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所在的社区有两所小学,一所是公立学校,另一所是天主教学校。我的两个孩子都在公立学校上学,人数远多过天主教学校。
在孩子入学前我曾去那所教会学校考察过,教学楼虽然不大,但环境整洁,设施更齐。只是我和家人都不是教徒,孩子不被天主教学校接收。有时路过学校我也会慢下脚步,看看在操场上嬉戏的孩子们。
那天我跟朋友边聊天边走过学校,正是孩子们课间休息的时间。
路边有三个八九岁大的白人女孩见我们走过,居然靠近过来,其中一个问道:“你们穷吗?”
我停下来有些茫然的看着她们,脑子里琢磨刚才听到的话。
“她认识我或是我朋友吗?” “又怎么看出我穷了?” “我穷吗?”
小女孩走近又问了一遍:“你们穷吗?”
看她并无恶意的样子,我笑着说: “你为什么这样问呢?”
“因为你们是中国人,你们在讲中文……我们教堂经常为中国人捐钱和食品。”小女孩回答。
她说,教堂里中国人很多,吃饭时特别多,“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我当然知道,但不愿说出来。
她一幅天真的样子继续说,“每个星期天中午和星期四的晚上我们都有免费的餐饭,如果你们愿意也可以来。”
朋友显然有些绷不住了,沉下脸说:“我们一点都不穷!”
这回轮到小女孩儿茫然了。
我蹲下身对她说:“谢谢你,我们有很好的工作,一点都不穷,而且大部分中国人也都不穷。”
三个小姑娘互相看看,嘀咕了几句就跑走了。
我朋友明显是被气到了,“我们像穷人吗?这么小就种族歧视呀!”
我安慰道“看上去她们挺可爱的,一脸关心的样子。我们就算是躺着中枪了吧!”
看看中国人穷吗?
住豪宅,驾豪车。中餐馆遍布全城,一到节假日便见高朋满座。
尤其是多伦多房价的飙升我们中国人的贡献是功不可没呀!
想想中国人富吗?
六年来帮无数华人报税,发现绝大部分家庭的年收入都远低于安省家庭的平均收入 (2014年安省的家庭收入中位数为$78790)。
可即便是那些年收入处于贫困线附近的家庭,也不乏开着奔驰,宝马来寻求免费报税服务的人士。
他们到底是穷人还是富人, 连我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都搞不清楚,何况是当地的小孩子了。
我身边就有好几个并不信教的中国家庭把孩子送进了天主教学校。父母一方先去参加某教堂的“慕道班”以便从神父那里开具一份证明信,凭此证明就可以让孩子进入天主教小学了。
“慕道班”每周一次课,持续大约一至两年。但这些父母往往是拿到证明信,待孩子入学后就不再去教堂了。
我们社区的天主教小学在几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拿出对策:“慕道班”的证明信必须每年更新,孩子才能继续留校学习。否则就要转去公立小学。因而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留在天主教小学只好被信教了。
移民到一个新的环境,总希望能尽早适应,尽快融入到主流社会中去。这不仅从语言文化的角度,也不只是追求金钱财富的比肩,同时还应考虑我们的行为和道德观是不是能被主流社会所接纳。
如果“融入”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那么即便我们的语言再流利,收入再丰厚,也无法真正整体融入到这里的主流。
看看华人聚居地Scarborough还留下多少主流人士?当地的非移民已成为少数族裔。而原先当地人为主的Markham在近十年华人的融入下, 主流被迫流出大多,流向偏远。
难道我们还要再追逐他们到Barrie,并追向那更遥远的北方吗?
来源:加国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