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魏则西一事,闹的甚嚣尘上,百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各界开始对百度声讨:这个叫魏则西的大学生,两年前查出,患有滑膜肉瘤晚期,求医无果后,百度查询搜索到某医院,花费20万后仍不治身亡。
这个名字本不该出现在你我面前,但终于因着“背德的媒体和医院”,以这种史无前例的独有方式,“永垂不朽”的出现在公众面前。
在离世前的一个月,魏则西曾在知乎上质疑武警总队第二医院虚假宣传(几乎)无用的治疗方法,质疑百度竞价排名,误导医疗信息。
这十年里,中国创业领域最成功的企业也许是百度,最令人惋惜的也许还是百度。它是中国互联网领域唯一一个从创立之日起就最接近世界级公司的,但现状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1、看谷歌和百度市值差距
Google创立于1998年,百度创立于2000年。Google依靠PageRank算法起家,百度有类似的专利,二者的思路也差不多,申请专利是前后脚的事,几乎同时想到了近似的计算网页排序的方法。与其它本土新创公司相比,百度在起点上堪称得天独厚,与世界级公司的初始差距几可忽略不计,然而一路走来,二者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2015年全球搜索引擎市场的广告收入预计是815.9亿美金,增长了16.2%。其中中国市场的将达到了149亿美金。谷歌拥有全球超过一半的搜索广告收入,而这些收入却没有一分钱是来自中国。另外百度的收入占到8.8%,这一切几乎都是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根据eMarketer的数据,2015年美国搜索广告投入达256.6亿美元,领先于中国的149亿美元,但是中国的搜索广告投入今年的增长速度是32.8%,大约是全球速度的两倍。 根据2016年1月15日的NASDAQ股市行情,谷歌的总市值达到4095亿美金,而百度仅为602亿美金,前者是后者的6倍多。阿里巴巴美股NYSE市值1815亿美金,腾讯恒指市值12883港元,约合1652美金。 Google是公认的全球互联网霸主,而百度依然只是一个土狼。
2、看百度和谷歌定位差距
一路走来,百度和谷歌的差距越来越大,谷歌不仅是全球搜索的霸主还在科技创新独树一帜,谷歌智能设备、无人驾驶、甚至包括火箭SpaceX等等系列的科技创新,而百度还只是偏安一隅。这种对比对百度来说或许不尽公平,因为二者初期依托的背景不太一样,当时的美国互联网相对比较发达,网民几乎是社会的主流人群,包括技术工程师,工业制造厂家等,而中国的网民基本都是“草根一族”。最终网民的素质决定了二者的发展路径,谷歌不断向企业服务方向扩张,百度则更多偏向于音乐、社区、视频和娱乐等相关领域。
百度创立时的基因为如今的局面埋下了伏笔。李彦宏相信技术能改变商业,能获得商业回报,使得百度创立时就有了更明确的商业预期,上市之后,迫于资本的压力,盈利动机就更直接了。而谷歌不一样,谷歌的创立和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以个人身份无法申请PageRank算法的专利密切相关,当时谷歌的两位创始人还是没有走出校门的研究生,因此谷歌创办时就少了一些商业考量,多了一点理想主义。
这种微妙的差异使得谷歌具备了一家伟大公司的基因。谷歌“不作恶”的价值观和“整合全球信息”的使命感,让它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并在战略和视野上有了天然的、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高度。在战略上,谷歌进军操作系统、浏览器、手机,看似与主营业务完全不搭边,但“整合全球信息”提供了价值出发点和发展动力。使命是可以通过搜索技术来实现的,而实现这一使命不能仅仅依靠搜索技术。
![]()
3、看百度和谷歌使命差距
谷歌有个响亮的口号,叫做“整合全球信息”,其意图非常明显:只需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整理,等着人们来使用,把广告放在合适的位置,其收入就会持续增长。谷歌根据页面之间的关系,创造了PageRank的排名方法,根据这种算法排序的搜索结果,绝不允许被人工干扰;广告和搜索结果有严格明确的区分,放在搜索结果右侧,绝不混淆。谷歌尽量去选择并提供用户可能需要的,而绝不干扰用户原本的筛选行为及结果。
对于这样一家公司,信息越多,流动越快,人们就越需要它来整合信息,使用它的次数也就越多。这意味着广告可以被更多展示,进而带来更多的点击,创造更多的利润。谷歌几乎是最近10年来信息流动最大的推动者,他们甚至希望把用户接入网络的ISP费用都免掉,以便让信息更快流动。谷歌不仅“不作恶”,而且“无需作恶”。事实上,任何作恶行为(比如改变用户的搜索行为和结果)都会阻挡信息正常流动,最终受损害的不仅是用户的利益,更是谷歌的利益。
谷歌有两个收入来源:一是向其他公司提供搜索技术,另一个则是向广告客户提供在网站上和网络中的其他网站上投放广告的服务。这一点跟百度的初衷是一样的,但是谷歌的广告计划和实际做法是有一系列指导原则的:
1、除非广告内容与搜索结果页的内容相关,否则,就不能出现在搜索结果页上。
2、拒绝弹出式广告,因为这种广告会妨碍用户浏览所请求的内容。
3、在谷歌上投放的广告总是明确地标记为“赞助商链接”,因此,这些广告不会影响搜索结果的真实性。
当然,一个伟大的事业,不会只有一种盈利方法。在中国,其竞争对手百度,找到了另外一条道路。
起初,百度和谷歌类似,也整合信息,也缩短人和信息之间的距离。在百度的模式中,可以将一些付费的内容放在搜索结果中比较靠前的位置。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平衡。百度也需要用户点击他们提供的广告来获得收入,但他们比谷歌走得远得多:他们将广告直接置入搜索结果,以鱼目混珠式的点击获得更快捷的盈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难利用百度找到有用的信息。一旦百度开始左右用户的搜索结果,就很难停下来,因为一旦停止,利润就会快速下跌。
对于谷歌来说,这颗星球上还有太多的信息需要被整合,下至传统出版物,上至人们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这些都将逐渐成为谷歌广阔帝国的一部分。谷歌仍然在关注如何缩短人和信息的距离,让信息流动地更快。至于这些地方是否被树立上广告牌,那并非第一优先考虑的事情。但对于百度,利润永远是第一的。
百度早期的发展颇有点像中国版的Google,但上市之后,百度成为人们眼中的“大公司”,或者本身以大公司自居。人们对百度“缺乏创新”的批评越来越多,进军视频也好,发力电子商务(电商频道)也罢,都给人一种“百度已经失去创新精神,看到行业内什么比较热就去插一脚,生怕缺位”的感觉。从表面上看,是百度的战略定位和打造生态系统的能力偏弱,真正的原因是——百度在该制定战略时难以超越现实商业考虑,没有一个坚定的使命感为其战略选择背书。
缺乏清晰、坚定的使命感和价值观,还会导致商业伦理的缺位和企业内聚力的不足。饱受诟病的竞价排名,走马灯式的高层团队变动,都是这一缺陷的外部体现。 Google也陆续有高层离开,但是核心团队——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和埃里克·施密特这“三驾马车”始终保持稳定,这也为战略前瞻性提供了稳定的结构支撑。反观百度,李彦宏所著的《相信中国》一书封面上五位创业元老,如今只剩李一人仍在百度。
![]()
4、看公司文化差距
与阿里巴巴这样的本土创业公司相比,百度文化的乖张之处则更为明显。诚然,百度的技术起点要高很多,它有天生的工程师文化,强调宽松、开放、自由,至少在表面上也营造出了类似氛围。阿里巴巴有点不太像互联网公司,技术型公司的感觉要差一些,但吊诡的是,阿里巴巴更愿意容纳很多不同的风格,更善于学习,能宽容某些与自身文化冲突极为激烈的新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愿景成就了它的强大内在文化黏性。再看似乎洋溢自由气息的百度,强硬的 “工程师文化”,很难让空降的高管树立起权威,更容易扼杀超越技术局限的新鲜创意。李彦宏本人内向、固执,而他几乎是百度“唯一的大脑”,如果只有这一个大脑在真正思考全局性的问题—对于身处技术与市场以秒速变化的行业的大公司来说,即便领军者是不世出的天才,也必然走向衰弱
必须强调的是,百度今天依然是中国互联网界,乃至中国企业界最具创新性的技术型公司之一;相比大多数企业而言,它决策迅速、针对性强,是少有的高科技、精英型的企业。对于中国创业者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绝不是一句空话,低头耕地、聚焦市场决定了企业能不能活下来,而抬头看天、拥有超越商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决定了企业能不能做大、做强、做久。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
似乎,百度的态度很好,欢迎调查组进驻百度调查。似乎,医院的态度也很好,出事的医疗部门立刻撤出,整顿检查。
但这种“避风头”的事不是一起两起,风声过后,换个包装又顶风出来骗钱的事也是层出不穷。
惟愿,这不会又是一个“如家门”事件!惟愿,这不会又是一个“XXX事件”(不让写的)!全部都是趁着公众关注时表个态,诚恳一点。等公众忘的差不多了,转个身,不了了之……
导演记得这段掐了别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