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汇

标题: 复活节欣赏《圣殇》 [打印本页]

作者: 此时此刻    时间: 2015-4-4 09:38
标题: 复活节欣赏《圣殇》
复活节欣赏《圣殇》
文:林炎平(蒙特利尔)

(, 下载次数: 1)
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圣殇》

        在复活节到来的4月欣赏《圣殇》(Pieta),颇有意义。《圣殇》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陈列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由米开朗基罗(1475 – 1564)作于1498 – 1499年。作品完成时米开朗基罗也只有24岁。

(, 下载次数: 1)
米开朗基罗

        作品中圣母怀抱在十字架上被钉死后的耶稣。但是,这个情景和《圣经》是冲突的,这也印证了后世对《圣经》的再解释——最初的教义逐渐退居幕后,而对教义与时俱进的解释走向前台。

        文艺复兴是一个伟大得让人晕眩的时代,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拉斐尔的绘画、达芬奇的集艺术科学和工程之大成……在这个伟大时代后,一切都改变了。基督教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基督教。当然,基督教的进步并不始于文艺复兴,从公元4世纪开始到13世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先后被引入基督教,理性开始战胜蒙昧,铺就了通向文艺复兴的道路。

        回眸这段从早期基督教走向文艺复兴的艰难跋涉,审视旅途中的里程碑,便不难理解这是人类从蒙昧回归古希腊理性的道路:比如哲学上的奥古斯丁的新柏拉图主义(4世纪)和阿奎那的亚里士多德主义(13世纪),也比如艺术上的波提切利的《春》(1482)和《维纳斯的诞生》(1486),陈列在卢浮宫的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1506)和同样在梵蒂冈的拉斐尔作品《雅典学院》(1509)。欣赏它们,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和我们的今天。

(, 下载次数: 0)
        圣母的形象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哀苦演变为充满人性怜悯的母爱

        艺术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圣母的形象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哀苦演变为充满人性怜悯的母爱,人类终于从神本主义走向了人本主义。

        《圣殇》——以神的名义,走向人的价值。





欢迎光临 蒙城汇 (https://mengchenghu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