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对于孩子和父母都是考验, 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才能坚持走下去。 [size=3em]“ 我经常想念他 每天、每小时、每隔几分钟
不,更像是印在视网膜上的一个图像 无时无刻不在眼前
[size=3em]” “我想生个孩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电视剧《小别离》中,把中学生朵朵送出国留学后,朵朵的妈妈在晚上跟老公这样说,“我真的好怀念那个时候,朵朵小时候,在我怀里边……”随着出国留学的普遍化,这种典型的分离焦虑在“留学空巢家庭”中越来越严重。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没有了孩子的吵吵闹闹,不用每天嘘寒问暖省了每日盯着写作业,面对子女留学的“小别离”,许多留学生的家长突然变得像朵朵妈一样焦虑恐慌。
以前我们总说“空巢老人”,但随着留学低龄化的加剧,许多中年家长不得不提前面临“空巢”状态,空巢期也变得无比漫长。在关心留学生国外生活适应性的同时,留守家长在“小别离”后的心理问题也需要更多关注。
(朵朵爸一语道破妈妈要孩子的动机 |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人这一辈子,从生到死,就是一次跟世界的别离,可是为了让你在死之前没那么害怕,前面还可以来几回小别离,让你先预习准备一下。
其中最猛的一次,就是这次人到中年,中年危机的时候,自己儿女长大要走了,你得跟他别离;
自己父母老了,老了、垂死、衰老,也得跟你别离,自己也不年轻了,身体没以前好了,你跟你以前的青春也得别离。
总之就跟你熟悉的、习惯的、适应的、喜欢的生活,通通都得别离一次。这个叫小别离 。”
这是黄磊对“小别离”的解释,面对与骨肉的人生最猛小别离,家长们各有各的“苦”。 我真的很煎熬
张爸爸的女儿2011年9月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上学,他至今还记得当年在机场送别的场景,老婆孩子哭成了泪人,他自己也眼眶湿湿——那是他的宝贝女儿18年来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去了那么远的大洋彼岸。
“以往过节我都很高兴,可现在真有些怕过节,一闲下来满脑子都是孩子。”
圣诞节那天,张爸爸和妻子没有等到女儿的网络视频,急得差点打驻英大使馆求助。第二天终于联系上孩子,女儿说一整天都和朋友们进行圣诞聚会,忘了给父母报告,手机也没带在身边。 (每天都盼着跟孩子视频 |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我现在才深刻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孩子不在身边,我和妻子两个人过节一点儿意思都没有。”2012年,两口子过了第一个没有女儿在身边的春节。
“她到了国外肯定要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拖后腿。不过,虽然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但没想到如此备受煎熬”。 你变了!你不爱我了!
韩妈妈的儿子19岁去了美国上学,这个把孩子放在首位的全职妈妈,面对这次小别离,显得十分强势——每天都要与儿子网上视频聊天,一到固定时间就要求儿子必须上线。
但她在孩子面前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儿子聊着聊着就哭鼻子抹眼泪,还让儿子把每日饮食、学习情况、账单、社交等内容用电子邮件发过来。韩女士还学会了上人人网和微博,关注着儿子每时每刻的情况。
甚至有一次,在儿子已经说明自己忙着复习考试的情况下,给他的美国同学打电话,询问情况,把儿子和几个朋友都搞得很烦。 (很多家长都是矛盾又纠结 |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以前儿子和他妈妈关系最好 ,可是这么个被盯梢法,情绪肯定受影响。儿子回国宁可和朋友聚会,看望老师 ,也不愿意在家陪妈妈说说话,他妈都感叹孩子变了 ,她和孩子成了‘ 最熟悉的陌生人’,经常后悔说不该让儿子出国。”韩妈妈的老公说,“这样的做法,让我和孩子都很有负担”。 如果能重来,我不会送他出国
杨爸爸给儿子准备了一个50万的存折,他想让孩子读完研就回国,别念什么博士了。“他想回来自己干就自己干,想工作就工作,我把房子和车都准备好,只要他回来”。
“四年了,儿子没有回过一次家。我很想他。我知道他是为了多挣些生活费,为了省路费,为了减轻我的压力。”杨爸爸的妻子2005年去世,这对正在读高三的儿子造成了很大打击,一向成绩不错的孩子最后只考了一个二本。
读了一年大学后,儿子决定出国深造。2007年初,在孩子收到美国加州一所公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杨爸爸被这场“小别离”折磨得心力交瘁:“我还以为两三年很快就过去了,没想到这么难熬。他从来不问家里要钱,自己打工。每年过年我都多给他打钱让他回家,可他总说学业忙,美国不放假,暑假的时候让他回来,又说已经找好工作了,要挣生活费。”
深受中年空巢折磨的杨爸爸不止一次地说:“如果能再选一次,我不会把他送去美国。”
(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家长们的心声
► “当初是她自己决定要去澳洲留学的,当父母的自然希望孩子过得好过得幸福,更不愿意让孩子遗憾后悔,只好任她去。”
► “毕竟是女孩,国外又频频爆发安全事件,如果给她发信息几天不回,有时候也会担忧,会胡思乱想,不过后来证明大多数时候都是她真的在忙,顾不上。”
► “日本大地震的时候,儿子正在日本上语言学校,尽管他报了平安,但我脑海中的可怕念头依然挥之不去。地震发生后,我就没睡过好觉,手机电脑24小时不敢关,经常半夜起来看有没有新闻和儿子的网上留言。”
在万事孩子为首的中国式家庭中,面对分别,孩子可能不会焦虑到难以适应,国外新鲜的事物,认识的新同学,要赶的作业要上的课,生活可以排得满满当当。
但对父母来说,他们失去了以前生活中围着转的人,一下子真的难以适应,也难怪朵朵的妈妈会说“我想再生一个孩子”。
( 孩子为首的中国式家庭 |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那么,面对不可避免的“小别离”,留守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把夫妻关系放到亲子关系之上:孩子离家学习工作,是父母的又一次“蜜月期”。家长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夫妻关系的维护上,父母婚姻关系的和谐不仅可以让出门在外的子女放心,也能更多地分散留守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思念。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培养自己的朋友圈:很多家长在有了孩子之后,会逐渐远离原来的朋友圈,导致孩子离开后,父母一时间变得“无所事事”。没有自己的朋友圈,每天跟另一半大眼瞪小眼,更容易陷入闲得发慌的状态,对孩子的思念也会随之爆发。
(每天靠等跟孩子视频是不行的 |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培养点自己的兴趣爱好:人最多的时间还是与自己相处的,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把快乐都寄托在别人身上,不管处于人生什么阶段,这都是很重要的。
(学会独处 | 图片来自《小别离》剧照)
►别做控制狂:韩妈妈的例子告诉我们,过度关心只会适得其反。出国留学不仅是去学习,也是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解决问题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好机会,学会适当放手,他也许会摔跤,但那也是成长。
►偶尔也别屏蔽爸妈了:这条是对孩子说的,“发朋友圈屏蔽家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孩子和家长的代沟难以逾越,你发条开玩笑的朋友圈,可能就要被误解了的家长连环电话轰炸,但为此就条条屏蔽他们,也并非上计。
在网上看不到孩子的信息,会加剧家长的担忧,加之当下国外经常曝出枪杀、留学生失踪等新闻,家长们的脑洞就开到停不下来。你解释再多次,其实国外没有那么不安全,也不如经常跟他们报个平安,发个岁月静好的朋友圈。 写在最后
面对与孩子的“小别离”,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离开家长而非依赖靠近。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和期待都要适度,有效沟通好过说一千遍“天冷记得穿秋裤”。
孩子也要记得,即使远隔大洋,彼岸仍有一根线在牵挂着你,别忘了给他们打打电话。
来源:北美留学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