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5岁高位截瘫,后来官至正部级,“失踪了”很久的她现在怎样了?

    [复制链接]
2158 0
蒙城小队长 发表于 2020-12-1 05:27: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 山西太原
来源:海外情报社
5岁时,她高位截瘫,
沦为“废人”,轮椅伴余生,
20几岁,
她却成了亿万国人的偶像,
曾在中国刮起一阵浪潮,
可后来她却“失踪”了!
她的人生怎么了?
现在的她又如何?

她,就是张海迪




1955年9月,
她出生在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她就比别的小孩儿活泼,
每天蹦蹦跳跳,走路带风,
像个小燕子一样。

只可惜,快乐的时光很短暂。
那日,天气一如既往地明朗,
在幼儿园的她,
嘻嘻笑着追赶小伙伴,
忽然间,她的双脚丧失知觉,
直直地摔倒在地上。
原以为只是普通的磕碰,
没想到这一摔,
把她对腿的记忆也摔没了。



脊髓血管瘤,
5岁的她并不懂这个词,
她只知道自己很痛苦,
要经常做手术,
脊椎板摘了一块又一块,
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高位截肢。
截肢也就罢了,更难忍受的是,
无情病痛夜以继日的折磨着幼小的她。
每次发作,她都强忍着不哭出来,
实在忍受不了了,
她就狠狠揪自己的头发,
用一种痛来抵挡另一种痛,
次数多了,揪下来的头发,
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身体遭受重创,
同时也永远失去了进入校园学习的机会,
可她还是有一颗求知的心。
为了能顺利学到知识,
小小年纪的她,
用最笨拙最吃力的方式,
在自己的床前摆了一面镜子,
然后用镜子反射书本上的内容,
下半身不能动,那就用上半身,
不能去学校,那就自己学,
自己学不会,就一遍一遍地抄书,
一遍不理解,就多抄几遍,
凭着对学习的一腔热情,
以及常人不能及的意志力,
她学完了一本又一本的小学课本。
系统的学习完中小学全部课程,
还自学英语、日语、德语,
甚至还有冷门的世界语。

胳膊撑久了会累,
身体痛苦不间断,
但学到的知识快乐更动人。
在没人督促的日日夜夜里,
她自学了素描、临摹名画,
学会了识简谱,五线谱,
还能弹奏手风琴、琵琶和吉他…

放眼那时,
就是健康健全的孩子,
也很难做到这样才艺样样俱佳。
可是她就是做到了,
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强、求知、向阳,
是她年少时期的“初印象”。




一开始,学习是她的兴趣,
是她获取成就感的来源。
后来,书中的故事感染了她,
她开始明白,
学到的知识是能帮助别人的,
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而之后,文革来袭,
那时,15岁的她,
跟着父母下放到贫穷农村,
在那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
各种资源都跟不上,
当地孩子上学都没人教,
生病了也没地方治疗。
看着那些活着如此艰难的人们,
她心酸又难过,
便下定决心要为大家做点什么。
她主动请缨当音乐老师,
为孩子课余增添了一抹色彩,
她组织孩子们参加自学,
让他们找到学习的门道,
有时间她还会给孩子们,
剪头发、缝补衣服。




为了让大家有病可医,
她还开始钻研医术,
买来医学书籍、
体温计、听诊器、人体模型等,
一有空她就研读各种医书,
为了熟悉人体穴位,
她还用自己的身体去做实验,
学习医术的那两年里,
她的身上被扎满了新新旧旧的小点。
而在努力和坚持之下,
她慢慢摸出了门道,
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
她都能够准确治疗了,
就这样,在下乡的那十几年里,
她救治的人民群众达10000多人。

当年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身残志坚,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签。而中国的“保尔式”人物,张海迪就是其中之一。她把保尔当成榜样,
她说:“活着,
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奉献光和热是她眼中生命的意义。




不平凡的遭遇,超凡的意志力,
注定让她有了不平凡的人生。
她人生轨迹的转变,
就在1981年的10月,
那天,她昏迷了五天五夜,
整个县城都在担心她,
每个人嘴里都在议论,
说她病得很严重,
这些絮叨的话,无意间被路过的,
山东画报社副总编李霞听到了,
李霞很不解:
为什么一个残疾人,
在当地会这么有名?

带着一颗好奇的心,
李霞采访了刚从病痛中缓过来的她,
并被她的经历深深感动,
于是将她的故事讲给了,
当时新华社记者宋熙文,
宋熙文对她的经历也深为感动,
决定好好挖掘一下这个神奇的女孩子。

第一次见面,就被她震惊到,
瘦弱的女孩,虽坐着轮椅,
神情却没有丝毫颓废消沉,
书籍摆满了她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一群孩子围着她唱歌读书、讲故事,
在场的记者们都忍不住感慨:
“她真的像有魔力,
人们都愿意上她家里去。”  

在她的日记中,宋还看到这么一句话:
“世上既有苦水,也有美酒,
就看你怎样去追求。
只要你能昂起头,
苦水也能化美酒。”
他把这句话,放在这次采访内容的开头,
之后发布在了《人民日报》的头条上。




报道一出,整个山东都轰动了!
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
媒体采访纷至沓来。
她的事迹也因此,
被层层上报给了中央。
1983年2月24日,
她进京参加了胡锦涛主持召开的,
“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
在如此重大的场合里,
她完全不怯场,
面对记者的问题,她侃侃而谈,
还同时用中文、英语,
和日文唱了三首歌。



她在《生命的追问》中回忆道:“在人民大会堂,我的面前是一束束的鲜花,我的耳畔是雷鸣般的掌声,我的身边是热情的人们,中国人、外国人,记者、作家、诗人。”

两个月后,中央电视台还播出了,
关于她的报告会:
《向命运挑战:记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
同时中共中央发出了:
《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

邓小平、叶剑英、
李先念等领导人先后为她题词。
团中央还授予她“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一时间“张海迪热潮”席卷全国,
她成了亿万中国人的精神偶像,
关于她的事迹手册《闪光的生活道路》,
印数更是突破500万册。
全国人民写给她的信,
就像雪花一样飘落。








然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世间万物,过犹不及,
关于她的宣传亦是如此。

她的一举一动被播报了无数次,
那些励志感人的事迹,
来来回回地说,大众开始听腻了,
于是,众人开始,
把目光聚焦在她的私生活上,
报纸开始出现,
“海迪该不该结婚”的话题,
有人开始指责她:
“为什么非要留长发”,
甚至有人批判她的婚姻,
说她残疾无法享有夫妻生活,
结婚不符合人道......




四面八方传来的流言蜚语,
让她压力日日倍增。
起初大家给她的是鼓励和敬佩,
后来变成了对她的挑剔和批判,
有人质疑她的部分事迹失实,
有人觉得她裹挟了青年人的思想,
阻止了多元化发展,
甚至还有人公开表示,
对她已经从钦佩变成了抵触。

外界的非议让她十分难过,
加上马不停蹄的宣传,
她的病情开始加重,
几度中途昏迷住院。
她渴望认可,
但又不想被如此政治化,
她想为自己辩解,
却又无法堵住悠悠之口,
挣扎了几个月之后,
她终于想通了,
这种纷纷扰扰的生活,
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当初进京,以为只是呆几天,
不料连轴转的演讲和开会,
让她差点迷失了自己,
她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公众人物,
而是求知,让知识丰满生命。
对她而言,
求知是一种远行、一帆舟楫,
探索未知的领域
才是她永不疲倦的目标。




想通了这一切,
她开始刻意淡出公众视野,
把时间花在创作的梦想上。

可创作之路更是不易,
特别对于她这样,
半身不能动弹的残疾人而言,
长时间在轮椅上,
她身体生了许多褥疮,
一直用胳膊支撑身体,
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
肘关节的老茧结了掉,掉了结。
夏天的济南热得像个“火炉”,
她就用冷水洗头降温,
冬天房间冷得像冰窖,
她冒着发烧的生命危险,
也要持续写字。






身体的困难和挑战,
没有阻挡她创作的脚步,
她把痛苦当成鞭策,
当成自己的清醒剂,
在痛苦中找到人生感悟。
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
她先后创作了小说:
《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
还翻译了《海边诊所》、
《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
等一百多万字作品。




除了写作,
她的学业也未曾间断,
1993年,她还顺利获得了,
吉林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
并成为,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代表成员之一。
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还让她获得了英国约克大学,
和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
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身残志坚获得不易,
而她更懂回馈社会,
一直以来,她都在用自己的影响力,
去让更多人来关注残疾人的生活。
她全心为残疾人事业奔劳十几年,
为了消除偏见,她首当其冲考驾照,
成为中国第一批,
双下肢残疾获得驾照的人。
在她的带动之下,
如今已有27.9万残疾人拿到了驾照。
为了推动残疾人事业,
她还提出过许多提案:
康复大学建设、无障碍环境建设、
重度残疾人托养等登,
一些提案已经实现。

2008年,她被选举担任,
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几年后又当选了常务委员,
成为了一名正部级高官。




张海迪曾说: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使肢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花也绝不停止迸发,这就是生命。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她是真正的英雄,
笑对苦难,迎难而上,
她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她为大众服务的使命感,
让她义无反顾地向上攀登,
即便路途异常艰苦,
她也从未有停下的念头。




一路走来,
除了自身坚强意志的支撑,
还有其丈夫王佐良,
不离不弃的守护和陪伴。
他是山东师范大学的老师,
长得斯斯文文、高高瘦瘦,
会英文,精德文,
是个优秀的帅小伙。

两人的感情一开始饱受争议,
毕竟她是高位截肢的病人,
对于男人而言,
娶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她,
意味着要像高级保姆一样,
照顾她一辈子,
吃喝拉撒都要你经手,
而且还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
也不会有一个他们亲生的孩子。

能接受这些现实的的男人,
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然而这一切并未影响他,
他深深佩服她的坚强勇敢,
所以,即便被怀疑炒作,
被人说心怀不轨,
被人说兔子尾巴长不了,
被人说傻,精神病,痴呆…...
他还是义无反顾娶了她!




之后,
他用事实粉碎了众人的猜忌,
用真情击穿了流言蜚语。
在媒体面前,他深藏深情,
二十多年来,
两人幸福低调地生活着。

婚后他从未进过理发馆,
发型全是她设计,
她最爱他做的方便面,
熟悉的味道让她心安。
他出国进修,书信从不间断,
还会在远方替她挑选小礼物。
她进手术室,他寸步不离,
得知她无恙,
他会激动得留下眼泪。
在病痛面前,她无所畏惧,
是因为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
不能对不住身后那个男人。




她曾担忧地问:“我们没有孩子,
等到白发苍苍那一天,该怎么办?”
他平静回答:
“那我们就一起上敬老院”
他对未来的憧憬是,希望退休后,
可以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做学问,
一起颐养天年。

她有坚强和伟大,
他有崇高和炙热,
两人在一起,
让人相信世界有真情,
让人知道人生可逆袭。




身体残疾不意味着心灵残疾,
她始终是自己命运的主导者,
她清醒地知道,
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她曾在《生命的追问》中写道:
“我是船,书是帆,
尽管生活的大海上,
有时会浓雾弥漫,
还会有狂风巨浪,但有了帆,
我的航线就不会偏离,
我的船就不会沉没…”

在她的身上,
永远能看到一种追求的热望,
在她身上,永远能看到,
逆风飞翔的自强不息!
在她身上,更能看到,
掌声和鲜花背后的,
冷静斟酌,宠辱不惊!




这样一个几乎一生,
都坐在轮椅上的人,
却比很多我们健全站立的人,
身影更长,灵魂更高。
如今已年过花甲,
64岁的她仍在劲帆远航,
任流年如斯,任时光簌簌!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
她百折不挠的精彩传奇人生,
惊艳了半个世纪,
并给我们所有中国人,
留下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
这样一位笑迎坎坷的中国女性,
她值得今天我们所有人的致敬和点赞!




收藏
收藏0
评分
评分
支持/赞
支持/赞13
反对/踩
反对/踩0

0关注

1粉丝

26820帖子

发布主题
推荐阅读更多+
广告位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