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众家之言] 帆船和翻船以及中西教育差异

[复制链接]
2651 0
此时此刻 发表于 2015-9-8 12:23: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 加拿大
帆船和翻船以及中西教育差异

文:林炎平(蒙特利尔)

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个纪录片在英国和中国都十分火爆,其讲述的是英国某个中学借了5位中国的中学教师,让他们用中国的教育方式去教英国学生,看看是否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经验,以改善英国的中学教学质量。其起因是这样的:在全世界中学水平测试中,上海成绩最好,而英国的几个城市成绩最差,那么如何提升英国的中学教育水平呢?是否可以从成绩最好的一方学一些经验呢?于是就有了这么回事。

2015年的8月初,BBC的纪录片第一集刚刚播出,要播几集还不知道。但是第一集的教学结果似乎是英国的学生并不买账,他们不适应中国的教学方式。比如科学课英国是在实验室先动手,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逐渐摸索结论。而中国老师的方式是,在讲台上演示,把结论告诉学生,让大家记住。前者注重的是一种过程的体验,而后者是一种结论的传授。

如果说从考试成绩来说,那么很可能是后者比较有利,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得到了关键的结论,如果学生记住了,成绩就会不错。前者就不同了,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很多是失败的教训,整个过程充满着失败,而这是无法直接提高考试成绩的。

BBC的系列纪录片最终将得出什么结论,我们尚未可知。但是BBC的纪录片是以批判和思考见长的,最终可能是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问题的提出,而不是问题的解决,是思考的开始,而不是思考的结束。

就在BBC播出这部纪录片的一周前,我正好碰到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也正好在感慨这个问题。这就是发生在蒙特利尔一所暑假帆船学校的事情。


帆船学校所在地在一个帆船俱乐部里

我那两个小子(Alexander 12岁,Oliver 10 岁)坐不住,除非玩电子游戏。既然他们对帆船运动有兴趣,就去学学。学校其实是在西岛尽头的圣劳伦斯河畔的一个帆船俱乐部,那个俱乐部大人小孩都可以各取所需,有水平很高的,也有初学者。专门给暑期的小孩子开的帆船学校时长两个星期。两个星期可以学什么呢?据说可以拿一个帆船驾驶二级证书。反正我没有什么参照系,不知道这二级能干什么水平多高。我觉得就是一个暑期给小孩子消遣的活动而已,培养一下爱好而已。

第一天他们从帆船学校回来,说是很没有意思,就是讲课而已。但是,第二天回来,他们就说很好玩了,接下来就更好玩了。我想,好玩就好。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老师不知道是怎么教的,只需要一个星期他们就可以独立操作了。小帆船,圣劳伦斯河,每船两个人,老师在远处管安全。剩下的就是小孩子自己操作。初学的都是十来岁的小孩子,男孩女孩都有,就这样,一个星期多点就都像水手了。


学生们在圣劳伦斯河上航行


小孩子自己在操作驾驶

这个结果令我感到意外,但是让我更感慨的是其教学方法。我是在西方得到博士学位的,我当然知道西方教育方法和中国的不同,但是我毕竟是在教育的顶端体会中西方差别的,我并没有在初等教育中有直接的体会。他们初等日常教育方法当然也和中国的非常不同,从小孩子开始就这样。关键就是动手和实践,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和尝试,让他们体验他们自己操作的结果,包括失败和成功。但是这个帆船学校却把这种不同推向了极致。

他们说的很没意思的第一天是讲基本原理和安全,小孩子不爱听是肯定的,但这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对此不厌其烦。安全第一,逃生方式必学,这是西方教学的开场白。接着,既然安全有着落了,就让他们自己去折腾了。

我因此想到几年前他们参加足球学校的情景,老师开始讲规则,完了就让小孩子比赛。根本没有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等到最后比赛结束,老师才出场,让小孩子列队和对方队员一一握手。对他们来说,人格培养是重要的,尊重对手,尊重自己,别的技术战术都是让小孩子自己去体会的,有了足够的体会到了一定的水平才需要指点。我总觉得在西方学点东西与其说是学的,还不如说是摔打磨练出来的。

等到家长在第十天应邀去坐他们驾驶的船,以体验他们的学习成果时,真的不可想象他们在十天前对帆船还是一窍不通。他们的表现十分像样,各种术语和操作,那动作让人觉得他们已经是有点历练的水手了。


Oliver在用身体重量抵抗风的力量以保持帆船的平衡


Alexander在掌舵

圣劳伦斯河的水流还是有一定的速度的,河面非常宽广,风也比较大而且不太稳定。老师那淡定肯定让不了解西方教育的家长蛋疼:这么宽的河面就让这些初学者自己操作?更不可思议的是船翻了老师还很淡定。当然他们的淡定也有理由,首先孩子们的入学条件是必须会游泳,再者必须穿救生衣,还有,船是设计好的,会翻但是不会扣过来底朝天。有了这些条件后,船翻了就翻了,老师淡定地看着,小混蛋们在水里使劲折腾,想方设法把船再正过来。有这样当老师的吗?有这样教学生的吗?要是在中国,家长早就领着孩子走人了,嘴里肯定还叨唠着“作孽啊,作孽啊!”搞不好还要投诉。

正是这样的教学,让这些小家伙很快就学会了,而且还特别有冒险精神,很有创意。他们试着看看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翻船,不断地寻找翻与不翻的临界点,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肯定会翻的。翻了,临界点就找到了。他们说他们翻过几次船,其实不说我也知道。我在船上的时候,这两个家伙说要试试临界点,我说今天不行,我手机在身上,否则你们可以试试。我当然知道,如果不翻船,这“试试”是不会结束的。

我怀疑500年前的哥伦布和麦哲伦都是这样开始学习帆船的。更早的维尔京人也应该如此。驾驶帆船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这种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翻船的精神才是真正应该学习和继承的。如果说哥伦布和麦哲伦仅仅靠他们的技能和国王的命令完成了伟大的航行,那绝不正确。麦哲伦为了进入那个传说中的“大南海”(现在的太平洋)而一直沿着美洲大陆向南航行,天气越来越冷,食物淡水越来越少,船队中越来越多的人说他是疯子:哪里有什么大南海?只有疯子!船队大部分船无法忍受这毫无希望的远航而逃跑回到西班牙,但是麦哲伦依然坚定。正是这种勇气和痴迷使得麦哲伦在美洲的最南端找到了通向太平洋的海峡——今天以他命名的“麦哲伦海峡”。然后便是那一望无边的“大南海”——由于他们航行期间风平浪静而被不公平地重新命名的“太平洋”。冒险家也冒不该冒的险,胜利在望的麦哲伦居然在靠近印尼的太平洋岛屿上卷入了一场土著人的内讧,结果身亡。这也算是英雄气短吧。如果真的没有这些缺点,也许英雄也不成立。

这俩小子对这些英雄人物似乎还没有到感兴趣的年龄。但是我还是要告诉他们,你们不懂的还很多,以便显示尽管我不会驾驶帆船,但并不是一窍不通,理论上还是可以胡说八道一顿的。

我想你们真这样厉害?就把我所有知道的和推理的帆船知识都搜肠刮肚出来考考你们:

“如果你从A到B,航向正北,但是风向正北顶风,你可以抵达B点吗?”

回答让我非常吃惊。“这当然可以,你就这样航行,这样。”Alexander比划着。额滴天啊!我在大学才搞明白的东西他们这会儿就明白了?

“你们老师这也教?”我悻悻地问。更过分的是“不是老师教的,是我们自己搞明白的。”

我真的对中国的教法彻底绝望了。他们的老师其实就是放任自流适当指导而已,这些家伙就学会了。想象力其实真的比知识更加重要。如果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那老师确实可以事半功倍。看这些老师淡定的样子和学生们的成就,你真的没法不蛋疼。

你说要用填鸭式的教法,那得多费劲才可以把学生说服其实顶风也是可以让帆船抵达目的地的。当然你可以告诉学生,可以顶风航行,这就是结论,考试必须这样答。这样当然可以得高分,但是这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吗?我肯定关于顶风航行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可行的。读者你们知道如何航行吗?

我总不能这么不体面地被这两个小崽子打败吧。

我又问:“帆船的航行速度可以超过风速吗?”

这次我得意了,因为他们抓耳挠腮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估计明年他们肯定会带着这个问题去航行的。其实我也只有理论的答案。读者不妨思考一下。

教学真的是应该启发式的,让学生自己思考想象和动手实践。学生的能力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


胜利返航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由BBC纪录片引出的话题。这些差别基本上说明了为什么中国教育系统培养的学生通常考试成绩不错,但是越向前走路却越窄。其实,这问题就在教育过程本身。中国式的教育在于复述知识,在训练这样的复述而获得好成绩的同时,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扼杀了。当学生的好坏仅以分数来衡量,而分数可以从记忆和复述知识获得,那么在这样的体制下,还会有多少学生愿意思考问题并以批判的态度来看待已有的知识呢?在结论如此容易获得,而过程的崎岖又不能带来任何奖励的情况下,还会有人热爱认知过程吗?

当我们看到那些以欧洲人名字命名的定理的时候,我们不难理解中国式的教育目的是把人培养成螺丝钉,而不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数千年来一直如此。我们的教育培养师从和复述,把学校变成了考试训练场,最终变成了智力屠宰场。

因此可以这样说,西方教育给了学生一条相对艰难的获取知识的道路,教学并不急于把正确的结论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包括犯错。而东方教育给了学生一个相对容易的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把现有的知识以不许质疑的方式告诉学生。这其实就是“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的差别。中国人其实并不是不知道哪种方式更好,但是在教育这个领域,中国一直没有想明白。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奇怪的结局。在全世界的测试中,最好的城市都是亚洲的,而欧美的城市则都比较差。这很有意思,其实如果要是两千年来一直有这样的考试,那么结果一定一直是这样的。越是侧重师从和复述的文化,学生考试越好。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很奇怪的。这些考试成绩很好的国家的下一代还是好学生,但是他们在学习考试成绩比较差的国家的上一代学生们所创造的知识。代复一代,后者永远是好学生,前者却辈出创造者。

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才算成功?是培养出高分的考生,还是独立的思考者?我不知道完美的答案,但是至少知道中国的教育方法绝对不是一个正确的答案。

欢迎订阅时代学园公众微信号,在手机上看我的文章。微信号:TimeAcademy
收藏
收藏0
评分
评分
支持/赞
支持/赞0
反对/踩
反对/踩0
此时此刻专栏作者_3432432432

新浪博客:新浪博客此时此刻

0关注

2粉丝

803帖子

发布主题
推荐阅读更多+
广告位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