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13-1276
contact@mengchenghui.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
热搜: 房产 留学 医疗

他曾为祖国立下汗马功劳,却被驱逐流亡美国19年; 成了人人唾骂的国民党“大佬”,而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复制链接]
1207 0
萌村小萌 发表于 2018-2-1 22:27:3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 江苏
                                                                                                        

2018年伊始,一部电影《无问西东》,
让一所中国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历史的尘埃中重回大众视野。
1937年至1946年,
战火纷扬中的西南联大,
仅存在了8年零11个月,
时光虽短,却在枪炮轰鸣中,
给祖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而在这所大学的背后,
我们无法忽视的是一个人的存在,
是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
让战时的中国大学教育,
依旧蕴含勃勃生机,
是他提出了种种举措,

让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
依旧能结出累累的教育硕果。


而他虽立下如此的汗马功劳,
却成了人人唾骂的国民党“大佬”,
后来更是被驱逐流亡美国19年。
而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说说他的故事。

他就是,陈立夫。


陈立夫是谁?
他是中国国民党政治家,
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
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
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
世人眼中的他权倾盖世,
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的陈氏,
指的便是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
然而,受尽人们狠批痛骂的陈立夫,
论人格道德,论功劳贡献,
可能都超出你我的想象。

(陈果夫、蒋介石、陈立夫)

“蒋家王朝陈家党”,
说起蒋、陈两家的渊源,
就得先从陈其美与蒋介石的关系说起。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
和陈其美,黄郛结拜为兄弟,
陈其美为老大,
黄郛为老二,蒋介石为老三。
1916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
当时人人噤若寒蝉,
只有蒋介石敢来为他收尸善后,
因而陈家和蒋家的关系匪浅,
陈家的下一辈也习惯的称蒋介石为“三叔”。

而陈立夫是陈其美之侄,
1900年8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
从小记忆力超群,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1925年,他获得了,
美国匹兹堡大学采矿学硕士学位,
这样的成绩在当时可以说是凤毛鳞角。
就在他准备去当一个采矿工程师时,
大哥陈果夫转来了蒋介石的两份电报,
蒋介石表示,愿立夫能来协助。
尽管他志不在官场,但因哥哥劝说,
以及与蒋家的关系,所以弃工从政。
而他这一脚踏入,
踩的就是前半生意气风发。


1929年,年仅29岁的他,
就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

成了国民党史上最年轻的秘书长。
在官场他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好,
他曾说过:
“我每次遇到困难,往往只怪自己,
从不怪人家,所以不会发脾气,
更不会因此和人家冲突”。
我29岁担任了中央党部秘书长,
及32岁担任组织部长等职,
下面都是前任留下来的人,
我客客气气待他们,
他们亦恭恭敬敬待我,
无一次发过脾气。
所有部下都对我很好,
不知脾气何用”。


而蒋介石脾气不好,动不动就骂人,
他常常在蒋公馆,
见他对学生及部属发大脾气。
而他劝蒋要学德国的兴登堡将军,
一生从来不发脾气,兴登堡将军说:
“发脾气是自己责备自己”,
“要做到常自责,才是修身之道”。
当时蒋听了默默不语。
而他在接受职务前,更对蒋说:
“我没有别的要求,就是不能骂我。
校长如果对我发大脾气,
第二天我便辞职不干。”
这么大胆的要求,蒋居然答应了,
而在他为蒋介石服务的25年里,
蒋果然没有骂过他。
当然,想必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还是他办事得力,
蒋介石想骂也找不到理由吧。



1937年日军侵华,
战火波及北平、天津,

他被蒋介石相中,
临危受命任教育部部长,

战争最大的伤害,不是将建筑夷为平地,
而是摧毁人类赖以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
这一点,他比谁都要看得清楚。
1938年,他担任教育部部长,
主持了大规模的大学内迁,
内迁之举,劳力伤神,
据统计,战前的108所高校,
内迁的有94所,正是此举,
有效保存了中国的大学教育资源。

抗战七年间,
正是中国社会最艰难的时期,
各行各业人才凋零,
教育事业更是举步维艰。
而他在任教育部长的这7年里,
却能励精图治,竭尽所能,
在他的“绵薄之力”下,

为中国教育事业干了四件大事:
其一,当时中华大地战火隆隆,
各所大学教师和学生无不义愤填膺,
要投笔从戎,是他站了出来说:
“学生应以读书为重,
学就本领后再谈救国与抗战。”
他亲自拟定了
《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针纲要》,
为当时中国混乱的教育界制定了规范。


其二,为了更好地储备师资,
他提出:
“学校所聘教授或副教授无学位也可授学。”
这一提议后来为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
提供了晋升之路,
当时一无学位,二无著作,
三无文凭的大师陈寅恪,
正是在这样的提议下,

被西南联大破例聘为教授的。
读陈寅恪的故事点击此处

其三,为使学生得到资助,
他提出了“贷金制度”和公费制度,
这些制度都以用来,
资助一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
据统计,
当时全部靠贷金或公费完成学业的学生,
大约就有12万人之多,
其中就包括了像李政道、
杨振宁这些后来的高级优秀人才。

其四,
是他积极推进国民教育运动。
因国民教育皆以地方政府主办,
小学教育不能普及,
是他率先提出:
我们要改变儿童教育的现状。
1940年,在他的主张推动下,
国民政府颁布了《国民教育实施纲要》,
详细规划了小学教育四期目标,
志在使当时的入学儿童,
达到学龄儿童总数的90%以上。
这项纲要实行了四年,目标基本实现,
遗憾的是,在第三期计划实施期间,
他已离开了教育部。


对于这段经历,他曾说过:

“我献身党国数十年,于党政工作,多所参与,成败得失,有待公平,唯有战时这一段教育行政工作,虽然未必能达到理想,总算对于国家,竭尽绵薄。我总觉得百年树人的教育文化工作,乃是最有意义积极的工作,而教育文化事业的兴办,乃是最有收获的‘长途’的投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其位,思其职,谋其事,
在中华教育史上,尽管当时的中国,
内忧外患,满目焦土,
国不泰,民不安,
但我中华儿女在炮火硝烟中,
闯出了一条属于我们的兴教之路,
这其中绝对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是命运多变,世事难料,
他虽前半生政坛得意,
但很快就迎来了一次彻底的“雪崩”。


1947年《时代》杂志封面人物:陈立夫

1949年,蒋介石兵败台湾后,
“蒋家江山陈家党”谣言四起,
所有人都将败退的罪责,
怪在陈氏二兄弟头上,
一时之间,
曾经的汗马功劳埋没尘埃,
半生的忠心匡扶,却换成众矢之的,
陈家兄弟二人,
成了真正的冤大头和替罪羊。

而那时,
他又与台湾省主席陈诚不睦,
为了避免争斗,也为了揽下罪责,
既是主动也是被动,
他竟选择了背井离乡,退避三舍。


1950年8月4日,
蒋介石轻描淡写一句话:
“限24小时内离开。”
成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天。

万分沮丧的他,
带着全家老小仓促离去,

一路漂泊去往了美国。
比背井离乡更难的是有国不能回,
比有国不能回更悲的是痛失亲人。

他刚到美国就传来噩耗,
兄长陈果夫无钱治病,在台湾去世,
他想要参加哥哥的葬礼却被拒绝,
当时蒋介石来了封信,
告之已处理完陈果夫的丧事,
暗示他不用回台湾。
天人永隔,这一去竟成永别,
大洋彼岸,
已年迈的他不禁老泪纵横,
但他却从未说过一个“怨”字。

背井离乡流落异地,他毫无怨言;
兄长去世不能相送,他内心仁忍。
无论生活给予他多么沉痛的打击,
他的原则始终是“不生气”。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就是看透生活的本质之后,
依然热爱生活,
而他正是这样一个人。


流亡美国,
他举目无亲,生活艰难,
"既然人这么难伺候,
那我不如去伺候动物哩。”
这位曾叱咤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
竟然就这样在美国,
借钱开办了一个养鸡场,
专心卖起鸡蛋来。
没有人帮忙,就自己动手,
喂食、捡蛋、买饲料、清理鸡粪。
没有医师,就自学养殖专业知识,
很快就学会了给鸡喂药、打针。
眼见一切步上正轨,
命运之手却又来捣乱,
鸡场附近森林失火,
连带养鸡场被烧个精光。
而他不气馁,
又把目光投入到了鸡蛋加工上去,
他寻来家中做皮蛋的秘方,
做出了好看又好吃的皮蛋,
在美国华侨中大为畅销,
被人们称"陈立夫皮蛋";
不但如此,他还扩大业务,
做湖州粽子、年糕、咸鸭蛋等,
在当年的唐人街,
甚至他制作的辣椒酱也一度成了热销品。


陈立夫全家福

无论前路是好是坏,都无怨无尤,
我自心如止水,且任东西南北风!

闲下来的时间,
他就和夫人读书、写字、绘画,
还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
过的无忧无辱,知足常乐。
这就是他的心境:
曾经叱咤政坛,
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如今穷困流亡,
但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我可以跌落到尘埃里,
但我也会在尘埃里静待花开。

这一去异国就是19年,
中间尽管两次短暂回归,
却又不得不含泪继续离开故土。
1969年,
蒋介石终于邀请他重踏故土,
而这时他已经是古稀之年了。




晚年的他,在台湾真正是,
绽放了他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点:

那就是:坚决维护祖国统一。
他这样说了,也拼尽心血这样做了!

1973年,
他在香港报纸《中华月刊》上发表文章,
急切呼吁国共两党重开谈判之路,
造福国家与人民。
可当时大陆正值“文革”动乱,无暇顾及,
此事便如石沉大海,不了了之。

而他并不悲观,仍旧积极探索,
祖国和平统一的途径。

1988年,在国民党召开的
"第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会"上,
他联合34名"评议委员",
提出了"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提案。
当时这一提案在台湾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不少民众和爱国人士纷纷响应,
然而执政当局的李登辉却无动于衷!

国民党"十三大"后不久,
在一次会见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代表时,
他又一次慷慨陈词:
“两岸一统,中华必壮大于世界!”
这位90岁风烛残年的老人,
站在那里,明明弱不禁风,
却似泰山一般稳重。



1992年,
在接见大陆首批访台记者时,
92岁的他铿锵有力的说:
若为了国家统一,
只要两岸人民需要我,
我就会去大陆,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
国家强盛,人民安乐。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
他身处高位却两袖清风,不慕富贵。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
蒋家财富自然可观,
宋孔两家把持银行,也极为富有。
唯有陈氏兄弟,战乱年代手握大权,
却没有为自己敛财分毫。
在他任教育部部长之时,
国民党教育经费仅次于军费开支,
他掌握着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权,
却始终清廉无比,
所有教育费用皆秉公分配,
未曾为自己存下一分一毫。
否则也不会有后来,
他的哥哥陈果夫病重竟然没钱治病之说,
更不会有他远走美国,
却只能以卖鸡蛋为生。
就这点而言,
陈氏兄弟的人格与道德水准,
绝对值得称颂。


陈立夫行书

智者乐,仁者寿,

他的一生历经风雨,却身体安康长寿。
1990年8月27日,
陈氏家族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
庆祝他和夫人90大寿。
他说:
人生活到90岁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尤其夫妇二人都能到90岁。
我今天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祝诸位全体健康和长寿。”
同时要乘此机会告知大家,
步入老年,有四大需要,
其一老健: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其二老伴:爱其所同,敬其所异;
其三老友:以诚相见,以礼相待;
其四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而等到了他百岁寿诞之时,
他还写了一篇《我怎么会活到100岁》。
他说:先天的禀赋,人人不同,
而最可贵者,则具有四种:
一、能熟睡。二、不发脾气。
三、记忆力强。四、有恒心。

他的一生历经不平,
自然也有忧虑之时,
而这种消极情绪能很快被他消除,
便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
也得益于他一直信奉儒家学说:
积极入世,始终保持乐观。

早在美国时,
他就潜心研究儒家文化,
并以儒学治家教育后人。
他晚年回到台湾,
白发苍苍还著书立说,
组织翻译了李约瑟的巨著
《中国之科学与文明》,
并编一套《中华科学技艺史丛书》三十册,
他还主持中国医药学院的工作,
为台湾在弥扬中医文化方面,
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1年2月8日,
这位足足跨了一个世纪的老人,
安然在台中离世,享年102岁。

他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的说:
“如果祖国统一那该有多好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也是多少两岸同胞共同的遗憾吧!



有人说他:
巍巍大丈夫,堂堂三不朽,
一. 立德:
随蒋二十多年,
从来没有向蒋要过一个官,
没有主动向蒋要过一分钱。
从未利用职务之便行敛财之举,
从未娶多妻亦无花名在外。

二. 立功:
临危受命振兴中华教育,
激流勇进并推动两岸统一,
就连周恩来都说:
“陈立夫是一位值得被尊敬的敌人。”

三. 立言:
一生写书30本,编书70本,译书15本,
战时中国教育改革之言,
更是掷地有声!


他,
前半生叱咤政坛,
登凌绝顶而不骄纵狂妄;
后半生静默安然,
跌落谷底而不自暴自弃,
迎疾风骤雨而面不改色,
历生活苦难建不世之功。

他的教育改革,利国利民,
他的清廉官风,无愧于心,
他的爱国之举,可歌可泣!

这样的一个人,
他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肃然起敬,
更值得我们今天去记起他的传奇!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
               
                    
收藏
收藏0
评分
评分
支持/赞
支持/赞3
反对/踩
反对/踩0
村长小助理~

1关注

240粉丝

15626帖子

发布主题
推荐阅读更多+
广告位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微博Montreal weibo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Facebook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twitter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Youtube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华人Montreal linkedin

QQ- 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 2014-2024  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萌村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