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9人在家中聚餐时因食物中毒不幸身亡,国家卫健委警告民众注意防范。 文丨悉尼印象微信ID丨xiniyx
月初时,国内发生了一起惨剧——黑龙江鸡东县9人在家中聚餐时食物中毒。
他们共同食用了自制的酸汤子。而该酸汤子食材已在冰箱冷冻1年,疑似该食材引发食物中毒。
10月10日,中毒者家属介绍,当时9人中的7人已经死亡,还有两人在ICU抢救。
而在3天后的10月13日,抢救的两人中一人不幸去世。
10月19日,最后一名幸存者也不幸死亡。
也就是说,黑龙江此次酸汤子事件中毒的9人全部不幸身亡!
除此之外,在最开始的调查中,警方表示初步认定为黄曲霉素导致的中毒。不过这只是初步调查结果,尚未定论。
另外在2015年时,辽宁曾发生过一模一样的食物中毒事件,当时吃酸汤子的一家四口也是全部死亡。而在这起悲剧里同样是酸汤子,导致一家四口死亡的罪魁祸首是米酵菌酸。
再经过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这次黑龙江9口人死亡也是因为米酵菌酸 中毒。
而就在这次惨案“真凶”曝光后,国家卫健委发布紧急通告: 千万注意这类食品, 致死率高达50%!
米酵菌酸悲剧频发
米酵菌酸是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中毒表现一般为进食后2~24小时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
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达40%~100%。
发生了这起悲剧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发布警告: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
米酵菌酸不仅病死率高,而且高温煮沸不能破坏毒性,因此即使煮熟了也没用,并且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
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以及南方的发酵后制作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
同时国家卫健委建议: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
但为了保证生命安全,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近10年,因为米酵菌酸中毒导致的悲剧可不仅仅是这两家人。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自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
同时不仅仅是米、面类导致的米酵菌酸中毒,大家经常吃的木耳也要格外小心。
5月份,广东东莞,一名34岁女子吃了泡发超过24小时的木耳,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最终不幸身亡。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说,女子前一天将木耳泡发煮食了一部分,剩余的继续浸泡到第二天食用,导致米酵菌酸中毒。
去年9月,同样是吃泡发的木耳,深圳女子吃泡发3天木耳中毒多处脏器衰竭,不得不进行肝移植手术。
医生介绍,女子吃了泡发3天的黑木耳剧烈腹泻,被诊断为食物中毒,体内多器官衰竭,肝功能受损严重。
而这两起事件仅仅是发生在一年内,可想而知,米酵菌酸中毒实则很常见。
如何避免?
@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也发布了关于米酵菌酸的详细介绍和注意事项,大家务必要查看仔细,小心食用。
中毒后注意事项——无论轻重务必要去医院检查!
以下食品一旦变质,可能含有米酵菌酸,因此千万不要继续食用!
还有这些:
不过有的小伙伴可能问了,同样是米面发酵,为什么馒头、醪醩或是米酒这些东西就不会产生米酵菌酸呢?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对此也给出了答案,那是因为这些食物用了发酵剂。
发酵剂里有大量发酵微生物,使用发酵剂的食品不会产生米酵菌酸。
这些发酵微生物进去后会立刻形成他的优势菌群,其他的杂菌,尤其是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就无法繁殖起来。
因此,真正导致米酵菌酸中毒的食物都是借助环境中微生物来进行自然发酵的。
而我们该如何远离米酵菌酸呢?
除此之外,这些食物也要小心,严防食物中毒!
先是一家四口,如今是一家九口,就这么失去了性命。
相信在聚餐时,这两个家庭一定是在因团聚而感到开心的,但万万没想到,正是用来庆祝团圆的聚餐,变成了夺走他们性命的利器。
辽宁一家四口死于春节,黑龙家一家九口死于国庆中秋,尽管竭力抢救还是未能保住剩下两人的性命,令人惋惜。
而在事件发生后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悲剧原本不用发生,只要我们平时稍微注意。
而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米和面是中国南北方的主食,也就是说每一桌饭菜上几乎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正因如此,大家才要格外注意,因此文章中的注意事项务必要好好看。过期、变质的食物千万不要再食用。
另外,如今外送服务崛起,许多‘小作坊’也开始了小本生意,那些所谓的“手工、自制”可不见得就真的是绿色环保的。还有就是家里的老人节俭惯了,大家也要积极开导,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编辑:小王子来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健康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