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市长科戴尔在本周四宣布,授予著名作家莫迪凯·里奇勒(Mordecai Richler)“蒙特利尔荣誉市民”称号,并将以他的名字命名在Parc大街上的Mile-End图书馆。
科戴尔表示,是时候了。是时候向这位蒙特利尔伟大的作家致敬。他的家人和这座城市都等的太久了。
里奇勒于2001年去世。在他去世14年之后,他的文学成就终于得到了他出生与生活的城市的认可。难怪本地媒体要说,终于,蒙特利尔以他为荣。
而他的遗孀,目前居住在多伦多的佛罗伦斯.里奇勒对此表示非常高兴。她说,早在2011年,前市长特布朗就曾经称会以某个方式纪念里奇勒,但一直没有实现。当时的想法是在皇家山上建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凉亭,但凉亭建了四年依然没有完成。
此外,里奇勒曾就读的康卡尼亚大学,把图书馆里一间阅览室命名为“莫迪凯.里奇勒阅览室”,还在里面放置了一些作家生前的用品,如打字机等。
谁是莫迪凯.里奇勒?
里奇勒1931年出生于蒙特利尔一个犹太人家庭。他从小生长在Mile-End社区,学习英语以及意第绪语。他曾经在Concordia大学英文系学习,但是没有毕业。
他从小非常反叛,尤其是对于他的犹太大家庭,他有种急于逃脱的感觉。
1950年,19岁的里奇勒追随“垮掉的一代”的前辈作家,前往巴黎。1952年,他回到蒙特利尔,并在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
1954年,他再次离开,前往伦敦。这一次,直到1972年,他才重回蒙特利尔。他前期的一些重要作品都是在伦敦完成。
他最著名的小说包括了《达迪.克拉维茨的学徒The Apprenticeship of Duddy Kravitz》(1959)。
1989年的作品《所罗门.古尔斯基曾在这里,Solomon Gursky Was Here》,进入了1990年英国曼布克奖的决选名单,并为他获得了英联邦文学奖。
小说《巴尼的人生,Barney’s version》(1997)获得了当年的加拿大“吉勒小说奖”。这部小说曾被搬上银幕,并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也是里奇勒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而他的一生中,还大量撰写散文与评论。
《巴尼的人生》是生活写照
里奇勒1954年第一次结婚,娶了一位法国女士。但就在婚礼当天晚上,他遇到了一位来自魁北克的模特,佛朗西斯.伍德 – 她当时是里奇勒的朋友、一位剧作家的妻子,两人还有个刚出生的儿子。
1961年,两人都分别离婚,然后结婚,此后他们一直生活在一起,并养育了五个孩子 – 这个细节被写进了他的小说《巴尼的人生》。
作家的争议人生
里奇勒自己曾经说过,作为一位作家,他希望自己能够诚实地记录下时代,记录下他生活的地方。
他还曾说,希望写出一本他死后还有人阅读的作品。但对加拿大是否会承认他的文学成就,他表示,自己不那么自信。
有评论称,他是那一代加拿大最佳中最杰出的代表,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作家。
他出生的魁北克省一直有法裔希望独立,法裔与英裔在文化历史方面的争论,而敢言的里奇勒经常是是直言不讳,两边都得罪了。他曾经出版的杂文集《噢,加拿大 噢,魁北克》就代表了他的联邦立场。
而对待犹太社区,他也曾经大加嘲讽。
在六零年代的一次访问中,他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记者,加拿大是个非常沉闷,没有方向感的地方。他还称,加拿大无法为英文作家提供相应的发展环境。
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表示,里奇勒如果是个女作家,如此的行为,根本无法被接受。
评论界对他的评价还包括了:
- 里奇勒没有时间浪费在蠢人和蠢事上。
- 在里奇勒的世界中,你不能是左派,也不能是右派。你必须一个人反对所有人,反对全世界。
-他是个混蛋。
-不过,也有他的好友表示,生活中,里奇勒是个非常自律和内向、温和的人,无法解释为什么他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与个性相差如此遥远。(RC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