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文化茶座] 叶克飞 | 心灵鸡汤与伪国学已经合流

[复制链接]
1220 0
此时此刻 发表于 2018-9-6 21:48: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 加拿大

很久以前就打算写写“伪国学”,但总觉得有识之士已多,抨击“伪国学”的文字早已屡屡出现,不乏真知灼见。再者,分辨“国学”与“伪国学”其实并不难,只需基本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即可做到,所以我便一直偷懒。

可前段时间的一桩小事让我不敢再偷懒,为了“救救孩子”,必须得为揭开“伪国学”的画皮尽一份力。

事情缘起一份少年国学班的招生简章,大概意思是如果孩子叛逆、不听话,就来学“国学”,诵读经典的同时去儒家圣地接受一下心灵洗礼,几天之后就可以还给你一个听话温顺的好孩子。

稍有点文化层次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恐怕都会对这个招生简章不屑一顾。但负责推广的商家却告诉我们,这个招生简章还真吸引了不少父母,连办数届仍不缺客户,而且客户学历层次并不低,本科毕业算是起跑线,硕士毕业的大有人在。

搞笑的是,推广者并未感激这些客户,反而抱以深深的鄙视。他嘲笑这些客户普遍素质低下,即使拥有高学历,也是死读书的典型,估计除了教科书再没读过其他书,毫无人文修养,因此才会上当受骗。

更讽刺的是,他还提到自己曾为了国学班的事情请客吃饭,两位连孔子孟子庄子都分不清的官员均大谈重塑国学的重要性,他们的观点是“现在的年轻人太不听话了,下属不听话、孩子不听话,就得重拾国学,让他们学会尊卑”。

毫不意外,他也把这两名帮了他大忙的官员列入了白痴的行列。说起如今那些动辄数万元培训费的高价国学班、国学夏令营,以及各种国学研究会和层出不穷的“国学大师”,他的评价就是“传销”二字:“以功利性的教材去骗人。”将国学变成一门生意,仅此而已。

这种商人看不起客户的故事,讽刺意味极强,是极好的小说素材,也是朋友相聚时极好的笑话题材。但是,一想到那些无辜的孩子,就让人笑不起来。

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学

按照一般说法,真正将“国学”二字的含义从“国家一级学校”延伸为中国学术,始于清末民初这一转型时代。这个概念的建立,从时间而言极为仓促。国学大师钱穆(也是为数不多的货真价实的国学大师之一)在《国学概论》中曾写道:“‘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之名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国学”解释为“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许多人认为,“国学”这一概念有着先天的不足。因为它的诞生背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晚清民初。伴随着“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进入,许多保守者希望维护固有文化,于是祭出了“国学”概念。也正因此,“国学”概念从诞生起就带有守旧的一面。

我倒并不反对维护固有文化,全面的提倡和全面的扬弃都是片面的。但这种维护必须应先分是非,必须以是否符合人性为准则。比如风骨,就是传统文化中极其值得保留和提倡的东西;但如三纲五常之类,被扬弃实在是理所当然。

国学作为一个整体,有大量值得留存、吸收的东西。由国学知识体系中延伸出的各种价值观,与普世价值也并不相悖——比如善恶是非观念,比如勤俭节约,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家的“天人合一”,也与生态环保理念有所契合。

又如管子所说的“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这种对“礼义廉耻”四字的强调,其实也是一种普世价值观,有人慨叹如今世风日下,其实也正是基于“礼义廉耻”这一传统价值标杆在1949年后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被无视被摧残,无礼者、无耻者大行其道的局面。

有人曾质疑传统道德与文化,认为其不合时宜,但从实践而言,它与现代意识完全可以并行。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台湾,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大陆发起文革,疯狂“破四旧”,破坏文物、摧毁古迹,批斗殴打老师、父母时,台湾则发起文化复兴运动,提出“以伦理道德为淑世之本,以民主自由为福国之则,以科学技术为正德利用厚生之实”,将传统文化植于教育。两岸之后的不同文明走向,社会风气之别,与这次不同的选择颇有关系。

当然,台湾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也遭遇了许多难题或暗面,比如对传统文化一窍不通,靠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还错漏百出)的骗子被奉为大师,便是一例。

但凡速成,必是骗人

有人曾说,国学始终处于一个被剪裁的过程,历代封建帝王为统治需要,将之逐步剪裁为自己想要的模样,比如“独尊儒术”就可算一例。我对这个观点认同一半,在我看来,封建帝王始终推崇儒家,但只是希望百姓以儒家立身,至于统治手法则多半还是法家那一套,仅仅宋朝等闪光时代有所不同。

不过,不管是儒家还是法家,都无法代表国学。可悲的是,现在市面上的“伪国学”,剪裁之风比历史更盛,甚至只留糟粕。即使是当下几乎成为“国学”代名词的儒家,也被裁剪到不成样子。

对于儒家,争议也一向颇多。新儒家认为儒学与普世价值、现代民主并不相悖。但相对地,也有人认为儒学尽是糟粕,鼓励奴性。前者的说法有其道理,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历史的选择性遮蔽,我们对儒家学说的了解十分片面,儒家学说中其实不乏一些独立精神的闪光。后者的说法当然有偏激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的“国学热”中,许多人推崇并希望民众广为接受的“儒学”,实则就是“奴学”,是赤裸裸的“伪儒家”。

这种“伪儒家”的高端表现,就是一年一度的孔子节,还有到处撒钱兴建却门庭冷落的孔子学院。至于低端表现,则是个人生意,比如一茬茬冒出来的“国学大师”,还有各种成人国学班、儿童国学夏令营等。大家统一穿上唐装,再读读《弟子规》、《三字经》,就成了国学修行,洗涤心灵。

在这些骗局中,以“速成班”最为龌龊。这些“速成班”动辄收取几千几万的学费,标榜可以让学员们在短期内(这个期限甚至可能是几天)全面掌握传统文化。这种原本稍有智商就可一眼分辨的骗局,偏偏可以吸引不少人,究其原因,显然与一直以来的教育有关。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都忽视了两点,一是人文、审美,二是逻辑。人文与审美缺失的同时,极端的“实用主义”影响了许多人,他们只看重“立刻有效”的东西,脑子里完全没有“底蕴”这一概念。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文学作品没有任何用处,忽视了性情的培养。正因为没有人文基础,又喜欢“立马见成效”,才会被这些“速成班”所蒙蔽。逻辑的缺失则影响更为严重,因为没有逻辑,对很多事情都缺乏分辨力,亦是上当的原因。

诵读经典当然不是坏事,它不仅仅可以陶冶性情,也能培养语感,对思维乃至写作都极有帮助。但诵读的效果决非立竿见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但凡“速成”,必是骗人。

伪国学的刚性需求

如果仅仅是把“国学”变成一门生意,倒还不是最坏的状况。最坏的是专门“取其糟粕”,打造“伪国学”,然后有针对性地使用,甚至是先有某种目的或结论,再据此寻找“国学解释方案”。这种最坏的局面,偏偏自所谓“国学热”开始以来便已形成。

即使是国学中的一些精华,也在某些人的刻意曲解下变得肮脏,最明显的例子要算是“中庸”。

“中庸”其实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难得的精华,生动阐释了平衡和谐的理念,即使将其“技术化”,也应取制衡之意。

但可悲的是,如今把“中庸”二字挂在嘴边的官员、父母,都将这个词曲解了,变成了不得罪人、遇事和稀泥、不讲原则、随大流……

“中庸”一词的被曲解,揭示了伪国学为何会存在的真正原因:“伪国学”的那些刚性需求者们,根本不在乎任何国学名词原有的意义,他们只是扯“国学”为大旗,然后给国学名词赋予自己想要的意思。而那些国学大师、搞国学速成班的商人们,只不过是投刚需者所需。

也正因此,如今的许多国学与其说是国学,还不如说是成功学。国人原本就急功近利,恨不得孩子三五岁就跟老头一样,这种成功学为底板的“国学”恰恰是投其所好。

2014年1月1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在北京国子监举办了“百年太学府,唱响弟子规——国学圣地百人诵经典迎新年”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中小学生、艺术家及社会各界代表100余人礼拜至圣先师孔子,在国子监辟雍大殿前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

“服从”也是“伪国学”的一块底板。像开头所说那个国学班的受众和支持者,无论是希望孩子脱胎换骨的父母,还是希望年轻下属乖乖听话的官员,他们所理解的“听话”就是单纯的听话:“我有道理你当然要听,我没有道理你也要听,不然就是不懂尊卑上下”,他们所理解的温顺就是简单的服从。

基于这个目标,他们想要的国学注定也是这一套。所以,所谓“诵读经典”,起步往往是《弟子规》之类的顺口溜,深入一点则以儒家道德为主打。而且,儒家经典中的一些独立意识也会被剔除,剩下的那些经过曲解和加工后,彻底变成成功学、交际学甚至心灵鸡汤。甚至有人曾将儒家的君臣观理解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连家庭观念也以此类推,借以批评现代人在职场上、家庭中的不够服从。

但可笑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老话,其实仅仅见于评话之类的通俗文学,根本不是历史的真相。这种以通俗文学、民间俗语代替“国学”的可笑例子,实在数不胜数。

百家争鸣时代的其他经典,往往不在国学班的诵读之列。比如《管子》中的“独王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恐怕没有几个现代官员希望孩子弄明白这句话。

形式主义也不免进来掺一脚,比如学校组织学生给老师磕头、给父母洗脚,要说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也算国学,那可真是把国学当邪教来折腾的节奏,完全与现代文明脱节。

邪教的另一表现就是迷信。说起国学,很多人必提《易经》,当年孔子也推崇《易经》,但他并没有把《易经》固化为算命之书,而是从哲学角度予以诠释,这也奠定了《易经》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但如今的“易学”,基本沦为了神棍聚居地。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收藏
收藏0
评分
评分
支持/赞
支持/赞0
反对/踩
反对/踩0
此时此刻专栏作者_3432432432

新浪博客:新浪博客此时此刻

0关注

2粉丝

803帖子

发布主题
推荐阅读更多+
广告位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