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22日凌晨4时40分,7名环卫工人在哈尔滨二环桥上被车辆撞倒,5死2伤。
仅仅在2017年,哈尔滨就有至少十名环卫工人因交通事故身亡,永远消失在“凌晨四点钟的城市”。环卫工人,他们每天默默清扫城市的同时,也把脑袋系在了裤腰带上。
环卫工成了高危职业
“马路上最容易被撞的是消防栓,其次就是环卫工人。”据了解,近年来,环卫工人被汽车撞的事故频发,这一特殊群体已成为交通事故的“高危人群”。
8月26日,52岁的环卫工陈福翠在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一带的马路上清扫垃圾时,被一辆超速的货车撞上,导致她至今不能与人正常交流,花费已经达到二十万元左右,康复的希望遥遥无期;
10月19日,一名68岁的环卫工在福州三环路辅道捡路边泡沫板时被撞身亡;
10月30日,福州市福峡路福峡灯饰城门口,一名52岁女性环卫工骑着环保车在马路上,被一辆银白色小车撞伤……
据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仅2013年,该市环卫工在岗意外伤害就有20多人次,其中有10多起死伤都是交通事故造成的。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一份统计同样显示,目前由于大部分县(市)环卫设施财政投入有限,无力购买和使用机械化清扫设备,大部分街道采用人工清扫方式,环卫工人作业时被撞死、撞伤事故时有发生,仅2012年该省城市环卫工人在岗意外伤害人数741人,其中死亡人数17人。
死亡率超美国最危险的职业
据“谷雨实验室”的统计,2017年已经发生多起交通事故导致环卫工人身亡的事件:新年头一天,两个环卫工人在哈尔滨二环桥上被撞身亡;
11月中旬,两名环卫工人在道里区清雪时被撞身亡;12月10日,哈尔滨遭遇今冬最大降雪,公路大桥上3名环卫工人被撞,1死2伤。
在事故频繁的背景下,说中国环卫工人是最危险的职业并不过分。
美国劳工统计局2014年更新的《美国致命职业伤害普查》显示,美国最危险的职业是伐木工人,每十万人死亡人数是110.9人,死亡率1.1‰。环卫工人排在第13位,死亡率为0.16‰。
哈尔滨是中国首个制定《城市环卫作业人员安全保障条例》的城市。
2017年4月17日东北网的一篇报道显示,自2015年《条例》实施以来,哈尔滨环卫工人共发生交通事故147起,死亡31人,而哈尔滨市的环卫工人总数有23000人左右,死亡率将近1.35‰,不仅远远超过美国环卫工人的死亡率,更是超过美国最危险的职业——伐木工人的死亡率。
这不只是哈尔滨一地的问题。2014年中国江苏网报道,江苏常州一家环卫公司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2007年至2014年,常州全市范围大约有5000名环卫工人,每年在岗位上非正常死亡的就达10多人。
环卫工主体:老人
城市市容清洁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一名一线的环卫工每天的工作包括:清扫街道、行人路和小巷;清倒垃圾筒内的垃圾,擦洗垃圾筒;清理下水道和沟渠以免阻塞;清理草地上的垃圾,保持草地整洁……
这样的工作并非一次就到位,丢垃圾的情况“周而复始”,环卫工人收拾垃圾同样“周而复始”,按广州某区环卫局队长算的一笔账:以赤道40,000公里来算,一个环卫分队一年要绕赤道走两圈多。
而承担了这些最脏最累的工作的,却是本该在家享福、弄孙为乐的白发族。
“老弱病残争环卫”,在中国各地的环卫工队伍里,70岁以上不稀少,50、60岁很常见,40几岁算是年轻人。
《一线环卫工人生存状况调查》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W市一线环卫工人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为主(50岁以上占比74.0%),40岁以下的环卫工人仅占被调查者的2.1%。
本该弄孙为乐的年龄却到异乡从事最脏最累的工作(环卫工人大多来自外地,广州环卫工人当地人的比例为8.6%),而环卫工人年龄构成偏大又使这份本来就不安全的工作变得更高危。
以大连为例,2011年以来,环卫职工在正常清扫作业中,遭遇车祸导致的人身伤亡事故共有109起,其中死亡17人。
年龄使得工作更危险
因为大部分的环卫工人年龄都不小了,行动和反应能力难免迟缓,在紧急情况下有可能应对不及。
中老年在危险的路段清洁马路,大多数时候,唯一的安全措施就是一身反光工作服。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就连这身反光服有时也会坑惨环卫工人。
2014年初,郑州在13天内有4名环卫工人相继被撞身亡,《大河报》经过暗访后发现,环卫公司给工人配的反光背心批发价多在10元以下,最便宜的仅3元,洗两水就没什么效果了。而交警身上的闪光服价格最少在130元至140元。
此外,由于环卫工的工作强度较大,再加上环卫工的年龄普遍偏大,这就导致了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2013年7月29日下午5时,正在清扫大街的新郑市环卫工靳春波突然倒地不起,昏迷不醒,随即被送到新郑市人民医院抢救。
在随后的三天里,靳春波一直住在重症监护室,处于昏迷状态,依靠呼吸机呼吸。8月1日,靳春波停止了呼吸,在医院外蹲守三天的靳春波的子女哭作一团。
据了解,7月29日,新郑最高气温为36℃。
为了防止意外再次发生,新郑市已辞退六七名70岁以上环卫工。
致命两小时
环卫工人作业时间很多时候都在凌晨4点至6点,这个时间点被称为“致命两小时”。
凌晨4到6点钟,因为是环卫工作的繁忙期,加上这个时间点驾驶员视线不好,容易疲劳与车速过快,安全意识松懈,醉驾又进一步加剧了危险。因此,这一时间段也是环卫工死伤的高发期,被称为环卫工“黎明前的黑暗”、“致命两小时”。
与这种安全隐患不对称的是,目前针对环卫工的安全保障还十分有限,主要依赖其自我保护。比如穿着颜色鲜艳、夜晚能反光的工作服,尽量不在车流量大、驾驶员存在视觉死角的路段停留时间过长,尽量不在清扫车道时逆行清理等。这些措施明显保护力度不够。
为什么不能等到天亮再清扫?
《工人日报》曾采访的一家环卫公司负责人称:“早高峰开始后交管部门是不允许上路打扫的,只能赶在7点之前打扫干净。”
超负荷工作
超负荷工作致使环卫工人注意力下降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据《工人日报》报道,在贵阳,每位环卫工人每天至少要清扫6000平方米到8000平方米的街道,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而根据住建部的规定,根据道路级别的不同,每天人均清扫面积从3800平方米至6800平方米不等,很多城市的环卫工人都是超负荷作业的。
每天必须12小时在路面值守以时刻保持路面的清洁,环卫工人只能蜷缩在马路啃馒头、打瞌睡。
不仅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也大。现在很多地方都实行路面保洁市场化运作,环卫承包给了环卫公司,政府出台相应的考评措施。比如福州市鼓楼区的量化考核标准,评分90分以上的,全额拨付经费还给予一定奖励;85分以下的,不仅得不到利润,还会扣发管理费。
为了不被扣费,许多环卫公司都加强了对环卫工人的考核,有的公司甚至出台“垃圾落地不超十分钟”的规定。这些规定,让环卫工人不得不时刻在路面上穿梭,一旦发现垃圾就赶紧清扫,顾不得来往车辆。
受歧视的环卫工
除了面临着巨大的死亡风险之外,环卫工依旧是现代社会最受歧视的职业之一。
在各种官方话语体系、媒体语境里,承担光鲜城市下最辛苦最肮脏工作的环卫工是最可爱的人,被赋予各种“最美”称号,是“城市美容师”、是“马路天使”。要定期赞扬环卫工感人事迹,给他们“披红戴花”。
但现实环境里,公众对环卫工的职业尊严普遍是忽视和贬低。后者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素质低、外表脏的“次等公民”。
2014年10月,武汉某环卫女工在制止一宝马车主车窗抛物时,被后者连扇两耳光。报案后,获得1000元的“委屈奖”。
2006年《浙江日报》曾刊发了一篇题为《环卫工人节将来临 环卫工人最需要的是尊重》的文章,揭示环卫工人“被嘲笑被戏弄被恶打”的社会现实:严重受辱的事例在全省各个环卫所(站)平均每年发生5起。
自1996年来,杭州就有924名环卫工人受到过辱骂。十来年过去了,情况并没有什么变化。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卫工人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70%的环卫工人表示“受歧视,不被尊重”是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环卫工人几乎都曾受过身体上或言语上的伤害,行人的冷眼相对、冷嘲热讽,甚至破口大骂,行人认为环卫工人地位很高的比例仅为7.21%。
国外如何保护环卫工
让一线环卫工人安全、体面的工作很难吗?其实并没有。那么国外是怎么做的呢?
在美国,为了安全,能采用机械化清扫的道路都要机械化,不要让环卫工人为一张纸一片漂浮物去快车道上捡拾。
完善的垃圾分类和大规模机械化道路清扫,都能极大的降低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保障他们的安全。
在大规模机械化道路清扫的美国,纽约只有9000名环卫工人;而作为垃圾分类榜样的日本,东京只有2000名道路清扫工人。
除此之外,还要给环卫工人最起码的安全保障。现实情况中,环卫工人不仅工资低,无劳动合同也是常态,这使得他们一旦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也很难被认定为工伤。而在国外大部分国家,环卫工人是按照劳动法纳入企业职工范畴,工资、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都可以解决,并且收入也不低。
在中国,环卫部门是事业单位,但绝大多数一线环卫工人都是编外工、临时工。
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环卫部门约有4.3万人,其中正式职工9%,主要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编外职工26%,临时工65%,主要从事一线工作。身份不同待遇也不相同,财政负责正式职工的工资,而大量一线环卫工人都是由环卫公司解决的。
因此,想要彻底改变中国环卫工的处境,跟国外取取经不失为是一个好方法。
本文转载自:加拿大中文报(cadaily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