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不容大家拿 中俄威胁名列前茅
以往只有中国的新闻里总是提起“外国敌对势力”,其实加拿大也有类似的提法,叫做“外国势力影响”(Foreign Influence),只不过历来将此类问题在内部通告,不太见诸报端。自从《环球邮报》关于安省华裔省议员陈国治的报道一出,这个词儿备受瞩目。
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科克伦(Chris Cochrane)的研究方向是加拿大政治、政治分歧、民意、反移民情绪等。科克伦的家乡是阿尔伯塔省,2010年获得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然后在多大留校执教,对“外国势力影响”也颇有研究,《加拿大都市报》记者在士嘉堡校区对他进行了专访。
俄中两国势力强大
科克伦表示,外国势力影响加拿大实际上由来已久,不同的时代由不同的国家唱主角。19世纪加拿大成立之初时的外国势力主要是指美国,美国利用对北美铁路规划和修建的参谋权,影响加拿大铁路的线路规划。这样一些美国人就可以事先买下大片加拿大土地,等待修铁路征地时可以卖个好价钱。或者规划线路时故意取道他们希望路过的地方等。就目前来说,美国对加拿大无所不知,他不知道美国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双方价值、利益完全统一,因此美国已没必要施加影响。
他认为,所谓的外国势力主要是指与加拿大有利益冲突,或者价值观有强烈冲突甚至敌对的国家。英国作为加拿大有着天然血缘关系的国家,利益和价值也基本上一致,因此也就不属于外国势力。在后来的历史中,德国、法国等国先后成为外国势力影响新闻中的主角。
目前,加拿大则认为俄罗斯和中国是外国势力的主要代表。加拿大安全情报局2013至2014年度报告中指出,加拿大先进的工业和技术能力,部分技术属于世界领先水平,使得加拿大成为一些国家情报机构的目标,其中俄罗斯和中国是对针对加拿大实施间谍活动的主要国家。经济领域的间谍活动,可以使加拿大损失巨大利益,使百姓失去工作,国家税收减少,全球竞争能力降低等。
报告称,外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施加影响,试图来改变加拿大的政策或法律以有利于其利益。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在加拿大投资的外国国有大型企业,情报局认为外国投资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不但可以危及加拿大战略资源,还涉及加拿大的高科技技术等。
科克伦则认为中国比较特殊,一切对中国有价值的东西都感兴趣,除了工业技术、军事机密、经济政策外,甚至连政府架构都感兴趣,这些情况都可以从政客那里得到。
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科克伦
外国势力虎视眈眈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外交外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联邦政府层面,省级乃至市级官员与外国政府的交往都在增加,如何区别正常外交和外国势力影响,也一直困扰着加拿大情报机构。
加拿大安全情报审查委员会(Security Intelligence Review Committee)作为加拿大安全情报局的主管机构,在一份名为《间谍和外国势力影响活动调查》(Investigating Activities Related to Espionage and Foreign Influence)的报告中指出:外国驻加拿大的外交官、情报人员和外籍商人在加拿大进行秘密活动的悠久历史,以推动各自国家的利益。
报告称,当加拿大的高层官员或商界知名人士成为对方的战略目标后,这种来自外国的影响活动变得更加严重。尽管一些国家所追求的战略合作关系仅仅是外交的扩展,当他们暗中试图从中获取情报或影响决策时,这种活动会被安全情报局被认为是威胁加拿大利益安全的事件。
区别什么是合法的外交和非法秘密影响活动,一直是对加拿大安全情报局的挑战之一。以往,判定各种隐蔽形式的外国势力影响可能更简单,因为很多行为是通过比较传统的方法来完成的,这些从事掩护的国外势力代理机构或公司,比较容易调查和搜集证据,他们通常是CSIS调查的重点。
科克伦指出,一般官方正式的交往都没什么问题,关键是一些私下的交往,往往会有被外国势力影响的嫌疑。这些加拿大不同级别政府的高级官员,在利益的诱惑或友情的迷惑下,如果不经意或者故意地透露一些外国政府不应该知道的事情,或者在制定政策、处理事务的时候按照外国势力的旨意行事,这就构成了对加拿大利益安全的威胁。调查处理外国势力影响事件,在加拿大安全情报局的工作中是列在反间谍任务之后排第二位的。他认为,作为加拿大各级政府官员,他们都知道哪些属于秘密,哪些事情该不该做,因此他不相信官员们会不经意泄露机密。
加拿大安全情报审查委员会的这份报告指出,现在外国势力的影响方式已经千变万化。近年来,外国势力代理机构已经瞄准从加拿大社会的一些小突破口来入手,比如对一些政治人物或团体做工作施加影响,如分别从联邦、省和市级政府的人员入手。
经他们研究发现:民主原则正在受到外国政府的挑战,然而这些秘密方式却不那么明显。从委员会的角度来看,那些被调查的活动都非常秘密,由外国政府严密组织并掩盖得很好。
旁敲侧击作防范
由于这种影响活动的秘密性和模糊性,很难像常规间谍案那样有着真凭实据,因此加拿大安全情报局一直采用敲打的方式来提醒涉案官员和其主管。如约谈政客、企业高管、学者和其他有影响力的个人或者他们的主管人员等,希望他们注意提高安全意识。但是,对于那些整个受外国势力影响的社区是没有这种提醒的,安全情报审查委员会(SIRC)认为安全情报局(CSIS)需要找到一种警示受影响社区的合适的方法。
根据安全情报委员会的报告指出,CSIS目前使用“观望”(wait and see)的方法处理外国势力影响个案。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对潜在目标或对方预期的进攻战略的信息不够明确,情报局也担心如果公开这些外国势力威胁的消息,一些敏感社区所产生的反应会过激,比如这些社区是否能积极正确地看待和理解这种消息,通常他们会认为被有针对性地歧视。
SIRC也明白CSIS的担心,因此没有把外国势力影响加拿大的所有消息公布于众,只通知一些相关单位,SIRC认为这种做法是存在问题隐患的。觉得此举会增加一些社区对CSIS的不信任,尤其是当这些社区通过其他渠道获知CSIS的调查活动,反应可能会更加激烈。因此,SIRC建议CSIS制定一个更妥善的计划,对所有可能受到外国势力活动影响的社区和个人,都能发出警示信息。
CSIS在2014-14年度报告中指出,加拿大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文化的社会,历来容易受到外来的干扰。当加拿大的侨民团体受到外国政府的操控、欺骗和威胁去支持外国政府推行的政策,或消除其他批评的声音等,这种行为就是对加拿大主权安全的一种威胁。报告认为,外国势力在未来会继续在全球性或区域性政治和社会冲突,或者不同的战略和经济目标等方面对加拿大施加影响。
科克伦表示,加拿大不像美国对政客有一些硬标准,比如只有美国出生的人才能做总统,加拿大却没有类似规定,无论你出生在哪个国家都可以。但是,他认为近些年有所改变,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却有一个潜规则:高层政客如果有双重国籍会影响仕途。
这个潜规则是由联邦自由党前党魁迪安(Stephane Dion)拥有加法双重国籍所引起的,他对加拿大的忠诚因此受到其他党派和传媒的质疑。迪安生于加拿大,他母亲生于法国,因此他也有法国国籍,舆论认为他应该放弃法籍。狄安曾为自己的身份辩护,说他对加拿大100%忠诚,其一生的实际言行更忠于加拿大。
已逝的前新民主党领袖林顿曾认为,迪安只保留一种国籍是个好办法。魁人政团领袖杜锡(Gilles Duceppe)则认为,狄安保留双重国籍完全没有问题。加拿大前总督庄美楷(Michaelle Jean)也曾拥有加、法双重国籍,她最终宣布放弃法国国籍。
科克伦回忆说,类似的例子还有德国军火商薛瑞柏(Karlheinz Schreiber)行贿前加拿大总理穆罗尼(Brian Mulroney)一案。行贿行为可以追溯到2007年3月,当时薛瑞柏声称穆罗尼在1993与94年接受了其30万美元以后没有对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加拿大政府自2008年曾经为此案进行过多次听证。最终被查证贿赂属实,回报是马尔罗尼为德国蒂森公司在加拿大设立轻型装甲车分厂提供帮助。施赖伯还称,穆罗尼还曾索要加拿大航空公司采购空中客车飞机交易中应得的回扣。
议员纷纷出国忙
加拿大有很多怪现像,比如国会议员身居高位却没有出国考察的经费预算,于是出现了各国出资邀请加拿大国会议员满世界免费游的怪现像。国会利益冲突和道德委员会的资料显示,国会议员在2006年到2011年之间,共有336人次受国外邀请免费出游,共耗资190万。去的最多的国家是以色列和台湾,各68人次。支付台湾之行费用的是中华民国国际经济合作协会(Chines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ssociation)。支付以色列之行费用的是加以委员会,这是一个游说组织,根据游说登记记录来看,该组织在2011年度曾122次进入国会游说。
受邀免费之游从党派来说,自由党国会议员有141人次,保守党132人次,新民主党36次,魁人党25次,前独立国会议员Bill Casey两次。
当年出游最多的是自由党国会议员詹加礼(Jim Karygiannis),总共免费游了16次,前往的国家包括:孟加拉国、埃及、塞浦路斯、比利时、法国、中国、伊拉克、希腊、印度、美国、海地和尼日利亚,共耗资71,950元。
詹加礼并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错,他声称如果你不去选区选民的来源地国家,你就不会了解他们怎么想,不知道他们的原居地有什么问题。
最昂贵的单趟之行是自由党国会议员麦考廉(John McCallum)为期10天的中国“贸易使命”之行,2011年9月他和妻子南希此行耗资28,741美元,由国际亚裔交流协会(International Asian Interactive Association)提供。
麦考廉当时指出这个价格不对,因为他们没有坐商务舱,而是经济舱,这样价钱就下来很多。他认为加拿大国会没有给国会议员出访的预算,这些旅行都不花纳税人的钱,这些免费之行是完全合法的,国会议员也不会因此受到国外的影响。
科克伦表示,从法律、制度上来说国会议员,甚至省议员、市议员受海外邀请免费访问也好出游也好是本身没有问题的。当然这些访问都是有听上去很正当的理由,比如考察当地民俗文化、战争状况、促进双方友谊和贸易、促进加拿大某项活动在当地开展、作演讲嘉宾、做颁奖嘉宾或者受奖、参加国际会议等。如果政客不汇报私自受邀前往,并有泄密和受外国势力影响,做出有悖加拿大利益的行为,这样会算做违背原则。
但是,在2011年媒体关于国会议员免费出国访问的报道中,有媒体认为有的费用并非是来自海外国家,而是出自本国接受政府拨款的机构,也就意味着这些钱依然是纳税人所出。
给你一份好工
正如加拿大安全情报审查委员会指出的,现在外国势力的影响方式已经千变万化。科克伦目前来说,所有官员私下接受他人的现金是一条不能碰的死线,但传统的行贿方式已发生变化。比如很多政府高官接受的贿赂可能仅仅是一句承诺:等你离职之后给你一份高薪的工作,而这个班你完全不必去上,钱却照拿。
科克伦表示,从历来离职官员的去向看,他们的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很容易,一方面使他们有处理国际、国家事务的能力,其次他们的人脉很广,对政府处理事务的程序很清楚,因此很多咨询公司或者大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但是,他认为这其中也不乏利益交换甚至外国势力影响的影子,在职的时候看上去清正廉洁,你所帮的忙都一笔笔记录在帐,离职后一起还上。
他认为,所有的硬币都有两个面,这也是民主制度下所有国家暂时无法弥补的一个漏洞或缺陷。他认为高官这样的事业模式是不合适的,但政府不能限制一个高官离职后工作的自由,他们都很有才干,的确有挣大钱的潜力。是否会做出对国家不利的事情,只有靠他们的自制能力 ,当然最终还有执法机构的威慑。
查中国影响由来已久
加拿大皇家骑警(RCMP)和加拿大安全情报局(CSIS)在1997年6月24日递交的一份秘密报告,题为《中国情报机关和三合会与加拿大的资金联系》。这份曾被标明“秘密”的文件现在已经解密。
两家执法机构的犯罪分析和情报分析组在1996年5月开始研究这个课题,他们担心香港三合会等黑社会组织借移民潮,开始渗透、控制加拿大企业,据估计涉及企业超过200家,而这些黑社会则与中国情报机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报告指出,从1980年代中期来自香港的移民开始大批涌入加拿大,警方发现其中混杂了不少黑社会成员。他们大部分通过企业家移民和投资移民类别进入加拿大。他们发现一些移民本国的香港大富豪,有的存在黑社会背景,他们在香港期间就与中国政府和情报机关有密切合作,有些时间超过15年以上。他们首先购买加拿大企业,以获得表面合法的身份,继而掩护在加拿大从事一些犯罪和情报活动,以及影响加拿大政策。
报告认为,中国目前仍然是对加拿大国家安全和工业构造成最大威胁的国家之一,毋庸置疑中国的情报机关已经在加拿大重要的经济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包括教育、地产、高科技、安全等行业,从中他们可以获取加拿大的经济、政治和一些军事情报。最为困难的是这些威胁来自多层面和多方向,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其内部的复杂性,使西方情报机关无法完全领会其精髓。
CSIS眼中的华人文化
“关系”这个词,在情报局的调查报告中专门用拼音“guan xi”来呈现,并详细解释了这个中国特色的名词。报告指出,关系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在中国的影响下在亚洲国家都比较流行。他们通过关系分享社会资源、获得社会地位权力和经济利益。亚洲社会是一个讲关系的社会,规矩和法律排在第二,因此有很多灰色地带。西方文化则是强调个人的社会,讲究法律和规则,黑白比较分明。
亚洲犯罪是将商业、帮派组织融合在一起,商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犯罪行为,通过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随着华人遍及全球,华人帮派组织也随之触及全球,其规模超过意大利黑手党、哥伦比亚贩毒组织和俄罗斯黑帮。
散居的华人
中国将海外的华人叫做华侨,海外华人社区是一个没有国界,由亲属关系、氏族、语言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总数在6,000万左右(1996年数字),在海外建起了一个成熟的关系网,可以从事合法和非法的生意。华侨社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资金之一,总数在2兆美元。
华侨的能量、影响力和财富与其规模往往不成比例,在亚洲一些国家,人口不多的华侨却占据惊人的经济份额。比如在泰国,华人仅占人口的10%,经济份额却占60%。在马拉西亚华人占人口35%,经济份额也是60%。在菲律宾仅占人口2%的华人,经济份额竟然占60%。越南华人占5%,经济份额是60%。印尼华人占2%,经济份额达到85%。新加坡华人占75%,经济份额是95%。
这种力量的基础是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以及中国国官方和非官方的网络(统战)帮助的结果,是由全球范围的信息和技术资源作后盾。海外华人虽然并不支持中国的政治观点,但大部分始终与中国有着很牢固的联系,身处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自愿与否,一直有人在所居住国为中国情报机关和黑帮工作。
来源: 加拿大都市报 作者: 李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