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很固定的,吃饭、睡觉、学习,在宿舍、图书馆、教室之间三点一线。每周最期待的是去华人超市采购,在超市里吃一顿美滋滋的叉烧饭,然后抱着一周的食材回来。也会偶尔文青一下,去旧金山喝杯blue bottle,逛逛博物馆,对着大海和懒散的海豹发一下呆。
除此之外,我还积极融入美国学生的活动中。伯克利也有百团大战。我参加了一个Bitcoin club,主要是CS的学生,大家每周聚一次讨论下区块链技术,然后准备搞个大新闻(在校园里建个比特币ATM)。他们也是不嫌弃我这个社会学小白,会很耐心的给我解释原理什么的。现在想来,我真是太有眼光了,在2015年就看到了区块链的前景,然后我并没有买任何的比特币…暴风哭泣。
美国的学生会也很值得一说。首先是竞选学生会。不同于中国国内一年级招新,二年级留干,三年级升主席团的固定操作,美国竞选学生会更像是竞选议员。每一个学生议员都是学生一人一票投出来的。每个竞选者不仅有竞选委员会,负责筹款、建个人主页、宣传物料,每个候选人要拿出竞选纲领,还有各种机构为议员们背书(背书这个词我是经历了竞选才感受的,就是说,我这个机构,力挺XX同学)。议员还有专门的接待办公室,每周议员会亲临办公室,聆听选民们的呼声和诉求。很多志愿从政的学生都会学生会干起,积累经验。对美国政治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好好经历感受下这个过程。
在这里八卦一下美国的学生会,真的很有钱。伯克利的纪念品商店有几家就是学生会营业的,收入归学生会所有,还有专门的财务顾问帮忙打理财产。学生会还在海边有大别墅等等物业。学生会有钱了就能更好地服务学生,美国打印贼贵,学生会就自建了打印室,每个学生可以每天免费打印20页的内容。
在伯克利很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一群朋友了吧。美国校园学生的异质性特别强,再加上没有固定的班组,大家一起选一门课就是同学。我很喜欢和他们买杯咖啡,坐在草坪上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有为了读书而苦苦挣扎的,比如为了筹学费卖大麻的,也有打六份工来交学费的。大家都对未来有着不同的想法,有立志创业建下一个Google的,也有毕业之后想开火锅店的。很多朋友在我离开校园之后,仍然和我在世界各地努力见面。我去到他们的国家,会主动联系他们,他们来到上海也会想着来找我。
我来到上海加入了BerkeleyClub of Shanghai,还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帮忙负责组织一些活动和负责日常的推送。Berkeley是个非常包容的团体,上海的俱乐部里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有访问学者和交换生。在各种线下活动中认识了很棒的朋友,在我的实习、择业各方面都提供了帮助。
距离我交换过去三年了。除了感叹一下时间之快,也会发现这段经历给予我人生的改变。我因为对社会学的热爱来到伯克利,发现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缺乏一点天赋,回国就马上调整方向,选择研究生攻读法律。也是在伯克利的经历,让我看到原来人可以有那么多不同的方式生活,不必活在一个规定的模式里,自己过的开心就好。
感谢王进老师,是他引进的项目,让中大那么多学子有机会踏入伯克利的校园。
感谢社人院和中大,创造了特别多交流的项目,让我们有机会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
感谢国家,cover了我的生活费和机票。
感谢和所有的人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