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 不管是刚果共和国,还是民主刚果, 这两个兄弟国家都非常穷...
据世界银行统计,46.5%的刚果人生活在国家贫困线以下,人均国民总收入为3240美元, 加上连年的战乱, 这里的人们着实是挣扎在贫困和危难的泥泞里....
可是... 在这两国的城市、乡村的街头, 初次来的人们总能非常惊异地看到这样的画面.... 这... 这是刚果的模特在街头拍时尚大片吗? 不,他们不是模特,就是住在当地的普通居民, 穿的衣服也不是赝品,是实打实的名牌真品。 他们自称sapeur,一群狂热的奢侈服饰爱好者, 虽然,并没有钱....
sapeur的历史可以从刚果曾经的殖民史说起。 刚果共和国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刚果人作为奴仆被奴役得很惨, 但有一小部分人,因为直接服务法国高管,官员们每过段时间就把他们不要的衣服送给他们。
这些衣服都原产自法国,工艺非常好,面料精致, 刚果人一下子就迷上了,总是在重大场合穿出来炫耀,渐渐有了时尚的概念。
在二战时期,刚果士兵被派往巴黎打仗, 战争结束后在巴黎买了很多漂亮衣服、鞋子,回老家后好一番扬眉吐气。 这些士兵经常在星期天聚会,穿着精致的法国衣服,聊聊当年的峥嵘岁月。
在这段时期,刚果渐渐有了‘男人在星期天要穿得美美的’的传统, 不过,真正意义上的sapeur出现,是60年代, 和一个名叫Papa Wemba的歌手有关。 Papa Wemba的父亲就是个周末必穿西装的男人,Papa Wemba小时候非常崇拜他,希望长大也能像他那样。 结果,在60年代刚果解放后, 新政府要求,禁止一切西方服饰,只能穿传统服装。 长啥样呢? 大部分是舒适但松松垮垮的布衣... 还有的,索性就直接是羽毛制成的衣服,又难受又不方便。
Papa Wemba觉得,开玩笑啊!凭什么不让穿西装! 那会儿他已经是个有名的刚果歌手了, 于是他带头违抗政府,在表演时穿西服,而且越夸张越好... 之后,Papa Wemba建了一个叫‘优雅人士协会’的组织(the Society of Atmosphere-setters and Elegant People),还让自己的乐队也穿上西装, 每到一处演唱地,他们新颖的衣服都会引来人们的欢呼.. ‘白人制造了这些衣服,我们把这些衣服穿出艺术!’这是Papa Wemba的口号。 ‘全国的年轻人都应该提升自己的个人清洁、卫生,和有趣味的穿着品位。 我坚持大家要头发梳得好,胡子剃得好,香水喷得好! 我不关心他们的教育,教育是他们家庭肯定首先会关心的事。’ 因为扯上了部分民族主义, 最后政府也没话说,也就放开了禁令。
从60年代, 这场时尚革命掀起,在70、80年代达到顶峰,并且一直持续到如今,仍然兴盛...
凡是加入协会的人,都自称为sapeur,或者叫Dandies, 入会并不需要交会费或申请,只需要穿着名牌衣服往街头一站,大家就明白你身份了。 他们最喜欢的衣服品牌是法国的,之后是意大利、英国、日本,其他地方的牌子还看不太上。 衣服的品牌都鼎鼎大名,全是Gucci、Dior、山本耀司、Kenzo..... 也有的sapeur不看品牌,但一定要挑设计师,一定要高端小众的... 每个Sapeur的衣着都很有特点, 有的是坚持穿条纹西服,有的必打领结,有的永远带手杖叼烟斗.... 不过,无论是哪位Sapeur, 他们都坚持一个风格:夸张。 在sapeur的圈子中,他们还有更小的细分, 比如一个叫Piccadilly的小社团,里面的人只穿苏格兰裙裤。 这是因为其中一人的姐姐住在苏格兰,她寄来一些裙裤后,人们都很喜欢,于是坚持这种风格。 ‘他们能掌控风格,创造出专属自己的style。’拍摄过他们的意大利摄影师Daniele Tamagni说, 两个刚果国的Sapeur每年都有一场见面盛会, 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们也会聚集在街头或酒吧,寻找着协会同好, 然后进行一场非正式的服装battle: 两人站在中间,把衣服的牌子或设计师的名字给对方看,看谁的更高端, 然后再比谁的颜色好看,谁的搭配更妙....
街坊邻居看到Sapeur和见明星差不多, 有节奏地喊着他们名字,或者喊口号‘颜色之王!颜色之王!’ ‘我们的骄傲!无可抵挡!’ 然后Sapeur从容又愉悦地向他们挥手, 和菜场小贩亲切握手.... 好吧,穿着高档衣服走在乡间, 虽然画风有点魔幻, 但由此而生的愉悦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 有一个疑问: 这些衣服普通刚果人民真的买得起吗? 真的不是赝品吗?
‘当然不能穿赝品,如果你穿了赝品,所有人都会知道。’ 名叫Severin Muengo的资深Sapeur在2015年的纪录片中说,他还加上一句, ‘为了显得出众,你必须拥有很多衣服和鞋子,这才是个合格的Sapeur。’
好吧, 那...Sapeur们一定不是普通人吧,肯定很有钱吧?
也不是... 据CNN在2012年的报道中说, 绝大部分Sapeur从事的都是极其普通的职业,当搬运工、运砖工、出租车司机、农民、商店店员.... 他们平常都是普普通通的,可一到特定场合,就拿出一套高定衣服,华丽变身。 收入低微,却拥有高端衣服,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有三种方法.... 1,Sapeur从前辈那里借衣服,周末一天穿完后还回去; 2,家中有亲戚住在国外,定期给自己送衣服(这种很少); 3,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硬买呗! 牺牲其他物质需求,辛辛苦苦工作,攒钱,然后咬牙硬买!
Maxime Pivot接受一档纪录片剧组采访时,邀请记者走进自己房间。 他从地上拿起一双鞋。 ‘这是双Weston鞋子,每个Sapeur都得拥有一双Weston鞋。它们非常贵....我存钱去买它们,大约存了2年的钱。’ ‘如果我不买这双鞋,我都能在这附近买一块地了。 但是,作为一名受人敬仰的Sapeur,为了我的荣耀,为了我的尊严,我必须得买。’ 有的时候,就算再努力赚钱,存钱, 也买不起.... 这怎么办呢?
自称‘Sapeur坏小子’的Severin Muengo选择借钱。 他有一个自己专门的衣帽间, 许多高档衣服挂在这间看上去像是黑心作坊的屋子里,地上都是高端皮鞋,还有一堆漂亮领带装在一个编织袋里。 这些都是借钱得来的。 ‘第一次,我就借了8百万中非法郎(约为8600美元),然后又借了6百万(约6500美元),之后借了7.5百万(约8000美元),全都去买衣服了。’ ‘我去银行申请到信用卡后,就开始买买买。’
但Severin Muengo买的太多了, 连银行都无法满足他,他只好用姐姐的钱... 他自己也明白对不起她...
‘当你那远在村外的姐姐,发现你买了这么一双鞋子,一双花了3.5百万(约3800美元)的鞋子.... 她正在受苦,努力赚钱让你用在工作上,而你什么都给不了她。如果她发现了,她会高兴吗?她会诅咒你。’ 他坐在床头说这些话,似乎是在反思... 但Severin Muengo继续说, 他是永远不会把这些事告诉家人的,他承受不了他们的怒火...
Maxime Pivot的哥哥也是个Sapeur, 他的选择更糟糕:直接偷爸爸公司的钱,把家族生意都搞垮了。
‘我爸爸是个石匠,他做砖头,我们全家就建了一个制砖小工厂。 我哥哥呢,他后来当了家族企业的头头,应该他是大哥啊,他得当首领,得养活全家。结果,完全没有!他把钱全花在衣服上,一切全毁了!’Maxime Pivot气愤地说。
大哥也承认此事, ‘当时我们有5、6个工人,爸爸每个月都会付工资的,但那会儿,Weston这个牌子特别流行... 我刚好是公司管钱的,那会儿我不是很聪明, 我我我,我就...偷钱。 偷着偷着,爸爸的事业就慢慢做不下去了。’ 像大哥这样的人不少, 很多人因为自己赚不出足够的钱,就花父母的, ‘他们这是不懂得自我牺牲!’Maxime Pivot评论道。
因为大哥事情的影响,对他触动很大, 于是Maxime Pivot建了一个叫‘危险中的Sapeur’的社会组织。 但...目的...貌似有点歪?
‘Sapeur们付出了这么多金钱,精力,牺牲了自我和家庭,最后得到了什么呢?一无所有!’ 他觉得社会对Sapeur们不够公平,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在他的认知中,当Sapeur似乎和当消防员、医生一样, 是一个对周围人有巨大贡献的‘职业’, 社会和人们理应给Sapeur更多的好处。 穿漂亮衣服走在街头,似乎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表演不能白演啊,除了掌声外,也得给门票钱....
然而,并没有, 几十年来一直如此。
Maxime Pivot对社会很失望,充满控诉和不平, 但他身上又拥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情怀(嗯?), 他自己在家里办了一所‘Sapeur学校’,专门教当地男人们怎么成为Sapeur。 他像大学教授一样,站在一排鲜艳的高端西装前做讲座: ‘真正的Sapeur,不是穿越贵越好。你们知道我,我钱很少,而且也没什么工作。所以,不要因为你花不起几百万而垂头丧气。不要觉得你非得买一条3百万的法国西装。’ ‘这全是谎言!真正重要的是衣服的颜色搭配,这是一门学问!颜色搭配比价格重要多了!’
年轻人对他非常崇拜, 一位开出租车的男孩说,虽然自己现在穷得要命,但只要一步步坚持,总能成为Maxime Pivot那样了不起的人。 一代传一代, 在刚果,这个独特的文化似乎一时半会消不了....
但是, 这个文化似乎从源头就错了啊..... 为什么已经那么穷了非得买好衣服啊! 难道不是买地制砖赚大钱来得更重要吗?!! 有钱之后才可以买更多好衣服啊喂! ------------------- 练特:可以没钱,但一定要骚呀~
朱善良zzz:羡慕他们能装富 毕竟我装都装不起
落魄的段子手:我这辈子装的最大一次逼就是在星巴克了, 问我要办卡么,我说只能在大陆用么
其他:真羡慕他们能装富,而我却不用装
一个在野设计师的日常:我觉得我们初高中被涂鸦改造加了拉链之类的校服有了销路…… 来源:英国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