取代原来的木制十字架。该组织动员了85,000名小学生以出售邮票的方式筹集建造钢骨十字架的经费。而当时一张邮票的面值为2角5分钱。不知是经费没有筹足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本来计划在钢骨十字架上镶上花岗岩,可后来却没能实现。钢骨十字架建成5年后,被转交给了市政府。 1978年8月6日, 罗马教皇保罗六世因心脏病逝世,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领袖前往参加了葬礼。蒙特利尔市政府做出一个决定,让皇家山十字架放出紫色的光来表示哀悼。可当时还没有工厂生产紫色的灯泡。有人就提出可以用紫色的油漆刷在灯泡上。于是赶紧找人用手工给灯泡刷上紫色。可紫色灯泡一个个拧上后没亮几天,8月26日传来保罗一世登基的消息,又得把紫色的灯泡拆下来。当时没人觉得这些紫色灯泡短期内还会有用,又找不到存放的仓库,就随便处理掉了。可谁知道,保罗一世在位仅33天之后也突然离世(有传说是被人谋杀的)。于是,原先刷灯泡的那些人又被召集起来,再染出成百上千的紫色灯泡。 1992年,为了庆祝蒙特利尔建城350周年,市政府投资3万加元,用发光电缆取代了十字架上的白炽灯。从此十字架可以在红、白、蓝、紫四种颜色之间来回变换。当年春天安装好之后确实试验过, 工作得不错。可后来就再也没有见过十字架展示它变换色彩。当时有人说,这是因为蒙特利尔的天主教会开会讨论并表决不允许十字架展示白光以外的任何颜色。可教会方面否认有这件事,并说欢迎十字架显示出色彩。 在十字架应不应该显示不同色彩的问题上,当时还有些争论。有保守派记者嘲弄当时的市长Jean Doré是想让十字架跳“迪斯科舞”,然后又有一些自由主义者埋怨媒体在这件事上小题大做。 两年后蒙特利尔的“远见党”在市选中获胜,该党领袖布克出任市长。布克是园艺师出身,把植物园搞得有声有色。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让皇家山的十字架闪烁不同的色彩,布克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外,他说根本不知道十字架还能展示不同的颜色。 2009年,十字架上又装上了LED灯并由电脑操控,可以变换出任何色彩。教皇逝世或选举期间仍是闪耀紫色; 6月24日的Saint-Jean-Baptiste那一天会闪耀蓝色;国际关注艾滋病日会闪耀红色;地球日那天则会关掉灯光…… 在十字架旁边的地上人们还可以看到一个牌匾,那是埋宝的地方。蒙特利尔庆祝350周年生日时,曾邀请12,000名小朋友画出他们想象中蒙特利尔500岁时会是什么样。这些画作被装在一个容器里,埋在了十字架旁的地下。要到2142年庆祝建城500周年时才能挖出来,展示给将来的蒙特利尔人。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20 12:02 7005 0 2014-10-20
admin 宝马的精神 attach_img
文 / 子健(蒙特利尔) 要说德国佬造的这“宝马”车,其 实素来表现也平平庸庸,难说有什么出类 拔萃之处。但是一旦到了“我们这儿”, 到了堪称时代弄潮儿的伪大人物们手里, 突然就展现出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在这种 精神的鼓舞下,英雄事迹那是层出不穷, 惊心动魄。虚话少说,但捡三五件不起眼 的小事,根据真实报道缩编而成,罗列如 下。您若不动容,算您豪壮 : ●一个奶奶和孙子从德克士出来, 孙子不小心擦了一下宝马车,结果车主下 车扇了孩子一下。奶奶打电话喊来孩子爸 爸,孩子爸爸问这辆宝马多少钱,车主说 一百六十万。孩子爸爸就让带来的人砸了 那宝马车,然后对宝马车主说,我儿子一 巴掌五千万,拿来。李某某15岁的儿子李天一被曝无证驾驶宝马,6日晚上在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殴打一对夫妇,并叫喊:“谁敢打110!” ●梁大爷、张婆婆夫妇,准备穿过路口斑马线回家。就在即将穿过斑马线时,一辆宝马轿车呼啸而来,车轮几乎沿着他们的脚尖碾过。“咋个开车的?慢点嘛!”豪车刹在了路边,下来一名年轻男子,抬手便打人,连帮梁大爷说话的路人都给打得满脸是血。 以上几条也不知您有没有受到感染,是 否准备投身到这要命的大熔炉里。反正我们 是落后时代了,总是搞不明白事理,费尽心 思,胡思乱想,归纳出几点,冒昧排列如下: ●宝马车制造过程中,针对市场,掺 有一定量的霸剂,足以让人意气风发,斗 志昂扬——故而有了人仗车势之态 ; ●英雄配宝马,宝马赠英雄——所以 没有宝马的,必然都是些 P 民 ; ●宝马车制造过程中,针对市场,还 掺有一定量的磁剂,足以让 P 民们见宝马 就兴奋,以身试车,往上乱撞 ; ●要么就是 P 民们故意惹是生非,玷 污人家英名,故而被英雄们所可怜,打骂 一二,那是教育…… 想法不成熟,不知道能不能成立。也 请您帮忙看一看 ;若能把您的宝贵思想贡 献出来,则更不胜感激。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17:28 5746 0 2014-9-6
此时此刻 欢迎参观苏凤女士画展 attach_img
欢迎参观苏凤女士画展 苏凤 著名华裔画家、诗人苏凤女士 “2015年诗与画牵手”艺术展将于4月17日至5月24日在蒙特利尔 Marie-Uguay文化中心举办。4月17日周五下午5时到7时将举行鸡尾酒会开幕式,届时欢迎各位爱好艺术的朋友前往参加助兴。地址:6052, boul Monk, Montréal, QC H4E 3H6 苏凤 (Fung Sou)的画作素以“灵之美”著称于国际艺坛。其作品色彩绚丽,风格清新空灵,且写意抒情,表现内容多来自对日常生活景物的目见及思想,独树一格。 其作品广被世界各国人士及组织机构收藏。画家目前定居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曾于2007年在上海美术馆展出35幅个人油画作品。数度参加加拿大戏剧院和中国救灾的作品义卖。2011年参加蒙特利尔工艺博物馆举办的“6+1”中国当代画展。 苏凤同时也是一位富于灵性和想象力的诗人,创作了许多韵味深长、意境隽永的诗作。此次画展中,我们将看到她是如何把诗与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个完美和谐的艺境。走进苏凤的世界,走进诗、画、灵、美……相信我们的期待一定能在这里找到归宿。 155x122公分油画 2009蒙城Desjardins银行收藏 席琳迪翁天王歌后收藏 德国教授收藏 戏剧院拍卖作品 辉煌大地-中国总领馆收藏 女画家自述:自由的灵魂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4-15 11:35 5019 0 2015-4-15
此时此刻 不该被遗忘的人:奥兰普·德古热 attach_img
不该被遗忘的人:奥兰普·德古热 文 / 倪志娟(中国大陆) 奥兰普·德古热 1791年,法国女子奥兰普·德古热写出了历史上第一部女权宣言:《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在宣言中,她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呼唤:“觉醒吧,女人!”由此,引发了早期女权主义运动的大潮,也带来了自身灾难性的命运。 这个惊世骇俗的女子并没有什么离奇的生事和传说,她的父亲是一个屠夫,母亲是一个洗衣女工,她从小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唯一的亮点是她在成年后嫁了一个富有的老男人,使她很快成为寡妇,并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她的政治活动和写作活动。她没有写作的天赋,尽管她很努力地写,但她仍然没能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 她生命中全部的热情仿佛都倾注在她的社会活动中,当她同时代的富有女子如金丝雀一般被囚禁于寂寞的客厅时,她奔走疾呼于那些不可一世的男性政治活动家中,她激进的女权主义立场,以及温和保守的政治主张,和当时法国大革命的男权气息和极端的政治主张格格不入。虽然她支持法国大革命,但是她反对罗伯斯庇尔和他倡导的血腥政治,反对对国王和他的家人执行死刑。很快,她成为恐怖政治的打击目标。1793年,她被当作保皇党人推上了断头台。 读两则关于她的死亡报道也许可以引发我们的深思: “奥兰普·德古热,带着她与生俱来的狂热想象,妄想成为一个男人,妄想将自己的疯狂转变为一种自然的本性,她投靠了那些想要分裂法兰西的党派。她显然忘记了作为一个妇女应有的美德,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当革命将更多的权利赋予更多的男人时,奥兰普·德古热竟然厚颜无耻地提出妇女也应分享这些权利,她的同代人当然明白这一要求的荒诞性,她被推上断头台正是一个不肯安分守己的女人所应得的惩罚。” 这两则报道中反复强调了妇女应有的美德、合适的位置以及合适的角色,并且将德古热所要求的妇女权利称作是“厚颜无耻”的。那么,德古热究竟提出了哪些“厚颜无耻”的要求呢?众所周知,在法国大革命中,妇女是男性坚强的同盟军,在那副表现大革命街头巷战的著名油画《自由女神引导我们前进》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力量和贡献。可是当革命胜利后,新兴资产阶级颁布的《人权宣言》中一如既往地忽视了妇女的权利,因为妇女甚至不属于公民之列!妇女在大革命中的贡献被一笔勾销!为什么在男人参与战争之时需要女性的支持、奉献,而一旦革命成功,女性却无缘享受胜利的成果?为什么女性不能和男性平等地获得教育权、选举权、公民权等基本的权利?究竟是谁厚颜无耻呢?基于这种义愤,德古热模仿人权宣言写作了女性宣言,为妇女要求和男性同等的在公共事业和私人生活领域的权利,包括:选举权,就业权,对公共事务的发言权,平等的公民资格,私有财产权和教育权等等。在女权宣言中,她提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的,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力,社会的差异只能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这种天赋的权力应当包括“自由、产业、安全、尤其是反抗压迫”。 她不仅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女性主义者,也是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的革命活动家。虽然在她的死亡判决书上一再强调她违背了女性的美德,但是,事实的真相是她恰好坚持了妇女(也是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美德:慈悲,她支持资产阶级革命,但是她反对法国大革命中毫无节制的血腥镇压,即使在女性的解放问题上,无论她的观点多么激进,她依旧充满仁慈地指出:“妇女在行使天赋权利时所遇到的唯一障碍是男人们施加给她们的无休止的、霸道的限制,这些限制应通过自然法和理论法加以改革。”她并不倡导极端的冲突和对立。可是,她的仁慈只是给自己带来灾难,最终被推上断头台。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她在临死前说过些什么,而另外一个女权主义者,当时同样死在断头台上的玛侬·罗兰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自由,多少罪行以你的名义犯下!”这个“自由”是有性别的,它仅仅是男性的自由,因而是虚伪的。 不要认为今天的世界就真的那么风和日丽,在任何一个场所,男性对女性的歧视都一目了然,且不说在出生问题上女性受到的歧视——多少女婴还没有来得及睁眼看一下这个世界,就被极不人道地置于死地——在成长过程中,在教育问题上,在就业问题上,在工作中,女性也时时受到这个充满敌意的男性世界的排斥。和谐的表象只是因为很多女性没有睁开一双“有性的”眼睛,女性已经习惯自身的次等地位,女性的不自信已经渗入到骨子里去了。 今天,我之所以写她,是作为一种悼念,我们的历史已经遗忘了太多的女性,如意大利女作家达西娅·马拉伊妮所说,妇女死的时候,她们是永远地去了,服从肉体和记忆的双重结束。长久以来,历史的书写逻辑服从于男性的权利,他们才能拥有编织语言的能力和选取历史事件的主动权,历史所铭记的往往是男性的英雄或符合男性历史原则的英雄,而女性作为他者被理所当然地遗忘了。比如同样是被处以火刑,我们记得布鲁诺,可是有谁记得中世纪那些被以异端罪名处死的无辜“女巫”?正是那些女巫行走于乡村城镇,帮助大量的妇女节育、避孕、顺利地生产,减少生理上的痛苦。我们记得法国大革命时期因为坚持真理被推上断头台的男性英雄,而对于德古热,除了些微了解女性主义历史的人之外,又有几人知晓?我们今天的每一个女性(也包括男性,因为女性的进步是整个人类的进步),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她以及她那一代女权主义活动家的恩泽,是她们的觉醒以及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才使我们今天可以和男性一样进入学校,接受知识,成为自明的人。有人把这种变革完全归之于技术的进步,这是不公平的,技术最终也要通过人和人的意念而起作用,没有两性平等意识主导的技术永远是盲目的,也将是男权式的。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3-7 21:31 4821 0 2015-3-7
admin 贪官与曲折正义以及与卖假证之关系 attach_img
文 / 张宏志 ( 蒙特利尔 ) 我们整个时代都习惯简单思维,习惯 片面看问题。这似乎是我们血液里 固有的基因了!凡事,尤其越是重大问题 越容易片面化,是我们这个时代上下都犯 的通病 。这个病不轻,那些花国家俸禄的 精英,有的没水平看不到,有的装不懂, 委实是坑爹型的精英!可这个大病不治, 则江山社稷危矣! 我们现在不是在举国上下忙乎反腐败 吗?昂奋的国人都在骂贪官,过反贪的嘴 瘾 ;可是没人认真去思考,贪官在我们这 个特殊时代,具有存在的特殊原因和理由, 有着极其复杂的中国特点,它来源于特殊 的转轨体制,兴旺于过渡时期体制的土壤, 不根除体制弊端,片面反贪,骂贪,恨贪 甚至杀贪,都是永远达不到效果的。众所 周知,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 的不公平,包括冤假错案。 而这些不公之事, 不管你是谁,只要不找人,循正常体制和程 序,你就办不了,办不成。所以怎么办?求 人!求人往往就是找体制内做官的人了。其 实,人家做官的,很多人,往往也是多一事 不如少一事;但是由于朋友,同事以及其他 各种各样关系(包括上级)的缘故,他就出 手帮助你了,让你实现了本来体制内应该解 决的诉求 ;我把它叫做曲折正义。 中国这么多扭曲的体制,政策和法规, 全世界都没有的,不可能兑现的政策和法 规,在我们国家时不时就冒出来一批,制 造了海量的违法违纪之人。 可是为何国家 总体上平稳,社会和经济都在发展,没有 发生大的动荡?就是因为扭曲体制下的人 民,可以有机会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曲折正 义。而曲折正义大都是通过体制内所谓的 贪官们实现的。所以,往往你看是贪官, 纪委看是贪官,可是在很多人眼里,他们 是好人,是恩人,甚至是英雄!这就是我 们奇葩体制造成的一个奇葩现象 :犯罪的 是好人!是恩人,是英雄! 不能说个个贪官都是如此情形,但说 有很大部分贪官是如此情形,你不会不承 认吧?随便举个例子 :海关 2008 年左右出 台恶法 :原来进口的有色金属可以混合装 进一个货柜,突然袭击说不可以了!这是毫无道理的法规,全世界的海关都没有这 样的规定(北朝鲜除外);事实上,法规 出台之时,千万个有类似情况的进口货柜 已经在海上了,到港了,进口商根本来不 及退货重新装货!海关执行的官员也同情, 但是就是没有办法通融。 按理说,法规实 施要有时限,要考虑实际情况,可是我们 奇葩的海关就是不管你这一套,不是很正 常吗?再按理说,业户们大家一起向海关 反映,政府和海关理应有个沟通管道,来 纠正这个简单粗暴的奇葩法规。但是,我 们这个庞大的官僚体制,有错纠正起来何 其难何其慢啊!为什么?因为恶法会给执 法者带来寻租和索贿空间。所以你当事人 就永远没有渠道,没有管道,没人搭理! 那咋办?全中国的人遇到此类事情都一个 答案吧?求人疏通。海关里边的处长啊, 科长啊,甚至关长啊,于是通过关系就出 来帮忙了 ;记住,那些人常常和恶法毫无 关系,有的甚至还不是海关的,他们出手了, 帮忙了,货柜于是就出来了,我们客户减 少了巨大损失,对外贸易信誉也免遭劫难! 按理他们也是干了好事。可是这些干了好 事的人,按照目前国内流行的做法和文化, 肯定会收到一些好处,那就是所谓的受贿 了。 于是也就有人,真的被抓了。 你们看看,恶法纠正者,帮助业户实 现了正义的人,反倒受了惩罚,成了贪官! 我没有一毛意思跟你讨论他们该不该受罚, 我也不是说犯罪可以免除,更不想为任何 贪官污吏辩护,可是,你不觉得我说的这 些贪官和罪犯,恰恰在这里推进了时代的 正义和进步吗?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没 有他们,很难想象我们社会会正常运转, 事情则会更糟糕!这是多么令人不安和恐 怖的时代悖论 :罪犯贪官帮助社会实现曲 折的正义!可是那些制造这个恶法的,政 策的,体制的,却全然无罪,也没有人去 反思。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与焦点 :使社会 倒退及崩溃的恶法制造人无事,避免让这 些倒退和崩溃发生的人却锒铛入狱。 你一定问我,恶法及恶的政策怎么出 笼的?就是我们所谓的精英顶层设计!一 些人总是在为一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设计法规政策,从来不和当事人商量,随 手举个小例子 :我在国内住宅小区的地下 停车场入口,突然被交通局精英们设了一 个公共汽车站,从此以后,事故连连,记 者采访设计这个站的人,原来他从没有来 过现场,就是因为他主管,他就有权利设 计了,造成问题后,迟迟不给纠正,说是 怕影响他们政府形象。 由小可以见大,那 些要我们命的政策法规也如出一辙。不民 主,不和当事人协商,一味迷恋精英设计, 是我们当下犯的极大错误。 再举一例 :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重 病缠身,因为得罪了同事,而那个同事又 是检察院的亲属,于是他就不幸让人家以 挪用公款八万人民币的罪名予以逮捕。挪 用基本不属实,因为是集体决定的投资, 上级也知道,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上级已 经死了,没有对证 ;而且投资的二年间, 一共赚了 17 万,全部上缴了。且已经经过 审计,没有问题。但是,有亲戚撑腰的检 察院就是要起诉,法院也得给他们面子, 明知不对,也配合弄,任凭律师怎样辩护 也不理会,就是坚持要判重刑。家属投告 无门,于是想起来,家里有个远房亲属是 哪里的书记。找到后,书记叫来他们本地 的检察长,一看起诉书就说,书记你不用 管了!然后很快就疏通关系,把案子摆平 了。事后,家属为了感谢,还是给这个当 书记的亲戚送了两万块钱的礼物,做了好 事的书记,此时此刻也成了受贿的罪人! 可是,他在客观上,避免了一个冤假错案 的发生。在这个事件上,他是有功的。 请不要怀疑这个例子的真实性,生活 中大家不是天天遇得到吗? 当然,我承认, 不是谁都能找到关系疏通,可是你必须承 认,很多人都多少有点关系吧,不然不得 憋死啊!我是说,这个体制啊,太糟糕了, 不对它下死手整治,做简单化的反贪,是 没有效果的。当然,对民愤极大,影响恶 劣的贪官污吏,还是要抓的,不过,这个 反贪的体制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吧? 联想到几天前,我和老婆去办房子产 权证 ,为给税务局缴税。他们要我们出示 结婚证。我们有户口本,和孩子在一起,各项要素都证明生活在一起,而且结婚证 还有个复印件,就是原件丢了。可他们说 不行,你必须出示原件,你得到民政局去 补!到了民政局,人家说,你们得到原来 办理的地方,找原始档案!我们说,天哪, 我们是在新疆办的,那里不安全,还是不 要了吧?再说新疆太远了,来回即便坐飞 机加办事不得几个礼拜啊?民政局办事员 十分淡定,必须按章办事!怎么办?我只 好决定去找熟人帮忙了。你看,你总是离 不开求人吧?恶法造成腐败,真是如梦 魇,永远挥之不去啊,不去认真研究这个 事儿,你怎么反腐败啊?我无可奈何,可 当我们从民政局出来,一个南方口音的小 伙子尾随过来,悄声说,要办证吗?结婚 证 500 元,第二天就好!我问,你们靠谱 吗?他说,自从民政局和房产中心税务局 有了这些规定,我们生意老火了,他们那里有很多证都是我办的!我于是想,反正我们婚姻又不是假的,办吧!结果第二天,我果真按时拿到假证,在税务局那里昂首通过! 你们看吧,曲折正义,是不是无时不在啊!怪不得假证屡禁不止,原来恶法是其产生的前提,官僚主义是他们壮大的理由!他们之间,我宁愿痛心疾首恨官僚主义,我也不恨作假证的!再看看央视那些大腕评论员们,居高临下,对假证制造者,不屑一顾,破口大骂,而不去认真思考来龙去脉,正本清源,真是悲哀啊。他们多么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啊!习主席搞群众路线教育,应该借此机会,改革政策法规精英设计的恶劣做法,凡事必与当事人利益相关者协商,真理和公正才会得以保证,与此相关的腐败才可以杜绝!想想看,那些贪官,是不是和这些作假证的有同样道理啊?体制的漏洞和弊端,使广大屁民疲于奔命,有求于斯,于是就有了一批前来帮忙的贪官或者作假证的!他们可恨吗?可恨,但他们推动了正义的实现。体制比他们可恨多了! 所以,不要简简单单地去喊去叫去骂他们了!不除体制性的根本弊端,根本改革决策程序,顺应历史和世界潮流,把最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引进来,似这样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诊断病根病原,一顿大棒子乱打一气,继续让糊涂虫们去糊涂决策,让苍生继续饱受糊涂法规和政策的折磨,出路是不存在的,再大规模的运动反腐也是没有用的,反倒因为为了求一时轰动效应,造成许多质量低下,粗制滥造的冤假错案。即便是打出几个老虎和苍蝇,也是于事无补的,因为那不会彰显体制第一,以及法制至上的原则!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11 22:16 4688 0 2014-9-11
此时此刻 弥漫在秋光里的法国香颂 attach_img
弥漫在秋光里的法国香颂 文:枫子(蒙特利尔) 每到十月,每见落叶,就想起几首关于秋天的法国香颂(Les Chansons Francaise)。而每次聆听,每每唱起,又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于是,这些歌曲,这些记忆,便由这个季节串起,扑面而来,把大西洋那边旧世界的秘密向我们娓娓道来。 《十月》(Octobre) 在我的心里,曾将法语香颂:Francis Cabrel 的《十月》(Octobre)视为描绘巴黎情调的最佳代表作。比起艳阳高照天舒气爽的巴黎,我其实更喜欢有一丝阴沉,有一抹清寒,当男人们披着风衣扛着落叶与风雨的凄凉巴黎。Octobre这首歌带来的就是这种意境:一把成熟的男声,一把忧伤的吉他,就那么顾自哼唱着,呢哝吟哦,娓娓道来,直到把梧桐叶子也催黄,把塞纳河水也唱寒了。我心中巴黎的迷人之处,就是那种悲悲戚戚、萧瑟清冷的忧郁氛围。 是在一个秋天里,从法国过来的朋友带来了这首歌。那些留法的学生们毕业后移民来到魁北克,心中却仍眷念着留下他们青春记忆的巴黎。于是有幸听到他们唱了许多“思乡”的歌曲,其中就有这首灰蒙蒙的Octobre。 灰蒙蒙的声音,灰蒙蒙的曲调,正是想象中巴黎的灰暗气质。要我说,巴黎就像四季中的秋天,像一天中的午后,像人生的中年时段,也像一个有担当的绅士。这个时令,这个年龄的男人,有点慵懒,有点倦怠,有点闲散,有点逸致,其间却也不乏自然平实的真情流露。Octobre的旋律抒情又忧伤,优美且流畅,加上民谣歌手Francis Cabrel那把略带苍凉且凄婉的声线,一丝丝颤音,一点点调侃,深深地揪着听者的心。 “风将折断树枝,雾将她白裙缭绕,落叶飘零满地,睡倒在石头之上:这个十月很严峻……” 其实这首歌曲里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故事,也没交代什么细致的情节,就是将十月份里眼之所见的那些事物一一罗列细细道出: 风啊,雾啊,落叶啊,阳光啊,围巾啊,毛毯啊,花瓶啊,喷泉啊,云朵啊,天线啊,鲜花啊,长凳啊,窗户上的雾气啊……一幅幅白描,漫不经心地,兴随所至 地,就把巴黎的秋日风景活生生细密密地勾勒了出来。有那么一丝惆怅,不多;有那么一点感伤,不重。似一篇流水般的抒情散文,又似老旧电影里的慢镜头,带领 我们踯躅于凸凹的石板小路,穿行在古老的街头巷尾——巴黎的秘密就藏在这里。 喜欢这首歌很久以后,才得悉它曾作为一档电视栏目《巴黎感觉》的片尾曲。没错,Octobre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意象,淡淡的,惆怅但不忧伤;悠悠的,绵长却不拖沓。我心目中典型的法国香颂就是这个味道! 香颂,即法语Chanson的 音译,就是歌曲的意思。可直译过来的汉字却为它平添了可叹可闻的美丽内涵。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每当想起法国香颂,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就联想起浪漫,抒情,美 好甚至忧伤。法国香颂不以高亢振奋的节奏来吸引你,却似民谣小调一般浅浅淡淡,平实直白,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如那穿石的滴滴泉水,轻轻悄悄地就渗进了人们 的心田里。不驯服,不炫耀,不自诩,不菲薄,不经意,却也不简单,颇有“坐看花开花落,笑望云卷云舒”的气度和心态。这也颇似那高卢人的性情,套用一句法 语就是que sera sera,爱谁谁,爱咋地咋地。这样的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反而增添了法语香颂既浪漫且实在,既慵懒又怡然的别样内涵。 Octobre朗 朗上口,容易学唱,能够成为一首闻名世界的经典法语香颂,我想这也要拜潜藏在其歌曲里面的一种无为的气质所赐。无论词、曲,都是心随所至、自然流淌出来, 闲闲散散的,看到哪说到哪,走到哪唱到哪的任意发挥,很意识流的感觉。说到法国香颂的这种随性气质,倒让我忽然有所顿悟:怪不得绘画中的印象派,电影里的 蒙太奇,小说中的意识流,统统都源自巴黎,法国!只有将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有机地统一在骨子里,和谐地揉捻在血液中的民族,才能够创造出这样依稀迷离、婉 约朦胧的艺术形式。 除了Octobre,Francis Cabrel还创作演唱了大量的优美香颂,如:Jel'aime àmourir,PetiteMarie等,深受全世界歌迷的喜爱。 歌曲October MTV 中的画面1 歌曲October MTV 中的画面2:Francis Cabrel 《落叶》(LesFeuilles Mortes) 这首歌唱的是秋天里的落叶。 叶子落了,水不流了,太阳累了,你也走了。一切也该谢幕了,是时候回忆了。 最喜欢1981年一个演唱会的版本:60岁的Yves Montand穿着简单的衬衫裤子,孤零零地站在舞台上,聚光灯下,闭着眼睛,嘴角泛着微笑,不痛苦不仇恨,心平气和地唱着: “你瞧啊,我都没有忘记,那回忆,那悔恨,与枯叶一起,都聚拢在那铲子上呢。 那时,人生美丽得多了,连阳光都比今天的还灿烂。你曾爱着我,我曾爱着你。然而生活却拆散了这相爱的两个。” 这首歌已被Yves Montand唱足了35年,在不同颜色的舞台上唱,在不同际遇的情爱里唱,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娇颜在唱……过 去了,都过去了,那些纠缠过的人和爱,那些执着过的事和情,那些留在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的印记,都如云烟般散尽了。而如今,没了煽情的小号,没了华丽的 乐队,只一台钢琴,一束追光灯,他安详从容地站在舞台上,闭着眼睛,对着黑暗里的虚空,朝着时光隧道里的往昔与未来,用那把磁性而略微沧桑的男声,顾自絮叨地吟说着: “现如今,你还记得吗我们相爱的那些日子?那时,人生美丽得多了,连阳光都比今天的还灿烂!” 从容是拥有后的放下,千帆过尽的释然背后必定是丰富和深厚。 谁能否定呢?在他深情演绎的歌声里,Yves Montand不是在追忆自己爱的往事:也许是那年少时被恩典的爱情吧?18岁就结识了年长他6岁的一代香颂女王EdithPiaf,跟着她初开了情窦,渐丰了歌唱事业的羽翼;或许也是正当年时郎才女貌的恩爱吧,与电影明星SimoneSignoret的婚姻美满幸福快乐自足;又说不定还可能是那段偷来的情爱,在北美大陆与玛丽莲·梦露那一段雾水情缘真可谓电光石闪激情四射…… 如今,当那些爱情故事里的女主角一一退去,只余他一个人站在这舞台之上,顾自回味。他追忆的又是哪一段情事,哪一个爱人呢? Les Feuilles Mortes太柔情,太绵长,太忧伤,太惆怅,具有一首杰出香颂该有的一切特质,再加上由一张帅气的意大利面孔亲自来演绎,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当之无愧地被听众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法语香颂的前20名。 这样优美的香颂怎能不打动全世界人民的心呢?英语世界为这首曲子赋予了新的含义,题目叫做《秋叶》(Autumn Leaves)。爵士乐之王LouisArmstrong,黑人歌王NatKing Cole,女歌星DorisDay等,都曾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过这首秋歌。世界各国的香颂迷们也争相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把它传唱。 就因着每年踏秋寻枫时必定有这首歌曲的陪伴,今年夏天,我专门来到巴黎的拉雪兹公墓,来看望他——为的这个出生在秋天里的有情郎,为着他送给我们的这首永恒难忘的秋之歌。 Yves Montand与Edith Piaf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与Yves Montand的感情毕竟短暂,这个香颂女王有自己的玫瑰人生。 我不喜欢频繁地使用“荡气回肠”这个词,总觉有被滥用的嫌疑。可是除了它,还有什么词语更能准确地形容这首歌吗?如果当你知道,这首号称法语香颂NO.1的La Vieen Rose是由一个曾在蒙马特街边卖唱的穷丫头、一个身高不足1.5米的小女子亲自作词并铿锵演绎的,你会不会也跟着她从歌声里看到那璀璨夺目、光芒万丈的玫瑰色光束在空中闪耀呢? 说来也巧,这首法国史上最伟大的香颂,与那首次级伟大的Les Feuilles Mortes,都是在同一年里诞生的,就是在两位原唱者(EdithPiaf和YvesMontand)相爱的年代,1946年。那时在二战后的法国,到处充满了对平静生活的满足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那时候的爱情,那时代的颂歌,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真真切切地发自人们的心坎和肺腑。当迷死人的YvesMontand眯着深邃的眼睛,用那把磁性的嗓音唱出LesFeuilles Mortes的时候,我们都相信他那些关于爱情的告白是真的;而当从生活的坎坷中一次次爬起,坚强又倔强地对抗命运捉弄的EdithPiaf告诉我们LaVie est belle(生活是美好的)时候,我们也毫无疑问地选择了相信。对歌迷们来讲,La Vie en Rose既是一首悠扬悦耳的经典香颂,它同时也是EdithPiaf那百折不挠光辉绚烂的玫瑰色人生。 2007年上映的法语传记电影LaVie en Rose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比较真实的Edith Piaf:童年时被弃,妓院里长大,马戏团里献艺,街头酒吧卖唱,唯一的女儿夭折,经纪人被杀,最爱的人儿坠机身亡,一而再再而三的车祸意外,酗酒,吸毒,……这林林总总戏剧性的波折和动荡居然全发生在一个仅有48年 生命的女人身上,而这个女人的肩膀却是那么狭窄,她的躯体竟是那么弱小,如果她抱怨世事的不平遭遇的不济也是情有可原理所应当的。然而这个女子瘦小的躯体 里却装着一副无比坚强的灵魂,似蓄满沸腾岩浆的火山一俟爆发便势不可挡。她无视命运的不公,坚定地为我们唱出这首传世励志歌曲:“爱的夜永不终结,幸福悠 长代替长夜,烦恼忧伤全部消失,我看见玫瑰色的人生”——La Vie en Rose。她没有被爱人空难的噩耗击倒,亲自写下这样绝决的誓言:“就算天空在头顶崩缺,就算脚下的大地塌陷,都不要紧,只要你爱我,我不理会整个世界”——《爱的颂歌》(L'Hymne àl'Amour)。而在人生的尽头,当她回看自己走来的路,坚定地告诉大家:“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无论是对我遭遇到的好事,还是坏事,我都不后悔”——不,我不后悔(Non,Je Ne Regrette Rien)。这些又坚强又倔强的铿锵话语,经她实践,由她道出,我们真的相信! Edith Piaf倾心为我们唱出了一首又一首生命的赞歌,尤其这首骨灰级的La Vie enRose已经成为了比马赛曲还出名的法国经典香颂第一名,还被很多外国人视为法国的国歌。 今年是她去世50周年,在巴黎拉雪兹公墓,她一点也不寂寞,身边有家人陪伴,不远处还躺着曾经的恋人YvesMontand。灰色的大理石棺木上是歌迷们献上的鲜花,还有来自全世界热爱她的人们的祝福。我在她的幕前蹲下来,轻轻地摩挲着那几个字:MadameLamboukas, dite Edith Piaf(Lamboukas夫人,人称EdithPiaf),希望能以我的手温带去对她的敬爱和谢意,也希望能够从她那里获取一点顽强生命的勇气和能量。 电影《玫瑰人生》剧照。女主角扮演者MarionCotillard因此荣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9 12:20 4475 0 2014-10-9
此时此刻 中国影片《自画像》参加“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节”展映 attach_img
中国影片《自画像》参加“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节”展映 已经有43年历史的"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节"是加拿大最前卫的电影节,也是目前蒙特利尔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电影节,他们一直关注和支持加拿大和国际上最富有有创新精神的电影和实验影像以及新媒体艺术。德国电影大师文德斯等著名电影导演都是该电影节的艺术顾问。 该电影节今年第一次设立加拿大电影院校学生短片栏目,拟定每个学校选出一部作品参加,还特别邀请王水泊教授来选出一组中央美院电影与影像艺术系硕士研究生的实验影像作品做专场展映,并参加电影节的短片栏目评奖。组委会对中国学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中央美院电影与影像艺术系成立于2006年, 由奥斯卡奖提名导演、古根汉姆学者奖获得者王水泊教授在他负责的实验动画与实验影像专业的基础上创建而成,曾经和美国著名的加州艺术学院共同合作实验影像 研究生大师班,是中国最早开设实验影像教学和研究的学校之一。中央美院研究生的实验影像作品代表了中国学生短片的最高水平。这组题为《自画像》的短片,是 从历届研究生毕业作品里精选出来的代表作,它们以独特的角度和自由的表达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自画像》系列实验影像短片展映将在位于蒙特利尔市中心的康考迪亚大学电影馆举行,该大学和中央美院是友好合作伙伴,他们的电影学院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的,设有电影学、电影和动画制作三个系。 http://www.nouveaucinema.ca/ 王水泊教授 《自画像》展映信息: 英文名称:Self Portraits: Fresh View onChina时间:2014.10.18 星期六,17:15地址:1400 de Maisoneauve O., Salle J.A.de Save (Concordia University)票价:成人$13,Opus卡2for 1。影片结束后观众将有机会与王水泊教授面对面交流。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15 10:44 4454 0 2014-10-15
此时此刻 “呼格吉勒图案”有什么启示 attach_img
“呼格吉勒图案”有什么启示 文:黄东篱(蒙特利尔) 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高级法院作出“呼格吉勒图案”再审判决,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陈年冤案得以昭雪,让呼格吉勒图的父母感慨万千,老两口在儿子无辜被枪决18年后,终于讨还了公道。 1996年4月,呼和浩特警方在侦查一起命案中,认定呼格吉勒图是杀人凶手。61天后,法院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2005年10月,案犯赵志红承认自己是作案真凶。此后呼格吉勒图的父母不断上访,在媒体的跟踪和高层重视下,有了今天的结果。 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高院召开重审“呼格案”发布会 “呼格案”被传媒喻为“20世纪末最大冤案”,其实广东普宁民警滥杀四名村民案件,才堪称“20世纪最大冤案”。1997年8月7日,普宁市公安局占陇派出所民警,在所长黄石武的带领下将4名村民抓走,不经审问,直接捆绑到郊外就地枪决。(见1999年1月26日《法制日报》)派出所警方谎报案情,私设法场,制造杀人现场假相,企图逃脱罪责,普宁市检察院认定民警开枪合法。7民警还领取了“果断击毙歹徒”的奖金。 这起惊天大案败露三年多后,2000年12月18日,广东省高级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作出终审判决,7名原民警分别受到死刑、死缓、有期徒刑及剥夺政治权利的惩罚。而四位老实巴交的年轻村民,从被抓到枪毙,仅两个小时,便哭天喊冤地在手枪、微型冲锋枪下饮弹身亡,有人最多身中17弹!家属被官方拒绝认领尸体,第二天即强行火化,毁灭证据。可怜四人临死都不知因何而死,天日昭昭,建国以来也没有比这更大的冤案。 《法制日报》关于普宁案件报道 呼格吉勒图虽然没有普宁四名被害人那么惨,起码经历了司法程序,但结果一样失去无辜的生命——1996年4月9日晚,呼格吉勒图上班时,发现公厕内一名半身裸露的女子死亡,遂连忙跑到附近派出所报警。后警方认定女死者被奸杀,呼格吉勒图即是凶手。唯一的证据是他指甲缝里的皮屑组织与死者血型相符,另就是呼格吉勒图对案件“供认不讳”。6月10日,呼格吉勒图被内蒙高院终审判决死刑立即执行,年仅18岁。诸多警官因“迅速侦破大案”,获得从二等功到通报嘉奖的表扬。 2005年10月,身负十条命案的恶魔赵志红落网,供认当年在纺织厂内奸杀一名女子,使“呼格案”真相大白。呼格吉勒图父母看到了希望,先后向内蒙古公检法、政法委、人大反映,要求查明案件,做出公正处理。因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回复,两位老人踏上进京上访之路。2014年11月,内蒙古高院启动“呼格案”重审程序,12月15日撤销了呼市一审和高院原审判决,冤案尘埃落定。 呼格吉勒图父母9年无间断上访 进京的火车票 “呼格案”虽然得到法律的最终认定,但是18年前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冤案?为什么真凶查出后9年才使受害人昭雪?办案者应负的责任及该案过程说明了什么?这是需要人们反思的。 首先,呼格吉勒图报案后,公安机关在不具备充分证据情况下,反认定报案人是凶手。据当年办案警员指,呼格吉勒图根本没有认罪,后来加大“审讯力度”才被迫认罪,即使他被处死前,仍坚决否认是涉案凶手。公安局却匆匆结案,移送审查起诉,这是极端的不负责任,涉嫌逼供办假案。接着,检察机关未经仔细审查,发现疑点,便草率批捕、起诉。法院作为最后一道法律关口,没能认真审案核实,认从公检部门的错误,做出了错误的判决。 经公检法三家办的“呼格案”,能有一家真正严格依法办案,就不会致呼格吉勒图于冤死。这非同一般民事案件,是涉及到人命和追究死刑的大案,从这里可以看出有关办案人的法律“水平”,还有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权意识。其二,公检法相互制约,公安局办交错案,检察院并没有履行好监督职责,法院也没有运用好审判权。所谓依法办案、法律监督、“疑罪从无”、相互制约形同虚设。其三,案件真相暴露后,有关部门和人员为免担责任处分,极力隐瞒案件,企图蒙混过关,违反“有错必纠”的执法原则。这都是造成“呼格案”严重后果和不能及时纠正错案的原因。 悲痛的双亲在呼格吉勒图墓前祭奠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原因?据说年迈的呼格吉勒图双亲,一直深信老实听话的儿子不是杀人凶手,他们深感奔波9年后的翻案,与近来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政策有关。而事实上,“呼格案”的十多年间,依法治国已被中央党政和全国人大正式提出,并广为宣传,只不过没有被推进和落实而已。层层执法机关,不能严格依法办案、不坚持错案追究;个人利益、官官相护高于依法治国,以及现有司法体制和人员素质,出现“呼格案”并非奇怪,无疑是无数司法不公的一个缩影。 “呼格案”宣判无罪,众多记者到其家中采访 司法冤杀无辜,无论有什么借口,也是一种犯罪,不会就是个“失职”问题。“呼格案”的调查追究,除了始作俑者的警员,应该对所有参与办案的相关人员追究法律责任。现实社会,只有真正依法办案,将公平正义贯穿于整个监督、审判之中,做到执法、执政必严,有错必纠,才能体现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不是一种政治口号。 当一个善良的人被无端剥夺生命时,金钱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我想,如果此等事发生在那些冤案制造者或其亲属的身上,他们也会感到赔偿的不重要,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死者得到的“赔偿”,应该是无视宪法人权,剥夺他人生命所付出的法律代价。 告慰逝者 18年前,呼格吉勒图在呼冤声中被枪决了,活到今天他也才36岁。迟来的公正是不是公正?不管怎样的解释,“呼格案”都再次敲响了司法体系和公平正义的警钟,但愿能对“依法治国”的落实产生深远影响,这也是人们从中得到的启示。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2-22 12:33 4367 0 2014-12-22
此时此刻 “吟诗诵文,热议激辩”活动纪实 attach_img
“吟诗诵文,热议激辩”活动纪实 2015年11月28日,筹备了数月之久的“吟诗诵文,热议激辩”活动在“时代学园”编辑部如期举行。活动在赵敏的手风琴曲《山楂树》营造的浪漫气氛中开场,十数位诗文朗诵者与数十位热情的观众一起在音乐舞蹈、诗歌朗诵、思想对话中共度了一个充实难忘的下午。 由赵敏博士创办的“蒙城文艺”微信群集聚了一群蒙城文学艺术爱好者,绝大多数群友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造诣。群主的理想是让文学与艺术联姻,最终把科学与文艺融为一体。半年来,大家在这虚拟的微信世界里交流文学创作、艺术欣赏的心得体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一众热爱诗文朗诵群友的要求,群主及工作小组策划组织了这场别具创意的“枫韵蒙城”诗歌朗诵会。经过近四个月的筹备,十名报名参加者不负众望,为大家带来了高质素多形式的朗诵艺术视听盛宴。整个活动中思想、文学、朗诵、舞蹈、音乐各种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组织者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大胆的理念创新,让人耳目一新,给与会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d7995ce9/ 赵敏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44c5bd36/ 李微与徐智 李微,笔名蒙特小微,从事会计工作,《七天》报社“随心飞扬”专栏作者,魁北克作家协会会员,蒙城旗袍会会员,梦之声合唱团团员。从小喜欢文艺,最喜欢主持节目、跳拉丁舞和朗诵。特别喜欢配乐诗朗诵,当浪漫的诗歌作品遇到悠扬悦耳的音乐,像是一首来自心底里最感人的歌。最喜欢的一句话:Life is beautiful。生活是这样美好,需要用心去感受。 朗诵作品: 《一棵开花的树》 作者:席慕容 《 梦绕山峦》 作者:李微 小提琴伴奏:徐智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4c7a9491/ 大宇 大宇,本名:董宇,四川成都人。2012年移居加拿大蒙特利尔。2013年7月至今担任蒙特利尔FM102.3 中文节目组组长。2006年获得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曾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95、96年在四川省歌舞剧院和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学习声乐和播音主持。 朗诵作品: 《再别康桥》 作者: 徐志摩 《将进酒》 作者:李白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8edbf894/ 索菲 索菲,计算机硕士,美国IT公司首席分析师。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理事。有诗歌入选2014《中国诗人诗典》,《海外诗库》,加拿大中英双语诗集《一根线的早晨》,诗作散见于中国,加拿大,美国报刊。诗歌追求语境,意境,哲思之美。 朗诵作品: 《灵魂是失散的孤儿》,《茶》 作者:索菲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6594472e/ 梦醒时分 梦醒时分,魁北克作家协会成员。来蒙特利尔10余年,喜欢文学艺术。希望用诗歌,这种凝练的语言,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以及人与人真实的情感。 朗诵作品: 《缘分的天空》 作者:梦醒时分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b7f09e17/ 嵇少丞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地质工程与采矿工程系地质工程专业教授(1991年起)。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科院地质所研究生,留学法国获博士学位,获法国科技部最佳博士论文奖、中国矿物、岩石与地球化学协会的侯徳封奖、德国洪堡研究奖、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优秀教授等奖励。近30年来,致力于地球材料流变学、显微构造、变形机理和岩石物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探索地壳和岩石圈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过程等领域做出一些里程牌的工作。 朗诵作品: 《古汉语朗诵》,《励志散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作者:嵇少丞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da66ac36/ 孙海燕 孙海燕,曾任上海滑稽剧团演员,2005至今在蒙特利尔任时装设计。 朗诵作品: 《心中的河》 作者:赵敏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0ef17875/ 林炎平 林炎平,加拿大McGill大学理工科博士。下过乡,放过羊,斗过狼,留过洋,经过商。一个被迫弃学的学生,一个背井离乡的农民,一个走出象牙之塔的学者,一个“不务正业”的企业家。亲历了中国现代史上最荒唐的岁月和最激动人心的变革,经历过西方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生活。丰富的生活体验和严格的科学训练使其能够严肃深刻地思考中西文明的盛衰和得失。 朗诵作品: 《特洛伊之夜》 作者: 林炎平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351d5bb7/ 陈宇英 陈宇英,山东人,在国内做了十几年的景观设计师后,移民加拿大,现在一家小公司从事办公室工作。 朗诵作品: 《人间四月天》 作者:林徽因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ae93bb3c/ 楼永新与李微 楼永新,本科毕业于浙大理工科,当年学习优异,却喜欢诗词歌赋,喜欢朦胧诗。后来去香港做期货投资,再后来,移民加拿大,十几年来,做投资理财顾问。繁忙枯燥的移民生活,几乎忘了文青的一面。最近被身边的朋友感染,重拾旧梦。 朗诵作品 (与李微合作) 《致橡树》 作者:舒婷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baf97700/ 吴金芳 吴金芳,曾在西安电视台做播音员,主持人。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从1999到蒙特利尔,做过房地产经纪。现已不再工作,但做着自己的爱好。唱歌,旅游,读小说,社会活动,种菜养花,等等等等。 朗诵作品: 《我曾经爱过你》作者:普希金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作者:余秀华 这次活动是蒙特利尔华人组织举办的较大型诗文朗诵会,值得纪念。十位朗诵者忘情演绎,各具风采。索菲与林炎平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因为懂得,自然天成。海燕则朗读了赵敏创作的一首散文诗,心有灵犀,咏其灵魂。小微不仅邀得徐智老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现场伴奏,更与楼永新二人对诵,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陈宇英与梦醒时分虽然表示压力太大很紧张,听众却从其真挚的诵读中感受到自然诚朴的情怀,一样感动。而吴金芳、大宇两位专业人士的朗读着实为大家带来了滋养心灵的视听盛宴。而整场诗文朗诵会的最高潮当属稽少丞教授带来的古汉语朗诵。稽教授说语言就是文化与情怀,来自刘邦故乡的他用苏北话为大家演绎现代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令大家捧腹之余,亦领略了一番古汉语的魅力。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105049be/ http://pic2.qnpic.com/doimg/common/59386a9d/ 当天还有来自“蒙特利尔中华文化艺术中心”的两位年轻演员为大家带来的经典双人舞蹈《化蝶》。表演舞蹈的雨佳是一位年轻优秀的才女,她的舞蹈柔美婀娜,她的音乐素质也极其出色。节目中小提琴与舞蹈的交替表演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股清新温婉的别样气息。 双人舞《化蝶》 吟诗诵文之后,便是大家期待已久的“与林炎平先生对话”环节。上月(10.26)“林炎平研究中心”成立晚会的盛况仍历历眼前,蒙城华人还在为林先生为麦吉尔大学捐赠340万加币的善举而骄傲感动。很多观众就是为着前来一睹林先生的风采,并就一些心存已久的问题与林先生本人现场互动。大家的提问五花八样,但始终围绕着“林炎平研究中心”的创办宗旨及研究方向: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文与科学。林先生详细介绍了他此次捐款义举的初衷,创办过程,涉猎的科系,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此外,现场观众也非常踊跃地与林先生就历史文化宗教文明等话题进行了提问,比如:“西方现代文明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明还是基督教文明”,“古希腊民主制度中废除平民沦为奴隶与王莽废奴新政的结果为何不同”。林先生就这些提问一一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答。 现场观众也将自己对林博士的敬意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薛先生当场作诗一首:林间小溪水潺潺,炎凉风雨只等闲。平静致远做学问,研读深思写新篇。究根问底求真理,中西文化精华传。心系五洲行善举,好事多磨有新天。另一位刘先生则表示:《孟子》有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今足下俯仰宇宙济民生于肺腑,勤观天象忧国运之虛高,楚歌萧萧兮任重而道远,同道之人,必将群起为林卿鼓而呼。 “吟诗诵文与热议激辩”活动在蒙城著名豫剧演唱家牛嫂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精彩演唱中圆满结束。 牛嫂 最后感谢五位“枫韵蒙城”筹委会小组成员数月来的辛苦付出: 左起:赵敏,枫子,张巍,索菲,林炎平。 筹委会成员简介: 赵敏:蒙特利尔大学工学博士,美国高科技公司项目经理,蒙特利尔中华文化艺术中心主席。 张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美国高科技公司工程师。 索菲:康科迪亚大学计算机硕士,美国IT公司首席分析师。 枫子:麦吉尔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生班毕业,专栏作者。 林炎平:麦吉尔大学工学博士,成功实业家,“时代学园”创办者。 特别鸣谢:刘丹(摄影);王建刚(录像);大宇(采访)。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12-2 21:50 4365 0 2015-12-2
此时此刻 《加拿大魁北克华文文学的成长及其特点》论文提要 attach_img
《加拿大魁北克华文文学的成长及其特点》 论文提要 文: 郑南川(蒙特利尔) “中国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十九日在广州举行,我将应邀参加。 我为这次大会准备的论文《加拿大魁北克华文文学的成长及其特点》,阐述了魁北克华人文学的历史回顾,特点和风格,还论证本人提出的“新加拿大人文学”的特征。 论文提要: 引子 一九八零年代末到九零年代,加拿大成为一个悄然被外界开始注意的国度。大陆移民步着香港移民的后尘,开始走入到这个最为民主,自由的国家。从这个年代开始的移民路,已经把最穷的学生和最有智慧的中国人,带到了另外一个文化与历史的战场。中国人脚踩着东西方的两个极板,用勇气和坚韧来书写一段从未走过的路。 魁北克,是这块土地上被称为法兰西文化的地方,也是北美唯一块使用法语的地方。因为历史的缘故,这里生活着法兰西人的后裔,成为当今加拿大国家的一部分,也为此法语成了加拿大官方语言(英文和法文)。魁北克同样生活着很多来自中国的华人,他们讲起了法语,接受着法兰西文化的精神。魁北克华人作家正是用这种新加拿大文化精神,寻找魁北克华人文学的特征。在魁北克,已经出现了像应晨这样用法语写作,并获得极大成就的加拿大乃至欧美最著名的华裔作家。魁北克华文写作同样面临挑战,他们坚守自己的“草根性”写作,逐步形成了“魁北克华文写作群”1,又写出魁北克特色的华文作品,以“新加拿大人文学”2 写作的姿态,在加拿大本土出版自己的文学书物。近两年来,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领头,开启了华人文学的新路子,从2012年起,出版多部文学著作,受到加拿大和中国文学界的好评和关注。 魁北克华文文学回顾 魁北克作为“确定性”移民文学的开始,起步比之英语区的温哥华和多伦多都晚,在一九九零年代以前的移民文学,几乎是很零星的和个人的“碎片式”写作。由于加拿大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过去一段时间很少关注华文文学,研究华人文学更很少重视,这一领域几乎是空白。一九九零年年代开始,魁北克华人文学以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l’Association des Écrivains chinois du Québec au Canada)的出现,开始显示出它的存在和发展,代表了魁北克华人文学的特征。从当时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的会员组成结构可以看出,与温哥华和多伦多的华人作家协会团体不同,显得更为“年轻”,更不成熟。原因:一是魁北克是北美唯一讲法语的地方,因为语言关系,大多数移民放弃了这里。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很多著名作家,诗人和学者,都留在了英语区,为他们文学后来的发展客观上创造了条件;二是协会会员基本上以大陆的学生和部分交流学者为主,香港和台湾参与者很少(在温哥华和多伦多有大量的香港,台湾移民参与)3。从文学创作来说,基本上是刚刚开始,加之大多经济条件较差,写作自然也带来了相对的不稳定性。当然,新生活的洗礼,对新的年轻的移民来说,有着巨大“诱惑力”,他们可以写出全新的东西,有激情和渴望,是写作的希望。这是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后来大发展,而且一直向上走的原因。 应晨(YingChen),复旦大学法语专业毕业、后移居蒙特利尔,是魁北克最具代表的移民作家。自1992年起,她用法语出版了《水的记忆》、《忘恩负义》、《磐石一般》、《食人者》等8本小说和1本题为《黄山四千仞,一个中国梦》的文论集,荣膺魁北克-巴黎联合文学奖和魁北克书商奖,以及总督奖、法国费米纳奖(FéminaPrize)和爱尔兰读者奖等多项提名,其作被译成英、意、西、德等多种文字。据《加拿大百科全书》介绍:“应晨是新生代小说家之一,以其对社会和个人的细致阐释和深入剖析而独树一格。 张裕禾(Zhang yuho),是位同时用中文和法文写作和跨越文学、社会学和历史的三栖学者。1990年拉瓦尔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魁北克北方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二十世纪魁北克小说中的家庭和文化身份》(Famille et identité dans le roman québécois du XXe siècle)一书。该书运用魁北克小说家所创造的一百多个人物形像,来研究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和家庭体制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演变。 郑南川(zheng nanchuan),2012年由他和邵云(Shao Yun)主编了《岁月在漂泊》(Nos années au Canada),是魁省首部在加拿大本土正式出版的华文文学作品集。该书收集了60多位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华语作家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评论,逾700页,超40万字。他的个人诗集《一只鞋的偶然》(英中文双语版。陶志健翻译)2013年在蒙特利尔正式出版。2014年由他主编,陈丽霞,陆蔚青副主编的《太阳雪》(华文短篇小说选),和由他主编,刘爱丽,邵云副主编的《皮娜的小木屋》(华文散文选),在加拿大出版蒙特利尔出版发行。两本著作用写作者们在加拿大生活十年二十年以后全新的视角,述说对这块神奇土地的感受。作品在文字和语言表达上,显示出更加成熟,更加真切和更具备文学的风格。2015年他主编,陶志健翻译的《一根线的早晨》(英中文双语诗歌选),也同时在加拿大出版。英中文双语加拿大中国二十人诗歌选,展示了不同国度,相同语言诗人的不同风格。 陆蔚青(lu weiqing ),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理事,她的短篇小说集《漂泊的温柔》,收集了她近年在各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她的小说直击移民现实生活,写移民在加拿大生活中遇到的坎坷经历,讲述在矛盾和困惑中思考,内容迂回精彩,故事曲折,文字精炼,耐人回味。 张芷美(Zhang Zhi Mei),1992年张芷美根据自身经历写出关于一个女子的小说《狐狸》(Foxspirit)在蒙特利尔出版,1997年在欧洲出版了德文译本Hundert Blumen(《百花》)其法语版MaVieenRouge(《我的红色生活》)2008年在蒙特利尔出版,获魁北克法语文学促进会奖,有效增进了加拿大法语人士对华人和中国的了解。 白墨(bai mo),诗人。他在蒙特利尔《华侨新报》开设诗词专栏十五年,和文友创作诗词一万两千三百余首,创全球华人发表诗词数量的奇迹。1999年11月6日创办加拿大中华诗词研究会。 马新云(ma xinyun),出版《女人一枝花》和《紫云诗卷》,以一个女作家的情怀,书写魁北克女性生活的风采,她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女诗人。 枫子(Feng zi),她出版的《那一城,枫红枫绿》,是一本“文化类”的记实专著,她写蒙特利尔的文化,写法兰西的精神,落笔深入,谈的风趣,收尽亮点。她是用生活感受加上文学来写,是报告文学式的,是了解魁北克文化现象的好读本。 薛忆沩(xue yi wei), 这个被评论家说成的“中国文学最迷人的异类”,“薛忆沩不属于文学界,他属于文 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遗弃》《出租车司机》《白求恩的孩子们》等, 残雪评价薛忆沩的小说时曾这样写道:“读他的书,你会感到,这是一个永远生活在精神的前沿,对于世俗不屑一顾的真正的作家。” 曾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 这几年“魁北克华文写作群”的书稿出版丰盛,已故作家协会会长高嘉贺先生的《故土情缘》《爱满天下》,张巽根的《睛圆集》,风儿的《月光草垛》,孙丽珠《海外金婚》,柳轶的《越洋过海记西行》,苏凤的《自由的灵魂》,张廷华的《岁月牧歌》,周宝玲的《纵然迷失》,蒋楚宋的《折腾》,林炎平的《奥林匹克的启示》等等,用诗歌,散文,小说,自传和政论的不同形式,书写了魁北克的文化和魁北克的华人社会与生活。还有长期坚持写作的专栏作家邵云,刘爱丽,陈丽霞,杨格,绿萍,高高,九如,穆彦,雷门,飘尘永魂,冯捷,云涛,婉冰等。 魁北克华文文学的特点 1,坚守写自己生活的“草根性” 魁北克华文文学的成长,始终走在一条坚守自己新土地,记录自己生活的写作路上,具有强烈的“草根性”特质。 “草根写作”的特质是情不自禁的,写作者们没有注意到自己写作的未来和走向,而是关注自己对身边生活的述说,无论是听到的,见到的,深深感受到的,都毫不拘束地记录下来。这样的写作慢慢地成为“写作自己”,成为“写作魁北克”,尽管我们那样“草根”,尽管我们的文笔那样生疏,但我们的故事却那样的新鲜,那样的有趣和那样的刻骨铭心,这是其他人写不出来的。而且,写作不受任何制约和干扰,自然述说和表达,写的真情实感,写出了一份快活,感受到了幸运,上帝给了我们这些人一份创造“自己”精神生活的机会,我们是上帝般的写作。 2,魁北克的华文写作具有群体的特点-----“魁北克华文写作群” 魁北克存在着一群热心于写作的人,尽管他们写作水平层次差别较大,但一直坚守着这块阵地,他们写学生生活,写打工的经历,写旅游的感受,写魁北克的风情与我们精神世界的变化等等,以《笔缘》文学版为例,从创刊至今,已留下七百三十多万字作品,《红叶》文学园地留下的在五十三多万字左右,加上《北往》文学版专栏,已经达到上千万字的文学作品,这些还不包括个人出版书物和在别处发表的作品,是作家和写作者们联合创作留下的成果,显示了“魁北克华文写作群”的草根文学特色。 3,书写魁北克生活,展示魁北克华文文学的魅力 张裕禾先生对魁北克文学和社会学理论上的研究,他写的专文《魁北克人心中的华人形象:从现实生活到艺术构思》,《应晨-现代小说艺术的探索者》,在文学理论方面,展示了魁北克华人文学的存在和意义,他的研究是一流的,是直接的和最具说服力的。 在小说创作方面,陆蔚青的短篇小说打出了一个亮丽的牌子,她出版的《漂泊中的温柔》,把中国生活的延续牵进新生活土地和魁北克的小屋,她在书《自序》中写道:“我内心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走出故里,走向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从外边的世界收回目光,审视自我的过程。 2014年由郑南川主编的加拿大魁北克华文短篇小说选《太阳雪》,以全新的写作面貌,再现了华语新移民小说的风格和特点。这些作品讲述着发生在身边的家庭生活,爱情,人的成长,文化的碰撞和现实的社会,用一种变化的新意识,新思想和新地域的情感,描述着新的加拿大生活。在写作手法上,小说选展示出了新的水平,纯文学式的写作,悬念与冲突的结构表达,无纯主题的构思和对比表述的故事跨越,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写作的进步和新的风格。 在诗歌创作方面,2013年在蒙特利尔出版的诗歌选《一只鞋的偶然》,展示了魁北克华人诗歌与魁北克现实主义文化的情缘,中国加拿大华文文学研究学者赵庆庆在她发表的论文《论郑南川在魁北克的草根写作》一文中,对这本诗歌集这样评述:“写作魁北克,成为魁北克华人文学的主人郑南川的这些诗作,犹如一幅幅徐徐打开的蒙城画卷,一段段即兴的街头数码录像,一首首无伴奏的原创歌曲……对于去过诗中若干地方的笔者而言,他以朴实精准的手法捕捉到了蒙城的形神,体现了魁北克省的风物世态,流露出他作为新魁北克人的精神指归。 在散文和随笔方面,枫子的《那一城,枫红枫绿》写的十分娇艳,把中国人对魁北克和中国人与魁北克人的感觉,写成了一本精彩的故事。整本书展示着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生活在魁北克,我们的魁北克是怎么样的,你想知道魁北克吗?是一本浓浓的魁北克社会与生活的“情书”。 4,以“新加拿大人”的姿态,在本土出版华文文学著作 长期以来,加拿大华文作家出版著作,绝大部分有赖于中国,香港和台湾三地。魁北克华人文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立足本土,不仅以草根写作的精神体现华文文学在加拿大存在的意义,而且,以新加拿大人的精神,立足本地出版华文著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获得了加拿大和魁北克国家图书馆文学著作发行权,并自主出版发行中文文学书籍。成为加拿大首个出版发行华文文学著作,和最多在加拿大本土出版发行华文著作的文学团体。 关于“新加拿大人文学”的概念之我见 “新加拿大人文学”的概念,以一般意义上说的“移民文学”的最大区别是,文化认同的转变,以什么样的文学观写作。它应该具备下面的主要特征: 首先,写作者要有实际的,真实的新加拿大生活的体验(或经历),了解和认识新生活的基本特征和方式(时间意义)。简单地说来,物质决定精神的概念是适用的,感受是重要的,自身文化的感受和对新文化的感受需要一个“公正”理解的过程,而不是用自己文化的意识传统,取代对现实全部的理解。 其次,要在精神和心态上很好地解决一个“文化认同”问题,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有两个重要的两点:一是主人精神,放弃外来人“情绪”,站在一个加拿大人的位置上写作。我们身边的很多写作者,他们始终紧抱着中国式的认同看加拿大生活,即使在海外生活多年,仍然是一个“中国人”,生活的中国化,拒绝新思想和文化,观点仍然是一贯的,传统的和中国化的。作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应该成为“新加拿大人”文学写作的“亮剑”,这是加拿大中国人的优势,在作品中展示中国人的加拿大文学的独到认识和精神;二是写作者的主观意识要体现出加拿大的价值精神,文学的思想同样要有加拿大的价值精神。例如,如何从中国式的文学观中找到加拿大文学观的价值,中国文学倡导写人与人的活动,人与人的思想搏弈,这对于加拿大写作人来说,似乎是不太可理喻的,这里更多地是写人性追求,写自然与人的结合和人的精神。那么,作为移民的加拿大人是如何在改变和接受这样的生活观呢(思想意义)。 第三,要跳出“中国文学的域外情结”,把海外文学写成中国文学的延续。我们不否认文学海外“延续”的存在,也可以叫做“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但是,另一部分则是加拿大文学特征的华人文学,写的是华人融合于的加拿大的生活,或者说是加拿大意义上的移民生活,这种生活有着新加拿大人“质”的特征,他们的生活在文化,历史和思想意义上有“新”的变化,是加拿大文学的“边缘”部分,是中国读者感到不同和“异样”的加拿大中国人的生活。 实现这样转变,创造一个新的写作氛围也很重要。写作者要放开自己的生活视线,深入本土生活实践。特别要敢于放弃“奋斗史”的写作模式,充分地意识到新生活的思维领域的广阔,例如,思考人性意义的生活体验,自然存在的美妙创造,科学与幻想的新思考。根据移民生活的特点,注入作为中华文化背景的“中国人元素”,可以寻找“边缘文学”中的不同特质,写出加拿大少数民族中的移民文学的另一方面。 (全文二万余字,首次向大陆文学界展示魁北克华人文学的成长概况。)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1-28 12:04 4303 0 2014-11-28
此时此刻 低碳生活意味着什么? attach_img
低碳生活意味着什么?文:亦乐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开始用“碳”来计算:“如果你乘飞机旅行2000 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 278 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 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 78.5 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 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 270 千克二氧化碳……” 低碳生活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更宽广,更包容,更细致的爱,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然而,我们不妨自问:低碳生活我们做到了多少? 2009 年的限塑令红红火火,到了今天有几个人愿意天天拿个布袋去买菜装东西?一公斤牛肉产生36.4 公斤二氧化碳,素食能减排最多,少吃肉还能预防癌症,可我们在考虑吃什么的时候,能想得起低碳的问题吗?有人夏天盖着被子开着空调,冬天室内温度则高得让人流汗,办公室里的电脑始终不关,打印纸从来没有双面用过,出门不是开车就是打的。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戒烟、戒酒、少买衣服、少购物、洗澡洗菜水冲厕所、即时关灯、少用纸……?也许是为了享受,为了面子,为了有点麻烦。可我们想过没有,“高碳生活” 的陋习不自觉地增加着地球的负担, 2008 年一月中国南方大雪,五月汶川地震,六月南方洪灾,2009 年北半球罕见暴雪,2010年 3 月西南百年大旱,4 月冰岛火山爆发,5月南方罕见暴雨,6 月印50 度高温…… 为了地球的今天和明天,我们不妨自问:我今天减碳了么? 低碳生活在在政府、企业层面已经引起关注,在民间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网上出现与低碳生活有关的族群,一些可以计算个人排碳量的计算器在网上日益火爆,它们有一套精确的计算公式,将“日常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碳补偿”这一 链 条 直观 而 简 洁地 呈 现 了出 来。 例如 有 一 个“CO2 排放量查询”的计算器,你 只 要 任意 输 入 飞机 飞 行 公里 数、 汽车 耗 油公升数以及用电度数,你就可以简要地查出你的二氧化碳排量,然后屏幕还会提示你应该种上多少棵树才足够进行补偿。一些国家的产品上甚至标明它的碳排放量,作为人们购买时的一个参考标准。 原以为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和汽车、工业之类有关,其实日常生活里也有许多看不见的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紧密相连,只要重视,我们可以找到不少减碳的窍门: 家居篇 改改我们的“电动依赖症”吧,电动电器会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变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室内设计走简约之路,以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冬天暖气维持室温18-20C0,穿一件薄毛衣刚好,为了只穿夏天的衣服而升高室温,我们可以算算,这少穿一件衣服得浪费多少度电?又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而多穿一件衣服我们又失去了什么?通常,在整个建筑的能量损失中,约50% 是在门窗上的能量损失。中空玻璃不仅把热浪、寒潮挡在外面,而且能够隔绝噪音,降低能耗。小户型无论在节约建筑材料、节能节电、建造和使用成本等方面都优于大户型,碳排放量也明显小于大户型。也许人类会有那么一天,房子越住越大不再是一件风光的作为,我们可以说是花自己的钱,可当考虑到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压力时,我们还能如此振振有词吗? 交通篇步行和骑自行车是最健康的方式,需要乘车时,搭乘地铁或公车应作为首选,每八公里,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 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当代人倾向于车越开越大,开着 SUV 虽然很牛,但你考虑过碳排量了吗?其实购买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省油,停车占地小,灵活。开车族要尽量避免冷车启动,避免突然加速、用黏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开车出门购物的人,事先做好计划,尽可能一次购足。CarPool 也是一个可以节约能源的好方法。 办公篇 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办公室内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等,可吸收甲醛,也能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放出的苯,并能咽下尼古丁。 让来我们共同承担起地球村里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保护地球家园,保护生存环境,从今天开始,选择低碳生活吧!
最后发表: alex_zhao_@ 2014-11-18 14:40 4220 1 2014-11-18
此时此刻 悠哉游哉地下城,圣诞魅力最浓郁 attach_img
悠哉游哉地下城,圣诞魅力最浓郁 文:王建刚(蒙特利尔) 圣诞将至,蒙特利尔的街道、广场、购物中心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记得刚来蒙城时,圣诞节晚上逛街景,天寒地冻,为了拍照片从车里跑出来拍一张,又赶快钻回去。当时还纳闷,怎么街上没什么人呢。后来住久了才明白,人都去了地下城,那里才是节日气氛最浓郁的地方。外面积雪盈尺,里面人流涌动,圣诞装饰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给。 蒙特利尔在2006 年被联合国命名为“设计之都”,当然是鉴于它在各方面的设计创意;而四通八达,独具匠心的地下城也功不可没。两条并行的地铁线相隔750 米,在把市中心东西贯穿起来的同时,也为打通南北的地下通道创造了条件。地下城光线充足,不仅因为灯光明亮,更来自很多建筑的玻璃屋顶,自然光从天井直泻到地下部分,以至于很多地方并不使人感觉是在地下。 按照维基百科的介绍,世界上有33 个国家有地下城。多伦多的地下城Path 仅次于蒙特利尔,有27 公里长的通道,1200家商店,连接着市区一些主要建筑和六个地铁站。但蒙特利尔的地下城,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功能上,都要更胜一筹。它从60 年代兴建Place Ville Marie 时开始,经过50 年的不断扩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下城市。据说有人曾尝试在冬季的三个月完全在地下城生活,也过得蛮好。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在《读者》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有趣的文章:《带顶盖的城市》,讲的是魁北克的邻居——美国佛蒙特州一个七千人的小城Winooski,计划在城市上空安装一个伞形顶盖。而提出这一计划的初衷是应对寒冷的天气,节省取暖的支出。遗憾的是,那个人们梦想的Dome city 最终没能出现。而蒙特利尔却建成了集交通、商业、办公、娱乐和社会功能于一体的室内城市(Indoor City)。 交通功能:蒙特利尔地下城有32 公里长的通道,它连接着10 个地铁站,两个火车站,两个公共汽车总站。由于它连接着市中心62座建筑,其中写字楼占中心商业区办公室面积的85%,使很多上班族可以避开风霜雨雪,从地下通道直接进到办公室。 商业功能:地下城公共场所和商业街面积超过四百万平方米,有各类商店1840 家,餐馆200 多个,银行40 多家。地下城相连的九个大酒店共有客房4265 间。 文化娱乐功能:地下城是你永远也逛不完的艺术长廊。 中央火车站两侧墙壁上的浮雕配以国歌的歌词,McGill 地铁站30.5 米长的玻璃壁画花费了作者五年的艺术生命, 而艺术广场地铁站的彩色玻璃壁画叙说着“蒙特利尔音乐史”。地下城连接的娱乐设施也很齐全,包括19 个电影院,10 个剧院和音乐厅,一个博物馆。 社会功能:地下城连接的大专院校教学楼有14 座,公寓住房一千多套。其中的广场、大厅是举行晚会和联欢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人们在圣诞和新年前夜等待午夜零时钟声敲响的地方。蒙城冬天的室内马拉松比赛也是在这里进行的。 地下城的开发大多是私人投资,但与市政府的鼓励政策分不开。政府为调动房产主开发地下城的积极性,对地下开发的使用面积实行税务优惠,有的只象征性地收一元钱。由于是私人投资开发,安全保卫、清洁卫生都是各负其责,政府也节省了开支。 蒙城的地下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被许多旅游书籍、杂志推荐,也被评为世界“十大步行街”之一。《纽约时报》在去年12 月将蒙特利尔评为全球十个最时尚的城市之一,其原因除了美食、博物馆、数量惊人的花园,不胜枚举的节庆活动,还有就是“成熟的地下网络”。 圣诞节是地下城最具魅力的时候,当外面飘着雪花,在温暖如春的地下城里上上下下,到处游游逛逛,还可以给自己的家人好友挑选几件圣诞礼物。有了这份悠闲和赏心悦目的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地感受蒙特利尔人的那一份从容与骄傲。 Tips 观赏地下城圣诞气氛的三条路线 1. 东西线:从Peel街进入Les Coursde Mont Royal,向东到Place Montreal Trust,在天井处驻足留影,再从McGill College街下面穿到Eton Center,最后到Promenades Cathédrale看看修建地下城时如何托起上面教堂的照片。如果余兴未尽,再到La Baie看看。 2.南北线白天:从Square Victoria 旁的McGill街进入国籍贸易中心,找找柏林墙在哪。然后经地下通道或地面到国际会展中心,再向北穿过联邦大楼,从地下到Complexe Desjardins 大堂。最后在Place des Arts地铁站的大型彩色玻璃壁画Histoire de la Musique à Montréal前结束。 3.南北线晚间:从La Cauchetière西街1000号进入参观四季滑冰场,然后从大厅处下到地下通道;在中央火车站稍作停留,继续前行到Place Ville Marie,从广场的出口出来,走到Female Landscape雕像处,欣赏那里的巨大灯饰圣诞树和McGill College 街的夜景,眺望夜幕下皇家山上的灯光十字架。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2-4 12:36 4194 0 2014-12-4
此时此刻 完美风暴 attach_img
完美风暴 文:Arrwyn Heroux(蒙特利尔) 下午五点开始,会有30英尺大浪的风暴过来,你想赶在大风暴前离开这里还是明天风暴以后回去?一早从船上醒过来,老公听着收音机里的海洋天气预报台问我。风暴前回去。我看着船舱外黎明下平静的海面,几乎想都没想地说。出来十天了,我们已经在海上漂流了一周,我突然异常想念陆地上留在家里的猫和狗。我们驳船的地方,正好是Marsha’s Vineyard岛通往肯尼迪家Chappaquiddick小岛的通道,这几天正是爱德华肯尼迪离世的时候,每天在船上就看到一张张政治新闻里似曾相识的脸被他家的异常繁忙的游艇载着神色凝重地往岛上去。 在船上吃过简单的早饭,没有回头多看几眼这个游荡了几天的小岛,我们的船就被越来越大的浪推着越来越远。阳光依旧明媚,照着碧蓝的海面,我们也毫无意外地讨论起爱德华肯尼迪的离世和肯尼迪家族政治影响的终结。前面的这片海就是小肯尼迪开着飞机遇难的地方,我看着大海深处大风暴来临的方向越来越阴沉的天气和难以区分的天和海的界限,问自己也开过小飞机的老公:他们家真的被诅咒了吗。老公说,恶劣的天气里有时候连职业的飞行员都容易出事故,别说业余的飞行员了,人在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的时候,常常会高估了自己驾驭自然的能力。 谈话间,浪一轮比又一轮大地向我们涌过来,把我们的船推得越来越快,似乎一切都顺风顺水,Marsha’s Vineyard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远,慢慢地淡出我的视线。我们正行驶在完全看不到陆地的深海区。我看了看船上的GPS,我们大概在离开Marsha's vineyard出去10 nautical miles的地方。我费力地转动方向盘把这个42英尺的帆船转过来迎着风暴,准备调向,Paul站在船上一边指导我开船,一边观望着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大风暴,烈日把眼前的那片海域照得异常耀眼,突然一个大浪打过来,一些都像在梦里,帆船的桅杆突然全面倒了下来。万幸谁也没有砸到,我看了看周围没有一条船也看不到陆地。浪越来越高,预报中的大风暴似乎要提前到来了。 Paul从小伴着帆船长大,六岁开始开船出海,赢过所有的帆船比赛,世界各地都有他和他哥哥Chart40英尺以上大帆船的踪迹。但他突然懵了,看着慢慢倒下入海中的桅杆,从船舱上跳过来抢过我手里的方向盘,说了一句:we are in big trouble.我看着深入海底越来越深的桅杆,和越来越倾斜的船身,桅杆慢慢地滑到海里似乎要把我们的船开始拖沉了,船帆在水里伸展开,兜住了越来越多的海水,帆船上弱小的发动机完全没有力气带动着沉重的水体前行。Paul开始上上下下地异常忙碌,留我一个人傻了一样地站在原地,我的底线是宁愿沉船我们坐着dinghy漂流等待援救,大不了一起死,也不让他冒险做任何会伤到自己的不可逆反的举动留下我一个人承受双重压力。于是他的每个操作,都伴着我在边上故意添乱一样的心撕力歇的喊声,No!NO!No!我们向海警求救把。我想着跑船舱里拿手机还是用radio,但看着进水的船舱,我没有动,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如果船体在瞬间沉没,我可以立刻跳上边上的小橡皮艇逃命。纵然我是深海潜水员,也不想弄伤了自己憋死在船舱里。Paul似乎没有想那么多,他是依靠自己的行动派。海警能做什么?等他们来一切都晚了。他一边上上下下异常紧张地忙着一边不懈地说。 估计很多人没经历过这样的生死瞬间,体会同舟共济的涵义。我看着他忙碌的身影,以往所有的疑虑都远去,只有一个声音坚定起来,这个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没有失去gut(勇气)还在继续坚持奋斗到最后一刻的男人就是我一直在现实中寻找的精神载体。他在我制止的叫喊中快速地用绳子把桅杆拴在船一侧,终止了船沉掉的危险,然后割断了拴着帆船布的拖在海里的绳子,于是,我们的船又可以用engine走了,以每小时2海里的速度,慢慢地往陆地走。浪越来越大,风暴越来越近,我们谁都没有再说话,他专注握着方向盘开船,我痴痴地凝望着远方,希望海岸线快点冒出来,再回望追杀过来的大浪,按照船仪表上显示的速度和距离,计算以这个速度,我们能不能在风暴来临前赶回去。在桅杆倒塌时候的恐慌,延续了下来,只要还在这条坍塌了的船上,就是全身每个细胞都要爆掉的紧张感。慢慢地,我开始看到一条细线一样的海岸线在渐渐地增大,开始有一条帆船出没了,他注意到我们,远远地观望,分析到我们的处境是还可以自理,就又开远了,大帆船缺乏灵活性,永远不能相互靠得太近,尤其是在风大的时候。慢慢地,我们进了航道了。有几个准备出海的大摩托艇,远远地打手势,询问我们是不是需要帮助,意识到也许会沉船,也许会死的时候,我都没有哭,看到了陆地,看到了那几个上来询问我们是否需要帮助的人实实在在的交流,我差点控制不住要哭了。后来habor master开船来帮我们停船,停下来以后,我看到老公的衬衫全湿了,他没沾一点海水,全是因为出汗。那天是周五,正好是我们从cape code开船去了Nantuckett和Marsha’Vineyard 回来的路上。赶在天气预报25-30英尺海浪的大风暴来临之前。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辛跋涉和生死挣扎,我们的帆船拖着漂在水里的桅杆和海帆进了海湾。停船后,我本来以为到岸以后我会抱着我男人哭,告诉他我多爱他。可我只从船舱的冰箱里拿了一瓶啤酒,斜靠在船舱上看着码头外翻腾喧嚣的海浪和码头内的过往船只,慢慢的喝着酒。老公本来忙来忙去的还试图下海把帆船布捞上来,看到我在喝酒,就过来告诉我洗手间毁了不能用,我调戏他说,希望那不会影响你得sexual performance。 他也开始在惊魂未定里跟我不断地开玩笑。其间开始不断地有那些被阳光和海浪晒得黝黑的航海男人开着船过来打招呼,问我们是不是需要帮助,问我们发生了什么。在城市里太习惯了带着妆容和防晒霜的脸,刚来这里的第一天我还把他们当作异类。可是此刻,当我从大风暴的深处再次回到这里,看着海边每一张被海浪,海风,和阳光雕琢过脸,觉得真实温暖又安全。在这惊魂未定的时刻,我从心底深处,对这样的真实充满了感激。 本来我其实是习惯了人人端着虚假又客套的微笑的城市女孩,城市里,这种貌似友好的面具让我觉得倍加安全。我们度假的岛屿正是一个这样的地方,海边有来自北美各地的渴望遇到富有男人的漂亮平民女孩子,有慕名而来却因为昂贵的海边餐馆和旅店而变得焦虑的人,也有很多到处观察街上的人群试图判断每个过路人的钱包里到底有多少钱的城市动物,也有在Chappaquiddick岛上和肯尼迪家族作邻居的人……在这造作势利的空气中,餐馆里每个漂亮的服务员都打扮得精致,把性感发挥到极致,每次去餐馆一进门,就有餐馆服务员弱不经风地对着老公扑上来,大有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肯错过任何一个可能会遇到一个肯尼迪机会的架势。我本来喜欢这样的环境,也端着淡漠优雅的微笑,维持一种文质彬彬的友好面具跟着逢场作戏。可是这次只有五个小时的风暴,让我爱上了海边那些不加修饰完全自然淳朴的人。再次真实地踩在我在生死之间那么渴望的,坚实的陆地上,我一改以往的习惯,没有再造作地选择正式的餐馆去看服务小姐端着的优雅客套的微笑,然后无聊地拉着老公从每个人的举止修养中分析每个人背后的阶层和基础教育。停车去快餐店买了汉堡,然后在路过的一个国家公园的playground荡秋千,夕阳很美,有个瘦瘦的小男孩要过来一起玩,我说,你应该去那边婴儿区玩。他害羞地笑了,说他10岁但是看起来像7岁,老公问他,10岁的感觉怎么样,他说,他很成熟,他知道death。我们问怎么知道的,他说图片,然后拿出来,一张一张给我们看,原来是星球大战之类的,我在夕阳的余晖里坐在秋千上转头看着老公趴在桌子上被一个声称10岁的小男孩教着怎么玩牌,心想这样温暖简单的human contact,可能是他内心里惊魂未定的治愈系,就在心里对这一切真实的存在感充满了满满的感动。暮色来临,公园里充满了温暖的篝火味道,和周围有人的笑声,我就对这世界没有跟着风暴一起坍塌,还真实地存在着,而充满了感激。满天繁星下,有流星划过。虽然真的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开始,但你还会跟我去航海吗,老公小心翼翼地问我。当然,我毫不犹豫地说。我爱自然,在城市里呆了太久,会不由自主地变成城市动物,多多少少地因为环境而有时候变得 snobbish或者judgmental,而忘了我们的文明,和周围所存在的一切,其实都不是那么理所当然。人会常常把自己周围的其他人当作敌人,而忘记了我们从单细胞开始不断地面对的自然挑战下异常艰辛的生存和延续,污染,衰老,疾病,病毒,自然灾害,和每一个被流星击中毁灭地球文明的可能,都会把一切的努力付诸东流毁于一旦。如果有一天,人类文明,地球生命,不管是因为天外灾难,还是人为原因,不能延续下去,我会非常的难过……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在不远处的生死瞬间里遥望着海岸线,渴望着人世的一切,你永远都不知道,你有多爱我们的文明,和人世间的一切。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1-28 12:36 4072 0 2015-1-28
admin 魁北克的早餐及加拿大早年生活一瞥 attach_img
文/慧卿 西式早餐历来有别于中式的清粥小 菜,正如彼得·梅尔所说 :“维多 利亚式的大餐,属于过去在一早用来养 精蓄锐的补品,这样,才有办法进行一 上午猎狐狸或建立帝国的艰苦工作。” 魁北克式的早餐尤其如此,即使当 地人不需要猎狐狸或建立帝国,加拿大 寒凉的气候也要求 人们一大早就汲取足 够的热量。 如果您在清晨或上午走进 LA BELLE PROVINCE 餐厅,迎接您的是 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无论男女老幼,人 人守着堆得满满的餐盘吃喝得不亦乐乎。 最基本的传统早餐是两只煎蛋、四 块切成三角形涂好了黄油的烤面包,一 大堆刚刚煎好的土豆块,肉类可以在腌 肉、火腿、香肠中任选一种,此外还有 一小碗焗豆子,橙子、哈密瓜等水果, 滚烫的咖啡,配套的果酱之类。 如果您 想来个升级版,可以点厨师特别推荐的 SPECIAL DU CHEF,那么在上述基 本早餐之外还可以增加一个煎饼,腌肉、 火腿、香肠三种肉类俱全,另一版本则 是三个鸡蛋两种肉类,咖啡、烤面包、 煎土豆、焗豆子不变的情况下,还增加 了橙汁和种类更多的水果。如果您比较 喜欢吃鸡蛋,也可以选择五花八门的煎 蛋卷,有不加任何配料的,也可以加腌 肉、香肠、青椒、辣椒、蘑菇、洋葱、 菠菜、奶酪等等配料,三个鸡蛋加上配 料煎出来的蛋卷已经相当可观,此外照 样加上面包、土豆、豆子、水果、咖啡 和果酱,饭量小的人大多招架不住。 早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日常 生活,日常生活则生动地体现了一个社 会的文明程度。 去加东旅行的游客,大多要去参观 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安妮的小木屋, 这个景点源自于加拿大最著名的儿童文 学作品《绿山墙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 台湾版本译作《清 秀佳人》),这部被马克·吐温誉为“最 甜蜜的描述儿童生活的小说”,“安妮 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与喜爱的儿童形象”,是加拿大著名女作 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于 1904 年至 1905 年间创作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就 是位于爱德华王子岛的绿山墙农庄。 主 人公安妮是个孤儿,十一岁的时候被 绿山墙农庄的主人终身未婚的马修和 玛莉拉兄妹收养,她在这个风景如画、 民风淳朴的小村庄里从一个天真活泼 的小女孩成长为聪慧善良坚强独立的 职业女性。阅读这部杰作的读者在被 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种种美好情愫所感 动,被安妮的天真无邪坚强乐观所感 染,被那风趣幽默隽永活泼的文字逗 得乐不可支的同时恐怕也会对其中描 述的二十世纪初加拿大民间的日常生 活场景由衷赞叹。 安妮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偏僻宁静的 小山村,她的收养人是最最平常朴实的加 拿大农民,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缺乏足够 的物质条件和社交礼仪,就以这个家庭招 待新来的牧师夫妇为例,安妮向她的小 伙伴介绍道 :“我们要吃凝胶鸡和冷口条, 我们有两种凝胶呢,红色的和黄色的,冰 激凌、柠檬冰、樱桃饼三种饼干,还有水 果蛋糕,还有玛莉拉最出名的黄李脯,她 特意为牧师留的呢。 还有重油蛋糕、夹心蛋糕……”到了那一天,主人们不仅把“最 好的茶具”拿出来,还用玫瑰和蕨装饰了 桌子,牧师认为“那无论对眼睛还是对味 觉来说都是场盛宴”。 精神生活方面也毫不逊色,岁末农 闲,农民们举办和参加朗诵会、音乐会, 组织和欣赏戏剧表演,门票用于慈善事 业,此外还有展览会给各种农副产品提 供竞赛场所。加拿大总理进行政治性巡 游“对他的忠实追随者发表演说”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男人和相当部分的女人都到 三十英里以外的城里去了。”尽管这时候 女性还没有选举权,但妇女们参政议政 的热情还是相当高涨。 看 来 在 加 拿 大 这 块 辽 阔 的 土 地 上,一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已经多彩多 姿了。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00:59 4066 0 2014-9-6
此时此刻 简评戚本禹的《评李秀成》 attach_img
简评戚本禹的《评李秀成》 文:黄东黎(蒙特利尔) 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重要将领,很有些名气,他究竟是一个什么人物?史学界对李秀成的评价一直 存有争议,主要集中在“英雄与变节”的问题上,而他的农民革命英雄占主导地位。1963年,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戚本禹发表《评李秀成自述》,说李秀成自述 是背叛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自白书”,他是一个投降清朝的可耻叛徒,从而引发了史学界一场激烈争论。 1964年8月戚本禹发表第二篇《怎样对待李秀成的投降变节行为》文章,这场论战忽然偃旗息鼓。戚本禹“定调”为何有如此权威?他的思想和论证能否站住脚?最近,我看了戚本禹2011年在香港出的《评李秀成》一书,两个世纪前的历史人物,今天被重启“旧瓶新酒”,我觉得对过去的“权威”评论,有必要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观点,也是作一次商榷并研讨。 2011年版的戚本禹《评李秀成》 文革初的戚本禹 戚本禹在这本书里,收录了他的《评李秀成自述》和《怎样对待李秀成的投降变节行为》两文,附上说明和当年有关材料、李秀成自述原文,没有新的文章和学术观 点。戚本禹在书《序》中说,他1963年在《历史研究》发表《评李秀成自述》,认为李秀成是一个革命变节者以后,受到太平天国历史专家罗尔纲等人的反对, 罗认为李秀成从始至终对革命忠心耿耿。同时戚本禹文章也被中宣部领导周扬否定,批判他对李秀成“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接着,中宣部组织全国史学界名流开 会对他的文章“大规模围攻”。1964年春,毛泽东对李秀成的问题作了16字批示: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忠王不终,不足为训。 戚本禹说,毛主席这十六个字,掷地有声,有千钧之力。邓力群告诉他,不是忠奸的忠,是始终的终,意思是晚节不保。中宣部得知毛泽东肯定戚本禹批判李秀成的 文章后,一时慌了手脚,马上打电话通知各地,今后凡是歌颂和肯定李秀成的戏剧和文章都不要演出和发表了,批判戚本禹的文章也不发表了。 很快,戚本禹受到江青的接见。在中南海的办公室,江青告诉他主席的16字批示写在学术动态的材料上,批给中央领导传阅。江青说:“这可不是简单的表态呀,是大是大非呀,一场牵扯面很大的斗争呀!国内外的修正主义者,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叛徒呀!”江青还鼓励他说:“你做了件好事,给人民立了功,你要继续写文章。你别怕大人物的干涉,主席支持你,怕什么!” 文革中的江青 戚本禹听了很激动,夏天写完批判李秀成自述的第二篇文章,发表前送请周恩来、 康生、江青、陆定一、陈伯达、田家英、周扬、吴冷西、关锋、邓力群等审阅。196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发表了戚本禹的《怎样对 待李秀成的投敌变节行为》,这篇来势汹涌的文章发下来后,与他不同观点的文章不见了,人家都不写了,战场上没有作战的对象了。 为什么没了作战对象?戚本禹的文章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对手都被“炸懵了”。戚本禹说:“我学太平天国史,受了毛主席的影响,但写第一篇文章没有得到主席的授意,我只是毛主席秘书室的一个小秘书。当时党内对赫鲁晓夫背叛列宁、斯大林的行径正进行严厉批判,对革命叛徒的深恶痛绝左右着我的思想观,并激发了我的写作冲动。”这让人不难看出,戚本禹“古为今用”的思想动机和他背后的强势。 上世纪六十年代,戚本禹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任秘书,发表《评李秀成自述》以后,受到毛泽东的称赞,先后提拔为处长、副局长、《红旗杂志》副总编。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戚本禹任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办公厅代主任等职,可谓手握大权,红极一时。但他1968年即受到审查,被关在秦城监狱18年,直 到1986年释放。戚本禹出狱后,继续从事历史研究和一些写作、编辑工作至今,在香港一家图书公司出版了他的原著《评李秀成》。 文革笔杆子:戚本禹、王力、关锋 戚本禹说,学术问题不能离开世界观,研究历史也是如此。不 难看出,戚本禹的“不能离开”,正是用固定的“痛恨革命叛徒”的思想,以“无产阶级”世界观作为学术基础,评论古人。他学太平天国史也是“受了毛主席的影 响”。因此他的两篇评李秀成的文章,“革命”一词比比皆是,随处可见伟大的农民革命与反革命、革命英雄与革命叛徒、革命政权与反革命阶级、投降变节与革命 气节、革命理想、革命领袖、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毛主席说……等等,通篇充满浓厚的阶级世界观和政治色彩,这是在“研究历史”吗? 学术研究,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能以固定的、“实用”的世界观,研究与自己政治思想“对味”的东西套用历史,借古喻今,更不能为权势需要而曲意逢迎。抛弃私心杂念,站在历史的大场景上以史料为基础,对史实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研究,从事物的联系中考证,不为其他左右,做出准确公正的结论,这是必须的科学态度,也是对历史及其人物的负责。在这方面,史学泰斗陈寅恪的风骨,治学精神,昭昭可鉴。我从下几个方面评析戚本禹的《评李秀成自述》。 一、 太平天国是“伟大的农民革命”吗? 戚本 禹对李秀成的“定性”,是根据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南京)李秀成被俘后写的一个自述。他说李秀成在自述里美化太平天国的死敌曾国藩、曾国荃兄弟,赞美 曾国藩“恩深量广,且救世人之心”;“仁爱惠四方,兼有德化之心”。丑化太平天国伟大的革命斗争是“误死世民”、“害民害众”、“世人之劫数”,攻击革命 领袖洪秀全,还表示要为清朝招降太平军余部。所以李秀成是革命的叛徒。 李秀成像(英国人绘画) 李秀成是不是“革命叛徒”,首先要搞清太平天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运动?如果它不是“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员、后期的领导人李秀成就不是革命者,自然就谈不到“革命的叛徒”,其他问题另作别论。 历史是由人来完成的,要搞清楚历史,就要还原人的真相。 1864年5月,搅得大半个中国13年战祸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快撑不住了,此时天京城外被曾国荃的湘军围得像铁桶一般,城内断粮已数月,太平军和百姓饥 饿难捱,以树皮草根为生,洪秀全想活也得靠食“咁露”(野草)度日。6月1日53岁的天王去世,有说是服毒,有说是病亡,反正他肯定绝望,自知城必破的下 场。一个多月后的7月19日,湘军攻下天京城,在天王府挖出洪秀全尸体焚烧,用大炮将骨灰轰出,这次天王真的“上天”了。 然而半年前,洪天王还享受着锦衣玉食、美女如云的奢华日子,他的天王殿和龙椅镶满了金银珠宝,光他头戴的纯金王冠和身上金佩饰加起来重达30斤,他所用的 物品连脸盆、碗筷、痰盂、夜壶都是黄金制作!抢占天京后,洪秀全建造了华丽的天王府,他拥有88个嫔妃,1000多个宫女专门伺候,整日沉溺琼楼花园之 中,一天也没出过大门。这位“革命领袖”的骄奢荒淫,比只有十来个后妃的“地主阶级”总代表咸丰帝厉害上百倍。 洪秀全的玉玺 史料记载:“东王杨秀清性尤淫纵,逼取民女未满17岁者36人为王娘,好杀人,奇酷之刑多为所定,出必前后拥护数千人,金鼓旌旗,轰雷耀日。尝造大床,四面玻璃,中贮水,蓄金鱼荇藻,枕长四尺二寸,可见淫乱之一端。” 太平天国各王也都争相占地建府修宅,尽显骄横奢靡。而恭俭宽仁、勤快节约出名的“反革命”头子道光皇帝,在“天国王爷”面前反倒像个自卑的老农。这样一群 土豪匪霸能带领农民革什么命?无非是推翻清朝,建立一个迂腐蒙骗的上帝教“天朝”。戚本禹盛赞洪、杨等王爷们都是“革命英雄”。原来“革命英雄”就是能够 享受纸醉金迷的生活,靠什么呢?自然是两个字“杀抢”! 说太平天国的“革命意义”,极“左”时代总爱渲染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男女一样均分土地,“天下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女人尽是姊妹之群,天下无处 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一制度是出自中国古代《禹贡》和“大同”思想,没有任何实际操作性,是一个农业的军事共产模式,也从来没有实现过。太平天国反而 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大官、小官和士兵的待遇决然不同。如王爷、丞相等高官可以有众多王妃、三妻六妾,却规定普通官兵母子不得并言,男女不许说话,更不准交 往、结婚。谁敢违反天朝定律,轻则鞭挞砍头,重则“点天灯”,五马分尸。所谓的“均匀、公平”,完全是“天国谎言”。 “反帝国主义”,是过去罩在太平天国头上的一道光环,实际又是个谬误。首先,太平天国从建立之始,因为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血脉”关系,其头目们就和洋兄弟们勾勾搭搭。洪秀全在天京与英国使者亲切会面,大谈与洋兄弟合作,他要一统江山。 1858年,英国军舰“李氏号”(Lee)经过南京,遭太平军将士误击,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英军首领)下令反击,洪秀全把发炮的军士斩首后,派人向英国人道歉,希望洋人兄弟帮他灭“臭虫”(满清)。他写打油诗示好:“西洋番弟听朕诏,同顶爷哥灭臭虫。爷排定定今到来,替力出力该又该。朕据众臣本章奏,方知弟等到天都。朕诏众臣礼相待,兄弟团圆莫疑狐。”洪秀全的“诏书”,让额尔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广西金田洪秀全塑像 此后,以洪秀全本人为首,一直对帝国主义洋兄弟十分看重,李秀成攻上海受挫,才与“洋鬼”结了仇。但1863年,慕王谭绍光等人仍然与驻苏州一带的英军统 领戈登通信,要求做买卖,搞军火生意。明白表示:“我朝系与清朝争疆土,与外邦毫无嫌怨。”所以,太平天国的“反帝”无从谈起。 天国的妇女“解放”了 吗?答案是否定的。太平天国确实不让妇女缠足,设有女营女官、女试,但除了洪秀全利用客家大脚妇女守卫王宫、强迫被占领城市的良家女子从事男子一样的沉重 劳役外,没有任何“妇女解放”的迹象,女科举也是昙花一现。在太平天国所有官书里,都不曾说过要男女平等。 洪秀全的《天父诗》,是太平天国不尊重妇女的“经典”。这位洪教主在宫中创作了500首歪诗,大多是管束、恐吓妇女的“天条”。录其中几首—— 14、右眼惑尔,则挖尔右眼。左耳惑尔,则挖尔左眼。 17、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起眼看丈夫,三该打…… 18、讲话有大声,六该打。有叫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喜欢,八该打。 123、几多因为一句话,五马分尸罪不赦。 378、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洪秀全这些不像人话的“诗”,俚俗粗鄙,实在不值一看。可笑之余,不难明白他为什么10年考不中一个秀才,以他这种“革命思想”和文化水准,考20年也不会中举。 再看他对儿子的培养,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对继承人的教育,洪秀全一直没有给洪天富贵请老师,任幼天王在宫中“自由发展”,却在儿子9岁时就给娶了四个太子妃。今天保存下来的洪天富贵的供词、诗句,错别字连篇,文理不通,着实令人费解。 洪天富贵供词手迹 1864年10月,16岁的洪天富贵被清军俘获,他很快写了供词,包括太平天国官员名单、洪秀全的宫廷内幕等,承认自己有4个老婆,揭发其父老天王有88个“王娘”。11月18日,洪天富贵被处死前写了四首诗,其中一首写道:“如今我不做长毛,一心一德辅清朝;清朝皇帝万万岁,乱臣贼子总难逃。” 这是戚本禹赞美的“革命领袖”以及培养的接班人,如果戚本禹看过洪氏父子的诗,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洪天王害人也害了自己儿子。 一个农村的穷酸读书人,洪秀全怎么忽悠起来干的“大事”?这要从根子上说。广东花县的洪秀全在家不务农,靠父兄打理自家几亩薄田和自己时不常教私塾度日。他屡试不第,快40岁了当官的希望已然破灭,他把失落怨气迁怒于满清“鞑子”。 洪秀全故居的卧室 当时的中国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两千多万巨额赔款,白银外泄,鸦片蜂拥入内,乡村农民和小地主阶层负担加重。《南京条 约》的“五口通商”,使一些城镇人也丢掉饭碗,更多的人破产贫穷。清政府和官员不思体恤,继续压榨百姓,中国满目疮痍,各种社会矛盾处于极其尖锐状态。又 赶上黄河、长江流域各省连年水灾旱灾不断,饥民遍野,到处堆满了“怨恨的干柴”。这些国内外的“大气候”,给洪秀全及太平天国日后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创造 了“机遇”。 1850年9月的一天,洪秀全在广州闲逛时,偶然得到一本派发的《劝世良言》,这是中国基督教徒梁发写的书,主要鼓励人们信仰上帝,顺从基督,安贫乐道 等。洪秀全从一知半解的基督教中突发灵感,造出与基督教实质不同和相反的“新教”。他发誓,你满清看不上我,害得我不惑之年还混不进官场,我非搞出个样儿 折腾死你! 洪秀全返回村里,先借生病装神弄鬼,以天父的儿子下凡妖言惑众,传播上帝教扩大自己“内需”,广召教徒。洪教头在老家发展不顺,就与冯云山跑到广西传教,把基督教演变成“拜上帝会”,这个八卦比他科举考试要容易得多。 金田旧址 他们先后纠结了山民杨秀清、自耕农萧朝贵、小地主韦昌辉、乡绅石达开等人为骨干,到处演出“天父下凡”、“天兄附体”、“拯救众生”的双簧,蛊惑不明真 相,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洗礼”拜上帝。洪教主变成了上帝的第二子,代替天父天兄下凡,他还编造出一个上帝的“对头”——阎罗妖,把这个假想敌随时附会到 反对派和他要消灭者的身上。1851年1月洪秀全等人利用“上帝平台”,在金田打造兵器,集合几千教徒,开始了扫除儒家孔孟之道、诛灭清妖,大开杀戒的造 反。 洪秀全当了太平天国首领,不断发展教徒扩大队伍,率太平军攻陷福建永安城后,立即封王建制,从广西、湖南、湖北一路杀抢,占领南京,众王弹冠 相庆,大兴土木建造王府。享乐五年后,王爷们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洪秀全忌恨东王杨秀清的“代天父传言”,指使北王韦昌辉受将杨秀清满门抄斩,韦昌辉因不满 翼王石达开,接着将石全家杀害,石达开带兵返回天京又将韦昌辉活捉并灭其门,两万多太平军尸横街巷,满城血雨腥风。杨秀清被杀后,洪秀全下诏分尸,然后投 入大铁锅煮成肉糜,集合众将士来吃“革命”老领导,又下令将韦昌辉“五马分尸”。 太平天国的暴虐令人惊诧,他们贯穿始终的狭隘性、残忍性、自私性、欺骗性以及宗派思想、享乐主义和低级趣味,不要说与中国几千年儒家的核心价值“忠、孝、 仁、爱、礼、义、廉、耻、信”格格不入,就连与太平军起家的“基督教”劝人向善、戒杀戒贪也一百杆子打不着。太平天国的革命究竟在哪儿?天国的精神又是什 么?很想恭听戚本禹的教诲,哪怕他多说几句让人信服的话、举出几个实在的例子,可惜都没有。 洪秀全与天王府图(法国人绘制) 从太平天国前期的残酷倾轧、政权腐败庸俗到中后期的到处攻城掠地,烧杀抢劫,连年发动战乱,再到彻底灭亡的14年间,内部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生产力,造 成危机四伏,民不聊生。在外部,太平军在长江流域牵制了清朝几十万主力部队,使英法联军区区万人1860年打进北京,烧毁圆明园,威逼清政府签定屈辱的 《北京条约》;沙俄从1858年到1864年乘机强迫迫清政府签定《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侵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大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共 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太平军起到了促进清朝内外交困,丧权失地,加速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作用。 历史不是漂亮口号喊出来的,太平天国既没有平均地权,没有反帝反封建,也没有解放妇女,更没有人民平等自由,从任何角度上讲,太平天国都称不上“伟大的农民革命”,这是活生生的历史实事。 太平天国是披着宗教外衣,利用“拜上帝”邪教煽动无知和不满的民众,暴力推翻清政府,帮助其建立新的封建腐朽“天朝”的反叛运动。 二、 李秀成不是“革命的叛徒” 戚本禹在《评李秀成自述》中说“历史真相是不能改变的”,然而,真相的历史却被掩盖和改变了许多年。往往虚假的东西,要比真实来的容易许多,因为不用据实考查史料,深入研究论证,不需要对历史负责任,凭借权势和“随心所欲”就能蒙骗一时。 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太平天国灭亡了一个世纪,戚本禹却要为早已被推翻的政权“鼓与呼”,并且没有尊重史实地“造成舆 论”,把太平天国整个改变了样。这个政权一切封建迷信的、黑暗腐朽的、倒退与破坏性的实事,他都避而不谈,在他第二篇《怎样对待李秀成的投降变节行为》 中,更是把太平天国吹捧为“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伟大的农民革命”,洪秀全血染的王冠被他罩上“伟大农民革命领袖”的彩虹。戚本禹不提“伟大”的表现和作用,只是一味地高喊“伟大革命和伟大领袖”,同时造出一个“可耻的叛徒”。 李秀成自述手迹 戚本禹站在“两个伟大”的高度,审查出李秀成自述中对天国、天王不忠的言语。他写道:伟大的农民革命,被李秀成说成是“世人之劫数”,“乱坏世民”的“祸 害”;参加这场革命斗争的人是“乱星下降”、“作乱之人”、“不良不孝不义之徒”和“害民害众”的“众匪”。革命领袖洪秀全则是“不修德政”、“谗佞张 扬”,动辄要“椿砂剥皮”、“五马分尸”的昏君。 这是戚本禹给李秀成定性的主要依据,因为李秀成这些话,显然有悖戚本禹的“两个伟大”,至于太平天国是不是真革命他不管;洪秀全有没有昏君暴虐之事他不说;李秀成讲的是不是实事他不论;李秀成自述怎么没道理他不解读。总之,李秀成只要有戚本禹认为的“反动言论”,戚本禹就会随手挑出来,装进他安排好的“革命叛徒”笼子里。 对李秀成自述中“是以我心自愿,将国中一切呈供”这句话,戚本禹斥责:“这分明是出卖祖国,向敌人招供革命队伍内部情况,在李秀成的笔下,太平天国的革命已经成了社会的‘患害’,革命领袖已经成了‘众匪’头子。” 广西藤县李秀成的家乡 李秀成实话实说,戚本禹又把他提升为“祖国”的叛徒。祖国的含义是一个人祖先居住地的国家,太平军1851年4月抢占南京,号称国都“天京”,这块地方13年后便被清政府军收复,李秀成哪个祖先在围城里住过?就算国中之国的天京是李秀成的“祖国”,那么清朝统辖下的中国是什么?李秀成生长和其祖先居住的 广西藤县又是什么?难道都是外国和藩邦?戚本禹为了树立太平天国的“正统”,把李秀成彻底搞臭,不惜混淆“祖国”这一基本概念。就差再添上个“民族”字 样,李秀成就变成了叛变革命、背叛祖国、民族叛徒,罪名岂不更全乎? 罗尔纲是著名太平天国史学专家,他认为李秀成从始至终忠于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说李秀成自述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的“伪投”、“缓兵苦肉计”,戚本禹反驳说“这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没有共同之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罗尔纲曾一直为李秀成辩护,直到戚本禹手里亮了“尚方宝剑”才罢休。罗尔纲的太平天国“革命论”以及对李秀成的评价,也有“路线”的偏激和个人崇爱的拔高,我并不赞同罗老先生的一些观点。 罗尔纲 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稿》 但是,戚本禹在两篇“批李”的文章中,多次搬出马克思主义,都是些毫无实际、华而不实的大话来吓唬人。既然如此,就不妨看看马克思是怎么分析和评价太平天国的。 1850年,在德国的马克思得知大清帝国的广西发生太平天国起义,兴奋地认定“这个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必将给这个国家的 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马克思分析清朝因鸦片战争导致内外交困的深层因素,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即将爆炸 的地雷上,这个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革命和作用信心十足。 然而仅仅过了11年,1862年太平天国还没有灭亡时,马克思在他的《中国纪事》一文中, 笔锋一转,毫不留情地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 命,好像就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 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 恨铁不成钢,从充分肯定到恶语诅咒,展现出马克思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1861年6月29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翻译官富礼赐发表他的“游记”,详细记 述了太平天国王爷们醇酒美人的奢华享受,透露了这个“天国”里高层的狭隘封闭和腐化堕落。富礼赐的《天京见闻》刊出后,西方各国更坚定了太平天国不能成事 的看法。此文对马克思的影响也很大,他知错就改,展开了对太平天国的激烈抨击。 马克思主义自居的戚本禹,肯定知道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论断,尤其一针见血指出“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为什么在他的文章中一字没有呢?因为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魔鬼”说,与戚本禹的“革命”说有天壤之别,摆出来就无法自圆其说,这便是戚本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 比较马克思导师和一百多年后戚本禹学生的“太平天国论”,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再看中国近 代儒学大智者梁启超的评价:“所谓太平天国,所谓四海兄弟,所谓和平博爱,所谓平等自由,皆不过外面之假名。至其真相,实与中国古来历代之流寇毫无所 异。”与梁启超同为康有为弟子的欧渠甲,一直力主反清,但他坚信:“洪、杨与其党徒,起于草泽无赖,稍得土地,即以为安,封王数百,彼此争功。”他还指出 “洪、杨一旦得意(成功),其骄横无礼,贻害民众,恐有甚于满清者。”这些精辟之语,按照戚本禹的观点,那就是大逆不道,统统是反动派、反革命份子,也应该揪出来彻底批判、打倒。 梁启超 他说“太平天国与历代之流寇毫无所异” 如上所述,太平天国不论从外表到本质,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封建腐朽加宗教的、虚伪残酷和破坏性强的、以暴力建立“洪家天朝”的集团,它没有先进的思想 理念和政治纲领,不可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创造人民大众的精神和物质文明财富,根本不是所谓“伟大的农民革命”。因此,李秀成作为不是革命集团 的重要首领,无论他在自述中说了什么,无论谁在别有用心地生拉硬扯,李秀成都够不上、也根本不是什么“革命的叛徒”。 三、李秀成自述是总结和忏悔而不是投降 戚本禹认为李秀成被俘后,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失去信心,表现出求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主要根据还是李秀成自述中对曾国藩、曾国荃的尊重如“罪将一身屈错,未逢明良,今见老中堂(指曾国藩)恩广,罪将定要先行靖一方酬报”等语,以及李秀成提出自己出面招降太平军余部。 给李秀成这样的人物“定性”,如果仅抓住他说的一些“软话”和让余部停止抵抗,就断定他是“反革命”投降,这不符合辩证唯物史观原则。抛开自己的主观意 识,从历史真实背景及太平天国的性质、李秀成的经历和思想变化、太平军继续作战与停止抵抗的具体因素等,对李秀成进行较为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就能得出正 确的结论。 苏州忠王府 (一)李秀成对个人和太平天国的总结 李秀成被俘后写的自述,不是一般的“供词”,他写了洋洋洒洒五万多字,大概有六个方面内容:1、自己加入太平军的经历和悔悟;2、金田起义和“天京事变”的历史;3、解天京之围及太平军作战情况;4、对洪秀全偏执猜忌、任人唯亲的种种不满;5、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几大原因;6、表达要为曾国藩收复太平军余 部的愿望。 李秀成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去世早,家中只有母亲和弟弟三人,他“种地耕山,帮工就食,守分安贫”,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怎么会参加“作乱害民”的太平军?李秀成回忆道:“天王密教世人敬拜上帝,将此之蛇虎咬人,除灾病惑教世人。是以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每村或数十家之中,或有三、五家肯从,亦有读书明白之士不从,从者俱是农夫之家、苦寒之家。” 当时西王萧朝贵带兵驻在李秀成家附近,“见村民的粮谷衣食等,逢村即拿,民家将粮谷藏入深山,也都被抢去”。李秀成回忆:“凡是拜上帝之人,房屋俱要放火烧之,家寒无食之故,而随他也。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而何不畏。”李秀成就是千百人中“肯从”的一个人,此时房子已被烧掉,没粮食没钱,想回家又怕被清军抓捕,只有跟着天王“闹革命”了。他说:“我自幼不知分毫之事,迷迷懞懞而来,造成今日之患害,为人哪肯作不良、不孝、不义之徒乎!” 忠王府拙政园 太平军一开始就到处抢劫百姓财物,烧毁民房,诱骗胁迫善良朴实的农民入伙起事,攻城陷镇,哄抢银库粮仓,打家劫舍,割据一方,这不是土匪是什么?李秀成说:“自拜上帝之后,广西贼烽四起,年年贼盗纷张一出。” 这是李秀成的早期亲身经历、所述十分详实,不知戚本禹有何观感? 一条通向李秀成说的“众匪”之路,他为什么走了下去?除了“迷迷懞懞而来”之外,他在太平军中算得上是个“秀才”,凭着作战骁勇和高人一等的“情商”,他 由一个士兵以功勋卓著提拔到“地官丞相”、“副掌率”(副总司令),加上固有的“忠君”思想和表现,他被洪秀全封为忠王,成为太平天国的统帅。天王的赏识 提拔,自己的“高帅富”,李秀成不能不感恩报德,为洪氏“江山”尽职尽忠。 (二)李秀成对太平天国的认识及忏悔 戚本禹在《评李秀成自述》中说:“他(李秀成)对于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倡导的太平天国的革命理想,一直缺乏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孙中山 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早期对太平天国运动推崇备至,但是,随着思想渐趋成熟和对太平天国研究后,孙中山在《太平天国战史.序》中指出:“洪秀全之所以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做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他得出结论:“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毛泽东年青时崇拜曾国藩,说他“收拾洪杨一役,是大手笔。”对于镇压太平军的胡林翼(清湖北巡抚,湖南益阳人,号润之),毛泽东更是钦佩他的文韬武略和做人为官之道,把他当成学习楷模,并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润之”。 而建国后的毛泽东转变了态度,肯定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运动,代表清政府的曾国藩、胡林翼自然成了反革命和刽子手。毛泽东和孙中山两人,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由推崇到批判正好相反,说明他们都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 青年毛泽东 领袖毛泽东 李秀成在太平军初期,尽管目睹过烧杀抢掠,但由于他生长偏僻山村,年轻不谙世事和拜上帝教的“洗礼”,他对太平天国的本质和未来是没有明确认识的,不然他也不会抱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加入太平军。但是,如果他“一直缺乏坚定的信念”,怎么能在此后的生涯中一展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屡立战功? “天京之变”后,李秀成才对太平天国和洪秀全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他自述道:“自杀东、北王,翼王出京之后,人心改变,政事不一,各有一心,主上专信同姓之重。”天国首领们相互猜忌杀戮,内部分裂,洪姓专权,人心思变,李秀成由此觉察太平天国前景不妙。 洪 秀全又是什么样子呢?“不理三日朝政,不开三日府门,閤朝文武因何而止免乎!”李秀成发出这样的叹息,他“屡启本力谏,与主力辩事理”,结果是“万不从 容,人无天理,非是人伦。”他的直言进谏,一再遭到洪天王的拒绝和严斥,不仅是李秀成自述,几乎所有记载都称洪秀全脾气暴躁,喜怒无常。 1861年太平军占据的九江、安庆等重镇相继失守,陈玉成战败身亡,太平天国形势急转直下。李秀成临危受命节制诸王,统领全军。此时他因军政问题与洪秀全矛盾日深,进一步看清其面目:“我主用人不专。信人之不实,谗佞张扬,明贤偃避,杰豪不登,故有今日之败。我久经力谏,数十封章,不从我谏。因自幼为民之时,不知天王欲图天下,骑上虎背,不得不由。”这段话集中反映了李秀成对“天王误国”的看法以及他的身不由己。 被复原的洪秀全宝座 李秀成接着说:“我生世亦未悉天命之先排,若人能先有先知,何肯违犯天命,逆天行事。”他又一次写道:“何人愿做不良、不义、不孝,何人而背井离宗、离亲别友、去戚离乡?此之机变作,实实无知。”这是李秀成对参加太平军的无知,自己背井离乡、“不良不义不孝”所表示出的深深忏悔。 他总结道:“世民随洪姓而来,作一路而至,即是云沙而已。今我天朝封万千之将,天王斩去万千宇宙,业已数尽国崩,观之是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李秀成通过“天国”实践,检验出自己的“逆天行事”,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无疑也是他的反躬自省。戚本禹在“评李”中,对李秀成自 述不作全面分析和展示,凡是自述中不利自己观点的语言一概不采用,以极左思想迎合政治形势,借古喻今,先入为主,把李秀成的醒悟和反思扣上叛变的大帽子, 既体现不出他说的“科学方法”,也显失准确和公正。当时文化部周扬及有关学者批评戚本禹对李秀成“攻其一点,不尽其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李秀成并非怕死投降 戚本禹在第二篇《怎样对待李秀成投降变节行为》一文中,更严厉地“宣判”李秀成是投降。他认为,李秀成在被俘以前基本上还是坚持了革命斗争,但是李秀成的意志并不是坚定的。 主要根据来自曾国荃的幕僚赵烈文的记叙,戚本禹说,李秀成被俘当天受刑后,晚上赵与他谈话,态度和善,也曾力劝曾国荃不要给他上刑,意志不坚定的人,在绝 望中容易产生侥幸心理,李秀成或许认为官方的态度有了转变,于是大谈其在革命队伍“骑虎不得下”,“我家人心不齐”等等。戚本禹说的这些,完全是自己的臆 想。 曾国荃 书信手迹 戚本禹第二个根据,他在书中这样讲:赵烈 文问李秀成:“汝今计安出?”他说:“死耳”。但是紧接着又说“顾至江右者皆旧部,得以尺书散潜之,免戕贼彼此之命,则瞑目无憾。”“言次有乞活之意”。 我们把赵烈文这一段记叙连贯起来看,李秀成的“死耳”是无可奈何的,以散遣旧部来乞求敌人的宽赦,才是他追求的目的。有人只引述“死耳”的话来证明李秀成 有了“尽忠革命的立场”,对“死耳”后面的“乞活之意”却不去管他了,这不是断章取义吗? 戚本禹这种说法很有问题。李秀成回答“死耳”,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惟有一死!”,这应该是毫无畏惧的表示,陈玉成被俘时也曾说:“大丈夫死则死耳!”戚本 禹把李秀成的话和赵烈文的记叙夹杂一起,加上自己的“连贯”,就成了李秀成乞求不死的证据了。李秀成说得很明白,散遣旧部是为免遭残杀,戚本禹怎么不连贯 李秀成说的“则瞑目无憾”?戚本禹在这里却忘记了阶级斗争,绝对相信“阶级敌人”赵烈文,用他的一句“乞活之意”,来证明自己的“投降说”,究竟是谁在断 章取义? 第三个根据,戚本禹这样推断:曾国藩见李秀成之后,几声“汝亦好汉”、“可惜!可惜!”的长叹,已经使这个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将军热泪盈眶,因为击中了 他长期对洪秀全不满的隐痛。所以李秀成说:“若我主在邦全,我为此事,是我不忠。今主死国亡……天朝失国,今蒙恩待,愿代收齐报德。” 曾国藩及其全集 李秀成这句话明明是事后写在自述里的,戚本禹又把它“前移”到这个场合,紧接着下评论:“这些辩护词,多么符合这个由思想动摇而走上投降变节道路的农民革命将领的性格,多么符合这个被俘的军事统帅的身份。” 看到此让人不能不说:戚本禹的论调多么符合牵强附会! 李秀成由士兵到元帅,体恤爱护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太平军,他被俘后十分清楚太平天国大势已去,他不愿尚存众多的太平军续延战祸,贻害百姓,再做无谓的流血牺 牲。他说:“我兵数十万众乱坏世民间,我不能卫国,其害民,皆我之最也。今国败尽,愿收齐人众,免我兵不可再坏凡民。”李秀成这个负有情理和道义责任的举 措,戚本禹说是向新主人讨好,首先为了自己,出卖自己的阶级兄弟。李秀成的《招降十要》,被他说成是“一套完全有利于反革命的计划。”甚至骂李秀成要当统 治阶级的“鹰犬”。 戚本禹这话说的真轻松,他是想让太平军坚持“流血斗争”,造成国内可持续性大乱,经济彻底崩溃,让清政府倾全力把太平军赶尽杀绝,外国列强再次趁火打劫,把颐和园、故宫都烧光了才符合他的“革命理想”?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法联军烧毁的中国圆明园 投降,是一种认输或无奈的选择,投降与接受投降都是有目的的。战争状态中的投降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有条件投降,一种是无条件投降。有条件投降首要条件是保证活命,反正是死就不会选择投降。无条件投降则是主动向敌人缴械,甘愿一切受罚。 戚本禹一口咬定李秀成投降,那么李秀成具备什么投降条件?李秀成出天京城躲避山乡时,有乡民好心劝他剃发才能逃走,他说:“我国破主亡,若不能出,被获解 送大清帅臣,我亦不能复活。”他坚决不剃发,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吴三桂就不同,他向清朝借兵抵抗李自成,在清军命令下剃发归顺,这是有条件投降。李秀成被 俘表示招降旧部,但没表示自己投降也没提保命的条件,反而说招降事能否办成,他都受“刑正国法”。曾国藩及清朝上层,也从未表示对他不杀赦免。所以李秀成 不存在有条件投降。 李秀成是突围出城,困于山乡后被俘的,他没有主动送上门,向清军无条件投降。1858年5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李开芳部在冯官屯被清军围困,弹尽粮绝,李开芳只得亲笔写降表向僧格林沁投降,两千多士兵全部被绑缚到清营。李开芳以不死为条件的投降,结果还是被押赴京城凌迟处死,戚本禹却把他称为“革命英雄”。大渡河兵败的翼王石达开,绝望中把自己送入清军大营,还写了供词,他的这种无条件投降,戚本禹也没有任何“变节投降”之说,混淆是非之能事,窥一斑而知全貌。 石达开塑像 大渡河遗址 很难理解一个不存在投降条件,不惧死的人会投降,李秀成就是这样的人。 投降要有目的,李秀成已抱定自己一死,他没有为讨好曾国藩而提供和泄露太平天国更多机密,如分散各地的太平军具体情况,天朝“圣库”金银财宝的去向,侍王 李世贤、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的部署计划等。曾国藩认为李秀成有悔意而无诚意,其《招降十要》及“防鬼反为先”(防洋人)没有太多价值,他从没说李秀成 投降,对李秀成是不放心的,因而决定杀之。李秀成得知后,欣然谈定:“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图报!”他没有乞饶,没有抱怨,没有愤恨,到死 也没有剃发,这是真正坦荡无私,大勇大义的人格。李秀成如果真是投降,定能让曾国藩和清廷体验到他的“价值”,应该可以保全生命。被清朝重用的北洋水师提 督丁汝昌,就是太平军的投降者。 戚本禹多次把曾国藩所说“宛转求生,乞贷一命”当作李秀成投降的把柄,他又确信了他所谓反动透顶的“革命敌人”曾国藩的话。且不论曾国藩此言的真实性和其目的,按照戚本禹的推论,当年新四军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的战场上,脱离自己还在抵抗的部队,主动走向国民党军而“被俘”,也应该算为了保命投降吧,请问戚本禹:你敢说吗? 但戚本禹敢拿古人说事,硬是给李秀成扣上投降的帽子。 我们看李秀成被俘当天,曾国荃命刽子手用刀锥在他身上乱捅乱割,面对鲜血淋淋和剧痛,他毫无所动,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视死如归。为了写出自己亲历的太平天 国,从7月29日到8月7日,他遍体鳞伤关在木笼里之中,忍受酷暑和伤痛折磨,在生命最后时刻奋笔疾书,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留下一部五万多字的太平 天国珍贵史料,然后欣然赴死,实现了他自述中“死而足愿,欢乐归阴”的豪言。哪个“怕死乞活”的人有如此坚强的毅力和信念?李秀成的言行,不是特意“抹 黑”就能抹掉的。 四、李秀成是农民起义的悲剧英雄 从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李秀成离世,迄今整整150年。风云变幻,政权更迭,李秀成的名字仍然被今天许多人所知悉。虽然现在关于他的评价已不再那么重要,围绕他的是非也没有争议和定论,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李秀成与那个席卷半个中国的“天朝”一样,不会被历史所淹没。 李秀成宝剑 前几年曾播出过太平天国的专题片,广东的研究学者、南京大学教授都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至今苏、浙、皖一带太平军占领或经常出没地方的老人们,提起太平军还是一口一个“长毛”,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叫法”。 太平军“三河大捷”旧址的古镇,1858年清朝巡抚李续宾带领五千清军,与包围他的十多万太平军浴血奋战,最后寡不敌众,知府、道员、总兵、副将等文武官 员及士兵全部阵亡。在李续宾自刎的河边,当地居民对采访的记者说:“李九帅(李续宾字如九)是好人啊,他从不欺负老百姓,长毛是坏人,到处打仗抢东西,祸 害人。” 三河古镇 许多现实的人民“情况反映”,比满纸尽是“革命精神”的空洞辞藻要生动,要可信得多。太平天国占领并“定都”南京不久, 他们就受到了群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感和唾弃。清人《金陵纪事》,从细节上勾勒出太平军的一些“怪异”面貌及活动:“贼皆黑瘦,相貌多犯杀,断不能成 也。初出示皆魔障语,专以天父哄人,以天条杀人。自夸十日破城,不是人做事,乃天做事。” “伪官自旅帅以上皆戴风帽,女伪官出行,亦有伞有锣,敲不歇声。贼多赤足,其胆皆泼,心多入魔,目直视若痰迷者。以天为父,以狗肉敬之,以耶稣为天兄,即 其师祖。以二三十字为讳,改丑为好,凡姓王着皆改姓汪或姓黄。以神庙为妖庙,毁神佛抛于水。掳来人皆使拜上帝,又曰‘拜祖’”。这就是一般百姓对太平军的“看法”。 李秀成召开军事会议图 太平军北伐在山西平阳时,守城清军开炮打死一个北伐军的执旗手,此人乃首领林凤祥同村乡亲,惹起他大怒。城破之后,林凤祥下令屠城,搜杀三日,把全城百姓无论男女老幼尽数杀死,尸体叠压狼藉。 士兵出身的李秀成,对太平军的“匪患”、“害民害众”是有较早认识的。他进入高层后对洪秀全倒行逆施的不满,更不是一天两天。正如他所说:“我在京,洪姓不敢逼人,不敢十分强欺城中百姓。我不在城者,其满城逢屋查过,有米银等物,任其取用,不敢与争。”连京城居民都被明抢豪夺,一个李秀成能起多少“除暴安良”的作用? 天京被围困的危机时刻,李秀成打开自家粮仓,赈济饥民。他数次奏请洪秀全,才被批准放饥民出城,不料洪秀全的王兄派人私设城门关卡,借机勒索饥民钱财,李秀成自述说“闻之甚怒,亲往视之,果有此等,当而杀数人,害穷人贼子”。 忠王府内李秀成塑像 明知道天朝是这样“乱坏世民”,李秀成还要守护到底,在天京城破的生死关头,他把自己的好战马让给幼天王,保护洪天富贵冲出城门,而自己骑的匹劣马与大队失散,以致最后被俘。他在自述中坦言:“虽天王气满蒙尘,误国失邦,我受过其恩,不得不忠,尽心而救天王这点骨血。” 上 贼船容易下贼船难。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柱”,尽管他没有邪教徒的盲从,但他内心存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各为其主”的理念,他的封建思想及其认 识的局限性,他的追求愚忠,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私利纵欲横流、到处是烧杀掠夺、到处是卑污之人,这必然注定了李秀成的悲剧命运。 李秀成连环画 李秀成的反清,是跟随教主洪秀全疯狂报复式的、建立一个更加腐朽、愚昧、落后的“天朝”基础上的反清,也必然注定他充其量是一个农民起义的英雄。 李秀成的闪光点,是他宽厚和爱民的道德观,他在自述中说:“我今临终之候,亦望世民早日平宁。”他开府苏州时,对百姓实施一些宽松经济政策,他亲自统领的军队纪律也相对较严明。李秀成优待被俘清军,抚恤厚葬死节的清朝官员。甚至对败亡之际产生动摇的部下也宽纵为怀,显示出他过于宽容和对“弃暗投明”的理解。 戚本禹近照 戚本禹的评电影《清宫秘史》 李秀成这些人性化的表现,许多大彻大悟,当然在戚本禹的书里见不到,因为美化革命叛徒就丑 化了“革命者”自己。戚本禹出于本能,把黄巢、李自成也奉为“伟大的农民革命领袖”。盗亦有道,而这两个流寇、匪首的道德人品与李秀成相差甚远,他们的死 都和李秀成不一样,黄巢是败逃后绝望自杀,李自成是逃窜山中被村民“保安”抓住当贼砍了头。“大齐国黄皇帝”和“大顺国李皇帝”率众流窜作乱、残暴成性、 烧杀抢淫、骚扰民间,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是不争的事实,也给后辈的太平天国洪皇帝树立了“革命”样板。 陕西米脂李自成老家的“行宫” 李秀成积蓄许久的话要说,而且是内心之语:“在家为民,何知前世之事,知者谁从。到此为官,军机在手,习久而知,知者避而不及,故惹今日之殃。”李秀成知 道的太晚了,所以“避而不及”。李秀成原是一个忠厚本分,颇有才气的人,如果他没有卷入“革命”,就不会走上一条悲惨的不归路,如果李秀成不写这篇自述, 就不会给某些后人高论他“投降”埋下伏笔,更不会死去150年后他的“革命叛徒”坏名还流传香港。 戚本禹在香港出版的《评李秀成》书中有一个附记,说明他在1964年写的《怎样对待李秀成的投降变节行为》文章,“是根据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秘书江青所传达的主席指示精神写作的,经后来中共中央理论工作小组的正式讨论、修改。” 从左至右:张春桥、 江青、周恩来、姚文元、毛泽东、戚本禹、王力、关锋、穆欣 现在我们知道了戚本禹写“评李”文章的起因,和他把李秀成打成“叛徒”受到的上层青睐,以及他标榜的太平天国及其洪秀全、杨秀清等头目的“革命史”,而在 当时即便是明摆着的谬误,也是无可争议的真理“神话”,就像他在文革到来时写的评电影《清宫秘史》和评《北京日报的资产阶级立场》一样“给力”。 毛泽东的威望可了得,他曾看过瞿秋白在国民党监狱中写的《多余的话》,说:“我看不下去瞿秋白《多余的话》,以后宣传革命烈士,不要再宣传他了。”就这一 句话,便让死去多年、在刑场上唱完国际歌就义的瞿秋白被打成变节分子。瞿秋白的妻子杨之华为此奔波申诉若干年,直到文革后才得以平反。 瞿秋白 《多余的话》让他倒霉了若干年 1964年,戚本禹秉承毛泽东指示写了第二篇“评李”文章,他由此走向仕途高峰,四年后便 一下跌入人生低谷,以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没有毛泽东的指示,他怎么也不会沦为阶下囚,两个“指示”基本决定了他一生命运。王力、关锋也同时出了问 题,1968年“打倒王、关、戚”的吼声响遍中国大地。如今,政治阴霾早已经过去,不知戚本禹47年后又出版原来那两篇文章意义何在,是叫读者再去品味他的《评李秀成》?是告诉人们那段极左思潮下的政治与学术的较量?还是表明自己是曾经的“胜者”? “历史真相是不能改变的。”——戚本禹说的这句话很对。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1-14 12:53 4062 0 2014-11-14
此时此刻 水仙花,安息 attach_img
水仙花,安息 ——纪念北美加拿大华人文学鼻祖Edith Maude Eaton (1865-1914) 文/苏凤(蒙特利尔) 图注: Edith Maude Eaton 水仙花静静在圣罗伦河上 躺成憧憬,躺成美梦 曾经,汗水和泪汇成河 水仙花以语言文字 述说仇华年代的苦楚 四十五度春秋 春香夫人 第一个华人于皇家山安息 小说抚慰上一代北美人的歧见 青山不老,义不忘华 华人人性的美德得到了尊重 不时会有人寻来, 献上玫瑰 与水仙花共同追忆 从那个到这个年代的安好 记忆酝酿温馨的枫液红酒 死亡隔阻不了几代人的薪火 水仙花静静在圣罗伦河上 躺成春天,躺成一朵永远的清香 图注:安息在皇家山的水仙花 附文学资料 水仙花和《春香太太》 初次知道水仙花的名字,是在伯克利第一学期的Proseminar上。这是一堂关于东亚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博士生必修课,其中两周的讨论中心是早期在美国的中国文学。水仙花就这样走入了我的视野。 水仙花(Sui Sin Far) (1865-1914)原名Edith Maud Eaton。她的一生始于战争,终于战争,生命轨迹的两端分别系于美国的南北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人受伤,战争也使人坚强。这也是水仙花的写照。水仙花生于英国的马卡勒斯菲尔德(Macclesfield),父亲是英国人,母亲则是英国华侨。其父母共育有16个子女,水仙花是老二。她父亲曾是商人,但因为和华裔结婚的缘故,被逐出家门而以画画为生。水仙花7岁之时,全家搬到了纽约州,后又徙至加拿大蒙特利尔,但是生活水平仍每况愈下。她11岁时,只能辍学在家,沿街叫卖父亲的风景画。终其一生,体弱多名的水仙花几乎都在为补贴家用而努力。即使成年就离开蒙特利尔到纽约谋生且在美国度过了大部分的时光,她依然与父母和兄弟姐妹关系甚密,而把蒙特利尔作为自己唯一的家。这样的家庭观念,无疑是中国化的,不禁让我想当年起身在洛阳而乡思吴中的陆平原。她在暮年回到了蒙特利尔,并不久就西去,冥冥之中,居然叶落归根,结局也带有很强的东方色彩。 水仙花在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写作,于1896年始以“水仙花”为笔名。虽然只有《春香太太 》(Mrs. Spring Fragrance)一书问世,但是作为第一位记录了19世纪晚期在美中国移民血泪史的欧亚混血作家,水仙花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历来被学者所重视,不但与莎拉·吉维特(Sarah Jewett)和凯特·肖邦(Kate Chopin)齐名,被视为19世纪晚期女性作家的代表人物,而且被谭恩美(Amy Tan)等当代美国华裔作家尊为北美华裔写作的鼻祖。 《春香太太》包括37篇短篇小说和散文,从全方位刻画了中国移民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她笔下的中国移民生活固然栩栩如生,但是更值得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与中国文化联系并不紧密的混血作家(她母亲已非在英国的第一代华人移民),这样一个完全没有中国生活背景的作家,为什么在新大陆选择了华裔而并非“英国人”的视角。中国的传统以及象征着纯洁和自恋的水仙花,为何能让她找到归属感?是中国移民的弱者身份更加能够引起她自身“女性”和“穷人”双重弱者身份的共鸣?还是中国移民所面对的中西文化冲击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她的家庭所一直面对的? 虽然我一直怀疑作家的作品是否能给我们提供答案,但是《春香太太》这篇成为水仙花文集书名的短篇小说的的确确就是一幅文化冲突的画面——冲突而不剧烈,这正是我喜爱的风格: 春香先生和春香太太5年前从中国移民到了西雅图。5年前,春香太太一个英文单词都不识,而5年后小说开始的时候,她已经可以熟练地背诵美国的诗歌了。他们邻居新月夫妇是一对年纪更大的移民,有一个18岁的女儿,名叫“玫瑰花”。玫瑰花从小定了娃娃亲,男孩子在旧金山,是个书香门第,且他们的婚期已近,但是她爱上了商人家庭出身的男孩凯子。玫瑰花和春香太太是好朋友,有一天就将自己的烦恼向春香太太倾诉。春香太太用英国著名诗人丹尼森(Tennyson)的诗歌('Tis better to have loved and lost, Than never to have loved at all.)劝慰的时候,恰好被春香先生听见。春香先生以为是妻子在向玫瑰花诉苦,他不解这爱情诗的意思,赶紧去问美国邻居,而邻居对诗歌的解释加深了他的担忧——他以为妻子吟诵诗歌是其因婚姻没有爱情而苦恼。 恰好春香太太受其表妹之邀去旧金山旅行,因为在旧金山玩得开心的缘故,打算比原定的计划推迟一周回家。春香先生听了一些风言风语,再加上自己的狐疑,不禁怀疑妻子滞留旧金山是因为有了新欢。他和美国邻居的一段对话在这里显得尤其有趣: 他问:在这个国家爱情是不是比婚姻 来得更早? 美国人说:当然是的。 他问:假设,假设你父亲的一个朋友有一个女儿,你从来没看见过她。你们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结了婚,那个女人会爱你吗? 美国人说:不会。接着美国人解释说,在美国,爱情一定是自由的。 春香先生说,在中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对自己说,她(春香太太)已经像一个美国女人了。 春香先生因为自己的杞人忧天而寝食难安,到春香太太满怀对丈夫的思念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几夜不眠了。小说的最后,玫瑰花在旧金山有婚约的那个男孩自由恋爱已与别人成婚,因此玫瑰花也可以和凯子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玫瑰花向春香太太告诉这个好消息后,在一旁偷听的春香先生颇有感触地吟诵了当初妻子所说的丹尼森的诗歌。这让春香太太非常感动。她以为丈夫为了自己在读英文诗歌。但是,深爱着妻子的春香先生说:“美国的诗歌令人讨厌!”妻子连声问为什么,这既可以是在问为什么美国诗歌令人讨厌,更可以是在问为什么丈夫觉得讨厌还会如此熟悉自己所爱的诗歌。春香先生没有解释,他默默地给妻子一块玉佩。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3-27 11:38 3894 0 2015-3-27
此时此刻 古希腊文物展开展 attach_img
古希腊文物展开展 12月12日,古希腊文物展“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大帝”(Les Grecs – D’Agamemnon à Alexandre le Grand)在蒙特利尔考古和历史博物馆Pointe-a-Calliere开展。 据该博物馆的网站介绍,这是北美历史上关于古希腊的规模最大、展出内容最为齐全的一次展览,有来自希腊21个博物馆的500多件展品参展,其中许多展品从未在希腊以外的地区展出过。观众们将有幸一览这些珍贵的瑰宝和惊人的考古发现。相关内容可参见:http://www.pacmusee.qc.ca/fr/expositions/les-grecs-d-agamemnon-a-alexandre-le-grand 虽然这些展品并非个个惊艳,但它们经过精心的编排整理,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序展现,生动地反映了古希腊从青铜时代到希腊化时代的历史全貌,令这段对后世影响至深的辉煌历史重现在我们面前。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4月26日,感兴趣的朋友可安排时间前往参观。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2-15 12:01 3818 0 2014-12-15
此时此刻 NBA总裁的特别捐助 attach_img
NBA总裁的特别捐助 文:王伟 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格林威治镇是个优雅恬静的小镇,这里濒临风光旖旎的长岛海峡,距离繁华热闹的纽约又相对较近,所以吸引了大批白领入住。每到傍晚,居民们就早早地吃过晚饭,来到海滨公园跑步、遛狗、读书、喂野鸭。当然,最让人惬意的事情,莫过于坐在大草坪上的大理石长椅上,任由海风拂面,远眺落日余晖。 但是,2008 年下半年以来,这种和谐美好的环境受到了外来威胁。格林威治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浪者,他们找不到栖身场所,许多人只能占据海滨公园的长椅休息。一到傍晚,长椅上躺满了求职回来的流浪者,这些人不仅身上散发着浓重的汗臭味,长椅下还胡乱堆着招聘广告和求职信。小镇居民忍无可忍,纷纷呼吁镇长动用警力,将流浪汉统统赶出去,还海滨公园以安宁。 就在这个时候,镇政府收到了一笔 20 万美元的捐款,捐款人是NBA总裁大卫•斯特恩。按照他的要求,这笔款项被指定用于更换海滨公园的长椅,材质将由大理石改成实木,椅面要加长加宽,上面还要铺上柔软的垫子、盖上挡雨的玻璃棚。海滨公园是小镇居民的共有财产,任何景观的改造都要征得居民的同意。设计方案公布之后,在小镇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认为长椅经过如此改造,跟席梦思几乎没有什么两样,那些流浪汉睡上去只会更舒适,更不可能搬走了。有人还建议,长椅根本没必要保留,干脆全部拆除。 在一片反对声中,镇长主持召开了听证会,斯特恩和小镇的民意代表如期而至。会上,民意代表首先发言,他们言辞激烈地陈述了反对的理由,毫不客气地要求镇长拒绝这笔捐款。 轮到斯特恩发言了,他缓缓地站起身来,并没有立即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环视四周后问:“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对我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话音刚落,会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众人开始七嘴八舌地抢答:“1942年9 月22 日,您出生在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63年,您毕业于罗格斯大学历史系;1966年,您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1966年,您在NBA委托的律师事务所工作;1978年,您担任NBA法律总顾问;1980年,您出任NBA 执行副总裁;1984年2 月1 日,NBA董事会全票选举您为该联盟第四任总裁。”“2005年,您管理的NBA 球队达到了30 支,并成功引进了加拿大球队。”“在您的管理下,NBA的总资产翻了近5 番,在全球拥有11 处办公点,总收入从1984年的1.92 亿美元提升到今天的40 亿美元,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地,NBA已经成为美国四大体育事业联盟的首富。” 斯特恩笑着频频点头,等大家讲完后,他说:“很好,看来你们知道我的很多情况,比我母亲对我的了解还要多。”会场上顿时一阵哄堂大笑。 他追问了一句:“你们还有没有别的要补充了 ?”大家都摇了摇头。 他又问:“如果有一天,我也到海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的话,你们会把我赶走吗?”民意代表和旁听的居民连忙摆手表示不会。 说笑间,一位老者提议要将斯特恩睡过的长椅找出来,妥善保存留做纪念。 斯特恩话锋一转,认真地说:“万幸的是,那时候并没有人赶我走。现在,你们毫不反感一个流浪者曾经在海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甚至还以此为骄傲,原因在于此人是NBA总裁。既然你们当年能够允许现在的NBA 总裁睡在长椅上,为什么如今就不能容忍将来的企业家、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睡呢?” 听了这话,众人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斯特恩继续陈词:“相信我吧,这些可怜的流浪者只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暂时失业、破产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温暖的、可以遮风挡雨的避难所,以使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整和抚慰。因为我经历过,所以我知道,对流浪者来说,寒冷、拥挤、坚硬,这些都会损害他们的健康,可怕的是,这更会消磨他们的意志。而我们所要做的,其实就是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我想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听证会进入了投票环节,格林威治镇的居民们纷纷改变初衷,海滨公园的长椅改造方案得以全票通过。■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8 10:34 3788 0 2014-10-8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