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汇

标题: 父母来加拿大探亲 女儿被迫卖房 我们的爸妈该何去何从? [打印本页]

作者: 萌村小萌    时间: 2017-6-15 08:00
标题: 父母来加拿大探亲 女儿被迫卖房 我们的爸妈该何去何从?


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选择定居国外,中国“留守父母”的群体也越来越庞大,他们多数60岁以上,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文化,但外语水平基本为零。

 

为了和万里之外的孩子相聚,这些父母们不得不开始飞来飞去候鸟式的生活。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不容易。


(, 下载次数: 4)


特别是在孙子孙女出生后,老人们要帮忙带第三代,候鸟式的生活变成了长居,他们不得不放弃国内舒适丰富的晚年生活,面对在国外那种连“电视都看不懂”的巨大精神空虚。

 

寂寞怎么办?看病怎么办?传统教育方式行不通了怎么办?更让他们觉得不安和迷茫的问题是,真的老到走不动了的时候,怎么办?

 

没买医疗保险突然生病

女儿不得不把温哥华的房子卖了

 

张阿姨是2001年来的加拿大温哥华,当时孙女儿读幼儿园,她帮忙带一下。但是来了没多久,就回国了。

 

“我们怕生毛病就回国了。附近一户人家,妈妈临时有毛病,住医院很贵的,女儿把房子都卖掉了。看病要医疗保险,看牙齿要牙齿保险,买药还要药物保险。我们带了一点药去,消炎药。在国外很不容易的。


(, 下载次数: 2)


同样也是来加拿大探亲的老张,第一次出国,儿子叫他什么吃的都不要带,但是要带点药。他的箱子里除了衣服,带得最多的是药,他没有啥老年病,顶多肠胃比较弱,养胃颗粒每日三次,一次一包,三个月就要270包,降血脂的药也是三个月的量,作为预防的感冒药备一点。他也听说:“万一生病,倾家荡产!”老张说,他从来不敢生病。

 

很多人出国时,都养成了带药的习惯,马大伯的爱人有高血压,出国之前,药都是国内用医保配好了去,呆多久就配多久的量。

 

每年要去德国两趟的周大伯教了一招,实在有毛病,赶快买张机票飞回来。

 

赶去陪女儿生孩子

连亲家面都没见到

 

2014年,马大伯两老第二次去奥地利,待了半年,专门奔着陪女儿生小孩去的。女儿嫁了个奥地利小伙,其他民俗差异就不说了,可是马大伯没想到,生孩子那么大的事情,对方父母竟然也不出现。

 

女儿临产那天,他和老伴早早赶到了医院,等在产房门口,但是左等右等,亲家怎么还不来?


(, 下载次数: 6)


女儿已经推进产房,女婿也进了产房陪产,门口只有两老孤零零站着,语言不通,连个问的人都没有。马大伯说,当时不知道要等多久,女儿情况怎么样,急得要命。

 

后来壮起胆子拉着医生护士打手势,对方不知道是不是看懂了,把他们领到女儿的病床上做了个睡觉的手势,意思是先睡一觉。

 

马大伯没办法,还真睡了两小时,醒来时孩子已经生出来了。

 

他们后来才知道,当地人生小孩,双方父母都是不到场的。

 

帮子女带孩子

千万不能动手

 

74岁范阿姨,女儿49岁,定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范阿姨一共探亲3次,呆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是9个月,主要就是照管第三代。

 

“第一次去是2001年5月初去,他们生了小孩。我们帮忙带。再后来,我们把小孩带回国内,养到四五岁,读幼儿园时,又送回美国了。”范阿姨说。

 

徐大伯说,他最开始去美国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在那边的老人,都是给子女帮忙带孩子的

 

在国外,中国老人经常互相提醒:千万不能打孩子。



“在国外不好打小孩的。”张奶奶举了个自己遇到过的例子。“有个女伢儿不听话,他外婆随手敲了她一下,小孩不懂嘛,就到学校跟老师报告去了,老师立马报警了,警察立马来家里了,是破门而入那种,外婆吓得要死,情急中马上打给女儿。这个外婆过去还是个小学老师嘞,这个事情之后,老是感叹在国外小孩不好带啊。

 

“在美国千万不能打孩子,我们在那边的老人之间经常会互相提醒的。”赵阿姨说,“弄得不好,小孩跑到学校去,无意间让老师发现了,可能你连抚养孩子的权利都没有了。在国外,这条法律可是毫不含糊的。”

 

“这个呢,有一定道理,也有一点过分,中国过去讲究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嘛。”

 

在法国带孙子期间,寿阿姨经常观察儿子儿媳怎么教育孩子。


“我发现他们已经抛弃了传统老式的教育方法,什么是传统老式?就是长辈说了算,今天要做什么都是规定好了的。”

 

“他们都是现代教育。孩子一岁两岁,当然是父母做主,等孩子会说话了,很多情况下他们都要问问孩子的意见,这个东西要不要啊,喜欢什么呀?做得不好的地方,还是提出来,但不是板起面孔那种。他们比较讲道理。比如节假日要出去玩,孩子小的时候,不晓得去哪里,父母会跟孩子讲:明天我们要出去哪里玩,那里有什么东西,有什么好的,孩子会说我要去我要去。等孩子长大以后,他们愿意去哪里,父母一般都遵从他们的意见,如果需要调整,也会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有什么困难,能不能适当调配一下?”



“其实做到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不难的,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也能做到。我觉得是个观念问题。”寿阿姨说。

 

“我认识一对高中生的父母,女儿跟男孩子约会,因为她自己驾照还没拿到,于是夫妻俩开车送女儿过去,约会完,再接回来。”徐大伯说,“这在我们中国是没法想象的。但是在老外眼里很正常。”


 

“我也是自由恋爱,所以对这个还能理解。我年轻那时候,家长负担都很重,能顾上孩子吃穿已经够了,根本没时间管谈不谈恋爱。但我是不会送我女儿去谈恋爱的,中国人没这个观念,不反对就好了,还送?就算儿子我也不送!”

 

哪一天实在飞不动了

我们就去敬老院吧

 

朱女士(70后)正在美国陪读,儿子初二到美国,现在正上高一。朱女士算了笔账,每年花在培养儿子的钱,差不多有30万人民币,10年就是300万。

 

儿子他们这一代,已经是全球化的人,无所谓将来在哪里工作,加入哪国国籍,在哪里定居。其实就算儿子留在国内,我们也不会靠他来养老的。说到底,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充实,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我们不要求他回报我,在生养他的过程中,我已经很快乐,有他以后,我对人生的心态也是不一样的。我要感谢儿子让我陪伴他的那些时间。

 

朱律师(60后)也考虑过自己的未来。

 

我想过了,以后我们就先当候鸟,飞来飞去,等到老了,实在飞不动了,就去一家敬老院吧,现在一个孩子,在这里有什么用呢,工作这么忙,我们放眼全球,哪里好就哪里去。




“从亲情角度来讲,我就这么一个女儿,又这么远,来回一趟不容易,我非常希望她回国,”60岁的老何说,“但我不强求,就像当时她想换个环境,只要有利于她快乐成长,都是正当需求,我们都会全力支持她。”老何没有跟女儿谈论过将来,只听女儿偶尔说起,她从未成年到了澳洲,工作生活那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如果回去怕不太适应。

 

对自己的未来,老何的想法是,现在趁跑得动,旅游加探亲,多跑跑,其实以女儿的家为中心,有很多地方可以去玩,比如去过了澳大利亚最南面的塔斯马尼亚州。

 

女儿的公公婆婆正在办理移民手续,女儿也给老何寄来了一份移民资料。可老何说,他没考虑过移民,问老伴,她还要干脆:过去做啥?第一,话语不懂,年纪大了本来社交圈就小,那边就更小了。第二,赚的钱去那边不禁花,事业单位退休五六千工资,折合成澳元是1000,那边八百以下澳元就是低保户,可以吃救济的嘞。



等哪一天跑不动了,就考虑找一个养老院,老何说,他的朋友圈里,已经有几个同学在牵头找环境好的养老居所,到时候几个同学住在一起,抱团养老。

 

57岁的俞进,就是俞大伯的儿子,他最终选择回到国内工作(仍保留法国国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父母。

 

如果留在国外,老人肯定照顾不过来,他们刚退休身体好时,有条件去法国,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就算他们能去法国住,那边的环境也不太适应得了,语言不通,而在这边,他们有自己的习惯和圈子,比较好一点。

 

现在,我一般两星期回一次杭州,回到家就聊家长里短,我们也快老了,我们的孩子也大了,我们的孩子也都出去了,都不在我们身边了。


本文转自加西周末


作者: enderwang    时间: 2017-6-15 09:53
对于独生子女的一代 四个老人在国内 确实是一个超级大的问题 四个老人父母团聚移民成了奋斗的首要目标了! 门槛太高了!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7-6-16 13:53
处理好了,晚年会更丰富。我的经验,首先学会照顾好自己。




欢迎光临 蒙城汇 (https://mengchenghu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