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英国那些事儿
今年是中英建交50周年。中英两国各自引领了东西方文明灿烂的历史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这样的差异逐渐变成了两种文化间的浮冰,长期以来,依靠特定历史和语言优势建立起强大影响力的英国,很难跨越冷酷厚实的浮冰,来拥抱和理解中国文化。
但是,这并不妨碍英国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凿开天然隔阂的冰层,怀着敬畏和同理之心来认真探索东方古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不同文明间的和睦相处架起沟通的桥梁。
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破冰者”。过往的“破冰者”先驱,有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是他,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古代中国伟大的科技成就。如今,后来者接过了先贤的衣钵,曼彻斯特大学历史教授迈克尔·伍德就是这样的新时代“破冰者”。
这位通晓古英国和欧洲历史,深受西方观众喜爱的学者兼纪录片导演,长期致力于展现客观真实的中国文化。正是他,策划和制作了享誉中英两国的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
是他,第一次向英国乃至全体西方观众,介绍了这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唐朝诗圣。也是他,用镜头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充满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中国画面…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位“破冰者”的故事。
伍德生于1948年7月,是土生土长的曼彻斯特人。8岁的时候,一家人从原先住的地方搬到了鲍尔登大街,伍德从卧室的窗户里就能看到英国著名古迹巴戈利大屋(Baguley Hall),这是一座始建于14世纪的木骨架建筑,有着悠久而珍贵的历史。
这样的机缘在无形中影响了伍德,少年时期的他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的多年里,他的历史课成绩一直是A。对历史的热爱,也成就了伍德一生的专长。他后来如愿考进了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钻研英国历史和文学。大学期间,他主要的研究课题的是英国历史,就连硕士研究生论文也是这方面的。当时的伍德大概想不到,有一天他会对遥远东方古国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毕业之后,伍德去电视台当了记者,负责报道实事节目。到了上世纪70年代,经历了几年实事报道锤炼的伍德,终于等来了发挥他专长的项目:BBC二台邀请伍德参与制作名为《探寻欧洲黑暗时代》的电视纪录片。
这档连续剧纪录片播出后很快火爆全英,伍德也就此一炮而红。他渊博的学识,深沉而有磁性的嗓音,猫王般帅气时尚的形象,为他收获了大批粉丝,尤其女观众对他青睐有加,甚至给伍德起了一个绰号——“女士眼里的香饽饽”,意思是称赞他学识与颜值双优。
伍德的节目甚至火到了大洋彼岸,一向对历史不太热心的美国人也被他的魅力折服,多家电视台和电台邀请他做节目,美国观众们罕见地安静地坐下来,倾听这位富有魅力的学者侃历史。
随着节目的火爆,伍德开始有了更为宏大的想法。他不再满足于仅跟着镜头挖掘欧美历史,他还想要深入了解和制作其他族群的文化历史节目。90年代,当他有机会担任独立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后,伍德开始大展拳脚,制作关于其他文明历史的纪录片。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制作了有关玛雅历史,伊拉克考古的纪录片。
就这样,伍德触及的历史层面越来越广,对历史的理解也更有别于其他西方学者。
2013年后,伍德迎来了两件大事,一是加入了曼彻斯特大学担任公共历史教授。二是他开始涉足中国历史题材。
2015年,他为BBC策划并制作了关于中国历史的连续剧纪录片——《中国故事》,这是英国媒体少有的,以全新的客观视角看待中国文化的片子。
在这部纪录片中,伍德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通过当下的中国来表现历史事件,比如为了展现历史上大运河对商业繁荣的促进,片子拍摄了现代邵伯船闸的繁忙景象。又比如为了展现北宋开封的风土人情,片中展示了上海中华艺术宫播放的电子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
和过去习惯预设立场的英国纪录片不同,伍德的《中国故事》让中国人讲述中国历史的方式,为了方便西方观众理解,纪录片采访的对象又大都是能讲英语的学者或工作人员。在充斥着关于中国妖魔化报道的西方主流媒体上,伍德的纪录片宛如一缕清风,满怀尊重和诚意,用客观真实的讲述,驱散了不少英国观众的成见。而让伍德在中英两国观众里进一步名声大噪的,则是两年前,同样由他制作的历史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
这部纪录片又一次延续了伍上一部作品的风格,导演兼主持人伍德背起行囊,沿着诗人杜甫的人生足迹,走进中国的老百姓和普通人中间,透过他们的眼睛和内心来讲述大唐诗圣杜甫,并由此展示一个受杜甫深刻影响的当下中国。
在纪录片的镜头里,伍德一面沿着杜甫的脚步前进,一面用杜甫的诗歌展开,将他的一生各个时期的经历和他身处的历史变迁一一道来。片子里处处体现了伍德的用心和诚意,朗诵杜甫诗歌英文翻译的,是英国国宝级演员伊恩·麦克莱恩朗爵士。
片子采访了众多历史专家和普通民众,就连出镜的外国专家也都是货真价实的“中国通”,比如哈佛大学知名汉学家宇文所安。
除此之外,纪录片还有许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节展示,比如和诗歌结合紧密的书法艺术,被伍德自然地糅合到了其中。
和古代民间密不可分的街头武术表演,也被他巧妙展现在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背景中。
而杜甫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遍及中国各地的颠沛脚步,也让伍德得以自然地展示中国各地如今的人文景象。
在描述和李白相遇时,伍德配上了的仙气十足的古镇。
展示杜甫入朝的志得意满时,拍摄了恢弘的大唐景观建筑…
描绘杜甫失意时,又用了中国普通乡村的画面…
当然,更有给了杜甫无数创作灵感的,中国各地壮美的自然风光…
毫不夸张地说,短短50分钟的纪录片,看似是在给西方观众讲述中国诗人杜甫的一生,展示的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现代中国:一个充满活力与快速发展,却依旧很好地传承了文化和历史的现代中国!纪录片播出后,不仅在中国观众里引发了强烈共鸣,也在西方观众里激起了巨大反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伍德兴奋地谈到,许多西方观众发来邮件,对这部纪录片赞不绝口。他们称赞伍德展示了一个“角度公正,客观真实”的中国,让西方观众得以理解完全不同的文化。
伍德也异常坦率地提及,英国主流媒体向来都是预设立场,从负面的角度谈论中国,他的纪录片是和主流媒体完全不同的“另类视角“,受众大多是受过高等,有一定学识的观众,也依旧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用他的话说就是:“英国民众不仅需要了解真正的中国,更‘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国。”伍德还提到,纪录片播出之后,一些看过影片的英国观众在伦敦地铁认出了他,拉着他问长问短。伍德笑称自己从来没在伦敦地铁里被堵那么多次。
他说一位英国观众激动地告诉他:“伍德先生,您的影片让我体会到从未有过的美梦,我从来没看过有关中国文化这么丰富的讲述,很想看更多这样的内容。”
这些英国民众的愿望,正是伍德一直推崇的理念:为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制作纪录片时必须角度公正,对另一种文化充满同理心。他说,在中国拍摄《杜甫》的经历非常美好,身处其中的他时刻都能感受到来自中国普通人的善意…面对中英间依旧存在的“浮冰”,伍德也诚恳地点出了问题所在:“(英国媒体)妖魔化另一种文化,是最危险最不可取的事。”伍德表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未来他依然要继续制作类似中国题材的纪录片。
伍德坚信,对话和理解才是架设不同文化间桥梁的重要方式,而制作一部角度客观的纪录片,正是这样的方式之一。
这样的行动,不正是一个“破冰人”的深刻写照吗?
学贯中西,通晓中英两国历史的学者兼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就是这样一位“破冰人”,他架起了沟通中英两国文化的桥梁,也拉近了中英两国普通民众的相互理解。
在中英建交50周年之际,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洲总站发起主办的媒体活动——“50年·新启航:寻找新时代的破冰者”大型融媒体互动节目正式启动。系列融媒体短视频《破冰者》是活动的重头戏,该系列共分四季推出,每季为观众带来5位“破冰者”的故事。
迈克尔·伍德,便是故事的主角之一。让我们期待《破冰者》的到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