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此时此刻 诗(歌词)二首 attach_img
诗(歌词)二首文:师勇(蒙特利尔) 创作背景(作者自述): 我想描写的是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时间的流转、灵魂的救赎。灵感来自2014年初冬蒙特利尔的大教堂和公墓。歌词风格受了北岛的影响。有朋友听了之后怀疑我得了抑郁症,哈哈哈没有啦。这只是个简单木吉他demo版本,用了半小时录制,隐约能听到窗外垃圾车的噪音。将来有时间再重新录制编曲。请在线播放欣赏:http://site.douban.com/liuxianmowang/ 一本很重的书 一本很重的书一个很疯的你风暴中孕育着平静平静中孕育着风暴 时间在冰面上跳舞刀尖在天际线划过镌刻在旋转墓碑上的涂鸦少年的神来之笔 伴着该死的吉他拖着烂醉的脚步如果肮脏的心灵可以洗净如果潮湿的灵魂可以晾干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终将到来一切的陈词滥调一切的浴火重生 赶路的小蜗牛 马路黑黝黝秋风冷飕飕匆匆赶路的小蜗牛默默低着头要去远方的小蜗牛行囊里盛满了离愁 你看枫叶红艳艳草地绿油油暮然回首大树下黄金遍地流小蜗牛,快来看落叶下深藏的金秋你的朋友都在这等候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1-6 11:12 2507 0 2014-11-6
admin 谁杀死了拉登? attach_img
文/李莹 拉登死了。据说是被一把德国产 HK416 步 枪击毙的,一枪击中头部,一枪击中胸部。信仰无论怎么虔诚,被击中这样的部位,也难逃 一死。 这显然是美国人干的。海豹突击队,武装 直升机,月黑风高夜,从天而降,地毯式搜索, 枪声阵阵,火光冲天,敌人非死即擒,己方毫 发未损,全身而退。再加上全程直播,这俨然 就是一部美国大片。 影片的总导演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付失 业率,他一筹莫展,但对付奥萨马,他顺风顺水。 情报部门并不能完全肯定那就是拉登的藏身处,顶多只有 50% 至 80% 的把握,但奥巴马还是决 定赌一把。本来最稳妥的办法是从 B-2 轰炸机 上投射精确制导炸弹,但奥巴马最终选择派遣 突击队,为的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奥巴马在 两个关键问题上都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奥萨马 葬身海底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过,奥巴马有点儿不太厚道。在宣布拉 登死讯时,他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己,只字未提 前总统小布什。这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忘恩负义。 没有小布什在职期间对拉登的穷追不舍,哪有奥巴马今天的水到渠成?恐怕拉登也会对奥巴 马的贪天之功不以为然。即使是备受争议的所 谓“酷刑”,在这次行动中也是功不可没。发 现拉登藏身处的最初线索,就是由一位熬不住 “酷刑”的战俘提供的。 可以说,没有小布什 首肯的“酷刑”,就没有奥巴马如今的风光。 民主党和奥巴马曾对“酷刑”大肆鞭挞,不知现在作何感想。战俘不是座上宾,审讯不是请客吃饭,何必彬彬有礼?对犯罪嫌疑人不可以严刑拷打,但对战俘完全可以刑讯逼供,因为 前者是公民,后者是敌人。对敌人的仁慈,就 是对公民的犯罪。 美国人可以论功行赏,但拉登的追随者们 必须面壁思过,因为与其说是美国人杀死了拉 登,还不如说是拉登自己杀死了自己。 “九一一”是拉登恐怖生涯的辉煌顶点, 也是他恐怖活动每况愈下的转折点。随着世贸 大厦的倒塌,拉登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但 却招致了一场战争的失败。他犯了两个战略性 的错误: 其一,他不应该袭击平民目标。如果他只是派人往五角大楼扔了几颗炸弹,向美军基地 发了几枚炮弹,朝美军士兵打了几次冷枪,原也无可厚非,这不过是战争双方的正常交火而 已。但是,劫持民用客机撞向民用写字楼。事件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战争变成了恐怖。 “九一一”遇难者中,不仅有美国人,而且有 来自 90 多个国家的平民百姓;即使在美国人当中, 也有很多人并不支持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但拉登 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格杀勿论,这就不仅把美国人民完全推向了美国政府这一边,而且让几乎整个 世界都站在了美国这一边。 这是典型的极端分子的所作所为,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二,他不应该轻视美国。拉登在阿富汗成功 地赶走了前苏联,于是就有点儿忘乎所以,以为搞 几次恐怖袭击,美国就会从中东地区灰溜溜地撤军。 他错了。拉登死于 5 月 1 日,而 66 年前的 5 月 1 日, 德国政府宣布了希特勒的死讯。拉登最起码有一点不如希特勒,就是他不知道美国并不是什么纸老虎。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邱吉尔兴奋得热泪盈眶,欢呼“我 们终于赢了”,而希特勒则暴跳如雷,大骂日本白痴, 因为他非常清楚美国的参战意味着什么。 拉登在被 击毙之前,我相信大概已经在为他的盲动而后悔了。 手段是否正确,应以结果来衡量,而结果就是美国 非但没有从中东撤军,反而摧毁了基地组织的最大基地——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美国非但未如拉登所愿从中东消失,反而让拉登从地球上消失了。 现在看来,“九一一” 应该有二十名自杀袭击者, 十九人死于袭击当日,而第二十人——拉登,则死 于近十年后的五月一日。 死亡,对于拉登这样一位虔诚的信仰者来说, 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对拉登来说,最大的问题恐怕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甚至得不到阿拉伯人民的认同。民意调查一再表明,穆斯林世界对基地组织的支 持率一直在大幅下滑。始于突尼斯的阿拉伯民主运动, 与基地组织毫无关联,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中东偏袒以色列 并支持象埃及和沙特这样的独裁政权,这是拉登反 美的直接原因,但拉登反美的根本目的是准备在推 翻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之后,在整个中东地区建立 一个与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相似的政教合一的神 权国家。但这显然不是二十一世纪的阿拉伯人民的 选择。 风起云涌的“阿拉伯之春”明白无误地告诉 我们,阿拉伯人民既反对专制,又反对神权,他们 需要的是一个政教分离的现代民主国家。正如一位 阿拉伯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为什么美国人可以 每四年选举一次新的领导人,而我们不能?”美国 不是完美的,但它所代表的价值观至少在目前是无 法超越的。 阿拉伯人可能会因为某些具体的原因不 喜欢美国,但却无法拒绝美国所展现的现代民主制 度的魅 力。 阿拉伯人民在与时俱进,而拉登则试图以一已 之力让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此螳臂当车,焉能不倒 毙于滚滚车轮之下?
最后发表: admin@ 2014-9-6 00:12 2505 0 2014-9-6
此时此刻 乐活LOHAS attach_img
乐活LOHAS 文:亦乐 朋友问我:“乐活”是什么?”我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快乐地活着吗?” “没那么简单。”他说。 于是,我便去寻找,“乐活”是什么? 哦, 原 来 它 是 一 个 英 文 缩 写 的 译 音 ——“LOHAS”, 全 名 叫“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直译是“健康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 再追寻下去,我有点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汗颜。早在1998 年,一个名叫Paul Ray 的美国学者,用十五年调查统计的结果,写出了一本名叫“文化创意者: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的书,以“Lifestyles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中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了“LOHAS”这个新词,第一次提出了“乐活”的概念。 人类社会过去的几十年,崇尚科技、工业文明,以机械为中心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然而,也随之而然地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调的严重后患。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们开始反思,我们 ——地球人,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乐活理念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约一亿多西方社会的城市居民成了LOHAS 一族,百分之三十的美国成人具有了LOHAS 的理念。乐活传入中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为很多人所接受。 乐活,一种时代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环保理念,又是一种文化内涵。尽管很多人对这个词不熟悉,可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里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了乐活的理念,比如,讲究合理的饮食结构,经常运动,适度休息,灵性修养,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减少制造垃圾,使用对环境友善的化学产品,优先选用有机(无毒)农产品,随身携带环保餐具或购物袋…… 乐活人不只是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爱地球,这种爱,跨越了地理、种族、年龄的限制,表达了地球人的生命理想。 乐活一族的风格,他们降低自身的欲望,放慢生活的节奏,平缓自己的呼吸,减少浮躁的行动,体验慢生活、简单生活、宁静生活与悠闲生活的价值与趣味。 随着“乐活”的流行,相应的“乐活”经济也开始活跃,一些原始生态游、原生态的农家乐逐渐流行了起来。各种健康绿色食品,用品逐渐走俏,乐活的杂志,书籍,网站,服务等也迅速崛起,甚至有些商家正在探讨修建有机公寓。乐活产品的经营者还提出,自己不是单纯在卖产品,而是在经营人与人之间日常生活的情感。 当有些人还在追求名牌轿车,山珍海味带来的虚荣与奢华时,乐活一族在嘲笑那些人的落伍。因为,搭乘大众运输工具,吃绿色有机食品,穿棉麻天然织物,使用 二手货品才是当前流行的生活方式。不是用拥有物质的多少,而是以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使自己快乐。这令我们看到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人群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最本质的特点在于他们独特的价值观:把生态与身心健康放在名利之上。 应该说,乐活是20 世纪末许多富裕阶层经历追求逸乐,过度消费的空虚之后所产生的集体反思。令人高兴的是,很多人开始追寻与实践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这种新的“活法”能够保证人类健康,快乐而可持续地发展。于是,走时尚路线的乐活让许多人找到了真正优良品质生活的真谛。 21 世纪的人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活法?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所思考与追寻的话题。生活质量取决于经济条件恐怕已成为人们的固有观念。然而,乐活一族却认为:生活质量不仅取决于经济基础,而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生活的观念。快乐生活与金钱无关。 不可否认,经济状况是决定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但它并非是决定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人有钱,但生活观念落后,生活质量并不高,钱不仅没为他创造幸福,甚至还变成祸根。而有些人收入并不很高,但生活质量却不低,很阳光,很时尚,一家人除了温饱,还有丰富健康的业余爱好,不时外 出旅游,融入自然,回馈社会。他们能够文明科学地消费,这正是乐活的精髓。 很多人至今所关心的还停留在“危险、有害”的危机感上,强调的是“什么不能做、不能吃”。相比之下,乐活一族则强调努力主动争取健康快乐的日子。认为关心环境生态,等于关心自己。 乐活,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迅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进而还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这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思考生活,重新审视时尚,重新定义流行。■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28 11:41 2503 0 2014-10-28
此时此刻 华夏玉龙的烦恼 attach_img
华夏玉龙的烦恼文:一沙 几千年来,华夏之龙是何等神圣、尊贵和吉祥﹐更因有宽猛相济﹑恩威兼施的本事﹐莫不令族人崇敬有加﹐在华夏最后一个龙王朝岌岌可危的时候,稍有点血性的华夏人﹐都会将那条粗辫子当作龙﹐把它往自己的脑后一甩﹐怒喝道﹕“XXXX﹐可杀不可辱也!”握着屠刀的一声冷笑﹕“既然可杀﹐那就更可辱了!”就这样﹐龙在血腥的土地上不断折腾,不可名状。 百年前﹐从龙辫子被甩断的那一刻起﹐外辱内患交逼﹐龙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两个龙族人挺身而出﹐一个肖猪﹑一个肖蛇。他们不但异口同声,而且还几乎异境同时誓言﹕要“为人民服务”!他们立志要华夏之龙一飞冲天﹐要让龙的子孙万代永远有好日子过﹐哪怕只是蜗居在乌有之乡﹐或者尺蠖在自己冰凉坚锐的鳞爪之下。这两个分别代表猪部落和蛇部落的乱世枭雄﹐经过一番斯巴达勇士式的决斗﹐“搅得周天寒彻”﹐残杀的族人﹐不计其数。华夏之龙还未来得及腾﹐更别说飞了﹐早就千夫所指﹐被等同西方暴龙。亢龙怎能无悔?痛定思痛:崛起不行﹐屈起该行了吧? 龙的传人终于铁下心来﹐要韬光养晦地屈起,不要崛起。果然天人合一﹐来得早不如来得巧﹐20 世纪七十年代 , 在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辽西牛河梁地区﹐一种猪﹑蛇合一的神秘史前玉器﹐被专家认定是华夏之龙的雏形﹐俗称玉猪龙。据专家的考证﹐龙族的图腾确是猪头和蛇身的结合体,形象就好像是猪嘴咬着蛇的尾巴。猪崇拜和蛇崇拜的两个部落,再也鼓不起互相砍杀的勇气﹐再也找不到不共戴天的理由﹐两个帮派第三次合作意向﹐得到在第四空间互祝万寿无疆的帮老大们的背书﹐百年恩怨一抹而光,砍人头赛改成数人头赛。 神州大地又陆续发现了类似的史前玉器﹐当代中国考古学大师苏秉琦先生特地为这些考古发现奋笔直书﹕“玉龙故乡﹐文明发端”。辛勤的中国考古专家和学者﹐煞有介事地找到了华夏之龙的吉光片羽﹐也揭开了华夏之龙的“潘多拉盒”﹐在这不寻常的潘多拉盒子里 , 藏着华夏之龙太多匪夷所思的苦难和丑恶﹐也藏着华夏之龙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希望。于是乎,整个神州神乎其神起来了﹐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到处都传闻着越来越高古而且越来越巨大的龙的形象,有石头的,有陶土的﹐蚌壳的, 亦幻疑真﹐千奇百怪的龙以及其衍生的伦理和哲学﹐吸引了整个世界﹐举世都在为华夏龙的片片鳞光惊叹﹐也为华夏龙颔下那块不大不小的逆鳞诅咒。 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华夏玉龙黄袍加身﹐俨然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世袭罔替; 它誓要漂白千百年沉积下的各种令人恶心的污垢﹐吐尽郁屈胸臆中那股鸟气。但是﹐高处不胜寒呀!此时此刻的地球村﹐已经不是昔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土围﹐朗朗乾坤﹐已经不再是华夏龙翻云覆雨的狎游天地。 华夏玉龙的烦恼﹐剪不断﹐理还乱, 连它自己也经不起一串又一串的理性诘难和良心拷问﹕ 华夏族人究竟有没有图腾? 为什么龙是华夏族人的图腾? 为什么猪蛇合一就是龙? 华夏族人可不可换一个图腾? 华夏人可不可以不要图腾? 人类历史中﹐第一个让“图腾”出现在文字上的﹐是 1791 年在伦敦出版的一本书﹐书名是《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作者是英国商人人类学家, 名字叫做“龙格”。两百年前﹐来自西方的龙格先生开始认真探讨印第安人的图腾,两百年后,来自西方的文明开始认真探讨龙族人的龙格。英国人有他们自己的“龙格”,龙族人自己的龙格在哪里? 张光直先生(1931~2001) 是一位国内外深具影响的人类学家﹐中国考古学家,哈佛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长期执教于耶鲁和哈佛大学,并先后担任两校的人类学系系主任。他曾经明确表示:“我相信在中国考古学上,要证明图腾的存在是很困难的。”那么﹐是谁硬把龙图腾紧紧套住华夏族人灵魂? 台湾省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家畜卫生试验所所长刘培柏先生﹐在其《古早中国猪》一文中﹐力证了猪在华夏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贱兽的实况﹔而中国大陆内很多杰出的专家,也同声对猪﹑蛇﹑龙的崇拜大声说﹕NO ! 2010 年12 月 20 日﹐新浪收藏网有一篇题为《当一头猪也能和艺术一样飞翔》的文章﹐在评述眼前全国近乎痴狂的艺术收藏热潮时﹐引用了一位纽约收藏世家出身的当代艺术名流Adam Lindemann 所说的一句话,“……艺术市场像鸟儿一样飞翔有什么奇怪的呢?事实上﹐如果我们对猪能够飞翔这一点信以为真﹐那么,猪们也会不负众望展翅高飞的。”虽说这只不过是西方人的一点调侃睿智﹐但言者无心﹐闻者有意 , 龙族人难免觉得是在指着和尚骂秃驴。 纭纭华夏国士﹐忧心忡忡﹐努力从另一种角度和思维方法﹐去排解华夏玉龙的烦恼。华夏之龙﹐猪蛇一体,猪头几乎咬着蛇尾﹐竟然与古中东和古欧洲的衔尾蛇异曲同工﹐可是﹐西方的文明自有哲理内涵﹐它是现代数学“无限大”符号的原型﹐象征无限循环的自我毁灭和自我繁衍过程﹐因为衔尾蛇不断地吞噬自己﹐是为了生存和成长。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衔尾蛇:“它是一头处于自我吞食状态的宇宙始祖生物,它是不死之身,并拥有完美的生物结构……。” 华夏之龙﹐你不正是不断地为自我繁衍而自我吞噬么﹖ 难道你真的就是一直在追求这种自以为完美的生物结构和永不死之身﹖在痛苦的和谐和万恶的稳定中﹐华夏之龙啊﹐你当然可以烂醉在头顶上虚恍的光辉里﹐但可别忘了﹐你身后的万劫不复﹗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1-4 16:20 2495 0 2014-11-4
此时此刻 太行山 伏尔塔瓦河 新大陆 attach_img
太行山 伏尔塔瓦河 新大陆 文 / 林炎平(蒙特利尔) 伏尔塔瓦河 山西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如果我未曾被迫在那里度过四年,那它和我毫无瓜葛。但是即便我在那里度过四年,难道就有足够理由让我多次回访它?有人问我是否当年有一个“小芳”。“小芳”,是没有的;铭心刻骨,确是有的。 2014年4月26日,我和一帮当年患难与共却也同床异梦的兄弟姐妹们重返这个山村,去凭吊我们当年遗落在那里的数年青春年华。那里未曾有过任何辉煌,有的只是猪狗一样的苟延残喘和牛马一样的辛苦劳作。我总是想起普希金的那句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的,终将变成亲切的记忆。” 自从离开它,我常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它。我有时怀疑是否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我确信不是,因为我对那个时代只有反思却毫无好感。我之所以怀念这个山村,是因为它和我一样,是“覆巢之下”的受害者。 正是这样的情结,我把它和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情景联系了起来。记得我在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上泛舟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它:“谢天谢地,苦海虽无边,却已在彼岸。”然而,那些我们迫不及待地逃离的,常常是我们魂牵梦绕地回味的。 我居然可以把斯美塔那的名曲《伏尔塔瓦河》和这个山村联系在了一起。山村的名字十分美丽——浒泊。但那是个没有水的地方,要喝一口水还要到山沟里去挑。也许取这个名字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现实的补偿吧。 太行山村 太行山谷 伏尔塔瓦河和浒泊毫无相同之处,前者水波荡漾,后者山峦叠嶂;前者绿意盎然,后者黄土连绵。它们在空间里毫不相干,和它们相遇的时间也处在我生命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它们之所以被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它们毫无瓜葛。 在我远离太行山游历世界的数十年间,有许多时刻回想到浒泊。我总是记得浒泊同院子的老乡那句名言,“多少年后你晚上一觉醒来,想起咱浒泊,也会打一个寒颤。”数十年来我一直品味着这句话,可谓至理名言。我多少次梦回太行山,如果不是从那寒颤开始,就是以那寒颤结束。 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给真实的伏尔塔瓦河做了极佳的艺术描述。从涓涓泉涌开始,逐渐变成叠层小溪。太行山峡谷里的溪流,有的残酷地夭折在山沟里,也有的幸运地走出了大山。伏尔塔瓦河逐渐成为奔腾的小溪,然后汇为浩荡的大河。而太行山则也留下了大禹治水的传说。我在太行山的山头上看到过岩石层里的大量贝壳化石,我当时兴奋地以为那就是大禹治水的证据。只是科学提醒我,那只是沧海桑田的地质痕迹。 《伏尔塔瓦河》诉说了大河两岸的文明礼赞和世俗喧嚣,太行山也诞生了文明的涓涓细流,却流向远方而不再和黄土高原有关,我终究不知道它们是否汇入了蔚蓝的澎湃。但那最初诞生了这涓涓细流的黄土高原,却被长久地隔绝于蔚蓝色文明之外。但是庆幸的是,这不会是永远。 伏尔塔瓦河呢?斯美塔那无法确定伏尔塔瓦河的命运,因为伏尔塔瓦河流出了他的视野,流出了波希米亚,一个极具艺术家气质和创造力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伏尔塔瓦河流进了德意志,一个极具哲学家气质和创造力的民族。也许斯美塔那仍然不能肯定,他的伏尔塔瓦河是否可以流向蔚蓝。 伏尔塔瓦河流经布拉格 如果说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怀恋了故土和历史,那么他的同胞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则拥抱了他乡和未来。我曾在一个合唱团唱男低音,我们在McGill大学的音乐厅演唱了用《自新大陆》中最脍炙人口的乐章填词改编的合唱曲。观众掌声雷动,我也被深深感动。烈火一样的激情,江河一样的澎湃,大地一样的坚实——多个声部组成的合唱使这样的表现成为可能。 人类文明就是在火的洗礼下的土和水的对话。我回到太行山,与其说是怀念那黄土高原,还不如说是希望带点蔚蓝给土黄的山峦。 《伏尔塔瓦河》的结尾极具戏剧性,大河终究流向了远方,乐曲由强减弱,再弱……归于沉寂。但正在人们以为曲终于此时,两个超强的由不协和音组成的和弦,如同于无声处的惊雷炸响,震撼人心。我无法肯定斯美塔那的用意,但我可以将此赋予我自己理解的意义。它们就像是巨大的叹号和问号:逝者如斯!此程何去? 《自新大陆》似乎解释和回答了《伏尔塔瓦河》的叹号和问号。而太行山,则是我亲身经历的《伏尔塔瓦河》和《自新大陆》——它给了我背井离乡的勇气和回首反思的执着。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4-9 11:50 2490 0 2015-4-9
此时此刻 造假的“敢为天下先” attach_img
造假的“敢为天下先” 文:黄东黎(蒙特利尔) 前年4月3日写过一篇《“中国式诈骗”令人发怵》,列举四十多种类型诈骗案例,五花八门,涉及的人员和范围甚广,提醒国人谨防上当受骗。造假,也是一种骗,有时被骗者损失更惨。中国从八十年代假货充斥市场,后来开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一阵风过后“假劣”的东西又泛滥成灾,至今20多年愈演愈烈。 过去有说“除了人不是假的,都是假的。”现在连人都是假的,各地审查干部档案,发现造假很多,有人履历填的仅性别是真的。于是群众说:“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长,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填越假。”造假成了中国一项“专利”,几乎延伸各个领域,只说最近几件事,足以触目惊心。 金融造假——制造假币已有“辉煌”的历史,20年前,我曾接一个熟人的电话诉苦,她在一处小商摊位买东西,商贩找给一张面额50元的现钞,她随后到一家大商场购物,在收银台交款时这张50元现钞验出是假币,她好说歹说才退还,马上跑去找小商贩要求换成真币,那人死不承认使用假币,她想请我帮忙解决。我说这忙恐怕谁也帮不了,小贩转脸不认账,你又没有证据和旁证假币是出自他手……结果这位熟人气得直晕,也只有自认倒霉,那时50元还真当钱花。这种发生在身边的事,不过是一个假币缩影。 最近广东破获一起假币大案,从一个地下“印钞厂”查出两亿多元假币。山东三人合伙投入18万购买制造假币机器,将造出的16万假币出售时被抓获。所幸这些假币还未流入市场,更离奇是近日惊现的南京假银行,非法融资吸收公众存款案。这家“盟信经济专业合作社”于前年开业,伪造金融资质、特许经营证件,内部装修如同国有银行,大堂设LED显示屏、自动取票机和5个柜台,营业员统一服装,以高出银行几倍的利息引诱民众存款。假银行营业两年,吸金2亿多元,最终因嫌犯放贷投资失利,无法退还客户存款才败露。 “盟信”银行让200余人“信盟”后上当,损失惨重。其中一王姓商人去年将公司1200万元流动资金存入“盟信”,最后无法取回,血本无归。一名七十多岁老翁将100万元拆迁款悉数存入,以获取高息,不久诊断出自己患癌症,他多次去取钱只拿回10多万元,不够看病治疗,老翁哭天抹泪。这家假银行何能装扮得“天衣无缝”、在南京这样的省会城市光天化日之下行骗两年?虽然目前5名涉案人已落网,警方正追缉另两名逃犯,但众多受害人的存款却“肉包子打狗”了。 身份造假——在山西,有个70后的人叫冯朝辉,他靠买假学历、伪造档案,从农民变成工人,从工人变成干部,一路造假,又摇身变成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副书记、纪委书记。这个靠替人“铲事”捞钱、充当官场掮客的“纪委书记”,在2014年被双开时发现,原来党籍也是假的! 1975年出生的冯朝晖,凭假农转工、转干后,2002年购买了伪造的北方交通大学专科文凭。2003年谎报自己是中共党员,报考了党校并“取得”本科文凭。2005年,冯朝辉花费32万元,在朋友的操作下,为其妻子马月霞伪造了黑龙江大学和天津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并伪造北京人事局接收函,将夫妻二人户口迁入北京市海淀区,又顺溜成为“北京人”。 随着职务的升迁,冯朝辉在承揽项目、插手煤炭上不断“掘黑金”。2007年后,他一直在纪检部门任职,凭借吹嘘“北京有人,办得成事”,在山西官商圈里混成了一个“人们不敢得罪、甚至争相巴结的红人”。2014年,冯朝辉被查出索贿、受贿、介绍贿赂、资金来路不明共计1300多万元,山西省纪委监察厅给予冯朝辉开除党籍、公职处分,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个初中文化、只有“性别姓名”不假的农民,居然当上省直单位的副书记、纪委书记,动不动可以“摆平”对官员的举报,索贿受贿,让人不可思议。冯朝辉的假学历、假证明、假文凭、假党员,是他呼风唤雨的资本,而这些的来头,又是社会、学界、官场丑态的鲜活样本。 货物造假——北京秀水街市场,崛起于80年代,以经营“外贸服装”闻名。随着经营的扩大,十年前拆迁旧市场,建成“新秀水”商场,吸引了众多北京和各地顾客,老外也常有光顾。大批中国商人的进驻,陆续充斥外国名牌服饰、手表等假冒产品。“秀水假货”由来已久,许多人知道,却愿意去“碰运气”,买便宜仿制外贸货,还能砍价,自得其乐。 这里韩国的“产品”不少,也颇受顾客青睐。去年底韩国政府特许厅(类似中国专利局)、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服装产业协会等组成调查团,到“最大假货商场”秀水街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假冒名牌服装、韩国化妆品等商品随处可见。同行的协会成员对中国人的假货制造、流通速度无不咋舌,他们说:“首尔的品牌时装表演举办一个月后,中国市场就已有不少仿冒品了。”韩国方面发出提示,有意在中韩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后,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要“谨慎”,呼吁提前制定对侵害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行为的对策。 韩国政府派团赴华“密访查假”,尚属首例,说明已引起国外官方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据媒体报道,有些防伪码制作公司为求获利,不按规定核查客户相关资格,以高于市价的收费给其制作假防伪码,并建立假的防伪码查询网站,为假货“转正”提供途径。记者经查发现,网上甚至有售整套防伪码系统,假货商办起来很容易,顾客则假货当真。 中国人确实有造假的“智能”,可以玩出无“成本”的变身术,能不费力地坐享其成,使老外们望尘莫及。无论是身份造假、金融造假、货物造假,都是为了私利,为了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难免有贪欲,但要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不能贪婪心一上来,就心术不正,千方百计造假欺骗。就像中国的产品没有外国质量好,叫得响,可以自己潜心研制,发明创新,为什么非要仿造假冒别人的成果? 先哲老子的做人治事,有句经典:“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一致的,他有仁爱,就必然有嫉恶和勇敢;他保守节俭,就必然能够彰显大方;他厚德谦让,就必然能够为天下先。 如今反其道,“敢为天下先”成了一句时髦语,不管什么都要尝“先”,似乎才豪气十足,称得上是范儿。殊不知中国造假没有一样符合老子“三宝”的正道,而其所以流于社会、危害民众,成为侵犯合法专利的“专利”,恰恰是缺少了行善不争,立法、监管的“敢为天下先”。造假早该休矣,始作俑者必须受到严惩。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3-17 15:50 2488 0 2015-3-17
此时此刻 欢迎订阅“时代学园”微信公众号 attach_img
欢迎订阅“时代学园”微信公众号 ‏ “时代学院”新近注册了微信公众号——时代学园Time Academy。在这里我们将为朋友们提供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的优秀文章,同时也会将“时代学院”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信息及时提供给您。 对话和批判,是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创办宗旨,也是我们“时代学园Time Academy“公众平台的追求和理念。它是一座平台,让我们自由表达和对话 ;它也是一座桥梁,让我们彼此理解和合作 ;它更是一个乐园,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和层次。 通过查找“时代学园”微信公众账号:TimeAcademy,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加入我们的微信平台,欢迎订阅。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2-16 15:53 2481 0 2015-2-16
此时此刻 重建的历史:薛忆沩与《白求恩的孩子们》 attach_img
重建的历史:薛忆沩与《白求恩的孩子们》 文:怀素 薛忆沩的小说《白求恩的孩子们》2012年由台湾新地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将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痕迹的小说。这部小说具备了优秀作品的两个标准,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相得益彰。 小说写了三个孩子和两个家庭,在特殊历史阶段,在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思想影响下的悲剧命运和曲折历史。它横贯中国文化大革命至今近四十年的跨度,或者可以称做“一个年代的副本”。作者站在中国“纪念白求恩”和西方“白求恩传”的两极,用哲学和思辨再现历史,重新阐述个人在历史中的错位和历史判断的双重价值。中国版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与西方版中骄傲任性,追求个人价值,把战争当做生命的驱动力的白求恩,作为同一个人在不同价值体系中被塑造的不同形象,在作者笔下有极富含义的注解。更重要的是,作者描写了一代人,不仅是中国人,还有加拿大人,在白求恩精神中长大,在精神上,他们是白求恩的孩子,但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白求恩是怎样的人。历史的双重标准及复杂,让这个时代显示出荒诞的合理性。可贵的是,《白求恩的孩子们》重建了一段特殊的中国历史。 薛忆沩 个性化写作与历史的重建 以个人生活再现历史的写作,可以上溯到乔伊斯。在《尤利西斯》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命运和情感在历史中的再现。它不仅有历史的高度,还有文学特有的温度。小说不是历史,但它比历史更丰富也更复杂,小说是历史人性的解读。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小说就失去了它最本质的定义。薛忆沩小说最大的贡献,是他对一段特殊历史进行了历史学做不到的精彩描述。他打碎了一个时代的偶像,把神还原到人本质。他解剖了一个时代,让读者从一个个细节,重新触摸那个时代的体温。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对历史的颠覆,同时是对历史的重建。 作者用我,扬扬和茵茵三个形象在不同时期对白求恩精神提出质疑,而这种质疑都在对利己和利人的定义上,比如扬扬的死,这个十三岁的孩子,在遗书中质疑了生活和偶像的关系。“为什么我的身边没有高尚的人”,“我要去找白求恩,他会好好照顾我的。”而茵茵,对生活的真实提出质疑,“我的生活像假的一样。”虚幻和真实,成为历史的奥秘,也是人生的奥秘。而我,带着生命的重负来到白求恩的故乡,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三个人,他们此来,就是要还原历史的错位。 薛忆沩的文学创作,在不同时期受到加缪、茨威格很深的影响,而在《白求恩的孩子们》里,乔伊斯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就如《尤利西斯》一样,作者在寻找他的精神之父,而白求恩,就是他的精神之父。作者用给白求恩写信的第二人称的亲近形式,三十三封信组成一个长篇,“一个女孩”,“一个演员”,“一个雕像”—— “一个”是所有篇章的定语,“一个”人或“一个”物组成的个性化历史,是文学中的“这一个”,也是小说中的“这一代”。 中西贯穿的大格局 构架工整,文笔绵密,是薛忆沩小说一贯的风格。在这部小说中,时间和空间,构成一个十字架,纵横缠绕,绵绵不绝。在空间上,从中国来加拿大的作者,与从加拿大去中国的白求恩,在这本书的书写中相遇,最终以精神上的父子相互理解,而所有具有意义的日期,都被钉在时间之轴上,一代人可能遇到的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人物生或死的前提。历史如此强大,个人命运在历史中虚妄缈小,却印证真实。 这部书有四条线索,杨杨一家的命运,我的命运,白求恩的命运,中国的命运。这是经线。而由时间,特殊的日期等数字的对照,形成全书的纬线。作者在谋篇部局上极为用心,显示出作者的美学格局,对立统一,相辅相成。我的加拿大和白求恩的中国,茵茵的死亡与蒙特利尔工学院十四个女生的命运,中国的白求恩的孩子和加拿大的白求恩的孩子——都在复调形式中展开。而分开的每一封信中都含有多重线索,使情节在有序中错综展开,引人入胜。薛忆沩曾说过,乔伊斯不厌其烦的细腻和一丝不苟的节奏,是他永远钟情的偶像,它“可以揭示人性的奥秘,传播语言的隐私,展示时间的魅力”。这也是薛忆沩小说呈现的特质。 小说描写了一段历史,一个家庭的毁灭,扬扬,茵茵和他们的父母。小说以扬扬母亲的死,一个预言家和前瞻者的离世而告结束。白求恩的时代终将消逝,白求恩的孩子们将成为历史的句号。 语言的逻辑与思想的逻辑 薛忆沩的文字拥有一种很特殊的风格。初初看来,感觉很西化。细细读来,才发现,这其实是作者最能表达思想的方式。 西方语言与中国文学的不同之处,是中文是灵动的情绪性表达,尤其是小说语言,追求的是描写的传神和诗化的神来之笔。而西方的语言,传承了拉丁语的结构严谨和定义清晰,它的介词和从句的使用,使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很强,这就是我们通常概念中的欧化语言。 薛忆沩的语言就是这样严谨和逻辑化的语言。有人认为他的语言西化,或西而化之。这当然与他对西方哲学的喜爱有关,也与他的西方教育背景有关。 但在阅读中,我越来越感到,他的貌似西化的语言,其实来自他内在思辨的表达和理性的追求。从根源上讲,他的语言的形成是表达思想的结果。或者说,薛忆沩找到了表述他思想的最佳语言形式。薛忆沩本人酷爱数学,在文学创作之余,用解数学难题来休息大脑。他又极度追求完美,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重写之作。这样的个性在他的作品中均有体现。他的语言常常含有多重含义,这样的语言,并不能简单地的用西化来定义。我认为这其实是个性化语言,它与内容完美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个人色彩。 这实在是一种好的语言,正如何怀宏所说,它干净,温暖,美丽。它在表达中丰富而准确。有人评价说,薛忆沩的文字有“数学的精确和浓郁的诗意”,这是对薛忆沩文字准确的评价。也正是这样的文字,才有可能让“语言和故事达到平衡”。 哲学思想与多重的主题 《白求恩的孩子们》突破了薛忆沩早期写作中信仰的存在主义哲学。他的写作追求不再仅仅展现“他人即地狱”或者每个人生命中黑暗的部分、隐秘或荒谬。当然,这些因素还隐匿在他的书写中,却被另一种思想夺去锋芒。作者更多的,开始表达他对历史观的新概念,一种打破传说的真实,一个人性化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精神上走到另一个高度,这就是悲悯,宿命和无常。比如扬扬母亲听到哀乐时的“疯话”:“又一个孩子死了”时,表达的悲悯。又如茵茵的命运与蒙特利尔工学院十四个女孩的死亡的对比(编者注:1989年12月,蒙特利尔埃科勒大专学校发生的枪击事件中,14名女生被打死,然后凶手开枪打死了自己。)——作者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框架里,站在普遍人性的高度去思考。用这样的概念来诠释和表述的文字,自然更阔大而深邃。这是作者在学贯中西之后必然呈现的气度,这样的视野,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极为罕见。 把中国的命运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让小说的主题具有了终极关怀的意义。作者制造了一个思辨的迷宫,在大格局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开阔的思想,而从每一个细节描写,作者都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思辨和质疑,思辨无处不在,质疑亦然。 作者精神的探索,最终得到了宿命的结局。最后的章节,面对加拿大和中国交叉的世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相对立而不能求其解,作者一度沉入宿命和生死轮回,一种对精神不死的探索,一种偶然与必然的神秘。比如,茵茵在金发女孩身上的复活,扬扬笔记本的丢失与其母亲的去世,结尾处的节奏更是急弦繁管,更加不可控制地的走向未知之境。人物在生命不能承受之下,世界不再因为他人的存在而荒谬,世界被一种力量控制,世界是宿命的,而我与白求恩的所有故事,都是因为注定的“必须”。 附: “必须”之谜——《白求恩的孩子们》代序 文:薛忆沩 你也许知道,白求恩一生两次结婚,两次离婚。他的两位前妻是同一个女人。在第一次结婚之前,白求恩曾经向他未来的两任妻子保证,他们的婚姻也许不会给她带来“幸福”,但是绝对不会让她感觉“乏味”。白求恩的这两次婚姻都以“无后”而终。 在与同一个女人第二次离婚将近五年之后,白求恩告别了他所有的情人(包括对他的思想和生活影响至深的那位著名画家,他的“小种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当然没有想到这是一条不归之路。他当然没有想到他与中国的结合是致命的结合,又是永恒的结合。他当然没有想到这种结合会使他成为在“新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那十年里耀眼的政治明星(他是紧排在四位伟大革命导师之后的最著名的外国人)。他更不会想到,与他的前两次婚姻相反,他与中国的结合将在那最黑暗的十年里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开花结果:作为“高尚的人”和“纯粹的人”,作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这位加拿大医生借助地球另一侧的剧烈社会动荡,用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的“精液”)孕育了数以千万计的孩子。这是人类精神发展史上的奇迹。 我是这数以千万计的“白求恩的孩子们”中的一个。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为这种称呼而不安和激动。这种称呼出自一个疯女人之口。它根源于她惊人的发现。她发现了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变的“身份”。这个疯女人是我一生遭遇过的许多疯女人中的一个。她的这一发现让我对“疯狂”充满了敬畏。 我一直想写下“白求恩的孩子们”的故事。但是,我恐惧它的真实。我知道,那严酷的真实会限制想象的空间和虚构的自由。所以我一直在推迟我的写作,推迟过去的重现,推迟意义的实现…… 直到我听到了那个噩耗,那疯女人的噩耗。那噩耗激起我的忧伤,又唤醒我的灵感。我突然知道了应该怎样写出“白求恩的孩子们”的故事。刹那之间,真实与想象因为那奇特生命的死亡而融为了一体。 现在,大多数“白求恩的孩子们”都还活着,而且都还生活在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正主宰着举世瞩目的中国的命运。而我的这部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既是“白求恩的孩子们”中的特例,又是他们中的典型。他们都已经离开了埋葬着白求恩的中国。他们中间的两个已经死去,一个死于那最黑暗的年代结束的前夕,死于自杀;另一个死于八十年代结束的前夕,死于“误伤”。而唯一幸存下来的人物是小说的叙述者。他背负着那两种死亡的包袱,在九十年代初,走了一条与当年的白求恩正好相反的道路:经香港抵达温哥华,最后定居于蒙特利尔。他正在这座白求恩生活过八年的城市里经受着异乡的异化。 我在白求恩的档案里无意中读到了他登上横越太平洋的客轮的当天给他的“小种马”的告别信。信中的第一句话给我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存在”之谜:为什么白求恩“必须”去中国?我的写作告诉我,我已经在接近那用任何其它方式都无法接近的谜底。 我们用不同的语言写作,但是这“必须”之谜是我们共同的资源。它肯定会激起我们同样的惊叹,会让我们的想象力突破语言的边界,为文学发现更广阔更奇异的空间。 白求恩是中国和加拿大的共同遗产。“白求恩的孩子们”也应该成为我们两个国家文学的共同记忆。 (本文摘译自薛忆沩给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一封信)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7-5 11:11 2481 0 2015-7-5
此时此刻 “西点军校学雷锋”原来是条假新闻 attach_img
“西点军校学雷锋”原来是条假新闻 文:黄东黎(蒙特利尔) 流传了30多年“西点军校学雷锋”的故事,近日其作者原新华社记者李竹润证明,这是一条假新闻,不过是西方媒体愚人节开的玩笑,他便当真传了出去,特认错道歉。“原创”者自己辟谣,让众人感慨,也使我暗兴当年没有轻信,“以假传假”。 2015年1月5日,李竹润在网上发微博,称自己在1981年将外电的“西点军校学雷锋”愚人节新闻信以为真,写进了自己文章,特承认错误,道歉。他说“‘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谎言,是我引进中国的,事情发生在1981年,尽管我也是上当受骗,没有意识到是一则愚人节消息,但今天我仍通过新浪微博公开道歉。” 李竹润 李竹润今年73岁,是新华社退休记者,现还做一些新闻报道讲座。他要是不出面澄清,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正儿八经的老外“学雷锋”,最早出自他的手笔。记得1988年3月初,我应邀到北京第一监狱采访,那天还有作家、演员、画家、教育界等名人,当时监狱经常开展这种社会关心“帮教失足者”活动。大家参观完监狱犯人的劳动、生活场所后,开了座谈会。 几位名人先后发言,那时正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诗人柯岩说:“一些犯人都很年轻,他们的犯罪与受教育和影响有关,现在社会上宣扬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毒害青年思想,他们崇拜西方的东西,否定雷锋精神,连美国西点军校都挂着雷锋的画像,把雷锋作为美国军人的学习榜样,他们知道吗!”柯岩显得有些激动,话讲引起共鸣,有人鼓起了掌。她说的不但适应形势,还透露了一个新信息:美国军界最高学府号召学习雷锋。 当年的柯岩 著名诗人访问监狱,发言结合实际、动情又有新意,还适逢学雷锋的季节,这些都是新闻点。关于“西点军校学雷锋”,此前我也模糊听说过,但没见到具体介绍,因而一直持怀疑态度。柯岩讲了后,我认为可能确有其事,但又想到这还是属于耳听,柯岩并没有说去了西点军校,见过雷锋画像,人家是如何学习的,虽然她的发言举证说理,铿锵有力,毕竟她也不是“眼见为实”。于是,我在报道中没有写柯岩提的西点这件事,只发了图片新闻。现在看来,柯岩可能也是听了李竹润的“独家消息”,我没有跟着再传播,还是把握了新闻写实这道关。 美国西点军校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是我小学二年级就学唱的歌,那年月讲阶级斗争,学习雷锋日记,背得最清楚的格言是“秋风扫落叶”、“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尽管那时不清楚“敌人”都是谁。作为我们看来,雷锋是一个诚实、朴素的人,也是一名好战士,全盘否定学雷锋也是不对的。而西点军校为什么要“学雷锋”?他们能学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没少在我脑子里较真。西点军校学习雷锋,在国内一度传得沸沸扬扬,什么时候被揭穿是一个“神话”的? 雷锋 雷锋宣传画 2002年8月,抚顺雷锋纪念馆馆长张淑芬去美国,带着材料专门访问了西点军校,搜集雷锋的消息。回国后她肯定地表示,西点校园的固定雕像中,没有雷锋雕像,会议大厅里没有雷锋画像,学员手册没有雷锋格言,西点军校固定教材里没有雷锋的记录,西点的课程中也没有雷锋的专门课程。2003年,《环球时报》曾派记者往西点军校探访,也发现校园内并不存在雷锋雕像或画像,学员手册上也见不到雷锋格言。真不知道西点军校的学雷锋、挂画像从何而来?也就是那时起,这个“美丽的传说”才逐渐淡漠,但没有在一定范围“纠偏”,避免误传。 抚顺雷锋纪念馆 “引进”外国人学雷锋,无非是为了扩大宣传,提高雷锋的国内外影响。有意识的拔高、不切实际宣传是有深刻教训的,大跃进时粮产钢产的“放卫星”,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文革停课停产、武斗大乱的“全国山河一片红”……李竹润也说“1972年文革时假大空新闻报道简直没法看”,于是他偷着研究西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写作。但是,在文革过去后的1981年,他怎么不经调查就发出“西点军校学雷锋”的报道呢?核实这样一条新闻其实并不难,西点军校又没建在月球上,那么解释只有四个字:为了需要。 大跃进宣传画 文革邮票 无数事实告诉人们,虚假的东西往往让人上当受骗,却总有暴露的时候,终归达不到目的,反而弄巧成拙,假新闻也是一样。英国《电讯报》报道,西方人对雷锋几乎无人知晓,更不用提什么学习了。2012年,美国驻华使馆在其微博上对网民证实,西点军校学雷锋的故事“只是一个谣言”。而在中国,一大批人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信是真的,并沾沾自喜,可见新闻传播的分量。 西点军校操典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李竹润当初写的虚假报道,可以理解为某种“需要”,因为他后来也敢于承认错误,尽管是在34年以后,但也表现了坦诚和担当。”知来者之可追“,他不愧是老资格的记者。同时无意中给了人们另一种提示:多年提倡的精神有何效果?为什么要热衷外国人学习雷锋?我们自己学就够了吧。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1-22 11:37 2477 0 2015-1-22
此时此刻 午夜巴黎 attach_img
午夜巴黎 文、图 / 枫子(蒙特利尔) 每个人对巴黎都有自己的演绎。他(自从那幅《自由引导人民》油画反映的1830年法国革命后,Paris在法语中就由阴性词变成阳性词了)是知识分子倡导的“革命之都”,是奥斯曼改造的“现代之都”,是波德莱尔笔下的“罪恶之都”,亦是雨果眼中的“文明之都”,是埃菲尔缔造的“神话之都”,又是现代艺术家们集体描画的“魔幻之都”。 这样一座“集耶路撒冷、雅典和罗马于一体的城市”(——维克多•雨果),概括了人类最主要的文明和历史。关于他,地球上每个角落里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来诠释。 76岁的伍迪•艾伦(Woody Allen)选择了一个既魔幻且浪漫的角度来描绘巴黎:1920年代——---他心目中巴黎的Golden Aage(黄金年代)。 这部Midnight in Paris(《午夜巴黎》)的电影叫我足足看了四遍。明明它就是一部拍给文艺青年看的浪漫轻喜剧,可我看得并不轻松:影片中再现的那些作家们偏偏是我挚爱的,那些画家们偏偏是我崇尚的,那些老旧的音乐偏偏是我最钟情的,还有,还有巴黎那雨,那夜,那街灯,那石板路,那大街小巷里的一切!太多讯息,太多回忆,每一个镜头都自有它真实历史的出处,每一个人物都连带着他背后的作品和思想。这简直是一场太过华丽的饕餮盛宴,全是山珍海味,没有萝卜青菜,一时还真叫人难以招架难以消化。 影片一开场就是一组巴黎明信片式的展示,在萨克斯风吹奏的Si Tu Vois Ma Mère的音乐伴奏下,伍迪•艾伦整整用了3分又10秒来一一展示巴黎的地标:塞纳河,古街道,卢森堡公园,圣心教堂看出去的巴黎全景,红磨坊,香街及凯旋门,花神咖啡馆,塞纳河畔书亭,协和广场,卢浮宫,蒙马特,埃菲尔铁塔,……整整60个场景,从晴天到雨天,从白天到夜晚。一上来就堆砌就罗列,毫不掩饰地把伍迪•艾伦心中最美的巴黎强加给你,好像一个天真的孩子闪动着亮晶晶的眼睛对你说:看哪,这些全是我的宝贝! 他不在乎这是否太Hard sell,是否不够深沉委婉。这加了美国爵士乐元素在里面的巴黎,叫人炫目,使人凌乱,是一个美国佬的演绎,是他自己心目中的浪漫巴黎。 同他的系列城市片一样,《午夜巴黎》中描绘的也是美国人在他乡的境遇。Gil是好莱坞的编剧,有着Golden Aage Ssyndrome(黄金时代情结),最神往1920年代的巴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都是他崇敬的伟大文学家。当他一次次在午夜时分被古董车载走穿越回巴黎的Golden Aage,当他亲见那些只有从书本中读到的一个又一个文学艺术大家,那种热切神往变成现实后的不可置信,欣喜惊惶,令我怀疑这一切就是伍迪•艾伦自己曾无数次做过的白日梦里的情景。 画家可以用绘画,音乐家可以用旋律,作家可以用文字来描绘自己的梦。而伍迪•艾伦不只是导演,还是编剧,还是著名的爵士乐手(定期在纽约的酒吧里演奏,更在2008年来过蒙特利尔“国际爵士乐节”献艺),所以幸运的他可以用电影——这集大成的综合艺术形式——来充分描绘他的梦。他描绘得放肆,我更看得贪婪! 在电影里,伍迪•艾伦借着一个好莱坞编剧之身,实现了一次自己对1920年代巴黎音乐、文化、艺术的穿越之旅。 整部影片里他一共在午夜穿越了四个晚上,亲见了20来个偶像,以巴黎所有知名地标为背景,所选音乐都是那个年代流行的。不单止置身其中的男主角Gil看得眼花缭乱,一时间醒不过神来,像我这样对那些人,那些景,那些音乐或了解或熟悉或有点印象或完全不甚明了的观众,感觉更像是一下子跌倒在云里雾里,懵懵懂懂,一时间分不清这都哪跟哪、谁是谁了。 菲茨杰拉德(左) 他穿越见到的第一个大人物就是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他和他那神经质的太太Zelda正在幻觉派艺术家Jean Cocteau的Party上,Gil不敢相信坐在钢琴前的正是他的偶像音乐家Cole Porter,唱的正是那首有名的You've Got That Thing……你看,一上来就是一股脑名人名作的堆砌,以致于影片中不得不频繁地打出字幕。然即便字幕也不足够,比如菲茨杰拉德的妻子,那个嫉妒多疑固执自卑、直接导致了伟大的菲茨杰拉德创作的枯竭和早逝的红颜祸水,影片中没有对她做专门的交代,好在我读过海明威关于他们夫妇的详细描述,我也猜想会不会伍迪•艾伦也是从《流动的盛宴》里攫取了许多的细节和灵感。因为影片中Zelda的台词虽不多却被演绎得栩栩生动有血有肉。 遇见海明威(右二) 还有斯坦因。海明威把Gil带去斯坦因(美国女作家,“迷惘的一代”的提出者)的家里,海明威对斯坦因的信任,及斯坦因对毕加索绘画寥寥数语一语中的的批评,文学青年向斯坦因讨教时的虔诚和小心翼翼,电影中将这些发生在100年前的事情、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与我在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中读到的一模一样。我私下里猜想这本书也被伍迪•艾伦读了又读,我甚至都猜想他会不会从这本书书出发,为《午夜巴黎》首先塑造了一个崇敬海明威的剧作家,然后由海明威带着他回到1920年代的巴黎。他后来爱上的那个女子,他后来几次的午夜穿越,都是从海明威带他去斯坦因的沙龙开始的。 斯坦因(右一)的沙龙 好在海明威在自杀之前出版了这本《流动的盛宴》,这本书不单止是他自己于1921年至1926年在巴黎生活的一段回忆,其实更是关于1920年代巴黎文化艺术界的珍贵史记。就像波伏娃在《名士风流》中的记述,是观照1950年代法国知识分子心态与命运的一面镜子,那关于史实的记载意义远大于小说的写作成就,可以说巴黎颁给她龚古尔奖应该不无这方面的考量。而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虽是生活散记,在文学价值上无法与他的恢弘巨著相提并论,可它赠予我们多少真实历史的回忆,因而书中的那句“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了巴黎名片上唯一一句导游词。 海明威是电影里男主角的偶像,我猜想他也是伍迪•艾伦的偶像。《午夜巴黎》里各路名人大家如走马灯似地出场,片长所限不可能每人都能给予充分展现,而海明威却有着大段独白的机会。他说:“(我的)书之所以是好书,因为它是诚实的书。只要故事是真诚的,只要行文干净而率真。”我想伍迪•艾伦在编导这部电影时的用心,与海明威写作时一样,都是真诚而率直的。 76岁的他根本不想掩饰自己童真的一面,借着男主角的傻劲尽情地表达他的率直。比如一个场景,Gil的女友问他:明天我们去凡尔赛宫吧?Gil说:不行啊,我们不是要去利普啤酒馆吃午饭吗?我认识一个教授,在那吃饭时见过乔伊斯(爱尔兰作家)在吃他的德国泡菜和法兰克福香肠……看到这我不禁哑然失笑了,觉得自己和Gil,和伍迪•艾伦都是一伙的!我太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拐弯抹角的一个故事都足以驱使男主角想去那里吃顿饭,这么天真的想法,在那些“正常的”老于世故的人看来真是幼稚到极点。可我能明白Gil的推理:他认识的一个教授见到过乔伊斯,也就等于他和乔伊斯之间有了间接的联系;而乔伊斯用餐的餐厅,他所享用的食品,便被乔伊斯迷赋予了神圣感。所以Gil想去利普啤酒馆吃餐饭,点一客乔伊斯吃过的菜肴,这样做就仿佛一场仪式,一个能与偶像心灵最贴近的神圣方式。 我也正是常常这样犯傻的,以我几十岁之身做出一些天真幼稚的举动。对我来说,那些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作品精神已经融入了我的骨髓,任何与他们有牵扯的事物在我看来,就是能最近最直接触摸到他们思想和灵魂的媒介。朋友怪我总去墓地闲逛,可是我最爱最敬仰的人都躺在那啊。蹲下身抚摸一下他们的墓碑,轻轻拂去积在上面的尘土和落叶,那一触,就好似与我的偶像产生了灵魂的共振,能量的连接。又好比一些地方,因记录了一堆的历史,牵扯着一堆的名人,诞生过一堆的主义和流派……于我就是神圣的所在。所以我愿意坐在Le Procope,在伏尔泰、狄德罗、卢梭们用餐的餐厅里享用智慧美食;我也会慕名跑到花神咖啡馆,坐在萨特和波伏娃的专座上,好像那样我就能深得他们的真传;也曾为了海明威找到丁香园咖啡馆,手指抚过他常坐的吧台,我知道他在这里喝牛奶咖啡,在这里写《太阳照常升起》;我也专程去拉雪兹公墓看望斯坦因,只为她曾经帮助过年轻贫穷的海明威。这样的举动于别人也许毫无意义,于我却是神圣无比。 所以我这样津津有味孜孜不倦地看了四次的《午夜巴黎》,也是因为里面再现了太多我所敬仰的人物,在内心里我曾与他们那样感情深厚。Gil爱上了Adriana,我对她发生兴趣不因为她是毕加索的情妇,Braque(立体派先锋)的情妇,是因为她还曾是Modigliani的情妇。Modigliani是我极其喜爱的意大利画家,我的前屋主留给我一幅他的画,其笔下细长变型的人物令我着迷,于是从此我深切关注他,找他的画来赏,找他的传记电影来看。所以当这个名字从Adriana的嘴里一说出来,就仿佛将我带进了一个并不感到陌生的环境,我和她一下子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亲近感。 Adriana与Gil 《午夜巴黎》讨巧的地方也在于此。那些鱼贯而出的一个又一个名人大家,其中总能有谁正好与某个观众的思想灵魂相契合。但这也正是难于把握的地方。都是名角,都是各自山头的大王,导演对谁都不忍舍去,可又不能全都一一正式推出,于是只好委屈一大帮名人来衬托少数几个名人。于是我们看到: 跟达利一起喝酒的是超现实电影大师Luis Bunuel和先锋派摄影师Man Ray。陪伴在劳特累克(画红磨坊闻名)身边的是高更(象征主义先驱)和德加(擅画芭蕾舞女孩)。其他大人物如获诺贝尔文学奖的T.S.艾略特,野兽派先驱马蒂斯等,都只能以微笑示人,一笔带过。 关于巴黎的什么都重要。好在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可以立体全方位地表现事物,于是那些举世闻名的地方就成了故事发生的所在:莫奈池塘,凡尔赛宫,罗丹博物馆,橘园博物馆,杜乐丽公园,红磨坊,莎士比亚书店。那些旧时代最迷人的歌曲就成了不同场景下的背景音乐。 别忘了伍迪•艾伦本身就是一个出色的爵士乐手。猜想男主角最钟情的美国爵士乐大师Cole Porter一定也是伍迪•艾伦所钟情的,不然为什么贯穿整部影片的都是他的歌曲:You've got that thing,let's do it,以及他向巴黎致敬的I love paris。当我看到Cole Porter就是百老汇著名歌舞剧Anything Goes的作者,自觉得在心里与他又贴近了许多,因为我曾在百老汇看过他的这部音乐剧。这种拐弯抹角的连带关系带给我的惊喜,就像我7岁的宝宝每当走进一家熟悉的地方定会欣喜地喊道:我去过这里!而吉他曲Bistro Fata又是Stephane Wrembel的杰作,他与伍迪•艾伦在《午夜巴塞罗那》里面合作过的吉他曲已经深入我心。 影片里我最爱的音乐是Parlez-moi d'Amour。这首写巴黎的老歌经手风琴的演绎更加深情悠远。每当男主角Gil一个人漫步时,当雨天,当夜晚,在石子路上,在塞纳河畔,这手风琴声就伴随着他,烘托着他悠悠的思绪。他心目中巴黎的Golden Aage是1920年代,而Adriana心中巴黎的美好时代是1890年代,而1890年代的艺术大师们心中的黄金年代则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家都在追踪着自己心目中的过去好时光。每个人赋予巴黎的想象都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大家都深深迷恋着旧时代、从前的那个巴黎。 美好的巴黎是难以言说的。旧日的巴黎,雨中的巴黎,夜晚的巴黎——我心中美好的巴黎与伍迪•艾伦的刚巧一样。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6-19 14:37 2475 0 2015-6-19
此时此刻 《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 attach_img
《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 文:王海涛 2015年2月28日,央视原记者柴静及其团队制作的视频《穹顶之下》,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 这个片子是探讨雾霾的成因和解决办法的。雾霾和中国的所有环境问题一样,短时间内无解。它看似随时要命,又像无关紧要;它适合用来表达又患,又常常被故意忽略。 中国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与一个有烟瘾的人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类似——认同烟盒上写的“抽烟有害健康”,但又欲罢不能。繁荣,是这个时代的合法性基础,而污染,是这种繁荣的必然的副产品。 柴静的作品 这是一部好作品。我之前从没有看完过柴静的一个作品。因为我不喜欢一个“新闻人”,总是出现在镜头里。 这一次的作品,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了,镜头里的柴静不显得突兀。用我的标准看,这就是好作品,能吸引人从头看到尾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我首先把它当成一个“新闻作品”看。这是个奇怪的新闻作品,记者成为了当事人,甚至是表演者。从头到尾,柴静在大屏幕前走动,让我想起乔布斯。 它开创了新的“新闻报道”方式:调查、演讲、表演、视频,以及剧场呈现,然后网上播出。 在片尾的致谢名单里有罗永浩。显然,罗胖子的剧场演讲,“启发”了柴静。 柴静是一个成功的前记者,在央视的平台上成名,有不少好的作品。那些作品,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在电视台,一个调查报道,是一群人在做,但在公众面前更多赢得名誉的,一定是镜头前出现最多的人。 此次制作《穹顶之下》应该是柴静离开央视后的一次转型。目前来看,这个转身比较华丽,在201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抛出一个几乎与每个人有关的环保话题,一天之内获得数千万的点击量,这个筹谋显得“野心勃勃”。 据说,柴静为这个视频花费了大概1年的时间,自费百万元。有消息显示,她2014年10离开的央视,显然,这个作品,若无曾经的央视资源,做起来会更难。 这个作品,强化了柴静个人形象中公共知识分子气质。 我还不知道离开央视的柴静,有什么样的“赢利模式”。希望她制作这样的作品,不单纯是公益性的,最好能够是商业性的,能够赚钱更好。这样,才能将这样的好作品继续下去。给腾讯和优酷带来了那么多的流量,不知道是否有商业回报。 环保这个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就像这个时代的各种问题一样,说它有多糟糕,就有多糟糕,而且可以获得相当多的人共鸣。 当对这个时代不满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好多好多的证据。 环境问题,伴随工业化而产生,几乎每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都遇到过。中国,是一个奇特的国家,它不仅会有其他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还有一些特殊问题。 中国的制度、市场、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特殊性,简而言之,就是系统性的中国特色。它的好与不好,见仁见智。 在环境这个问题上,中国特色,到底是加剧了环境污染,还是节制了环境污染,我是无法断言的。 但我认同柴静所流露出的情绪:一些企业的嗜血,政府部门的功利,惟GDP论,个别法律形同虚设,使得环境问题积压,并难以解决。造成这些问题的,到底是不是“中国特色系统”,我亦无法断言。 能够断言的是,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宿命,已难以逃脱。 我们享用繁荣,我们承担繁荣的成本。在宏观上看似公平,微观上却加剧了不公平。有的人从这场繁荣中挣到了更多的钱,可以每半年体检一次,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肺部有没有阴影。有的人,只能听天由命。 但我还是坚持一贯的观点,对于生活在中国的人而言,当下,绝不是最糟糕的时代。 所以,当看到柴静说,他和先生站在故宫角楼回忆北京从前的美好时,我是不认同的。截至目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没有在一个值得赞美的时代生活过。 我坚持这样认为,有一个好处:不至于对当下过于悲观。 向柴静致敬 不管是公益也罢,商业也罢,感谢柴静制作了这个作品。 要向她致敬,最动人的一点,是她告诉我们,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自己少开车,多举报他人。 《穹顶之下》。这个名字太文艺,暴露她曾是个女文青。在这个作品中,尽管她涉足了欧美,但还是暴露了视野的不够。比如,她感慨环保部门“无权无势”。 它可能给人一种幻觉,如果环保部长由总书记兼任,中国的环保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这个幻觉,在一定程度上是普遍的,潜意识里,很多人支持有一个“强人”出现,我们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显然,问题关键,不是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权力不够大,而是普通人的权力太小,更关键的是,即便手中小小的权力,我们也没有使用的习惯。 我是通过《穹顶之下》才知道,环保部门的举报电话是12369。即便知道,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不相信这个电话有用。 总之,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我们自己是有责任的。事实上,我们对于各种问题抱怨,有时候类似撒娇。 估计相当多的人,在朋友圈里刷屏向柴静致敬之后,第二天,还是和我一样,继续开车上路。 短时间看,我们难以改变自己,政府难以改变政府,国家难以改变国家。 但改变总是在进行的。若干年后,回头看,很有可能,你又会怀念这个年代的某些方面。 柴静没有揭示,繁荣,就是光荣和正确,污染,只是这种繁荣的副产品,而制造污染的人,将通过治理污染,再一次展现自己的光荣与正确。 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但还是要向柴静致敬。 本文转载自海涛评论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3-2 13:23 2475 0 2015-3-2
此时此刻 秋叶的沉默 attach_img
秋叶的沉默 文:黄东黎(蒙特利尔) 没有风的日子, 秋天已悄悄到来。 随着阵阵风起, 枫树枝上飘落的叶, 青绿、淡黄、到深红, 又变得橙黄, 带着湿润的露珠, 散发泥土的芬芳。 漫步丛林湖畔, 拾起一片干净的树叶, 赏阅大自然的轮回, 这里是西山吗? 静静思索, 没有“梦想”, 不需要迎合, 看不见假面具, 品味真实, 是人生的快乐。 秋叶为谁而落?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古人给秋的诠释, 寒蝉凄切、离合悲怆。 这个世界上, 有多少天然和一, 谁又是谁的永远? 沉默的秋叶, 印证如烟往事。 故国回首,秋阳秋凉, 京都菜市口, 六君子肃然而立, “流血请自嗣同始”。 绍兴轩亭口, “秋风秋雨愁煞人”, 鉴湖女侠绝无二语。 还是这个秋日, 满城萧杀, 未名湖、太平湖、昆明湖, 纵身名士不留片纸遗字。 似乎有一个, 秋的“约会”, 沉默,是蔑视,是否定。 巴尔扎克一句名言: “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百多年的岁月沧桑, 生死、荣辱、烽烟、磨难, 是非善恶, 罪与罚的颠倒, 正是以身求法, 舍生取义的本色, 唤起尊严与“复生”, 撑住民族的脊梁。 远望片片飘零的枯叶, 浮想它曾经的辉煌, 如白驹过隙,一去不返, 光阴苦短,物是人非。 错过了春天的烂漫, 失去了夏日的阳光, 还有深秋, 宁静、馨香...... 淡泊明德、善行如流, 即不虚度人生。 层峦叠嶂映出的色彩, 不是夕阳斜下, 是博大光明的倾洒。 秋去冬来, 落红委地多于雪, 即便化为泥土, 也温暖着冷酷的世界。 踩在满地的落叶上, 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有人说, 这是一种享受, 我却像走在—— 沉默而厚重的足迹中......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1-13 11:47 2474 0 2014-11-13
此时此刻 雪之恋 attach_img
雪之恋 文:芦苇(蒙特利尔) 无需表白 对你有多爱 你把雪道铺好,山门打开 我就来了 雾霭茫茫 远山,城池,尘世 都已消隐 我的眼中,只有你的银装素裹 你是冰冷世界最温热一角 你是阴霾冬日最洁净之地 今夕,我不关心远方 只倾情于你的洁白无瑕 只沈醉于与你厮磨相守 飞翔,有你相伴左右 摔倒,就跌进你怀里 ——记2014.12.14今冬首次滑雪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2-18 16:20 2466 0 2014-12-18
此时此刻 灵活一些,再灵活一些——小议“双重国籍”问题 attach_img
灵活一些,再灵活一些 ——小议“双重国籍”问题 文:李莹 近年来,海外华人要求中国承认“双重国籍”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感情因素,父母之邦,桑梓之情,同根连枝,实在难以割舍;另一方面也是实际需要,因为国籍的限制给海外华人回中国探亲、定居和创业带来诸多不便。就拿最常见的探亲来说吧,归国前要和老外一样在中国大使馆排队办理签证,回国后24 小时内要向当地公安局“报到”,呆满半年后必须出境再签,否则面临着最高每天5000 元人民币的罚款,真是费神费时又费钱。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承认“双重国籍”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有助于吸引海外人才。中国流失海外的人才越来越多。近三十多年来,大陆已有移民700 多万人;留学人员近200 万,学成回国的不到三分之一。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第一大投资移民来源国和第二大移民来源国。目前, 在美国的华人已经突破400万人, 拿绿卡的只有53 万人, 有近350 万华人加入了美国籍。这其中当然有大量的高级人才。据统计,大陆在美国的理工科博士毕业生滞留率最高,达到92%。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海外华人有意回国创业,但中国目前的“单一国籍”制却使他们成为被“卡”住的一代。1980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凡“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现在看来,这部34年前通过的法律确有修改的必要。只要放开“双重国籍”,不花一分钱,大批人才就会携带着技术和资金回国——既利人又利已,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的周边国家已经走在中国前面了。越南在2009 年修订了国籍法,允许持外国护照、但未明确表示放弃越南公民身份的海外越南人获取越南国籍,以吸引更多海外越南人回国投资和人才回流。无独有偶,2011年1 月1日,韩国《国籍修订法》正式生效,允许海外高级人才、结婚移民者、65 岁以 上高龄海外同胞持有双重国籍。这些国家都意识到, 让海外人才放弃海外的一切,在本国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二选一”,实在是强人所难,不如退而求其次,放松本国的国籍政策。 但反对承认“双重国籍”的大有人在,其理由也不容忽视: 其一, 中国在1955 前默认双重国籍,但此后一些东南亚国家怀疑中国向其“输出革命”,屡屡爆发大规模的“ 排华潮”,为打消这些国家的疑虑,保护当地华人免遭迫害,中国政府宣布废除双重国籍,并将之写入法律,延续至今。如果中国政府重又承认双重国籍,容易再度引起这些国家的猜疑,对当地华人的长远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 其二,拥有双重国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人格上的尴尬。很多国家要求申请入籍者宣誓效忠;不要求宣誓的,从法理上讲这些国家也有权要求入籍者忠实于入籍国。但一个人能同时忠于两个国家吗?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许可能,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恐怕就会左右为难了。 其三, 从法律上讲, 双重国籍可能会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或获得从轻处罚,因为不同国家不仅有不同的刑罚标准,而且审理程序也大不相同,这都有可能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看来, 是否承认“ 双重国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见暂时很难统一。怎么办呢?可不可以不纠缠于国籍问题而另辟蹊径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在政策上增加一些灵活性就可以了。 中国政府完全可以放低中国“绿卡”的门槛。目前,中国“绿卡”标准之高令人咋舌,重在“设关立卡”而不是“绿灯放行”。自2004 年《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上海浦东只有不到200 人获得“绿卡”,而在浦东创业的境外人才多达3 万5 千人,还有不计其数的海外人才被“卡”在国门之外。只要在“绿卡”政策上稍微放松一些,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就会明显轻松许多。 中国可以向印度学习,出台类似“海外公民证”或“海外华裔卡”的政策。所谓“海外公民证”,是指原籍中国的华人可终身免签证回国,而“海外华裔卡”适合海外华人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可15 年免签证,并且两证都可享受除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以外的本地居民待遇。“两证”既回避了国籍问题,又解决了“双重国籍”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实为两全其美之策。印度在推出“海外公民证”和“印度裔卡”之前,仅拥有软件专业人才7000余名,而“两证”自本世纪初出台后,截至2006 年,这一数值接近70 万。美国政府官员甚至对印度《金融时报》表示,大批印度信息人才回流,可能将影响全球科技中心硅谷乃至整个美国今后的竞争力。印度的经验非常值得中国研究和借签。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国政府在国籍和签证政策上所表现出的任何灵活性,都将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福音。我们期待着这一天尽快到来。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2-11 13:08 2462 0 2014-12-11
此时此刻 欢迎参加比较文化学术讲座 attach_img
时代学院活动通知: 欢迎参加比较文化学术讲座 由 McGill大学著名教授、德国洪堡基金奖项得主Hans Beck 先生主持的两场比较文化学术讲座,近日将在McGill大学举行,主讲者为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历史学教授 David Engels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前去参加: 第一场: On the Road to Empire? The Crisi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Downfall of the Roman Republic (event co-sponsored with the EUCE) February 13, 2015 2:30-4:00pm 3438 McTavish St, rm. 100 第二场: Parallel Lives? Caesar and Qin Shi Huang Di, Augustus and Han Gaozu February 16, 2015 2:30-4:00pm Leacock Building, rm. 738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2-6 11:59 2462 0 2015-2-6
此时此刻 苏凤的诗(二) attach_img
苏凤的诗 文:苏凤(蒙特利尔) —— 泪与水—— 哀悼长江船难亡魂 宇宙有情亦无情 生命的气息养人 却也如风中的烛光 捲入江河,一旦龙翻了个身 潺潺柔水也有 惊涛骇浪之时 来不及思索存在 存在已不告而别 泪漫上江边 一致戴孝的家乡 今天太阳不能面向河水 星月已经沉没深渊 ——这个城市 —— 回到阔别的小旅馆 似乎像自己的地方 许多人以眼神招呼 电话响了又响 球鞋只是动了一下 这里已是黑夜 那边还是白天 暴雨清洗了昨日 看两页书就有人开始 起来准备早点了 ——镜·病 —— 看看镜中 一颗心贴错了方向 魔,不停嗤笑 叨絮你的恐惧 寒冷的肝肠被攫食 记住真实的那個我 夜莺和星光 拆穿镜的谎言 信念来自太阳 自然落下病的面具 ——什么是诗?—— 母亲手中缐 花间。芳郁 微闪的泪光 风雨。宁静 温暖的臂弯 心灵。默契 燕子归来时 还未构成完整的 诗…… 四时的递变。交叠 诗。孤独的呜咽 无常。凄美 ——花市—— 清晨 走过姹紫嫣红 早安茉莉 你好,栀子花 久违了, 芍药 蓝色的绣球花 百合, 喇叭花和剑兰 应盛大的鸡尾酒会 来歌咏春天哦! 上苍给与的赞礼 生命 一连串的惊叹 ——背带 —— 婆婆取出一条和 她年纪一般长的土背带 斑驳柔软绑过风霜 紧紧绑过肚间的爱 节奏的背脊体温 乳汁混合汗水 一条背带,一个家的延续 天然的摇篮 接过长长的背带 从此我便由少女接任 一个天经地义的 神圣职务 一辈子无语的 婆婆过世 她把信物传給我 传给儿子选择的爱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6-7 12:54 2458 0 2015-6-7
此时此刻 法国大革命 attach_img
法国大革命 文:言破空(蒙特利尔) 题头为一部电影,英、法文原名:TheFrench Revolution, La Révlution française, 法意德英加五国合摄于大革命二百周年,。上集导演为法国Enrico,下集美国Heffron。演员阵容集各国一流,群众演员数万,包括法国前总统(有影片一分钟视频,网上:Nicolas Sarkozy Figurant 萨科齐跑龙套)。 十多年前看过一遍,本地Télé-Québec播放。这家电视台独特,无新闻,但有政论,科教文节目多,电影从不插广告,而且定期播一部原版中国电影,配法文字幕。也曾播过法国学者研究中国的纪录片,资料丰富。 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家对本国别国历史,始终关心反省。对这场革命,议论纷纷,史家、社会学家更其努力探讨。而中国对自己那场浩劫,也是大革命,似乎忘怀。个中有民众的麻木,更有食肉者(今食特供者)蓄谋掩盖、歪曲、强迫失忆,试图让易解的历史变成考古难题。 正如《三国演义》是文艺作品,与历史有点出入,但爱看的人多,而有几人去读《三国志》?比如,处决国王时曾有保王党劫法场,但影片只字未提,可能考虑情节不宜跌宕过多。评论一般认为该片基本符合史实,故本人在此推荐。 何况听说中文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几度脱销。国家大事找书找资料,总比“你解放军不跟我,我去找红军”(挽袖拔拳,凶相毕露),要好得多。美国不早已有国会图书馆?只是,此书系“论”而非“史”,托克维尔开卷就声明。治史当以史带论,根据史实导出理论。一般人读史头疼,而这段历久,曲折、反复均属罕见,最好看完电影再看书。 英美法革命比较 1100年,英王亨利一世颁布《自由宪章》(Charter of Liberties),给予教会与贵族一些权利。 1215年,各路贵族兴兵,伦敦泰晤士河畔,约翰王在羊皮纸《大宪章》(Great Charter)上签字钤印。后者内容源出前者,但加上一条:贵族会议有权否定国王之命令。 1688年,詹姆斯二世即位后加强集权,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继位无望,资产阶级邀请其夫婿,荷兰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与玛丽共同执政,詹姆斯二世出亡法国。旋即议会提出权利法案(Billof Rights) 确立“议会至上”准则。兵不血刃,史称“光荣革命”。英国以宪法约束国王,历时几百年,方修成正果。其对世界贡献良多,影响深远,美国宪法中就有大宪章的影子。 美国革命得天独厚。远隔重洋,也曾向英王上书陈情,不成就干脆反了,打独立战争。 开国先辈们气吞山河,慷慨表态:要说是反叛,就索性一反到底。(If this be treaoson, make the most of it!)保王份子也有,往北退,今天加拿大仍属英联邦,女王陛下不时来巡视,纳税人仍要养总督和上议院,此辈不敢作威,仍敢作福,时闻挥霍浪费,反不如女王俭朴低调。 法国革命一波三折,回肠荡气。论起迄则说法不一。最短从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至1794年7月热月政变,电影按此说。因为虽有波旁王朝复辟,甚至拿破仑称帝,但共和已确立,深入人心,宪政不可动摇。英国至今称“王国”,而中国招牌不但“共和”,而且“人民共和”(“贵族共和”都谈不上),但专制却超过秦始皇。考其背景,多位革命人物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虽然卢梭、伏尔泰等均已谢世。究其原因,大抵不外天灾、饥荒、民不聊生、王室奢侈等等,但有一点史家忽略了,即革命期间重大事件均发生在夏天。开头攻占巴士底狱,至末了热月政变(热月,炎热可想而知),一波推一波。所谓闹革命,包括文革等,天热容易闹起来。盖气温升高,人心也焦躁,不肯安份守己,夏天犯罪率高。此系本人比较大革命事件而发现,引用者请注明出处。至于对这场革命的观点,褒贬不一。有人(包括托克维尔)赞不绝口:彻底、广泛、热情。有人则贬之为一场闹剧:生灵涂炭、玉石俱焚。在此不赘,现介绍关键人物与重大事件,再来看电影就有头绪。 关键人物: 路易十六 国王路易十六(LouisXVI)。路易十四、十五两位系集权君主,前者称“朕即国家”,后者有名言“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但路易十六人品不坏,信教虔诚,有文化修养,只是受王后与周围小人左右。此君热爱机械,尤其喜欢制作各种锁,还修改过断头机的铡刀,有点像中国明朝那位皇帝爱做木工。这么个人,绝对不是暴君。他在替路易十四、十五还债,民众几代怨恨积聚,此时发作。法国学者勒庞(Lebon)所言不虚:吾人受先辈德行荫庇,代先辈劣迹受罪。正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拉法耶特(Lafayette):贵族,君主立宪派首脑,风云一时,后急流勇退,得以全身。他设计三色徽记,曾向国王进呈三色帽徽,说其中白色代表王权。而今巴黎有条Lafayette街,西端有豪华商场,华人阔佬称为“老佛爷”。 丹东(Danton):雄辩,热豪爽,团结一批温和份子,与激进份子争论不休,后反对恐怖专政而与罗伯斯庇尔生分。有论者认为影片抑罗扬丹,其实罗的人品学识均佳,实在是性格悲剧。 罗伯斯庇尔 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洁身自好,生活简朴,能仗义执言为穷人说话,笃信启蒙思想,力求社会公正。可惜是极端理想主义者,剧中有次与丹东讨论,丹说:是否要求过高?罗答:存在就是为了完美。为了崇高,不惜人头落地,有人曾为其作墓志铭:过往的人啊,不必为我悲伤,倘若我活着,你们就活不成。 重大事件: 上集:启蒙年代(LesAnnées Lumières) 电影开场点出两人:国王御驾途经学校,罗伯斯庇尔代表全校,雨中跪地,诵读拉丁文献辞。 三级会议 1789年5月,三级会议。王居上首,下有教士与贵族两厢打横,然后平民。财政大臣长篇报告,王后昏昏欲睡。国王意图简单——要钱。未果,愤而解散会议。国王已经让步,平民代表人数增至约六百,其他两级各三百,而且付表决将一人一票。但平民、不少教士以及一些贵族,仍不买帐,而且一不做二不休,拉出去在网球场另起炉灶“制宪会议”。 与中国秦汉以降的专制不同,法国封建制度有三级会议,其代表性亦货真价实,教士与贵族不可能冒充平民代表。第三等级选民资格:法国本土出生,或归化法国,年满25岁之男性,在居住地纳税并投票。这平民等级包括农民、工匠、小商、专业人士(律师)和大资产阶级等,其间人才济济,不乏有资产以及有技艺、专业知识、思想理念人士。 攻占巴士底狱 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财政大臣希图改良,劝说无效而辞职。国王不愿再退让,调动军队对付民众。群情激昂,纷纷夺取武器,或以铁棍、菜刀等揭竿而起,涌向巴士底狱。典狱官说牢内仅关押7名囚犯等等,终究谈不拢,官兵枪炮镇压。起义者浴血奋战,夺得胜利。消息传到王宫,国王问:在造反?内侍答:在革命。 娘子军围攻凡尔赛宫 10月5-6日,娘子军围攻凡尔赛宫。镜头从街角展开,一群巴黎妇女,手持长矛钢叉之类,一女童击鼓开路,更无一人是男儿。尽管雨天,队伍逐渐扩大,但仍以妇女为主,武器也增加了枪支,居然还有一尊大炮,团团围住王宫,呼号震天:leRoi, à Paris(国王,回巴黎)。拉法耶特调停,王室无奈,迁至巴黎杜伊勒宫。此系大革命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事件,据史料,达数万人之众。王权神圣至此荡然无存,但也可见对国王仍抱希望,要他参与制宪。 1791年6月,国王全家乔装出逃,投奔境外敌对势力。制宪会议得悉,拉法耶特命令:“捉拿绑匪,解救国王”。近法奥边境处,国王被识破,押回巴黎。拉氏坚持君主立宪,坚称国王被绑架。诸侯勤王犹有可说,国王此举无异引狼入室,失策。 9月底,制宪会议解散,《1791年宪法》就绪,基调为“一切权力由全民产生”。翌日“立法会议”开始,君主立宪确立。 1792年6月,民众攻占杜伊勒宫。8月10日,王室成阶下囚,波旁王朝灭亡。君主立宪派倒台。 9月,为制订新宪法,立法会议解散,由普选产生议员组成国民公会(Convention,美国革命时,费城制宪会议也用此名),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是为第一共和。七百多议员大致分三派,右、左、中次序轮番上台,搬演下集重头戏。 下集:恐怖岁月(LesAnnées Terribles) 1793年元月,国王被移解监狱、审判,最后处死。 6月,民众再次起义,推翻无力应付内忧外患,甚至保王的右派。 行刺马拉 雅各宾派上台,外省叛变、右派捣乱、王党挑唆、外国干涉。乱纷纷,只得采取恐怖政策,局势如麻,也就杀人如麻。失势者亦反扑,如雅各宾健将马拉遇刺身亡。 形势稳定后,内讧开始,恐怖政策改为对付异己。右派被镇压后,左派雅各宾自身内斗。罗伯斯庇尔左右开弓,先整激进份子,再整丹东为首的温和份子。丹东等人被逮捕,由革命法庭判死刑。其实罗氏与丹东及德穆兰(丹的挚友)私交甚笃。德与丹等醒悟而反恐怖政策,为罗所不容。行刑日,德妻求情,望刀下留人,罗伯斯庇尔扭头拂袖而去,听任囚车载同志与朋友赴刑场。 热月政变 1794年7月26日,热月政变。罗氏地位如日中天,但急转直下。是日罗在公会宣称:还有一些议员要整肃。全场哗然,有人带头喊“打倒暴君!”一呼百应。罗只得夺门出逃。鉴于丹东等被整先例,惶惶然,议员们策划政变,次日逮捕罗伯斯庇尔及其同党,第三天就送上断头机。 断头台 下集气氛肃杀,儿童不宜。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刀剑枪炮加绞架。断头机太忙,(图7)王公贵族、革命党人,列队引颈受戮。此物并非Guillotin医生设计,革命前早已在欧洲使用(法国1977年最后一次用)。G氏只是推广,盖当初只有贵族犯死刑可享用,剧中向国王进呈模型,说:减轻临终痛苦,也该人人平等。国王御笔将刀刃由半月形︵改成斜直线╲,道是:如此更好。当年发明者考虑人的颈项呈半圆形,路易十六看出问题,可惜君王未能洞察历史潮流。 后来此君断头台前驻足仰望,但见高处寒光一闪,内心感慨何止万千。登台后仍不失王者风范,面众陈词:我死于清白,我原谅迫害我的人。突然鼓声齐作,原来监斩官急令行刑。从前你不让人说话,现在人不让你说话了。 丹东及其支持者们囚车途经罗伯斯庇尔居处,丹东抬头说道:接下来轮到你啦!头脑清醒,浩气长存,刑前谓刽子手:莫忘记,待会儿提我头颅让民众看看,好头颅! 果然,不久轮到罗伯斯庇尔,披头散发,面目全非,昏昏沉沉由人架上台,全无往昔气概。铡刀下滑,应声落地是木偶头颅,原来镜头跳至几个小孩,在玩模型断头机,也是编剧神来之笔。法国作家巴比塞在小说《火线》中,说是看到儿童游戏认真,大为感叹:孩子们把游戏当正经事,倒是大人们把正经事当儿戏。 重温二百多年前这段历史,令人既振奋,亦悲哀,更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欢迎订阅时代学园微信公众号,在手机上看我的文章。订阅号:TimeAcademy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7-14 10:58 2450 0 2015-7-14
此时此刻 资中筠:思想不是用钱可砸出来的 attach_img
思想不是用钱可砸出来的 文:资中筠 近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文,题为“真正的美国梦之队”,说的是美国真正的竞争力在于人才,与笔者多年前发表的意见不谋而合。 弗里德曼文章开头说他出席了一场隆重的晚宴,紧接着列举了一连串出席嘉宾的名单,从姓氏看,一望而知大多数是华人或印度人名。文章接着说,读者不要猜错,这不是中印友好协会的聚会,而是2010年“英特尔科学杰出人才奖”进入决赛的40名中学生参加的颁奖晚宴。从这些中学生中挑选10名上台讲述他们的发明方案,和成长的小故事。然后再选出冠军,奖金10万美元。这些多半属于亚裔的才华横溢的中学生谈起他们的科学创意时眼睛发光,意气风发,尽管外行的听者不见得能听得懂,但受到感染,被深深打动。 弗里德曼自称是“狂热的移民支持者”。他认为美国保持领先于中国的关键,就是要确保合法移民源源不断流入本国,因为所有这些精力充沛、雄心勃勃的人才与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一旦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魔法效应”。因此他敦促美国改进移民政策,以便“在世界汲取智力精英的竞赛中总能保留第一轮的优先选择地位”。 他说:“今天最重要的经济竞赛已经不在于国家或公司之间,而在于你和你自己的想象力之间。因为你的孩子个人想象出的东西能够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远、更快、更便宜的方式付诸实施。今天,几乎一切都可以成为商品,唯一例外是想象力,迸发出新思想火花的能力。如果我现在有了一种新的创意,我可以在中国台湾找到设计者设计出方案,在中国大陆找到工厂制造模型,然后到越南批量生产,用Amazon网站订货,还可以通过freelancer网站招聘人员为我做网页和后台管理。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以极低的价格做到。只有一样东西不可能,也永远不会成为商品,那就是思想的火花。而我出席的英特尔晚宴,就是我们最优秀的思想火花迸发者。”弗里德曼的结论是,只要美国保持大门打开,美国就能无往而不胜,这才是真正的“美国梦之队”。 此文令我想起我在将近20年前一篇文章中的话,那是针对上世纪80年代后期保罗·肯尼迪的《大国兴衰》一书问世后掀起的“美国衰落”说而发的。当时此说颇为盛行,其依据是美国GDP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例比战后最高水平下降,同时日本经济正蓬勃发展,特别是出口旺盛,于是有日本将取代美国之说。喊声最响的是美国人自己,确有危机感,还有知名东亚专家写出《日本第一》一书,风靡一时,犹如今之“G2”之说。 本人当时颇不以为然,特别是认为日本绝对不可能取代美国。其他论点此处不赘述,只引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拙著《战后美国外交史》“绪论”中的一段话。由于这本书已经绝版,所以不妨在此多引一些: “一个常为论者所忽视的方面,就是美国的人才优势。如果说今后国际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之争,而经济实力又取决于高科技和各种管理人才的话,美国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优势仍将是一大强项。美国是移民国家,从一开始就有其独特之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口是从已经具备一定劳动力和技能的青壮年开始的。他们出生、成长的‘赔钱’阶段是由别国支付,而把最富创造性的年华和辛勤劳动贡献给建设美国。不仅是在立国初期和‘拓边’时期如此,这一进程贯穿于每个历史时期,至今方兴未艾。苏联解体后,美国在高科技人才方面有可望发一笔意外之财,其深远影响不可估量。在人才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全世界人才的自然流向是美国。只要这种情况不改变,就说明美国的社会机制相对说来更能提供发挥创造力的条件。大批移民当然也造成许多社会问题,但美国可以通过调整移民政策来进行择优。人才状况不是孤立的,它预示着未来的竞争潜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的相对实力。因为人才流动不可能强迫。一个对人才有如许容量和吸引力的国家很难说已经走上了衰落之路。” 以上这段话与弗里德曼的文章相隔近20年,寓意大致相同。现在时过境迁,美国又经历了金融危机,“美国衰落”之说又起,这回与之相对应的国家不是日本而是中国“崛起”。我仍然坚持,从长远看,衡量发展走向的主要标准还是人才流向。不过与我20年前所依据的形势已有一些变化。我当时鉴于80年代出国潮中,“文革”后第一批脱颖而出的大学生、青年学者赴美一去不返,为之痛心疾首,所以认为各国(特别是中国)为美国付基础教育学费,美国“白捡”优秀人才。以现在的情况看来,尚未切中要害。 如果说,当年像杨振宁、李政道他们是在中国小学到大学打下基础,到美国进一步深造的话,现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已无法提供那样的基础教育,问题不是中国培养出优秀的种子到美国开花结果,而是同样智力的儿童在中国的学制下“学傻了”,创造力、想象力尚未发芽就被扼杀,而在美国的学校中却可以培养出像弗里德曼文章中所描述的那种“眼睛发光”的中学生。 中国家长有一句常用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那些在美国得奖的华裔学生大约已是移民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不论是何职业,猜想多半都很重视子女教育,不过在美国教育子女是适应美国的教育方法,与在中国适应围绕升学率的制度自然不同。写到这里,又碰巧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则报道:被誉为“高中诺贝尔奖”的“全美西门子科学竞赛”2009年度竞赛获奖名单中逾半数为华裔。这一奖项与弗里德曼说的不是一件事,美国大公司设的此类奖项大概不止一个,而这一个名单,碰巧又是华裔学生领先。如果承认“书香门第”有一定的文化传承的话,中国近代史上名人的后代遍布新大陆,不知有没有人做过统计,有多少书香之家、名门后裔百年来为美国的智力资源做出多少贡献?当前举家向国外移民潮方兴未艾,目标国家也很分散,但是从总的趋势看,高层次的科学、文化人才主要还是流向美国,或者较易在美国立足。 诚然,现在中国政府已经把吸引“海归”作为一项国策,而且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以及企业、政府中也的确有不少“海归”。特别是最近美国经济发生问题,就业率下降,也促使一些人,甚至包括美国人,到中国来求职。国内可以给出的薪酬,已经与上世纪不可同日而语,某些职位的待遇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过这种现象被媒体大大夸大,有不少人其实是由跨国公司或国际机构派到中国任职的。从总体上讲,中国人才的流动还是大大出超的,特别是精英人才。即便是目前的小股“回流”能否持续也待观察。 更重要的是,吸引创新人才主要不在薪酬,而在于是否提供“创新”的条件。中国号称“世界工厂”,也就是还处在为他人的创意加工的低端,离自己出思想找别人加工还差得远。现在有些人以为财大气粗就行了,似乎什么都可以用钱堆出来,包括所谓“软实力”。但是如弗里德曼所说,唯有思想是不能用钱买的。按照他的说法,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与人才相结合就能产生奇迹。所以高薪聘请“海归”是否就意味着能创新?除了要看聘请来的是否真正的“人才”外,还取决于能否有所作为的环境和条件。 我忽发奇想,国人寄希望于“海归”的,首先不应该是立即有所发明创造,而应该是为改造环境和条件做出贡献,使之适宜于创新和培养能迸发思想火花的人才。“海归”如能为向这方面推动做些事,则功莫大焉。怕的是正好相反,一旦归来,以适应本土条件为名,与种种陈规陋习“潜规则”同流合污,甚或为之唱赞歌,则不论表面的“人才”流向如何,中国在深层次的创新思想竞争中要扭转颓势恐怕还很遥远。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5-3-19 09:59 2437 0 2015-3-19
此时此刻 你虽离去,爱存心底 attach_img
你虽离去,爱存心底 文/东阿(蒙特利尔) 今年蒙特利尔的夏天特别短,还没觉察,就已悄然走远,像生命中迎来送往的那么多人,来不及告别就渐行渐远,直至无法相见。 母亲在这个夏天还没结束的日子,突然离世,从送院抢救,到临终,遗体告别,火化,骨灰送回老家,我都不在,遗憾让我心如刀绞。父母年迈,入籍的痛就在这里。曾经看到三毛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谁,不是孤独的生,不是孤独的死?的确,生命是渺小而脆弱的,每个人一生下来,便注定了死亡的结局,多么残酷,却又无法改变的现实。因为面对生命,我们无能为力。 母亲患老年痴呆多年,医生也说过身体会逐渐衰竭,因此我有长期的心理准备,去年回国一趟陪伴父母,看着她身体状况还好,然而这次从通知我入院抢救,到告知呼吸终止只有短短二十几个小时,留给我的只有一段视频:哥哥在母亲病床前轻声说:妈,妹妹来看你了!依稀听见母亲啊了一声该是回应吧。小时候,父亲曾经告诉我:你妈在你还是小BB的时候咬了你一口,都把你咬哭了!我说:啊?为什么啊?父亲揭开谜底:因为你妈太喜欢你了,都不知道怎么喜欢好了,结果就在你胳膊上咬了一口。我相信母亲对子女是由衷的喜爱,没有半点儿嫌弃,甚至觉得粑粑都是香的,就像我会情不自禁地亲亲女儿的小手小脚,甚至小PP,不管脏不脏。现在这个世上最爱我的一个人我再也见不到了,朋友劝我:不要太难过,开心些啦! 我只有苦笑一下反问:有谁阿妈去世还能开心的?尽量不要太难过以致伤身就是了。打电话给老爸,电话接通,说好的不哭已经控制不住,反倒是老人家在安慰着我:妈没了,还有爸呢!对,还有爸呢!世上还有一个最爱你的人,放下所有工作,所有借口,回国,回国吧!!! 信佛的人相信,儿女为过世的父母守斋,是最终的尽孝,能让往生之亲人安然去往极乐世界。我虽不信佛,但此刻,除了守斋,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可以让自己内疚的心好受一些。在餐馆工作,美食众多,以往无肉不欢,突然吃斋,一下子会不习惯。且吃斋的天数,由开始的七天,升为七七四十九天,持续不短的一段时间。朋友同事心疼我过度操劳和伤心,也知道我的无信仰,担心我少眠多劳再缺少营养会令身体受损,有时会劝我:没人看见的时候吃点肉吧,再这样身体垮了。我说:我自愿的,吃斋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主要为了自己,心安。小时候我很挑食,白菜只吃叶,鸡肉只吃腿,猪肉不吃肥的……妈妈总数落我是:叼德一。但她夹到自己碗里的永远都是白菜杆,净挑肥肉,从来不碰鸡腿……如今我只是守斋一段时间而已,也算是我对母亲最后的纪念吧。 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孝道极其推崇,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特别身在海外,已经不知道也无法做足所有礼仪,能做的尽力做,仅此而已。此刻我坐在飞往家乡的航班里,赶回去为母亲下葬,有人不理解,人已走,放下子女工作不顾一切地回去有必要吗?或者以为我回去只是怕亲戚的指指点点。但我只是知道,我必须回去,为了送别母亲,更为照顾陪伴衰老的父亲,因为亲在,爱在。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价,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在心里都衡量过是否值得,为父母,为时日无多却最爱你的人,做什么不值得呢? 启程前,teenage的儿子和他爸发生冲突,被打了一顿,然后他报警,警察立马赶到,被分开问话,调解……我差点就不能成行!直至此时心中也甚是不放心。临行前通宵没睡,留下他爱吃的冰皮月饼,为安慰他年轻的受伤的心。我不想评价孰是孰非,我只希望儿子能知道: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护情真意切,或许你不能接受某种方式,甚至不耐烦听取父母的指责,认为对你的要求不公平,但你要理解所谓爱之至深痛之不争的缘由。你需争气,做好你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让父母失望,这是你须尽的孝道。而你会因你的自律,受益终生。父母终将老去,离去,你在成长,成熟,直至强大……妈妈爱你,从你诞生的那一天起,不管你是香是臭是美是丑,像外婆对妈妈的爱一样。但妈妈从来没让外婆操心失望,希望你也一样! 爱需要传承,亲人的离世带来的不应该只有悲伤,好好而积极健康地活着,这将是对亲人最大的回报。 更多精彩文章请见“此时此刻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hismomentpress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0-8 09:33 2425 0 2014-10-8
此时此刻 台选:平民击败了权贵 attach_img
台选:平民击败了权贵 文:黄东黎(蒙特利尔) 台湾“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失势并不奇怪,但22个县市长只占了6个席位却有些出人意料。12月4日,马英九辞去了国民党主席,以扛责任。这次最受瞩目的是台北选战,因为这里是台湾的“首善之区”,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都当过台北市长,此一职位被视为晋身“总统”的重要台阶。国民党却败得最惨,这是为什么? “蓝二代连胜文” 这场全台湾的焦点选战,国民党推出了连胜文,当时我就预感国民党要败。原因也简单,这可是一人一票的民众选举,连胜文是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之子,出身“蓝二代”豪门,他的对手柯文哲是一介平民,外科医师,如今老百姓眼睛不朝上看了,对政治世家已不感兴趣,更多想看看“政治素人”的新风貌。柯文哲认为连胜文很好打,他始终把这场选战定位为平民和权贵之争,连胜文一直处于落后地位。这不仅是所谓的权贵子弟“原罪”,与连胜文少年轻狂和种种言行也有关,选民更看好务实无华的人。 “柯文哲大夫” 连胜文也明白,作为国民党候选人就得背负马英九执政不力的包袱。临近投票,他这个忙乎劲儿,每天四处演讲鞠躬,作揖致谢,不是到饭馆下厨,就是帮摊贩搬桌子。还请年轻太太蔡依珊出马,一同到台北士东市场“扫街”拜票,“依珊旋风”席卷菜场水洩不通,摊商们争相合照、握手,有人送上蒜头象征“冻蒜”(谐音“当选”),好不热闹。柯文哲却没大动静,他说妻子目前还要上班,还没有请她帮忙“扫街”拜票的计划。看到这组镜头,我心里断言:连胜文胜不了,没戏了。 蔡依珊“扫街” 夫妻店 几天后的11月29日,竞选揭晓,柯文哲以得票率57.16%当选台北市长,24万选票的差距胜出,可能连国民党上下都想不到。 有位“名博”发文说,国民党的惨败,是宗族和文化与选举制度的冲突,这话扯得远了些,也不在点子上。台湾的宗族传统,早在蒋经国以后就被突破了,不然贫民出身阿扁也当不上两届“总统”,马英九上台又有多少“宗族”成分?一种民主选举制度,体现的是民意和优胜劣汰,这与台湾的“文化”有什么根本冲突? 连胜文变成夜市打工仔 台北和其他国民党市县选举的失败,根子在马英九政府上。今年以来的学运、服贸、核四、气爆、馊油等事件;一系列的国民党籍官员贪腐、“涉谍”,巨商逃税,内部不团结等等,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冲突”,还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支持? 至于连胜文,政治世家的关系固然使他的政治资源丰沛,但在正常社会的竞选中,反而成了连胜文的累赘,使他的选战一开始就处于被动。他主打经济牌,但台湾经济发展迟滞,发展利益也未均沾,而年轻人更注重的是公平正义。连胜文拜会大企业家,并得到郭台铭的力挺,本望借此吸引所谓经济选民的票数,却更坐实了官商勾结的形象。就连他与顶新董事长魏应充同为帝宝豪宅的邻居,也惹人怀疑连家的政商关系。选情告急之后,连营老帅连战、马英九率政要倾巢而出,做一场颇具声势的最后努力,岂知台北选民自主性强,不为所动。还可能使选民认为连胜文和他背景后的权贵势力更是台湾社会问题的根源。 连胜文为儿拜票 上阵父子兵 别看柯文哲是个平民医生,他了解选民对蓝绿恶斗的厌烦,知道轻年人对政治的疏离,对选举的冷感。因此,提出开放政府,全民参与的政治口号,拉拢中间选民,激起年轻选民的参与热情。他提出“在野大联盟”概念,主张建立公民社会,主权在民,没有权力的人民,不是权贵阶级就是在野。他说,他参选的意义是如果当选市长,就是把市长职务拿回来,再交给全体台北市民。他重申,当选后不参加政党,未来的市政府团队也都要退出政党运作。 柯文哲演讲 柯文哲的演讲题目《富贵荣华,就是一坨大便》和内容,不但在台北引起强烈反响,也受到了包括大陆一些网民的热捧。他摸准民众的心理和对社会的不满,制定选战的策略,所表现的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已显出他不是一般的“政治素人”。 国民党此次“九合一”的落败,意味着台湾民众对马英九政权投下了“不信任票”,面对窘境,马英九除了深鞠躬,不得不承认“人民用选票告诉我们改革还不够,做的也不够好。”在未来的一年半任期中,马英九几乎已没有推动任何重大政策的可能,也给2016年台湾总统选举投下了阴影。别提“习马会”,国民党内阁总辞职后,再次的“张王会”都成了问题。 马英九道歉 连战曾是马总统的领导 而“平民战胜权贵”的柯文哲,是不是喊空洞政治口号,能不能让台北民众不失望,就要看这位新市长能否大显身手和实际效果了。
最后发表: 此时此刻@ 2014-12-8 12:58 2424 0 2014-12-8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