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了,哪怕加拿大离中国再远,我们能给的爱也不能再迟到。
对于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来说,背井离乡、异地漂泊已经是一种常态。
我们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梦想要实现,有太多的钱要挣。
正是因为这些计划和梦想,让我们不断放弃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心里总觉得,爸妈总会在那里等着我们回来,来日放长有的还是机会,我们终归能衣锦还乡孝敬年老的他们。
但是,我们从没有认真想过,我们到底还能陪在父母身边多久?
64天,这就是我们自以为多得是的机会,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来日方长。
壹
我们以为的人生漫长,最终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竟然只有64天,很多人表示并不敢相信。
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得出的结论未必准确,但其中的残酷却非常真实,一些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甚至连陪伴父母的时间都到不了64天。
“我是重庆人,在加拿大读完大学后选择了留下来工作,现在已经工作一年多了,正在准备申请移民。之前上学的时候忙于学业,除了秋冬季,夏季也全都在上课,三年前抽出空档回国陪了爸妈一周时间,又匆匆地回来继续上课了。毕业之后很快就开始工作了,更没有时间请假回国了。爸妈不久前飞到加拿大看了我一周左右,又回国继续他们的工作了,离别的时候心里说不出来的滋味。仔细算下来,这三、四年的时间里,真正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就十几天。”
“我老家是黑龙江的,十几年前来加拿大留学,毕业后工作很快就拿到了PR,在这里安家立业,现在儿子已经2岁了。自己开了公司之后,365天都在忙,根本抽不出来时间回国,上一次回国过年都已经是七年前的事情了。想要把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但是爸的脾气还是那么的倔,怎么劝都劝不过来,说加拿大又冷又无聊,想去公园下个象棋都没有人,还不如就在国内安度晚年。教会了他们用微信后,现在每两周会和他们视频,儿子出生后他们都还没有机会亲自来看一眼,内心挺不是滋味的。如果爸一直这么倔下去不肯来加拿大,这道计算题对我来说没有答案。”
“我来自江苏,技术移民来的加拿大,现在已经定居5年了,女儿也已经7岁了。基本上隔一年会一家三口回老家过一次春节,一般也就是一周左右的时间,真正在家的时间也就两到三天,匆匆忙忙的就走了。每次回去的时候父母都会想尽方法做好吃的给我女儿,不断嘱咐我孩子长身体一定不能给她吃加拿大那些洋人吃的垃圾食品,要经常在家给她做中国菜吃,虽然过去得早但还是不能忘了本。从来不嫌父母唠叨,因为算下来如果父母能活到85岁,还有23年,每隔一年回去陪他们一周,能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只有二十几天了。”
贰
多年前,国内有大型调查机构曾针对25-50岁的中等收入群体做过一项调查:63%的人每年和父母团聚的次数少于3次,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平均为78小时,即3天6小时。
如果国内的数据都是如此,那么这个数字对于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更是少之又少。
即使那些回国频繁,甚至能幸运地将父母接到加拿大来,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陪父母的时间也并没比64天多到哪去。
“在北京工作了几十年的爸妈一直对加拿大的环境和慢节奏生活充满了向往,于是在我高中的时候终于随着家人一起移民来了加拿大。在多大毕业后也是一直住在家里,但在市中心找到工作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真正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晚上坐地铁转公交车辗转反侧到家吃饭的1个多小时。就算是这样,和他们在一起吃饭时,也还是不停地要掏出手机查看邮件,甚至打开电脑处理没有做完的工作。每天和父母的交流真的只有寥寥几句话,有的时候我回家甚至都忙得来不及去问问他们今天过得怎么样。”
“十几年前带着还在读小学的儿子来了温哥华,当时孩子他妈说让我过来看看,她随后就来。但那之后她说在国内发展得特别好,不想过来了,我们便办了离婚。现在我在温哥华也重新组建了家庭,有了两个小孩。记得我和儿子才来温哥华的时候,一句英语都不会说,摸爬滚打碰了数不清的壁,才算勉强安定了下来。这十几年来我就回国过一次,就是办离婚那次。两年前终于把父母接了过来,但不知道为什么,已经感觉非常陌生了,话也说得很少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几近哽咽,猛然意识到,人生很长,但能陪伴父母的时间真的不多。
叁
不能陪在身边,常常给父母打电话也可以聊以慰藉吧。
可即使是打电话,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六年前才来留学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只能买calling card,用寝室里的座机给家人打电话,频率大约是一周一两次吧。后来有了微信视频,一周也是坚持一两次视频,一次十几分钟,内容也都是例行的报喜不报忧。毕业工作之后,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自己就很少主动和父母视频了,后来就变成了一个月一两次,甚至重要节日才视频一下了。”
“正在约克读大二,每个周五的晚上都会和父母视频一次,这是出国前和他们约定好的。但是后来渐渐地就不知道视频聊什么了,有时候觉得他们特别唠叨,每周问我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再况且有时候一到周末就会和朋友出去玩,也不想专门抽出时间来和他们视频,再加上现在他们都有我的朋友圈,我也经常会发,所以觉得他们能看见我在干嘛,也会给我点赞评论,也就不用经常视频了。”
我们坚信的来日方长,其实是在肆无忌惮地消耗着有限的亲情。最可怕的不是“64”这个数字,而是我们甚至都没有去认真计算这个数字的意识。
肆
很多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子女们都认为,尽孝不用着急,我们的父母一直都会等在那里。
“等我PR办下来后,就把他们接过来。”
“等他们退休了,我就接他们一起过来生活。”
“等我生了孩子,就让我爸妈过来帮我带。”
我们口中的这些“等”,隔的不止是中国飞到加拿大十几个小时的距离,而是与父母们长年分隔两地而产生的难以跨越且无法弥补的亲情鸿沟,以及永远无法填满的父母们人之暮年对于亲情的渴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口中的“等”,我们所说的不着急,完完全全忽略了岁月正在一点点剥夺父母的年华。
毕淑敏在文章《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在加拿大工作了3年后第一次回家,才知道爸爸前两年患了糖尿病,每天都要吃药,因为怕我担心所以一直不告诉我。妈妈一瞬间也老了很多,因为她说爸爸得了这个病不能累着,所以家务活全都需要自己来做。”
“留学三年了,一年暑假会回国一次,每次都会给妈妈带很多护肤品,但每年都会觉得妈妈比去年多了好多皱纹,恨不得把所有贵的护肤品都带回去,希望她能老得慢一点。”
伍
小时候,他们是我们的全部。
他们总是在担心着、支持着、关心着、唠叨着我们,耐心地陪着我们长大。
后来我们渐渐地长大了,翅膀长全了,想要飞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们想要离开他们用一生时间为我们建筑的温暖的“巢”,他们虽然不舍,但还是用尽全力付出了最宽厚的爱——放手。
他们不愿意打扰我们的生活,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报喜不报忧。那句“常回家看看”,他们都因为有太多的顾虑说不出口。
银发、皱纹、眼花这些痕迹,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渐渐地降临到了他们身上。
“我看到新闻说美国那边发生恐怖袭击了,你出门一定要小心啊。”
“你读书的约克大学好像又发生抢劫案了,晚上复习晚了一定不要一个人回家,一定要和同学结伴而行,遇到抢劫的就把所有钱都给他,保命最要紧。”
“加拿大那边全国极寒天气警告,CCTV的新闻都播了,你一定要记得保暖,衣服裤子多穿点,要不要我打钱给你去买一件厚点的羽绒服?”
他们关注得更多的不是国内的新闻,而是与我们相关的所有小事。
甚至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的加拿大新闻,他们了解得比我们还要快。
我们嫌他们唠叨,但言语间其实都是对我们的想念。
他们要的一点都不多,就是有空多回回家,能多打个电话问候下。
“孩子在多大读书很忙,想要提前毕业于是暑假也没时间回来,我们都理解他也支持他,每周都会视频问候就很好了,他考试月的时候我们都尽量不打扰他,那一个月说的话也很少,只要知道他平安一切都好。”
“孩子毕业后就自己移民留在了加拿大,现在在银行打电话,工作时间是加拿大的时间下午4点到凌晨12点。他每次工作回来都是凌晨,我们怕他累也不会打扰他。他一般睡到下午才起床,那时候我们都睡了,有时候会等着他起床了聊上几句,知道他最近很好就很满足了。”
周杰伦的《外婆》里,有一句歌词一直很打动库叔:“外婆她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大人们始终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
父母老了,哪怕加拿大离中国再远,我们能给的爱也不能再迟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