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是你真正看清了这世间百转千回的残酷,依旧不愿向命运低头,凭一丝信念倔强地往前走,再苦也不回头,才能自我救赎罢。
1950年,中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好评如潮,报刊上满是赞誉,一时风靡。
但它的生命力如同昙花一现,还没来得及窥见黎明,便遭遇全国性的猛烈批判,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禁片。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却是一个没文化、没地位,但真实存在过的乞丐。
他叫武训。
他是中华历史 5000 年来,第一位以乞丐的身份编入正史的老百姓,目不识丁,穷困潦倒,却讨饭39年只为义学,被称为“千古奇丐”。
http://www.mengchenghui.com/sour ... ruIfdkicYXV8A/s640?); background-size: 100%; background-position: 0px 50%;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1
出生赤贫之家
被逼绝路,他找到了重生的希望
清朝末年,堂邑县西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武家庄(现属冠县柳林镇),绝大部分人家都贫困不堪,吃了上顿愁下顿。
武训就出生在这里,他本明叫武七,因出生时家中已有两儿一女,他的到来对贫苦之家只是平添烦恼。他在叔伯兄弟们中间排行老七,索性就管他叫武七。
童年的武七想上学,每次经过私塾学堂,听到朗朗书声,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去求夫子让他来上学,没料想却被夫子拿着戒尺,凶神恶煞地赶出了学堂,从此只字不敢提上学。
没有上学,没有文化,成了他一生的缺憾。
童年那个关于读书的愿望,以另一种形式,在后来漫长的时光里一点点地生根,发芽,直至爆发。
武七在八岁时,山东各地闹饥荒,父亲去世了,一家人的原本困顿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跟着母亲外出讨饭,靠着行乞度过了很艰难的一段岁月。15岁那年,母亲便让他去亲戚家做长工。
他是个老实人,每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挑水、割草、喂牲口、犁地、推碾子……什么粗笨的活儿都干。
然而换来的,却是劈头盖脸的打骂,亲戚赖账不给工钱,嚷嚷着“赏你一口饭吃就不错了,还要什么工钱。”
穷人苦命多悲戚,两年后武七离开了这个混蛋亲戚,却进了另一个地主的大坑。
他依旧老老实实做事,还是躲不过毒打、谩骂、侮辱,生活猪狗不如。
一年腊月三十,地主让他贴对联,他目不识丁,把对联贴错了,换来一顿打骂,不准吃饭,还让他在风雪交加的院子里,站了一夜,差点被冻死。
他知道自己低位卑微,除了做苦力没有其他出路。吃苦可以,他忍,只要能赚钱养家,再苦也忍。
但这世间的恶人又怎么会给你讲道理?武七吃糠咽菜,辛辛苦苦地干了三年的活,每年的工钱是十七吊钱,可他从未拿到一分工钱。
直到母亲生病,他想拿出一点工钱回家,恶毒的地主欺负他不识字,甩出一本伪造的账本,说武七已经把三年的工钱都用完了。
辛苦了三年多啊,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一分钱都拿不到?
武七气得目瞪口呆,为了拿钱给母亲治病,他与地主争论,却反被地主诬陷说他讹诈,被家丁打得头破血流,扫地出门。
被骗之后,武七在一个破庙里昏睡了整整三天三夜。
没人知道他那三天到底想了些什么,或许是深深感受到穷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无力,勤勤恳恳干活却落得如今这个下场。
或许他恨恶意欺凌的地主恶霸,恨家里为什么这么穷,更恨自己没文化。
三天后,街上多了个衣衫褴褛、脏兮兮的乞丐,疯疯癫癫地嘟囔着:
“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
人生走到了绝路,看不到任何曙光,童年没能实现读书的愿望,办学就成了他寻求再生的唯一希望。
http://www.mengchenghui.com/sour ... ruIfdkicYXV8A/s640?); background-size: 100%; background-position: 0px 50%;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2
耗尽一生心血
为办义学几乎成“魔”
那一年,他才二十一岁。乞讨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每天在街上讨饭,到处明码标价帮人干活赚钱,出粪、铡草、拉砘子,不管钱多钱少,什么脏活儿累活儿都接,全是为了攒钱办义学。
他学人玩杂耍,倒立、学蝎子爬行、供孩子骑耍,甚至当众吃蝎子、蛇、砖瓦等奇奇怪怪的东西,自虐来换钱。
他说“破砖烂瓦都能消化,不能修义学才惹人笑话。”
一讨到好点的饭菜,他就转手卖出去,自己吃霉烂的糟糠烂菜。有人劝他,这是何苦?
他唱着答道:
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
吃的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他总是“义学”不离口,大家都以为他得了“义学症”,这便成了他的绰号。
武七的母亲去世之后,他分得了三亩地,转手就卖了,拿到 120 吊钱,加上他乞讨多年的100 吊,他便用这些钱找了个可靠的人帮忙放贷赚钱。
离办学又近了一步,他更加疯狂地赚钱了。
他走街串巷,讨饭、给人说媒、做针线活,只要能赚到钱的,他都干。
他吃尽苦头,自己没有享过一天福,抛却尊严获取的所有的钱财,他只干了一件特别有尊严的事!
1887年冬天,在堂邑县县令的支持下,他筹建的第一所义学终于里落成。
坐落在柳林镇的“崇贤义塾”,有瓦房24间、大门二门各1座,总计用钱4378吊,除了他自己积存的2800吊钱,其余都是杨树坊和当地士绅捐助的。
为了这一天,他整整讨了29年的饭,个中滋味,只有他心里能懂。
开学那天,武七宴请老师、乡绅作陪,自己却站在门口,不肯入席,他说:“我是乞丐,不识字,不敢与先生同席。”
有热菜馒头他也不吃,悄悄拿去外头置换物品,自己依旧吃残羹冷炙。
有钱有校舍了,他却不肯占用一个房间,仍然睡在走廊里。
有学生旷课,他就跪在学生面前,流着泪劝说:
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读书不用心,回家无脸见母亲。
办起了第一所义学只是开始,他乞讨的脚步没有停下来。
1890年,他又创办了第二所义学。这一年,他已经五十三岁了。
有人劝他该娶妻生子了,他却唱道:
人生七十古来稀,五十三岁不娶妻。
亲戚朋友断个净,临死落个义学症。
他的善行轰动朝野,国史馆为他的事迹立传,他成了以乞丐身份被载入中国正史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清政府还给他建“乐善好施”牌坊,赐名“训”,赏穿黄马褂。
从此,他有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名字:武训。
http://www.mengchenghui.com/sour ... ruIfdkicYXV8A/s640?); background-size: 100%; background-position: 0px 50%;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3
英雄迟暮
魂归旧土
1896年,他又在临清御史巷,办起了第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今山东示范化学校:临清武训实验小学)
他播下的教育种子在生根发芽,可他却日益衰败凋零。
同年4月,他病倒了。
他静静地躺在义学的房檐下,不吃饭、不服药,每天只喝几口清水,但一听到学生的读书声脸上就会浮现出笑容。
《清史稿》记载:
"(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1896年4月23日,千古奇丐在朗朗书声中走进另一个世界,终年五十九岁。
一个乞丐靠讨饭办了 3 所义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
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受到他的精神影响。
许多近代名家,也都曾纷纷为他题词。
傅作义:
高风千古
冯玉祥:
特立独行,百世流芳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张伯苓:
义闻千秋
董必武:
行乞为兴学,终生尚育才
季羡林:
武训魂
1950年,他的事迹被拍成电影,却卷入了文化浩劫,电影主创人员无一幸免。
武训的坟墓被扒,被抛尸……直到34年后,才被平反。
民国时期,历史考卷中有这么一道题目:说出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在三百多份答案中,几乎所有学生回答的都是武训。
现如今,中国的学生可能熟知各路明星,却恐怕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人,为中国的平民教育耗尽一生。
2005年,《武训传》得以 DVD 的形式重见天日,2012年,《武训传》正版 DVD 出版发行,时隔61年,电影《武训传》终于再一次走到世人眼前。
近日淮剧《武训先生》也开始演出。如此,既是历史之幸,也是历史之必然。
百年武训,行兼孔墨。
他赤条条地来,孤零零地去,孑然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