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汇
标题:
美妙五月的早晨
[打印本页]
作者:
此时此刻
时间:
2015-5-21 09:14
标题:
美妙五月的早晨
美妙五月的早晨
文:枫子(蒙特利尔)
(, 下载次数: 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维也纳街头的施特劳斯金像
每年的五月份,我必定要做一件事,就是在内心里把自己装扮成一枚少女,怀揣着细密的心事,来到在丁香树下,一边寻找我的五瓣丁香,一边唱着那首歌: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That wonderful morning in May
You told me you loved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这首属于五月的情歌,每一次唱起它都有一份新的感动,那惆怅婉转的旋律总使人有种青春已逝、年华不再的无奈与眷恋。在电影《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中,这首歌是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1825-1899)送给他的歌唱家爱人Carla Donner的。我之所以没用“情人”这个字眼,是因为他们彼此心灵相通,互相懂得,真心倾慕,是相亲相爱的一对。当施特劳斯不得不为保全家庭而放弃Carla的爱情,在分别的一刻,Carla面带微笑,对爱人深情地唱出这首忧伤的歌:
When songs of spring are sung
Remember that morning in May
Remember you loved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从小最喜欢的音乐家就是约翰•施特劳斯了。听他的圆舞曲,总有一种欢快向上、如沐春风的感觉。其实,《蓝色多瑙河》的德文歌词里并没有“春天”这样的字眼,可我歌唱的中文版本里尽是春天:“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吹动树梢……春来了,多么美好。”在电影《翠堤春晓》中,《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的创作灵感也是来自春夏之交的森林的早晨,更不用说《春之声圆舞曲》了。想来也是,华尔兹嘛,就是那样地跳跃富有青春的动感,一如万物复苏活力四射的春。
(, 下载次数: 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维也纳街头穿着戏服的小贩在兜售音乐会的门票。
我少年时代的最大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去到奥地利,去维也纳,到施特劳斯的家乡亲耳聆听那些动听的华尔兹,亲眼去看那宫廷舞会的霓裳翩翩。2010年6月份,在维也纳的EMI MUSIC音像店里我问售货员:哪位作曲家的CD最受欢迎?她说:当然是施特劳斯了,其次是莫扎特。那次在维也纳的音乐之旅中,我也切身感受到这个城市是在竭尽所能地把这两位音乐家当作他们的旅游金字招牌:大街上是盛装兜售圆舞曲演奏会门票的贩子;巴士车厢上是《唐璜》歌剧演出的广告;到施特劳斯金像前拍照,去莫扎特故居一览,都是最热门的旅游景点。维也纳出产的音乐家实在太多了,这一个通俗、一个古典就足够招徕游客,财源广进了,连海顿、舒伯特、卡拉扬等等都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我,施特劳斯就是我的少年时代。除却轻歌剧,他一生最多产的就是圆舞曲了,计有150多首。少年的我爱上的纯粹是他那优美的旋律,就像我当时认识世界的角度一样,只要美丽,只要旋律好听,就够了。他真是一个天生的旋律之王啊!除了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他还有太多太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春之声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皇帝圆舞曲》、《闲聊波尔卡》、《蝙蝠序曲》……首首经典,朗朗上口。人们会说那是他的天赋异秉,而他自己的解释则是:“我必须写出经常萦回于观众耳际的旋律,因为坐在顶层楼座的穷人没有钱去买钢琴谱。”
记得上高中时,80年代的中期,我是文娱委员,在其他班级都高唱时代歌曲的时候,我在班里教大家唱《蓝色多瑙河》和《多瑙河之波》。这事儿对我东北小城那疙瘩的同学们来说是挺刺激的,这异域风味的旋律是挺怪异的,他们也感觉我这个文委有点不太正常。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约翰•施特劳斯
可我就是如初恋情人一般炽烈地恋着这个音乐王子!“他浑身都充满了音乐”(勃拉姆斯语)---作为作曲家,那些优美的旋律如涓流一般不可抑制地汩汩流淌,面对着这一件件伟大的作品,我们只能用“他同雅典娜一样,是从宙斯的头颅中生出来的”来解释了。作为“全体维也纳人的首席小提琴手”,他一边指挥一边拉琴,翩翩风度迷煞多少女性观众啊,听说维也纳的贵妇们都为能拥有他的一根头发而骄傲自豪呢(实际上他送出的是他宠物狗的毛发)。作为精明的晚会组织者,他在维也纳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华尔兹舞潮。在他的舞曲中,维也纳人旋转着无际的疯狂,忘却烦恼尽享现世欢愉;就连孕妇都是跳到最后一刻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孕妇舞厅”,急急赶去分娩的。
虽然圆舞曲这种蹦嚓嚓的娱乐性音乐,一直遭受着古典派音乐家的不屑和诅咒,认为它太简单太直白没有高深内涵,可那动听的旋律对于少年的我来说,就有足够的理由将其定义为好的音乐了。在我的人生字典里,少年就当是一首欢快的圆舞曲,放情旋转,随性恣意。
当有一天青春渐远,不再年少;当有一天我开始懂得旋律不是音乐的全部时,维也纳于我,便不仅是约翰•施特劳斯了。她还是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 1791)。
与施特劳斯的音乐相比,莫扎特的作品不仅旋律优美,它的艺术性更强。套用“海顿爸爸”(莫扎特这样亲切地称呼音乐家海顿)的话来说,就是“他既有鉴赏能力,同时又有广博的作曲知识。”莫扎特的音乐涵盖面太广了,什么风格都有,任何体裁他都能驾驭自如,可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并且,还非常可口,可乐——---他的音乐可以陪伴人类从婴儿(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一直到墓地(安魂曲Requiem,最动听的是第六乐段《痛苦之日Lacrimosa》)。他的作品里有纯真(我5岁的宝宝喜欢《Eine Kleine Nachtmusik-Romance Andante》),还有梦想(我最偏爱的是Piano Concerto No. 21: II Andante),有轻快(Eine kleine Nachtmusik:I Allegro),更有雄壮(Symphony No. 40: Molto allegro)。从他的音乐里,除了能欣赏到纯正的德国音乐特色,我们还能感受到土耳其军乐的气势(《土耳其进行曲》),和那不勒斯歌剧的高亢(《费加罗的婚礼》、《唐璜》)……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沃尔夫冈•莫扎特
在我的心里,我与挚爱的音乐家们早已形成了一种默契,他们各司其职,陪伴着不同情绪、不同心境下的我:抒情时有舒伯特,感慨时有拉赫玛尼诺夫,伤感时有肖邦,振奋时有施特劳斯。然而我亲爱的莫扎特,却时时刻刻都在陪伴着我:在布达佩斯凭吊古堡的时候,在尼泊尔崇拜天神的时候,在横跨太平洋上空的时候,在地中海小船上飘荡的时候……莫扎特的音乐里有人类全部的情感,有放之四海而皆宜的诉求。他的音乐于我,岂止是春天,更是四季;岂止是人生的一段时间、一个片段,而是一生,一世,一辈子!
与莫扎特同时代的“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曾说,“莫扎特是我所见过面、知其名的、最伟大的作曲家,是一个百年一遇的天才。他是音乐的上帝!”
每一次聆听莫扎特的时候,我都要在心里虔诚地感谢上帝,感谢他为人类创造了这个“音乐神童”;我亦感谢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感谢他以卓识的远见和不懈的努力将儿子培养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音乐上帝”。从6岁开始,小莫扎特就在父亲的带领下,在欧洲各地巡演、游学。二十来年的学习经历,丰富了他的学识,开扩了他的眼界,沉淀了他的思想,历练了他的创作。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涉猎面如此之广,而在各个音乐体裁的创作上又如此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原因。
莫扎特的音乐结构严谨,配器复杂,他可以创作任何类型的音乐作品:交响曲,协奏曲,歌剧,及可用于各种乐器的五重奏、四重奏、三重奏,等等。而最令人佩服的还是他即兴创作的功力。音符就如他身体里的细胞,随时随地由他调动。他通常在脑子里谱曲,体现在稿子上就是一气呵成,干干净净,几乎没有改动的迹象。(这一点不似某位写《命运交响曲》的大师,人们在他的手稿上常能看到修改十几、二十次的痕迹。)人们问他怎么能谱写得这么卓尔不群、完美无缺,他说:“我只能这样写。”所以说如果施特劳斯是从宙斯头里生出来的,他的音乐智慧与生俱来,那么莫扎特就只能是音乐上帝了!
(, 下载次数: 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音乐神童
奥地利人说,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易使人产生怀乡之情,而莫扎特的作品就不会有这种效果,因为他是属于全世界的。这种观点是从音乐的属性上来说的;而当年,当他们二人在世时,维也纳人也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施特劳斯是他们爱戴的“圆舞曲之王”,而莫扎特呢,从来都不曾得到维也纳太多的待见。
在奥地利的音乐之旅中,在美泉宫,导游很自豪地告诉我们:6岁的莫扎特曾在这里为皇后玛利亚.特雷西亚(Maria Theresa,1717-1780)演奏自己谱写的乐曲;在胡浮堡皇宫剧院,导游说:这就是莫扎特的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的首演地。可是导游并没有告诉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当年莫扎特是怎样苦苦恳求皇上准许他在这里上演《费加罗的婚礼》的?
当年维也纳宫廷乐队主要由意大利人掌管,他们一方面自恃音乐素养更高,一方面竭力阻止莫扎特所推动的德国歌剧的发展。皇上的宫廷乐队不肯给他职位,皇室子女的音乐教师也必须由意大利人担任。即便喜爱音乐的皇帝约瑟夫二世(Joseph II,1741-1790,被称为“音乐皇帝”)也不太能接受莫扎特的另类创新。当《唐璜》在布拉格的首演获得空前成功后,约瑟夫二世却这样说:的确美妙绝伦,可是它太难了,它并不是我的维也纳人的便餐。
那时的莫扎特不像同期的其他音乐家那样,要么受雇于人,领着固定的俸禄;要么由赞助人长期供养。他为了创作的自由(可以自行选择创作题材和形式)和尊严(宫廷乐手与厨师、贴身伺从一样被归为仆役),主动炒了老板的鱿鱼(萨尔斯堡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首席小提琴职位),来到维也纳做了一名自由职业者---凭借举办家庭音乐会,给学生上课,或接受为歌剧谱曲的委托书等方式来养活自己。可这样的选择必然决定了他生活的动荡和不稳定。当他拮据窘迫,积劳成疾时,皇上也不肯给这个才华横溢却“不听话、想法多”的莫扎特一个乐师的职位,而宁可起用稳当顺从的意大利人。让我们听听他在对维也纳、对皇帝绝望后说出的这番话吧:“那些维也纳的大人先生们——---不过主要还是皇上——---应明白这一点:只是不要以为,我只是因为维也纳才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更愿意为世界上的君主效力,而不愿为皇上效力,可是我不愿乞讨任何差事。我所钟爱的祖国不接受我,因此以上帝的名义,法国或者英国将不得不再一次增加一个聪明的德意志大师---而这也将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耻辱。”
可敬的大师,可悲的莫扎特!他生前得不到祖国的厚爱,身后也无一处安身之地。可怜这一世英才,人类最伟大的“音乐上帝”活不安生,死不见尸,被遗弃在维也纳郊区的乱葬岗里,叫后世的朝圣者们都叩拜无门。而如今的维也纳却知道怎样充分地利用这位大师敛财,街边巷角到处充斥着他的名字:莫扎特咖啡,莫扎特红酒,莫扎特香肠,莫哈特啤酒,莫扎特巧克力,莫扎特胸罩……
莫扎特不是维也纳的,他属于全世界!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在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大主教府官邸,莫扎特父子曾无数次走过的路。
年年岁岁,季节更替,又一个草长莺飞的五月来临了。在这美妙秒的五月早晨,丁香树下,我心有所属:在春天,它属于约翰•施特劳斯;在一年四季,它都属于沃尔夫冈•莫扎特!
欢迎光临 蒙城汇 (https://mengchenghu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