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元汇率见10年新低,令本地进口物价蒙受涨价压力。卑诗大学(UBC)经济学教授纽曼(Geoffrey Newman)指出,加元短期之内料无法回升,美国经济复苏、加拿大却处于衰退的情况在过去极为少见,而且联邦大选前政治上的不确定因素,令加元继续承受下跌压力。
他认为,加元下跌对国际学生有利,等于让加拿大大学国际学生学费,只有美国大学的「半价」,对中国留学生是大好消息。
加元汇率昨日兑换价格已跌破一加元兑换76.77美分,是这10年来的新低点。
纽曼说,美国的国库券年利率达到3.5%,加拿大的国库券年利率只有1.5%,两者的利率差距愈来愈大,成为加元一直被沽低的沉重包袱。
纽曼表示,他多年教授经济学的观察,从来不曾见过美国经济强劲复苏,但同时间加拿大经济却是处于衰退的情况,对于加元何时能够稳住不跌,他表示无法预测。
3种「石油货币」全跌
纽曼说,加元和俄罗斯卢布、挪威克朗一样都被称为「石油货币」(petro dollar),全球石油价格下跌,拖累的不只有加元,卢布和克朗的汇率也大幅下跌,比起加元不遑多让。这3种「石油货币」,除非国际原油价格明显上涨,否则不会被国际投资人追捧,若能维持在现有汇率水准已是幸运。
对消费者弊多利少
纽曼还分析,加元下跌令进口货品价格上涨,令消费者每天生活开销上涨,进口食品、进口车,以及房地产都会上涨,荷包会「失血」不少。他说,加元汇率低,只对出口商有好处,例如出口蓝莓及海产到中国内地,但对一般市民百害无一利。
干贝香菇涨价40% 泰米包装「大变小」
加元对美元汇价不断下降,令进口食品来货成本大增。有进口商透露,近半年来日本干贝价格上涨35%至40%、香菇上涨44%,连向来价格平稳的泰国大包装米也上涨20%,可说「涨声四起」。而且一些商人为免加幅太明显,改为把包装「大变小」,减了斤两,变相是不太令人注目下加价。
进口商新华食品公司负责人谢伯衡指出,进口商的利润并不高,无法吸收因加元贬值而增加的成本,故不少货品都已涨价,有时消费者不明显察觉加价,可能与业者将包装「大变小」有关。
他举例,米是最近期加幅较大的商品,从前每包20公斤的米零售价约32元,现在如果重量相同的米,价格已上涨至38元、39元,加幅不少。不过,部分厂商为怕引起消费者反感,表面上是维持原价,但其实已将包装改变,减至40磅重(18.16公斤),甚至是36磅(16.34公斤),价格虽然不变,但减了斤两,其实等于加价。
谢伯衡又说,干香菇减包装重量也较常见,例如本来是一磅装香菇,有人改至400公克装(不到一磅),有的甚至改至300公克。他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应注意重量部分。
今年初加元还有84美分左右,但昨日已跌至76美分,跌幅达到9%,与2013年加元还与美元平算时,贬值超过20%。
谢伯衡说,进口食品多数以美元计价,但也与产地币值相关,例如最近一段时间,加元对美元、人民币及台币,均呈现大幅贬值,以致所有自中港台进口的食品来货成本均已上涨。
(来源: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