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Costco一直相当于“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代名词。可是,一位华人朋友近日却在Costco买到了变质的Natrel牛奶。
一直以来,Natrel都以高质量有机牛奶闻名,价格也比一般的牛奶贵上不少。给这个牌子供奶的奶牛在加拿大是散养的,不吃饲料不打激素,一直号称是世界上真正的无污染奶源,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是补钙神器。
然而,日前有一位华人朋友表示,她在Costco购买了严重变质的Natrel牌有机牛奶,非常委屈。
这位华人朋友购买了含有2%脂肪的纯牛奶,4L装,适合人口多的家庭。
她倒了一锅奶出来加热,没想到最后却做了一锅“豆腐花”来。
锅里的牛奶呈絮状物,就像打散了的豆腐花一样。华人朋友还以为自己加热过头了,赶紧又倒了一锅重新加热,但还是豆腐花的样子。
这位华人朋友表示,自己买牛奶的时候是看着在保质期内才买的,而且买回家就喝了,不存在存放不当或者过期牛奶一说。
食品专家对此认为,牛奶加热后出现絮状物,有2种原因:
其一,牛奶中存在的某些蛋白酶改变了牛奶中蛋白质的结构,从而破坏了牛奶的稳定性,在加热过程中产生变性和凝结。这样的牛奶虽然没过保质期,但也不建议饮用。
第二,牛奶中残留的微生物增殖导致牛奶的酸度发生变化,进一步破坏了牛奶的稳定性,从而出现絮状物。总之,加热后结块的牛奶不建议饮用。
不管怎么说,这个牛奶是不能再喝了。否则,变质的牛奶喝下去,轻则拉稀,重则消化道炎症,可得当心啊!
Costco也不是第一次让顾客买到变质的食物了。旗下的自家牌子Kirkland也出现过发霉食物,被网友买到后po在网上吐槽。
这位网友买了一袋全麦饼干,却发现饼干有绿色的霉菌,但饼干依然在保质期内。
如果Natrel牛奶变质是供应商不好,那么Kirkland是Costco自己的牌子,又是什么原因在三天之内就染上霉菌的呢?
点击图片拉伸可查看大图
也有家长在Costco给孩子买到了两侧都发霉的面包,孩子不注意还吃了下去。
除了面包饼干这些,连水果也未能幸免。不少网友都吐槽Costco的水果都不新鲜,蔬菜包也是。
真的不要贪图大品牌或有名就完全放心,购买任何商品还是要睁大眼睛看看,无论多出名热门的产品都有可能会跌下神坛。
比如“LaTourangelle拉杜蓝乔”这款核桃油,很多华人妈妈应该都比较了解,因为这款核桃油被炒的很火爆,所以很多家长都买来添加到宝宝的辅食里面,帮助孩子补充营养。
但就算这么大品牌的网红热门产品,还是像Costco一样,马失前蹄了。
7月16日,中国LA TOURANGELLE(拉杜蓝乔)产品进口公司进行自查,发现品牌下的核桃油、坚果油等产品存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成分残留情况。
一时间,该公司进行了全国紧急召回,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近年来,这款核桃油广受年轻妈妈的喜爱。很多妈妈都会给小朋友的辅食中添加核桃油,因为核桃油里有丰富的Omega3可以促进大脑发育,还可以增加偏瘦宝宝的体重,补充蛋白质。
这款核桃油在国内淘宝上销量极高,好评如潮,大部分都是5星高分:
加拿大的妈妈对这款产品也不陌生,因为在Amazon.ca上也卖的非常火爆,不光是Amazon choice主打产品,更是有4星好评:
评论里也都是夸奖,很多人都是:“每天要来一勺”的状态:
7月16日,微博上一个有拉杜蓝乔公司认证的账号突然发微博,表示公司自查后,发现进口的产品里存在致癌物,也就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成分残留情况!
1、产品确实有塑化剂(领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残留,但是这个很普遍。
2、少量塑化剂对人体无害,但是我们还是决定研究召回方案,一切为了消费者着想。
事情发生之后,可以看到,天猫和京东都已经搜不到这款产品了,看来紧急停止销售是真的。
根据维基百科记载,领苯二甲酸酯主要做为塑化剂使用,确实存在健康隐患。
在知乎上,中科院之声官方账号这样写到:已经有确切的证据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并对人类生殖健康造成损害。
如果青春期的男性儿童暴露在较高剂量的塑化剂中,其性器官发育会明显受到影响。
另外,如果孕妇暴露的塑化剂剂量过高,将会影响胎儿的性别发育。
已有采用大鼠和小鼠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的塑化剂摄入可以诱发啮齿类动物的肝癌发生。
不过,如果真如拉杜蓝乔的声明中说的,5个批次的产品有2个批次超标,3个存在残留,应该不会剂量大到致癌。
但是否会对孩子或者大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可能还要等更详细的专业报告出来才知道。
目前,网上已经骂声一片。不少网友和宝妈都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很多妈妈都要讨个说法,孩子吃了这么久的核桃油,居然可能会健康有害?!
还说自己主动自查,残留剂量不大,却紧急下架,预计召回,网友们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公关的方法。
我公司只检测了我们进口报关的产品,欧美产品的情况无从知晓。
7月16日下午,拉杜蓝乔官方微博表示,“食药监已介入调查”。
为了安全起见,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遇到此种核桃油也尽量远离吧!
本文综合整理自:加拿大加新网(cacnewsca)、加西周末(westcanadaweekly)、加拿大约克论坛(yorkbbs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