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90周年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终于尘埃落定。《水形物语》击败《三块广告牌》获得最佳影片,加里·奥德曼凭借《至暗时刻》里“整容级演技”获封影帝,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则凭《三块广告牌》夺得影后。
每年奥斯卡颁奖典礼都足以被让大众津津乐道一番,电影的魅力与意趣让围绕电影的讨论从未止歇。早在8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就曾论述电影艺术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参与,电影的技术手段丰富了人的感知,也促进了艺术的普及和文化民主化。
今天除了为大家提供一份完整的获奖名单之外,我们还分享了一篇看理想“室内生活节”特刊——《遊物:室内的观点》对贾樟柯导演的采访,看看作为影迷的贾导是如何“和‘大众’一起看电影”的。
预测每年奥斯卡获奖名单一直是 世界各地电影爱好者热衷的小游戏, 今年你猜对了几部? ▽ 第90届奥斯卡获奖名单
最佳改编剧本:詹姆斯·伊沃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最佳艺术指导:《水形物语》保罗·D·奥斯特伯里 / 谢恩·维奥 / 杰弗里·A·梅尔文 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至暗时刻》露西·锡比克 / 辻和弘 / 大卫·马利诺夫斯基 最佳原创歌曲:《寻梦环游记》/ ‘Remember Me’ 终身成就奖:导演查尔斯·伯内特 / 摄影师欧文·罗兹曼 / 演员唐纳德·萨瑟兰 /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特别成就奖: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血肉与黄沙》
贾樟柯:和“大众”一起看电影才是正经事
摘选自看理想室内生活节特刊《遊物:室内的观点》
1. 用大众的方法来看电影
“电影的魅力在于廉价,很便宜,几十块钱就可以看一场电影。它让我更加热爱这种艺术,因为它不是一场音乐会或者一幅名画。
它是一种大众的文化活动,这种感觉让我特别舒服——跟大众在一起,用大众的方法来看电影。
所以我看电影也不太烦有人说话,因为如果你真的能够进入那个银幕的世界里,有些东西并不重要。
不同的人在一起,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观影习惯,有想抽烟的,有嗑瓜子的,有哄孩子的,我觉得这种氛围很舒服。
所以我不太能理解那种观影的洁癖,比方有人走动一下就好像亵渎了电影。电影本身就是处于公共的场所。 千姿百态的大众用千姿百态去看电影,那是电影最有魅力的时刻。”
2. 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观众
作为影迷的贾樟柯和作为电影导演的贾樟柯,对电影的喜好高度一致,类型多元,其中艺术电影和老片子占了很大比重。
他也关注同时代的其他电影工作者的作品,例如阿萨耶斯、沃特 • 赛勒斯、李沧东、黑泽清、河濑直美、是枝裕和,再比如周星驰的喜剧,他一直在看。
他也会欣赏各种风格不一的电影所营造出来的室内氛围,比如《卧虎藏龙》。
“它是一个古装武侠片。它在室内空间的布置上是极简的,极简到了过去白话小说插画的那种程度,但它给我们一种古意,因为它是无中生有的,都不是实景拍摄,而是还原那个年代,所以它的设计思想非常棒。
就是说,它能够在我们非常熟悉、带给我们最初古意的白话小说插画的基础上,来构造它室内空间的这种抽象元素,铺得很简单,一桌一椅一窗一格,但是古意跟整个《卧虎藏龙》的氛围融合得非常好。”
在成为导演之前,他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对着银幕看得出神;成为电影导演之后,他依旧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观众,喜欢和数不清的陌生人坐在同一个黑暗而又美妙的空间里,一束承载着千奇百怪故事的光从头顶上空划过,投映到巨大的白色幕布上。
“电影自身有这种魔力,我不会带着职业习惯看电影,观影中的所有感受也都是直观的。
电影世界的所有东西我都能接纳,比如说穿帮,甚至有的导演可能叙事逻辑不通,但是他想讲的东西我也理解到了;有的电影煽情煽得好厉害,缺少一些克制,但对我来说也没问题,导演可能是挺有感情的人,确实想让大家感动,但可能用力过猛了,我能明白他的这份初衷,看过去就看过去了。
我看电影的时候不尖刻,导演们的性格、控制力各有不同,但都是很诚心地拿自己的情感给别人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可能做不了一个好的影评人。”
3. 把观众跟电影工作者融合到一起 就可以有很浓的观影体验
在观影中,他从不试图去记住什么。
“真的能让我动心的,我都能记住,比如,《黄土地》里的打鼓,《偷自行车的人》里的父子避雨,《老井》里张艺谋背着石板在山路上面走,《小城之春》里男女主角在城墙上溜达,这些都是永生难忘的瞬间。”
因为喜欢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他把平遥国际电影展做成了一个“电影院爱好者”的嘉年华。
“放映厅的条件希望是全球最高的,这一点我们也确实达到了。整个电影节设施高度集中,从六块屏幕的影院——最大一千五百一个普通的观众和千姿百态的众人座、最小七十多座——到论坛区、新闻中心、售票区,再到公共活动空间、生活区,都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园区里。”
他不喜欢在购物中心里看电影,不喜欢穿越化妆品、电器售卖区,来到满鼻子都是爆米花味的影院的观影过程。
“电影节有一个特点,就是观众需要赶场,因为很多观众一天之内要看三到四部电影。我觉得在一个大的城市分散放映的话,虽然会有很多好的放映设备、放映条件,但也会冲淡电影节氛围的浓度。
如果说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把观众跟电影工作者融合到一起,就可以有很浓的观影体验。”
他也不太会在家里和工作室这些私人空间看电影,很难得看了,就会是自己突然很思念的片子,跟记忆有关。
比如前些日子他在家一个人看了《戴手铐的旅客》,那是小时候父亲带他一起看过的一部影片。他的家里更是没有任何电影元素,他说自己“不太喜欢把职业搞得满世界都是”。
4. 千姿百态的大众用千姿百态去看 那是电影最有魅力的时刻
出于职业原因,他每年看电影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影节,短时间内把近年需要关注的电影集中看完,他认为是很重要的事情。
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节观影空间,是很久之前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主会场的那家叫“军火库”或“枪械库”的影院,它坐落在某个街区,整个影院没有坡度,仅仅摆放了一些类似于我们某段时期会议室常用的长条椅,人们随意地坐着,很放松,彼时的九十年代,观众还被允许在影院内吸烟。
“在那种状态下,电影既是思想性的活动,同时又能呈现它的廉价性,电影的魅力也在于廉价,几十块钱就可以看上一场,是很大众性的文化活动,因此让我很热爱这门艺术。”
不同阶层、职业和观影习惯的大众聚在一起,有抽烟的、嗑瓜子的、哄孩子的。
他一直想要让看电影的人很舒服、很放松。
“因为我觉得看它的人不是学生,也不是研究者,而是普罗大众。
大众就有各色形态——看一半走的,退场的,孩子老哭的,老打手机的。
这样的环境对我来说一点儿障碍都没有。融入到这个环境里,我觉得很舒服。”
本文来源:看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