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国在许多层面上都拥有诸多共同点:从庞大的人口基数,到迅猛的发展速度都与彼此相似。
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正进行地如火如荼,在世界遍地开花,使中国企业的足迹遍布全球,颇具势头。
突然,阿里巴巴、华为、中国移动、腾讯和联想再也不仅限于在中国了。这些企业一开始是享受全球最大国内市场和对此持宽容态度的政府带来的好处,随后“攻占”西方市场。
在此期间,印度,也不甘落后,加速着自身企业全球化的进程。印度去年经济增长率超过7%,获得双重胜利:2016年2月增长率超过中国,12月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法雷奥集团总裁雅克·阿申布罗伊希毫无疑问地认为:“印度就是10年前的中国。”
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到底有着怎样的卓越表现,让人感叹堪比中国呢?甚至让人大胆预测,将在10年后超越中国呢?
如果提起印度,你想到的印度人还是在跨国公司里担当接线员的形象,又或是只能片面地看到印度公司上榜世界500强仅7所的数据,那么你对印度的了解就太过局限了。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坐在跨国公司办公室里的那个印度人,很可能恰恰正是老板。
早在2007年一份报告就显示,在美国硅谷7300家由外国移民创建的科技企业中,有26%的企业或是由印度人创建,或是有印度裔的CEO、总裁。印度人创建的公司数量远远超过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以及英国移民创建的公司数量的综合。
印度血统的跨国公司是这样,本土的印度企业更是也野心勃勃。
印度企业近年来在海外并购上狠狠发力,在IT、金融、制药、工程等领域都十分活跃。目前,已有33家印度大型私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塔塔、信诚、Infosys、南新实验室、Wipro等已在全球范围赢得了相当高的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
据印度储备银行的报告,2005~2008年印度对外投资激增,被收购的公司主要是欧美公司,彰显印度企业进入全球主流市场的雄心,这个势头直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才有所收敛。
据统计,2005~2009年,印度企业共进行了近1500次并购,总金额超过1200亿美元。
表格来源:《我们向印度学什么:印度超一流企业的崛起与启示》
其中不乏并购国际知名公司的例子:如印度生物科技公司“海德拉巴矩阵实验室”斥资3.13亿美元收购比利时仿制药生产企业DocPharma;塔塔集团斥资1.12亿美元兼并英国纯碱制造商“卜内门公司”。
最著名的并购案来自米塔尔钢铁公司,在十几年内一共进行了138次收购,成为世界头号钢铁公司。
如此来势汹汹的海外并购之路,让中国都略显逊色。
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发展很快,但非常缺乏能与大型跨国公司抗衡的世界级私营企业。相反,印度市场机制创造了一批堪与欧美大公司竞争、从事最尖端知识性产业的私营企业。
这些私营企业,也正是为什么印度的海外并购这般红火的基石。充满活力的私营企业,这才是印度的核心竞争力。
印度不断扩张并率先进入世界500强,向全世界展现了印度私营经济的发展成就。印度的私营经济已经成熟、体系庞大,且私营经济已经站在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前列。数字表明,印度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为85%。这些私营企业非常注重全球化,不失时机地在海外进行投资,收购企业。
印度私人企业的资本利用效率很高,部分原因就在于它们不可能几乎不受限制地获取资本供应。它们必须按照全球先进标准的要求办事,采取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
许多印度公司的管理水平被行业认为是世界级的,不少企业具有非常强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这为印度企业实施跨国购并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同时,由于印度企业长期受英国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因此它们在海外并购后,在语言和文化沟通方面相对容易。
更重要的是,印度文化强调"融合",印度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也强调"融合",而不是侵略和征服。
印度成功收购案的重要特征是在完成并购后,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从而使两种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使1+1能够等于11,如果不能,至少也要等于3。这需要对双方文化、激励系统、价值系统深入了解,以确保新的激励和价值体系对双方都有效,使双方都获得好处。
这些私营企业在科技方面的高精尖和世界闻名,也是它致胜的关键之一。
亚洲30%的金融科技企业在印度。Mu Sigma公司就曾根据3500名顶尖数学工作者的数据分析帮助全球客户作决策。
自印度废除大额纸钞以来,电子支付应用PayTM每日增加50万用户。弗利普卡特公司和“快购”网站成功抵挡了亚马逊的势头。未来15年,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一电子商务市场。
![](http://www.mengchenghui.com/source/plugin/csdn123_news/csdn123_showimg.php?url=http://mmbiz.qpic.cn/mmbiz_jpg/XXjgE4Rd7a6PlRP41YK6kVa4DKXQ8OOwMaFQXAaPe4iblAzzvEz3nnDHUXm2m4ialoMp3Ol8vMNqiaE8pl7TuE8Aw/0?wx_fmt=jpeg)
↑塔塔集团:拉坦·塔塔
当然,印度私有企业中有活力,也有不少缺憾和劣势。印度私有企业大多是家族资本主义主导,这就自然而然地会出现大家长统治、把持权力、决策过程不透明等问题。比如塔塔集团的赛勒斯·米斯特里就并不曾执掌,因为前任董事长拉坦·塔塔始终“垂帘听政”。
事实上,这一点也在发生改变了。如今,初创企业的孵化或许正预示着这一模式的演变。虽然在这个新世界家族仍有发言权,但专业投资者和“投机资本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大。
在过去的15年间,印度一直是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中国的世界大国,普遍预计在2010年之后的未来10年内,印度有望继续保持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
目前中国和印度,乍一看差距很大,但并不是不可缩小和逾越的。而印度在海外并购上的急速步伐,也得让我们紧张起来,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才能在这波涛汹涌的全球化进程中,稳定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