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森寄宿学校和儒家文化
文:子禾(蒙特利尔)
有一年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游荡,因为行程里的半天空闲,就走进电影院,看了一部至今难忘的科幻电影,never let me go(别让我走)。于是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我被电影中弥漫着的呛人的哀伤气氛击中。除了男女主角们的悲剧命运外,诗情画意的海尔森寄宿学校教会他们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懦弱和顺从,也让人心疼得几乎窒息。残缺的玩偶,雨中流泪的雕像,枯萎的花朵,迷茫的音乐,无不暗示着剧中男女主角们悲哀的命运,让我看完电影后久久不能平静,几乎失去了思考能力。
电影用平淡简单的方式描述了三个为人类提供器官捐献而生的克隆人的短暂人生和情感纠葛。剧情建立在克隆人的器官捐赠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因此完全超越了对此现象进行道德评判和伦理争论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女主角克隆人kathy的回忆,用非常节制平和的语气讲述了在海尔森克隆人寄宿学校一起长大的三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感情经历,以及他们之间的三角感情纠葛。他们拥有正常人类的一切喜怒爱恨,却唯独没有正常人类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就像海尔森学校永远不能跨越的围栏,有一道看不见的界线把克隆人的命运和正常人类世界所拥有的爱恨离别生老病死的选择权利隔离开来,围栏外的我们可以放纵地喝酒抽烟,可以为自己的生命做出选择, 可以每天拥着相爱的人睡去,直到慢慢变老;围栏内的他们,人生是在出生前就被制定好了的:通过克隆的方式被制造出来,在身体发育成熟后开始为原身捐献器官,通常在捐赠三四次主要器官后,他们就会孤零零地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死去……
看过电影后的接下来几天,我从伤感中缓释过来,慢慢地开始觉得,影片中最让人悲哀的不是克隆人群体在被制造出来后短暂地活过,然后在捐赠器官中死去的命运,却是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懦弱和顺从。那些克隆人基本上没有对器官捐赠体制作出任何抗争,也没有仇恨和逃亡,甚至很少看到争吵,就一个个驯服地走上了自己被预设的宿命。虽然他们有过不同的心理挣扎,但剧中人对捐赠体制的最大抗争,也不过是一直都逆来顺受的男主角汤米最终与从小就两情相悦的女主角相爱后,把两个人在一起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关于克隆人有了真爱后可以延捐的传闻上。他们得到的答复是延捐只是个谣言。当所有的努力都付诸流水,当满怀的生命希望都落空后,等待他们的结局是两个相爱的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捐赠器官中相续死去,此时的Tommy在空旷无人的车站发出了最绝望咆哮,让人在刹那间心碎万分。
由此可见,他们为改变自己命运所做的最大努力,也只是在顺从克隆人运作体制的前提下。这一切,应该是海尔森学校教育的成功之处。
生而特殊的克隆人们从小在如诗如画的海尔森寄宿学校过着与世隔绝的平淡生活。他们跟正常孩子一样地欢笑,成长,情窦初开,憧憬未来。但是与正常人不同的是,在成年以前,他们完全不允许跟真实的世界有任何接触,海尔森学校的教育,也刻意地完全杜绝现实世界的生活常识:他们的童年是由用塑料代币换来的外界世界遗弃的废旧玩具废旧磁带,和注重关怀与奉献理念的艺术课组成。关于他们的身世和捐赠命运,海尔森给他们的信息缺失而含糊,只用“我们生而特殊”一笔带过。所以他们所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为有一天发育成熟后,毫无反抗地走上捐赠的手术台做的理论和实践铺垫。海尔森学校对待他们的方式,跟养殖场的肉用动物并没有多大差别。因为从小被灌输的“我们特殊”的观念,他们被教育着做个伟大的捐赠者,却从来没有被教育为自己的生命权利抗争。海尔森学校的教育是如此成功,就像海尔森学校的围栏,学生们被恐吓被误导关于跨越围栏后到了外面世界得到的悲惨命运,所以从来没有人敢越过那个栅栏试图逃脱,就像长大后,也从来没有人试图逃脱器官捐赠人的命运围栏。
初看这是一部伤感的文艺片,再读,我却由海尔森寄宿学校联想到了我们的文明进程和人类为了自我解放,为了建立自由民主的社会,为了反抗像海尔森学校愚民洗脑式的统治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血泪代价。海尔森学校的教育理念,完全违背了文明社会里教育的意义。海尔森寄宿学校的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愚民和洗脑系统,是为血腥的克隆人捐赠系统服务,而绝非启发蒙昧状态的孩子们。教育本身的意义,应该是启蒙处于蒙昧状态的人,让他们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周围的环境,以此启发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教育决不应该是被某个系统某个组织利用,用片面蒙蔽的信息诱导那些蒙昧无知的人为某个目的和某个系统牺牲自己。
在建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之前,我们整个人类文明,都曾经是一所海尔森寄宿学校。
中国古代创立的儒家思想和海尔森寄宿学校的教育法则,也有极大的类似之处。它们都是否认个体选择权,推崇预先制定好的人生道路,最终在井然有序的等级制度里,牺牲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达到为统治者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的目的。
如果说海尔森学校是一种知识和理念的误导,那么儒家思想更是对人性的一场阉割,它完全忽略了个性自由发展,是把个性完全不同的人生统一化和制服化,去除了勇气,抗争精神和探索精神,把人变成服务统治阶层的顺民,也就是一所成功的海尔森寄宿学校的学生。从这所学校出来的每个人不但循规蹈矩对现实毫无反抗,而且会自发地监控他人,以达到提升社会地位的目的。这样的哲学影响下,大家除了拥有活下去的权利,其实跟生为器官捐赠的克隆人也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捐赠的是器官和生命,一个捐赠的是独立思考的大脑和人身自由。
因为儒家思想崇尚社会等级排位而完全忽略了个体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追求。这样的思维意识的影响下,儒教文化塑造出的社会体系,其实要比海尔森寄宿学校成功得多。如果说海尔森学校只是单纯地怀着通过洗脑达到目的的目标,那么儒教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复杂的相互监视系统,儒教社会体系里的每个牺牲品,都在自发地用儒教教义和原则监控着其他牺牲品,儒教社会有一个看不见的行为围栏,每个围栏内的人却都在监视着围栏的界限,把走出围栏,有独立思考能力或者抗争精神的人冷落孤立甚至抛弃于整个社会系统之外。
在这个相互监控体系下养成的生存本能,使得成年人对孩子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方式,也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式的提示:别做出格的事,否则别人会笑话你。道德教育不是基于根本的善恶观念,而是别人的看法带来的羞辱感和荣耀感。因此大多数中国人长大后用别人怎么看取代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忘掉了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选择权利。他们为权势阶层活着,为他人活着,为面子活着。儒教社会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超越这个规范,就会被社会抛弃。因此,中国文化永远都是人斗人,人挤人,夸大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对自我的挑战和完善,对自我感受的尊重。
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下,很多人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看到别人追求什么就追求什么,看到统治者号召什么就跟风而动。由于忽略了尊重自己内心的教育,中国人大多盲从而功利。再善良的中国人,都会对异类,特立独行的人和弱势群体缺乏应有的同情和尊重。因为他们从小被教育要向上向主流向比他们更强大的人看齐,追求的是众人眼里约定俗成的成功。因此中国人永远缺乏对独立个性的尊重和宽容。
儒家思想更像一种管理方式,或者企业老板最大限度利用员工榨取剩余资本的企业文化,绝对提升不到哲学和宗教的高度。儒家完全忽略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背景,把人放置的背景永远都是社会人际关系,阶层,等级,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儒家影响下的中国人缺乏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冒险精神,大家的生存目的主要是追逐仕途而忽略了身边的自然和科学探索。矫情的中国读书人,多是出于“学而优则仕”的功利目的,或者把读书看作是比别人更有优越感的自傲的工具而已。所以中国历史上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很少。
剧中的一个克隆人在三次捐献之后就要死去的过程中,女主角Kathy给了他最后的死亡陪护。陪护的过程中,他不断回忆的,是海尔森学校的一草一木。貌似每个克隆人都深深地爱着海尔森学校,就像每个中国人都有儒家思想情节。其实,并不是海尔森学校给了他们多么美好的回忆,而是因为毫无选择的,这是他们对人世唯一的回忆和对人生唯一的体验!他们全然不知海尔森学校外人类的生活,就像儒家思想是唯一深入中国人内心并囚禁了我们几千年的思想。海尔森学校的学生和儒教统治下的中国人一样,其实都不知道自由的人生是什么。
在爱人,友人以及很多海尔森学校的昔日好友都相续捐赠器官死去之后,女主角kathy在自己的生命落幕之前,平静地说,谁都不应该规定一个生命的选择道路,谁都不应该限制一个生命应该去做什么。而被类似的海尔森学校囚禁了几千年的我们,也该到了认识和摆脱那个无形的围栏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