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汇
标题:
比日本逼婚更可怕的,是中国5000万的“剩女羞耻”!
[打印本页]
作者:
蒙城小队长
时间:
2020-11-23 08:58
标题:
比日本逼婚更可怕的,是中国5000万的“剩女羞耻”!
来源:加拿大蒙特利尔蒙城汇网
比日本逼婚更可怕的,是中国5000万的“剩女羞耻”!
近日,日本政府再次发出“求救信号”,
点开一看,
#日本年轻女性不婚恋人数20年增1.5倍#
以4.3亿热度登顶话题榜单:
(, 下载次数: 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面对老龄人口的加剧,政府显然坐不住了。
曾经颁布“只要结婚就给钱”的新婚奖励机制,一系列魔鬼手段连日本人自己都忍不住吐槽“迷之福利” 。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完美诠释:
婚姻大事,国家做主。
看起来,日本女性渴望“享受单身”并不容易。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那么中国呢?
一部由PBS出品的纪录片《剩女》,两位以色列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中国职业单身女性。
《剩女》
Leftover Women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01
单身“有罪”?
邱华梅,山东人定居北京,职业律师,34岁,单身。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应家人要求走进一家婚介所,红娘刚没聊两句,开始以“刀锋”相向:
“你的年纪真的很大了”,
“你的外形也已经不年轻”,
(, 下载次数: 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就在邱华梅提出可以不生育的想法时,红娘笑了,
直接以
“不要自欺欺人”
回绝了她。
这样一长串的“人生三连”,让来时信誓旦旦的邱华梅彻底僵住。
红娘的话锋利,却代表了相亲圈子里的“绝对观点”,
在中国的婚姻市场里,年轻,漂亮,乖顺,是众多“有为青年”的择偶准则。
难得遇到同为山东老乡的相亲对象,对方开口却不留余地:
“结了婚,我要占主导地位。”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气氛冷场,双方陷入两难,华梅30岁未婚职业律师的头衔,击退了大多数人。
之后,邱华梅回到山东老家,还没坐稳就开始遭受大姨们的“逼婚围剿”,连小侄儿都会叫她
“光棍姨”
。
(, 下载次数: 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不结婚的女人,都是不正常的。”
“不结婚判刑是吧?”邱华梅没忍住眼泪。
“不结婚可不就是判刑,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抱着孩子的大姐情绪激动。
“你就是读书读傻了,我在村子里真的抬不起头。”父亲接话。
横扫过令人窒息的对话,邱华梅被淹没在“大多数人”的婚姻观中,开始重新思考:
“没结婚就没价值了,是吗?”
(, 下载次数: 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以上这段对话,耳熟吗?
像不像我们常听到的:
“女孩子书读不读的好没关系,男人嫁得好就行”,
“女孩还是不要读太多的书,不要太厉害,不然哪个男人敢要”,
“女孩子还是要早结婚,不然老了就不值钱了”,
在现代的文明社会里,这些都是常见的论调。
(, 下载次数: 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遗憾的是,在人生规律不可逆的客观现实中,人人都可以跟风踩一脚:
“你单身,你不孝”。
一路考到北京某政法大学,在一家港资企业做律师,
本以为漂亮的人生履历足以给到邱华梅更高的自由度,没想到被现实反唇相讥:
“不结婚,就没价值。”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影片一出,风头猛烈,有网友看完泪流满面:
“让人捶胸顿足,仿佛说的是我的故事。”
发现没有?令大多数单身女性奔溃的,是家人在冲突中清晰的站位。
电影《剩者为王》中,舒淇面对母亲的逼婚,奔溃痛哭:
“你为什么跟他们一起来歧视我?”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衰老,生育,家庭,三座大山令女性们如临大敌,选择权归了谁?
纪录片中敏感的议题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矛盾的激化,评论区有人吐槽:“主角周边的群体被塑造成最大的反派,是否有某种针对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社会环境并不是如此刻板。
抛去导演选角的刻意,
现实生活果真经得起追问吗?
30上下,独立,高知,财务自由,当影片中刻画的女性群像拿掉标签后,
什么才是“剩”?谁又该被定义?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02
单身女性=剩女?
“大龄剩女”的话题,早已不新鲜,在一次次被抽出重新论调后,似乎也未能成功解救“当事人”,甚至愈演愈烈。
有热心网友建议将“农村光棍”与“城市剩女”配对,以解决婚恋问题。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如此“理想化”的配对方式,恰恰从正面揭露了残酷的择偶标准。
向往高度自由的单身群体,突然被打上“剩”字标签,到底惹恼了谁?
又或者,在被定义为“剩女”前,当事人是否可以拥有一个
“中间地带”?
即
“追求幸福的权利”。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前几日,39岁金莎的择偶观被众多网友批“活该单身”:
“180以上,爱笑、阳光、包容,最好有一点才华,为避免代沟拒绝80后。”
关于长相和脾性,甚至具体到细节,引得客座嘉宾大呼:不现实!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虽然女儿“高龄未婚”,父亲却显得包容。听到父亲的担忧,金莎还是忍不住哭了:
“降低了(标准),就等于否定了我的过去,我做不到。”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对恋爱的期待,她一点没少。
暂且不评判金莎的标准客观与否,大多数单身女性面临的问题是:
不想找VS找不到。
答案恰恰是停留在细微处的症结。
"日本不婚恋"话题下的一条网友评论,说出了所有单身女性的心声: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人们口中的“剩”,父母心中的“怕”,推着每个孩子负重前行,既定方向被提前预设。
有人为家庭妥协,对社会归顺,对不再坚持的自己妥协,被浪潮推向精神的末端,
最后终于选择解救自己:
“我应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相比之下,纪录片中另一位盖老师显得特别。
受过高等教育,热衷于组织女性主义电影观影会,她会对小女孩说
“Find your position,and hold your position ”,
熟悉当代女性社会法则,对自己的女性身份认知且清晰。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面对婚姻,她妥协也承认:“没结婚前,我的生活有趣丰富;结婚后,很多时候很无聊。”
甚至直言:“我从来没有乐观的happy ending期望,
在这个意味上,我活在当下。”
婚姻是她实践的结果,但追求幸福是她的终身权利。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曾经,南京大学两位教授合撰的文章《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一夜之间刷屏。
文中有一段话:
40岁以下公民无论男女,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生育基金,入个人账户,家庭生育二胎及以上时可享受基金补贴,而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
网友看后吐槽:
“独生子女家庭请再接再厉”,“丁克家庭进退两难”,或者:“单身请自省”?
虽然文章更多的是主观论点,却也成功触碰到网友敏感神经,掀起轩然大波。
那么,大多数人的呼声会被淹没吗?对于爱的期待,经得起追问吗?
当一个问题被丢进人潮中,成为一个个体不能承受之重时,大家往往又沉默了。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03
“剩女”是最大的伪命题
有人说:“惟有共性才能相爱”是一段爱情允许发生的最大信任。或许,
“共性”可理解为“共振”。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每个人更多应谈论的是:
如何鼓励每个个体来塑造自己的命运。
当我们被建议循规蹈矩,被建议含蓄圆滑,崇尚巧妙而精致地妥协,
那么“剩女”议题是否在引出背后更深的问题:
当谈论“单身女性”,甚至是“单身男性”时,
我们谈的究竟是一群人?还是一个“人”?
(, 下载次数: 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邱华梅对自己关于「剩女」标签的挣扎,有过一个比喻:
就像在大海里溺水了的感觉,
四面八方忽然就涌上来,
我觉得我随时可能会掉下去淹死,
我还是要奋力地奔跑。
她奋力奔跑了吗?
影片的最后,她选择前往法国留学,最后定居德国,找到了相守一生的人。
邱华梅对生活的热切感,从来没有消失。
在生活的赐予的勇气、坚韧与智慧面前,“剩女”是最大的伪命题。
(, 下载次数: 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欢迎光临 蒙城汇 (https://mengchenghu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