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餐馆工妈妈美甲工,华人移民妹子考上斯坦福,勇夺奖学金。
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一个8岁跟随父母从中国河南移民过来的华人女孩被斯坦福录取了,还拿了奖学金。
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妹子的确太优秀了。
张静羽就读纽约特殊高中史岱文森。
论学业,她的GPA高达97.8分,已经令人望而生畏了。不过,考上名校很多学霸都行,拿奖学金的可能不多。
张静羽起初都不知道很多奖学金的存在,当辅导员拿着各种申请表找她时,她眼前一亮。
怀抱着对过程全力以赴但对结果随缘的心态,无论奖学金的大小,只要自己的基本条件符合,张静羽都积极参与。
她仔细研究着奖项设立的初衷,探知背后的评价喜好。
“申请奖学金和申请大学有相似之处,对方都是希望选出和自己理念相合的参选者。明白奖项的扶持目标再去书写自己的文书,会更加有针对性。”
张静羽并建议学弟学妹们更自信,不要认为奖学金竞争激烈、高不可攀就放弃。
“如果申请条件真的有哪一项不太达标,也不要太担心,可以在申请文书时加以解释。比如若课外活动经历不够,那就说明一下,利用这些时间去做了什么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也能凭借其他领域的亮点,吸引招生官的注意。”
张静羽认为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明白自己最大的优点,这也是她能顺利获得奖学金的“秘诀”。
作为第一代移民,张静羽精通中文、英文和西班牙语,在演讲比赛获奖无数,成为申请奖学金或大学时,脱颖而出的“撒手锏”。
不过说起来,这一切也不是那么容易——8岁随家人移民美国时,张同样面临“语言关”,原本是成绩优秀的学霸,来了美国却张不开嘴。
“之前是成绩好就行,但高中我意识到,应该好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
为此,张静羽硬着头皮加入了史岱文森高中演讲队,主动和英语为母语的同学们沟通。
“刚进去的时候没想到要去比赛,但逐渐被队友们赶鸭子上架。”
张静羽记得第一次上台时自己紧张到手抖,但逐渐能够应对自如。后来还有了感情的加持,英语表达终于能够和本地人一较高下。
“这时候我发现,自己对不同语言文化的兴趣,决定学习西班牙语。而因为妈妈一直对我中文要求严格,所以我也始终在读中文。”
四大名著、文言文、歇后语、散文……
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张静羽对中文信手拈来,丝毫不会有矛盾和烦恼,“我喜欢学语言,所以从不觉得特别累。”
令人意外的是,张静羽的父母却是“普通打工人”——父亲在餐馆打工,母亲给别人做美甲,再普通不过的劳动阶层。对于女儿今天取得的成绩,两口子自己都觉得惊讶。
不过张静羽说,“他们给我很多的爱和支持,没有太多干涉,让我自己去追求内心所爱。”
据悉,张静羽其实在高中时就已经积极申请奖学金,以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如今,她又顺利获得大学奖学金,更好地进一步规划未来的学习追求。
看完张的故事,小编又想到了《风雨哈佛路》的作者,即使是出生在那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并成为无家可归者,她依然凭着一股子劲考上了哈佛,拿到了奖学金。
真的很不可思议,但也真的很激励人——当我们不放弃,认清脚下的路,风雨过后说不定真能迎来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