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圈中看到一个刘强东在母校的演讲的视频,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那时候农村是广阔的天地,但是我能看到多远呢?我只能看到我们村长屋檐底下挂的很多的猪肉。
全村村民都没什么可吃的,但是我们村长家里的猪肉吃不完。
所以那个年代我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个村长。
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来龙镇第一次来了电。为了看那个电,我们全班同学,下午下课之后,从我们长安村,步行到来龙镇,趴到镇政府院门口,看着镇政府大院的电灯泡在亮着光,我们在讨论,那烫手吗?能点烟吗?
那次给了我震撼,我在想电从哪儿来,我应该去看一看,我应该看得更远一点,不应该只是看我们村长。
后来我在高中之前,就是想看的更远一点,我攒了很久,攒了50块钱,带着50块钱去旅游,从镇里坐车到徐州,从徐州倒车到南京,到南京之后,看到了37层高的金陵大厦,绕着大厦走了很多圈,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比宿迁更大的城市……
后来我在想北京什么样,上海什么样,还有伦敦、纽约、东京……再后来我考到了中国人民大学。
大学四年,我没有打过一次扑克,打过一次麻将,我努力学习,因为我知道,北京不是我的终点,我还可以走的更远……
刘强东的演讲很朴实,没有太多技巧性的东西却很真诚。他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母校里的孩子们,要看得更远,走得更远,要更努力。
这段演讲让我想起一个很久之前听过的笑话:
古代有两个农民坐在田埂上,幻想皇帝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一个说:“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面膜吃到饱!”另一个说:“不止不止,我想皇帝肯定下地都用的金锄头!”
这个故事听上去好笑,但实际上我们谁又能保证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不会成为老农这样的人呢?
当一个人的眼界只有一个村子那么大的时候,他就会就会形成一种认知:村长过的就是最幸福的生活。这对他来说理所当然,并且无可争辩。只有当他的眼界里有了更大的世界,才会改变自己的认知。
似乎也印证了这样一个逻辑:眼界影响认知,认知影响格局,格局影响行动,行动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人的出身,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是不可控的。但一个人的眼界和认知却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的。这部分可控性要相对强一些。
我们现在养育孩子,如果不希望孩子成为井底之蛙,那么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来增长见识,看得更高更远。家庭经济条件可以不宽裕,但不能让孩子心穷,眼穷,思维穷。 02 帮孩子提供更好的圈子 拓展刷新更多见识与知识
最近一张乌镇饭局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得很广,几乎中国互联网界最有权势的大佬们都在坐。保守估计,这一桌饭局的总身价差不多是5000多亿人民币。
但是再深挖一下,这桌坐着的不仅仅是会赚钱的大佬,更是一桌名副其实的学霸,有人特意做了一张表格:
其中刘强东还是当年高考状元,王兴是保送进的清华,雷军更创造了2年修完4年本科学分的记录。
这些人未必都是家庭出身多么显赫的,但共同点是都通过考取更好的学校,拥有了自己不错的事业。
其实实现打破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最离不开的就多读书、多思考、多经历、多交流。而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去读一个好的学校,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途径。
好学校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让你成功或者幸福,但从概率上来讲,好学校往往有更严格的教学制度,更成熟的师资力量和更有进取心的同学伙伴。
孩子和青少年,是特别容易被环境所影响的。学校不一样,环境不一样,孩子们每天交流和思考的东西也会不一样,之后的气质和见识也会变得不同。
风气不太好的学校里,往往会注重一些外在的东西,比如比吃穿、比家境、比谁游戏打得好,比谁网上粉丝多。而风气好的学校,讨论得更多的是哪些书更好,怎样解决问题最有效,未来如何规划等等。
每天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差距,几年之后会变成一个天差地别的结果。想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眼界,先把进入好学校,跟优秀的同龄人交流的理念给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
03 教会孩子分清主次矛盾 减少对自身无益的损耗
认识一个高二孩子的妈妈,她说听女儿班级的同学反映,女儿后桌应该是出于嫉妒或者是霸道,总是偷偷欺负她女儿。
比如在她们一群学习好的孩子中间,散布女儿的坏话,希望大家都不要给她女儿讲题,不要跟她女儿说话。
每次考试,那孩子要是比女儿分高,就在女儿面前大声炫耀,要是分数比女儿低,就气得撕本子,摔书,找茬跟她女儿发脾气。那个同学还刻意偷过女儿的卷子,把卷子扔到班级的垃圾桶里。
我说,这应该属于一种校园暴力了吧,你是怎么处理的?
孩子妈妈说女儿不让管,女儿的原话是:“她也没影响到我什么,同学也都对我很好,我不想浪费时间去计较这些小事情。以后高考也不是我们俩做对手,我不理她就行了。”
真有点佩服这孩子的淡定,是啊,“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两个人的境界和格局不在一个层面,何必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试图改变对方和碾压对方呢?
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意思是说,与夏天的虫子不要谈话冬天的事情。因为夏虫它从来没有活到过冬季,也没见过冰。如果你与它讨论冬天和冰霜,那说到底它也不会明白。
一个格局高的人,未必会处处都要争是非对错,也会懒得跟小人、小事情斤斤计较。他们会把眼光和精力,放在真正值得注意的地方,减少自己的损耗,远离负能量的磁场。
一个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脾气、性格、态度、人格控制得很好的孩子,还有什么可以束缚她呢?
04 做好孩子坚实的后盾 要足够温柔也要足够坚定
孩子的眼光和格局,学校和社会只是一个方面,家庭的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眼界和智慧,会很深刻的影响孩子日后的发展。
在央视新闻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感动得几乎落泪:
1988年,丁丁一出生就被诊断为重度脑瘫。在5份病危通知书和“非瘫即傻”的预言面前,妈妈选择将他留下。2007年,丁丁以660分考入北大;今年从哈佛大学拿到法律硕士学位。
记者采访了丁丁的妈妈,他妈妈说,当年就一个想法:“我觉得我就是要他活着,他是我的孩子,我得让他活下去。”为此,还跟嫌丁丁是拖累的丈夫离了婚。
一个在职老师,一个人带脑瘫的儿子,其中的酸楚和艰辛可想而知。她几乎是拼尽全力的:
白天上班,晚上带儿子看病,风雨无阻;把自己训练成按摩师,一有时间就给儿子按摩;午间休息也要跑回家陪儿子玩撕纸游戏,开发智力。
然而她对丁丁也是真的“狠心”,硬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逼着运动不协调的丁丁学会了拿筷子。
丁丁握不稳笔,她就拿着他的小手,从粗的画笔开始,练习画一些形状,再换细的笔。从一岁起每天坚持带丁丁读书,不到两岁,孩子就认识了100多个汉字。
在丁丁上学后,她反而从不辅导孩子,丁丁自己说:
“如果只看学习,那我妈妈看似是在放羊。但是她的关注点在更高层次的东西”。
“我从来没敢想过申请哈佛,是妈妈不停地鼓励我让我试试。我每次迟疑不前时,妈妈都会伸出有力的双手,护我前行”。
丁丁母子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父母的格局和眼光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孩子,她成为了一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妈妈,也让自己的进步,成为了孩子迈向更高台阶的踏板。
家可以穷,起点可以低,自身条件可以差,但是身为父母,我们没有妥协退让的选项,必须带着孩子从“贫穷”中跳跃出来,给孩子更多的见识,更开阔的眼界。只有让孩子看得更远,孩子们才能走得更远。
来源:成长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