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汇
标题:
蒙城 |关于蒙村地铁的专栏文章:蒙城“地下艺术馆”
[打印本页]
作者:
新闻频道楚卿
时间:
2014-12-7 11:06
标题:
蒙城 |关于蒙村地铁的专栏文章:蒙城“地下艺术馆”
蒙特利尔的地铁,堪称世界上最美的地铁之一。与许多城市整齐划一的地铁风格不同,蒙特利尔巧妙地通过一个又一个极具艺术性的元素,将城市的理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里,每座地铁站都是一个地下艺术馆,可谓独具风格,各领风骚。
无论是地铁站内精心设计的雕刻、壁画、釉色装饰玻璃,还是市民们不经意间的信手涂鸦,都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这些风格迥异的地下艺术馆,共同展现着蒙特利尔多元包容的城市性格,以及开放、自由的城市理想。
创意的来源
是谁首先想到将蒙特利尔地铁的设计与艺术融合在一起呢?这个创意概念的提出者是设计师克劳德·罗比拉德(Claude Robillard),而具体的创意源于著名设计师罗伯特·拉巴莫(Robert La Palme)。当然,地铁的整体设计,吸纳了大众的意见。蒙特利尔市民相信,这是一座属于自己的地铁。
其实,拉巴莫的艺术规划,起初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因为实施具体方案的艺术家们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配合,甚至还有艺术家反对他的设计方案、否定他的艺术品位。但是,拉巴莫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质疑,因为这位设计师坚信:艺术与历史的结合,能够使得地铁站成就永恒。他呼唤城市的点滴之处体现人文精神。他曾经说过,“在当代,我们需要区分富于创造力的艺术家与那些以艺术为名的哗众取宠者。艺术,必须要回归到人文精神。”
是地铁站,更是艺术馆
蒙特利尔位于渥太华河和圣劳伦斯河交汇处,本是一个岛屿,轮廓好像一个三角。蒙特利尔的地铁始建于1966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使用胶轮路轨的地铁。与上海、南京、深圳等国内新建的地铁线路相比,显得古拙而陈旧。地铁线修建在布满岩石的10-15英尺地下,为了让地铁站富有美感,这里开拓出了挑高而宽敞的空间,不仅为身处地下的乘客提供舒适的感受,而且为不同艺术元素的表达,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从地面进入地铁站口开始,艺术殿堂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无论是空间建筑样式,还是添置的装饰与装潢,都包含着不同的艺术元素,拥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它们或在地铁站内的挑高空间,或在站内的墙壁,或在一处又一处台阶、出口通道。地铁站内墙壁的主色调各自不同,有的耀眼鲜亮、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婉约灵动、有的宁静舒缓。蒙特利尔地铁的色彩是设计的一大亮点。这些色彩有顺序地排列,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们或在四方形内、或在椭圆形内,零星地点缀在墙壁上,有的则呈线条形,从顶层空间一直延伸到站台底部。跳跃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置身于瑰丽的艺术殿堂之中。置身这里,现代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单调顿时间烟消云散,在独特的创意和瑰丽的色彩掩映之下,这些艺术元素带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家一般的亲切与温暖。
地铁站风格迥异的空间建筑样式,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冲击。有的建筑样式使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装饰着富丽堂皇的镂刻,带有明显的巴洛克式的风格,使人们仿佛踏入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院;有的建筑样式以涡纹、波浪和浑圆体等自然曲线,加以玻璃镜、水晶灯作为强化效果,带有愉快亲切的洛可可风格,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富丽堂皇的欧洲皇宫;有的建筑样式线条简单流畅、样式不拘一格,设计师运用非对称的结构,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与玻璃组合功能,一反传统的空间设计样式,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标新立异。
(, 下载次数: 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地铁站中的绘画、雕塑等内部艺术装饰,则充分体现了自由而开放的城市精神。在维拉玛丽站(Villa-Maria),设计师将候车座位与前面延展的月台地砖,设计为红色、橙色,深黄和鹅黄的四色渐变,使乘客瞬间抵达广袤的东非大草原,感受到来自原始的奔放之美,也让乘客在奔波劳碌的间隙受到激情召唤的感染;诺东站(Snowdon)墙壁悬挂的一组抽象画,它们风格近似,用绿色、蓝色与橙黄色交错的混沌色块,进行着各自不同的重叠与组合。这些看似粗狂而随意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却能让你感觉到一种和谐之美。每当来到这里,都会有不少乘客驻足在画面前,细细品味画家传递给人们的意境,反思自我的生命状态。而拿米站(Namur)高阔的中层空间,悬挂着一个又一个球形钢铸结构的装置艺术。这些“球形”装置则像宇宙里一个又一个星球,置身这里,就像到了广袤的宇宙,一个人将自己与宇宙相连,将已知与未知相连,如此美妙、如此神奇。一座座地下艺术馆,给辛勤劳碌的城市人们以审美享受,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提供独特的参观选择,更为每一个认真欣赏它的人,提供对于生命、世界本质的思考与启迪。
涂鸦艺术也是蒙特利尔地铁的一大特色。在地铁站的墙壁上,地铁车厢舷窗上,人们涂鸦的痕迹并没有被地铁公司擦拭。有时候,你还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不同年代的标志与符号,这些带有岁月变迁痕迹的涂鸦,正是蒙特利尔变迁的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注脚。涂鸦的方式很多,有各国的语言文字,有色块的勾画,也有除了涂鸦者,谁都无法破解的密码。无论它们是否会被关注它们的人破译,它们都被人们注视、欣赏与思考。蒙特利尔,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群,这座城市的多元性格,便可以从这些不同的涂鸦表达中窥见一斑。蒙特利尔地铁,并不因上个世纪60年代的修建而显得苍老,这些随意而自然的表达,是这座具有历史感城市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最佳见证。
(, 下载次数: 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在各座地铁站之间穿梭,就像是乘着时空穿梭机,拜访不同世纪的蒙特利尔城。来到麦吉尔站(McGill),19世纪的蒙特利尔市民生活通过釉色玻璃画展现出来;巴里-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站(Berri-UQAM),则是集中展现了城市起初创立者的彩色玻璃窗风格,展现18世纪的城市建筑风格;谢布鲁克站(Sherbrooke),展现了基督教社区的精神生活历程;基玛斯站(Crémaz)的巨幅壁画,展现了蒙特利尔的文学史;普拉达站(Place-des-Arts),则展现了蒙特利尔的音乐历史。蒙特利尔历史与文化的一个个侧面,通过这些雕刻、壁画与釉色玻璃展现出来,使城市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现实空间,而是属于我们的历史家园。人们在了解城市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同时,思考属于城市的过去、现在,展望属于我们的未来。
地铁的人文精神
蒙特利尔地铁无疑是蒙特利尔最好的名片。它充分彰显了这座城市多元包容的性格,彰显了对于人文精神——对于个体的平等关怀与尊重的追求。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移民和游客,在这些地下艺术馆中,感到亲和与舒适;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这里拥有归属感。
蒙特利尔地铁里的各种表演者,富有特色和激情。在地下通道里,时常会有各个族裔的人们,快乐地进行表演,赚取他们的生活费。人们一会儿能听到欢快的小提琴声,一会儿又能听到苏格兰风笛声,或者原住民的乐器演奏,甚至还有朋克的重金属摇滚,有时还能听到华人在拉二胡的经典曲目。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音乐,在蒙特利尔,继续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地铁站里的流浪者,大多不修边幅,倚坐在地铁站墙边一隅,或默默看书,或闭目休息,或为来往的乘客,吟唱着抒情小调。他们不会进入地铁车厢打扰乘客。
蒙特利尔地铁,不只是承担着便利城市交通的功能,而且像是一座座地下艺术馆。每座地铁站,每个不同的艺术元素,都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它们面对着蒙特利尔市民,面对着历经风雨到此的移民,面对着充满好奇的旅行者,一切以艺术为起点,一切以人文关怀为终点。
其实,感受一座城市,无需遍览她的胜景,无需遍尝她的美食,从不经意的细节之处,就可以触摸到她的心灵。对于蒙特利尔来说,这个细节之一,便是这一座又一座的“地下艺术馆”。
(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评论》2012年11月版,作者刘洋。蒙城汇获作者特许转载。)
欢迎光临 蒙城汇 (https://mengchenghu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