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这就是加拿大
一个华裔女科学家,在世界IT界闯出了一片天。17岁还在餐厅后厨刷盘子,33岁已成为斯坦福终身教授,这是一种怎样飞越平庸的人生?李飞飞凭什么? 计算机领域的女性领军人本就凤毛麟角,如今更是屈指可数。有一个名字响彻AI界,因为她很可能改变人类未来。她叫李飞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名字,不普通的是,她撰写了一部无法超越的女性励志传奇。 1976 年,李飞飞生于北京,在四川成都长大。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知识分子父母难得开明,他们鼓励飞飞积极地探索世界。飞飞亦一路成绩优异,考入名校成都七中,照此发展下去她的落点势必是清华、北大。李飞飞和父母 然而16岁那年,突然的变化打乱了这和谐的一切。父母移民美国,飞飞也要漂洋过海跟过去。“当时‘连根拔’的挣扎,就是我初到美国时的震撼。”飞飞父母在国内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吃亏在不懂英文,身为第一代移民他们能选择的职业少之又少。父亲只好去修相机,母亲则当收银员,飞飞放学后也得匆匆奔向中餐馆打工。她包揽了后厨杂务,洗碗、打包外卖、接听电话,营业结束还要拖地、擦玻璃,最辛苦的时候只能睡4个小时。那时,她还有不到两年时间准备美国高考。在1995年高中毕业时,她以异于常人的努力,撕掉了“移民差生”的标签,总成绩在年级排名第六,位列优秀毕业生。她的SAT(美国高考)成绩是1250分,其中数学满分。麻省理工学院、罗格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纷纷抛来录取通知。最终飞飞选择了世界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且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本科毕业后的她,选择在校园深造,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和计算神经科学。 2007年,人工智能是冷门专业,她选择的计算机图像识别更是得无人问津的极寒之地。李飞飞抱着热情投入,却发现研究推进举步维艰。因为不被人看好,她要做的研究根本申请不到经费,无奈之下只能自费贴补项目。而学生们也显得冷淡许多,她费尽口舌才招来一位学生助理。在一段时间研究后,几乎毫无进展。如今计算机图像识别已经不算新鲜事,可13年前如何踏出第一步,李飞飞可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举个例子来说,要让计算机识别出一条狗,则需要把狗的基本特征输入,但世界上狗的种类多达1400余种,而每一种狗大小、花色、姿势又有差别,这是一项没有穷尽的难题。 最终李飞飞从孩子的认知过程中获取灵感,她要让计算机大量收纳图片信息,提高识别精度。但她首先要下载10亿张图片,为它们分类,定制标签,建立庞大的题库。飞飞刚取得突破进展之际,她自筹的经费告急。倘若以现在的速度继续建立题库,需要几十年才能达成。哪怕她甘愿坚持,可经费去哪找呢。事情的转机是,她在网上雇佣了5万余志愿者,联手处理这10亿图片。一年多后,题库已包含了1500万张图片,覆盖2万多种物品,几乎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图片识别需求。李飞飞继续带领团队扩充题库。在科学界对她冷嘲热讽之际,她还做出一个高风亮节的举动:将这个名为Image Net的题库免费向全球开放。因为仍然有许多研究图像识别的团队,不被看好,没人认可,李飞飞用这份热血来鼓励同僚继续研究下去。随着技术工作不断进展,她开发的计算机识别的错误率从28%降至3.6%,达到了比人眼识别更精准的程度。 2009年,李飞飞在题库中增加新算法能够为图像定位,她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沿,。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图像识别技术,她一连发了5篇论文。还联系到欧洲图像识别大赛,说服主办方使用Image Net题库。抱着怀疑态度主办方试用了一段时间,效果奇好,当即决定继续跟李飞飞的题库合作,这一次图像识别初见曙光。 随着她举办的Image Net大赛影响力不断扩大,谷歌、亚马逊、Facebook等国际公司纷纷重视起图像识别,他们都想在人工智能领域抢占一块高地。由此,人工智能获得了空前关注,上至全球企业下至普通用户,人们都在期待一场新技术的变革。人工智能不再冷门,图像识别也成了常用名词。而这都归功于李飞飞数百个日日夜夜的坚持。 这一年她33岁,被斯坦福大学授予终身教授之职,成为全系最年轻的教授。“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李飞飞没有流连在资本追逐的大公司之间,她拒绝高薪邀请,继续回到实验室深耕AI研究,连续发表了数百篇论文,被引用高达44773次。也因此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亦被评为美国“年度杰出移民”之一,历史上做出过重大成就的爱因斯坦、基辛格都荣获此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