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中国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2021年,辛丑年,拜登上台后中美首次会谈。
整整两个甲子过去了,列强变成了什么样子,中国变成了什么样子?
我们这代人算是见证了历史。
今天,中美双方在阿拉斯加举行“2+2”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从阵容到会谈内容都是“新的”。
先来看看阵容搭配——
美方派出的是“国务卿+总统国安事务助理”的组合。
中方出场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搭档”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
接下来就是画风了,从特朗普开始,中国算是看清楚也弄明白美国是真的无下线,这次也是直接杠。
总结一下今天会谈的情况:
1.美国的态度:不是诚心来谈,而是居高临下让你接受。
谈判中,双方就差掀桌子、骂人了。
美国还是20年前的美国,一点也没有变,但中国这次完全不一样了,布林肯本人应该是懵逼的。
本来布林肯是打算先把媒体请进来,然后一通数落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拜登政府的强硬一面。
然后再把媒体请出去,关上门对中国说,你接受也要接受,不接受也没办法。
第二天新闻头版就会变成,美国斥责中国,布林肯成美国最美外交官。
2.中国的态度:无所谓,你没资格和中国居高临下地说话。
从CNN发布的现场视频来看,沙利文摘下口罩,不断对记者们做着“回来”的手势,嘴里念叨着什么。
布林肯也向记者团的方向看去,肢体动作显得有些局促。
等到媒体都出去后,又被中方请了回来,CNN的摄像机三进三出,显然打开了一个历史新局面。
随后杨洁篪的回应非常高明。
他不仅批评美方的发言“居高临下,充斥优越感”,还称,驱赶媒体“证明美国不支持民主。”中方要求,媒体留在会场内。
布林肯本来是要替新政府在国际媒体上露脸,没想到露出了屁股。
3.美国公开表示台湾、香港、新疆问题不是中国内政。
这招很明显了,美国就在会谈开始前几天,在香港问题上对中国实施制裁,简单粗暴。
这是他一贯的作风,看看伊朗就知道,美国压制人的方式始终如一。
4.2+2会谈可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但是美国第一次在双边会上被骂了,以后会有更多次。
以前都是美国骂别人,居高临下,在双边会上,别国只有听吆喝的份儿。
但是这次中国一改常态,只要你骂我,我就骂你,大不了不谈了,你爱怎么报道怎么报道。
5.拜登和特朗普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没好哪里去。
一味亲美,不敢反抗就有好结果吗?
当年,也有一个国家面临相同的局面,最终签订了“广场协议”,但问题最终变得越来越严重。
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时间退回至上世纪80年代,美国财政赤字严重,贸易逆差不断加剧,美国希望美元贬值,以此增加出口的竞争力。
里根政府当时向合作国施压,德国、法国、英国均有所妥协,但只有日本妥协最大。
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日元对美元升值。协议签署后,美元大幅贬值,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以上。
当时,弹丸之地的日本GDP占美国的60%,人均收入是美国的1.5倍,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全球市值前200的企业,日本就有90家。
当时,日元非常值钱,日本人的工资随便找一个月薪就是上万元,贷款买房极为普遍,号称是,一年换车,三年换房。
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索尼、三菱等企业纷纷崛起。日本国民也陷入了疯狂的消费中...
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名牌店里,挤满了从日本去海淘的人。日本人当年消费了全球70%的奢侈品,甚至有法国等百货公司,对于持有日本护照的游客,实行限购。
人们对好吃好玩的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有的商家甚至会把金箔包在食物外表,一个原本100多元普通的巧克力,被卖到4-5000元,还供不应求。
但纸醉金迷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日本马上进入了一个经济停滞的“十年”...
虽然,日本经济的停滞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广场协议》,但当时签约的其他几个国家中,只有亚洲国家日本出现了“停滞”情况。
日本房地产出现大量泡沫,随后GDP不到美国的20%,前200的企业只剩一家,自杀率跃居世界第一。
再看看苏联,曾经也是世界第二,还是全球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曾经拥有航天器最多的国家,世界上25%的科学家都在苏联。
后来呢,直接被美国折腾解体,国民经济倒退30年,人均寿命直接缩短5年。
100年间,美国没少针对其他国家,或发动军备竞赛,或发动战争,或经济制裁,本国的利益才是美国优先考虑的。
美国pudding网站的编辑Russell Goldenberg,分析了《纽约时报》自1900年以来的月度头条。
从中可以看出,这118间,美国的假想敌到底有多少?又有多少国家从繁荣中陨落...
从1900到1914,美国最关注的就是英国,如今整个英国因脱欧问题闹得不可纷争,实力也无法与美国抗衡。
1915到1921,美国注意力又在德国身上,而如今,德国劳动力短缺,还有叙利亚的大量难民涌入。在贸易战中,德国最先妥协。
1945到1963,毫无疑问是苏联,历史上两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的冷战。最终,却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上世纪60、70年代,越南战争一度让美国士气大挫。整个战争从开始到结束,美国经历了三届总统。这场战争中,无数越南男性失去生命,导致今天越南人口男女比例依旧失衡。
到了90年代,是日本。日本也曾和美国妥协,随之而来的却是巨大的经济泡沫。此时此刻,美国施以援手了吗?
21世纪初,是伊拉克,海湾战争只有40天,却让10万伊拉克士兵深陷战火,萨达姆政权虽被推翻,但仍然是内战不断, 民不聊生。
直到今天这里依旧是美国的心头大患。
转眼到了2008年,中国崛起,《纽约时报》几乎每个月的月度头条都是 China,美国的“假想敌”终于还是落在了中国身上。
这不知,是喜是忧?要知道,在100年前,美国国会还曾签订《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针对特殊族裔的移民限制法案。
在排华的狂热时期,加州甚至在1881年宣布将当年3月6日作为假日用以大规模的游行来支持排华法案的制定。
美国社会,尤其是加州的报刊开始抹黑和指责华人导致了白人失业等很多问题。警察也以各种机会逮捕华人。
清朝权臣李鸿章就曾对《排华法案》向《纽约时报》抗议:
“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承认,竞争促使全世界的市场迸发活力,而竞争既适用于商品也适用于劳动力。我们知道,《格利法》是由于受到爱尔兰裔移民欲独霸加州劳工市场的影响,因为清国人是他们很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想排除华人。”
“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
图源:America's Story from America's Library
直到2012年,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但是,英文原词是“regret”(后悔)而不是“apology”(道歉)。
可以确定,一味妥协是没有未来的。
历史种种,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和启示。
苏洵在千年前的《六国论》中,早已解释得很清楚了:
最后,对我们委员和外长的表现充满信心!
中国不会退却!时代变了,你们慢慢会习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